正文 第2章 家長成人化與重新學習的矛盾症結(1 / 3)

一、為什麼要家長重新學習

家長都是成年人,要麵對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各種負擔,如何學習呢?再者,有這個必要嗎?這就產生了家長的成人化與重新學習之間的矛盾。

所謂家長成人化,就是指家長步入工作期,主觀上以為自己主要的活動應該是賺錢養家,做自己的事業,其學習內容更多的應該是與自己的工作興趣有關聯。家長的學習行為已經職業化、固定化、個人化了。雖然有了孩子,也要學一些家教知識,但不是主要的。

重新學習,是指家長從原來以家長自身發展為中心轉到必須注意以孩子成長為中心的學習,注重學習育人知識,進而掌握育人道理。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現有的生活經驗和所掌握的知識,就可以教育好孩子;其實,從孩子角度看,這些大人現有的知識儲蓄和非智力狀況,僅憑家長的自然發揮,對孩子往往不一定有用,家長有些壞習慣如果不注意表現方式還會產生壞影響。為此我強調家長至少父母雙方有一方要加強學習。

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曾做過一個家庭教育調查,數據表明家長重視家教知識的學習有利於孩子成績優秀。調查704位中學生家教情況,對其中的31位優秀生(成績常排班級前三名)和237名中下生(學生成績常排班級平均分以下)的家庭情況進行比較,發現家長的學曆、家庭經濟狀況,孩子的性別、氣質等客觀因素在統計意義上不影響孩子的成績,但家長是否重視家教知識的學習卻是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優等生家長重視家教知識的學習,他們參加省家長函授學校學習的人數是中下生家長的四倍(20% ∶ 5%)。在學校裏,凡是有父母經常配合學校的孩子,孩子就要表現好些,凡是家長不顧問的,孩子一般都要難教些。

(趙剛主編的《家長教育學》)

我國還沒有要求家長必須學習家教知識的管理規定,教育孩子沒有規定必須有家教證件,因此學習家教知識依然是家長自己的事情,這就需要家長自覺學習。家長的觀念也就成了家長能不能重新學習的根源所在,觀念問題又來自認識水平。有的家長懂得如何教育,所以才能夠科學投入。

請看一則家長的自述:

當雙胞胎兒子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做的最主要的一項家庭教育工作就是讓孩子多聽我們講的故事,讓孩子養成傾聽的習慣,培養學習的興趣。我們講的故事內容是非常龐雜的,但有一條選擇的標準,就是孩子一定要喜歡,並且帶一點點益智性。在這樣的原則下,我們既講了大量的世界童話故事,也講了像小虎隊那樣的通俗故事;既講了有哲理的一些美文,也講了報紙上那些增長實用知識的消息,例如發生火災該怎麼辦等等。在那個階段,我們很少讓孩子寫字、看書,主要是講,講出他們的興趣、講出他們對世界的好奇、講出他們安靜傾聽的習慣。

實踐證明,對幼小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辦法。

幼兒不識字,但能夠聽,也喜歡動。所以講益智性和情趣性的故事,非常適合孩子。這位家長深懂這點,所以很適時地給了孩子合理的教育。

幼兒時期,就給了孩子合理的教育,也就是給了孩子搶占人生製高點的教育。胡適、魯迅、郭沫若、毛澤東等很多名人,他們在幼兒時期就已經開始學習中國的經典著作;他們之所以能夠贏得人生,是因為起跑時已經先行一步。幼兒時期學習知識一時無法消化,但是卻可以用一生去消化。因為這個時期讀書,已經養育了讀書的性靈,培養了讀書的好習慣。

愛因斯坦說:這個世界為什麼偉人這麼少,是因為絕大多數家長忽視兒童教育。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你重視了幼兒教育,說不定也就能夠培養有出色成就的孩子。

舉世聞名的女科學家居裏夫人有兩個孿生女兒,她的科研工作可以說忙得令人難以想象,但是她卻從來沒有忽略對女兒的教育。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她自然十分重視科學地教育孩子,尤其重視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並善於把握孩子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在女兒不足1歲時,居裏夫人為她們“發明”了一套獨特的教育方法,她稱之為“幼兒智力體操”訓練。

居裏夫人的想法是讓她們廣泛接觸人和大自然。她忙裏偷閑,帶著兩個女兒到動物園看動物,家裏還養了一隻貓。每當看到女兒們與貓玩在一起玩得嘻嘻哈哈,居裏夫人都會忍不住也加入她們;有空的時候,她還喜歡帶著她們到公園去看綠草、藍天、白雲,看色彩絢麗的各種植物和人群,讓她們到水中玩水,在大笑聲、快樂的尖叫聲中,讓她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就這樣,孩子漸漸快樂無憂地長大了,居裏夫人想:“僅僅學習大自然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她又開始了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孩子唱兒歌,給她們講童話。每晚睡覺之前,居裏夫人坐在女兒的窗前,用低沉輕柔的聲音給她們講白雪公主,講醜小鴨,女兒深深迷戀上那些有趣的故事,每當這個時候,她們總是安靜又聽話,眼睛專注地看著媽媽慈祥的麵孔。再大些的時候,就開始智力和手工製作的訓練了。比如居裏夫人一有空,就親自訓練她們數數,教她們識字,還不厭其煩地送她們去學習彈琴、畫畫、做泥塑。

平常的時候,居裏夫婦都喜歡養花,孩子們自己也學著在自己家的庭院中栽花、種菜,雖然有時候院子被搞得亂七八糟,但居裏夫人從來都是笑嗬嗬的,根本不在意。

飯後,居裏夫人經常抽出時間與女兒們去散步,在散步時給她們講許多關於植物和動物的趣事,講種子是怎樣在花裏長成的,小老鼠和鼴鼠是怎樣打洞的,哪裏能找到兔子窩等等。她總是用身邊可以見到聽到的東西教女兒,而且不停變換花樣,孩子們就不會覺得枯燥。有時候,鄰居們還能看見在林蔭道上,居裏夫人還教兩個可愛的女兒騎車,笑聲、歌聲撒了一路。就這樣,“智力體操”陪伴了兩個女兒的成長。

居裏夫人這套全方位幼兒早期“智力體操”訓練,不僅使孩子增長了智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各種能力,終於一個女兒成了科學家,一個女兒成了音樂家。

我們和居裏夫人一樣關注兒女的成長,甚至“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情比她要急切得多,但是都沒有她這樣的智慧。

反之,錯過了幼兒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期,也就無形中降低了孩子的一生。為什麼總有家長抱怨孩子難教,我一聽到這種抱怨,就百分之百地斷定,是幼兒時期沒有教好。

有些家長不懂得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他們以為,孩子那麼小,怎麼教?所以除了抱在手上,放任孩子無所事事,很難得會想點心事教孩子學文化,或做智力開發之類的遊戲,或做非智力培育的活動,總以為孩子還小,從而錯過了孩子教育的第一個最佳時機。很多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隻知道滿足孩子物質需求,不懂得教育孩子精神養育,以致孩子逐漸任性。甚至到了讀小學階段,也有些家長還認為不是最重要時期。

比如有一個年輕媽媽連續兩年生了兩個孩子。我問她:“第一個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沒有準備好,怎麼就生第二個?”她回答得很簡單:“一個是帶,兩個也是帶,一次解決,一起養大。”這位家長以為帶孩子就是吃飯睡覺的事,壓根兒就沒有想到如何教的問題。還有些家長竟然認為:像我們這樣的家庭也飛不出鳳凰,認識幾個字就算了。

在城市,本來條件好些,但是很多家長忙,基本顧不上孩子,有的請爺爺奶奶來,有的送到幼兒園。爺爺奶奶遠道而來,帶孩子特別小心,生怕孩子哭鬧,得罪兒子兒媳,加上對周邊環境不熟,自己都有做客人的感覺,就更難以主人翁姿態帶好孩子了;送到幼兒園,一般更好些,但是如何配合,也很不容易。

認識的背離,是非常痛心的。因家長的認識過失導致孩子錯失接受教育的良機,那些不成功的孩子基本都打上了不成功家長的烙印。

凡此種種問題,引人憂慮。家長教育孩子時,應該先教育自己,就得重新學習。以前我們所學的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學的,現在我們所學的是要根據孩子的需要而學的。這兩者有本質的不同。很多人混淆兩者區別,不願意重新學習,因而總犯經驗的錯誤。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不願聽父母的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很難呢?我以為就是家長太自我的緣故,總以自我經驗出發教育孩子,就像給孫悟空頭上套上緊箍咒一樣,能不反抗嗎?

如今,日益富裕的生活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用貧困年代的方法來教育富裕年代的孩子,就好像在農業示範區最先進的溫室裏用“刀耕火種”的辦法來種莊稼一樣,其結果可想而知:家長越希望孩子有本事,孩子越無能;家長越希望孩子長誌氣,孩子越得過且過;家長越希望孩子刻苦,孩子越逃避困難;家長越希望孩子勤奮,孩子越懶惰;家長越想說服孩子,孩子越不愛聽。家長被弄得筋疲力盡,焦慮萬分,孩子卻無動於衷,甚至拿家長當仇敵,巴不得立刻離家出走,永遠看不到家長才好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對於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使其夭折。”

要解決這種問題教育,隻有通過重新學習,才能糾正。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地進修自己。”

當然不能否認,有些家長看起來沒有付出什麼,但是孩子就是很爭氣。

我有位農村同學,他兄弟三個,個個考上了大學,讓鄰居好生羨慕。為什麼這一家子出了三個大學生呢?他父母都是農民,一天到晚辛苦勞作,很難得給孩子什麼教育。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細究其因,同學的家風很好。父母不僅勤勞,而且從來不讓孩子懶惰,放學回家,就要孩子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上學不得惹事,同學需要幫忙的,就不要推遲;要結交好同學,凡是打架之類的事要三思而行。家長與鄰裏關係也處理得很好,待人有禮有節,絕不隨意跟人鬧矛盾;手腳要幹淨,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特別是在幾歲時,就教孩子自己吃飯,盡量教孩子做獨立的事,有時要孩子幫助大人洗腳、拿碗,等等。家長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很簡單。兄弟之間也是互相學習,哥哥給弟弟做榜樣,弟弟有問題,哥哥有教育責任。

其實這種純樸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

今天的孩子成長環境不同了,社會環境複雜了,甚至學校教育也不純了,如果家長在家教方麵無所作為,孩子就容易感染社會上的不良習性。像80前出生的人,家長無所作為,孩子或許不會出現什麼問題,最多不過成為普通人,但是80後出生的孩子,環境越來越複雜,家長無所作為,不良的環境教育就容易主動侵襲孩子,尤其網絡文化和媚俗文化無所不在的今天,家長必須時刻警惕,並主動占領孩子教育的高地。

下麵一起來欣賞一個成功故事:

一位叫做宋留成的家長,60年代的大學生,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裏。妻子是廠子弟學校的老師。

沒有想到,他的兩個女兒都成了美國博士。這是什麼原因呢?

為了女兒的前途,他本來想考研究生,為調離山溝做準備。

但妻子卻不同意他考研究生,認為山區教育條件本來就差,如果這個做爸爸的走了,把兩個女兒扔下,會有很多困難,對她們的成長不利。經過艱難抉擇,宋留成當即就做出決定,放棄考研究生。

接著宋留成又做出了第二個重要決定,放棄已經從事8年的技術工作,到學校去當老師。

為保護女兒,他以女兒作為試驗對象,采取了一套有悖於現行教育觀念的“自然教育”的方式,以克製應試教育的不足。以一種邊學邊玩的方式,使兩個女兒在小學階段的生活充滿著愉快。雖然她們的成績非常一般,但宋留成認為,學習的效果並不能完全用考試成績來衡量,實際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發展潛力根本無法從成績單上反映出來。他看到女兒的發展是均衡的、和諧的、健康的,在小學階段她們已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他預言:“她們小學輕鬆,中學輕鬆,大學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