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廉”字走天下(1 / 1)

一個“廉”字走天下

燕山新話

作者:高斌

前不久,央視9套播出了8集廉政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通過“清慎勤”這條主線,全麵梳理了中國五千年廉政文化的精華,包括孫叔敖、蘇軾、包拯、嶽飛、於成龍等在內的諸多清官廉吏的故事,既有文化品位,又有警示教育作用,吸引不少官員、百姓像追《舌尖上的中國》一樣持續關注該片。其中,用近半集的時間、濃墨重彩介紹的“天下廉吏第一”於成龍,引起筆者極大興趣。

其實,早在2014年5月,剛剛開通一年的中紀委網站,就在其視頻欄目隆重推出了十九集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於成龍》,旨在借助於成龍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政績卓越的藝術形象,帶給廣大黨員幹部思考和啟迪,這裏麵大肆渲染的,正是於成龍的“廉”。

據史料記載,於成龍乃明末清初一普通官員,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44歲方才出仕,從一個小知縣,一直做到知州、道員、布政使,乃至升任總督、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要職,最後康熙都譽其為“天下廉吏第一”。這人何德何能,竟能如此一路升遷?如此受皇帝器重?

研究於成龍的生平發現,其之所以能夠得到清廷重用,最關鍵的一點就在一個“廉”字上。他憑清操苦節享譽一時,也因此三次被舉“卓異”,官階越升越高,但生活卻越來越苦,此可謂為官的最高境界。

為官之初,於成龍就抱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誌,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作為主政一方的官員,他更是憐貧苦、敢擔當、抑豪強、治盜賊、賑災荒、清雜派、平冤獄、肅吏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羅城任知縣,於成龍與百姓同甘共苦,將日食兩餐減成一餐,百姓可憐其清苦,湊集少許銀錢,為其購買鹽米。於成龍說:“我一人在此,何須如許物,可持歸奉汝父母,一如我受。”離開羅城時,他窮得連赴任的路費都沒有,羅城百姓“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儕無天矣!’追送數十裏,哭而還”。

更令人感慨的是,於成龍宦海20餘年,一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為遏製官員奢侈腐化,他以身踐行“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他“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百姓因而稱他作“於青菜”。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於成龍在中秋節拿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出任兩江總督,南京布價驟然上漲,隻因以前穿慣綾羅綢緞的官員達貴,紛紛效仿他改穿粗布衣裳。他還鐵麵無私,善於從一些常人忽視的細節上發現問題症結,排解過許多重大疑案、懸案、錯案,百姓呼其為“於青天”,民間還流傳其“鬼有冤枉也來伸”的歌謠。他去世後,居室中隻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於成龍老家山西永寧州,今屬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眾所周知,呂梁是此次山西官場腐敗重災區,其中聶春玉、杜善學兩位因貪腐落馬的副省級高官,都是從呂梁市委書記位子上走出來的。作為一個靠“廉”字走天下的呂梁人,於成龍知其老家如今不幸淪為貪腐重災區,不知該當何想?好在聽說其老家如今已開始恢複、修繕於成龍廉政文化園及其故居、墓地,開始重視於成龍這一正能量的影響力,這多少也算是對其在天之靈的些許告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