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別動輒教訓孩子(2 / 2)

傳說,老漁王把自己最好的經驗傳給兒子,讓兒子用最好的方法去捕魚,可是兒子卻總是捕不到魚。有人告訴老漁王,隻有讓兒子自己親自出海,親自總結經驗,他才能學會捕魚。

我本來高漲的情緒一下子低落了很多,因為我馬上就意識到,我犯了經驗主義錯誤。

“我可告訴你啊,咱們說好了。咱倆誰都不能在女兒耳邊嘟嘟經驗。”

“得令。經驗要孩子自己去總結。咱們不能在她的人生中作弊。”

不要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強加給孩子,在孩子沒有切身體會時,他無法真正理解,也就不能和你產生共鳴。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在共鳴中認可、接受。

女兒學會了一個笑話,特意跑過來講給我聽。

“爸爸,我給你講個笑話。”

“好,爸爸認真聽著。”

“嗯。媽媽和姐姐在廚房裏收拾碗筷,爸爸和弟弟在客廳裏收拾桌子。這時,‘啪’的一聲,廚房裏有碗碎了的聲音。弟弟側耳聽了聽,對爸爸說,‘這一定是媽媽打碎的。因為媽媽沒有罵人。’”

我拍手笑起來。

桐桐也很高興,哈哈地笑著,笑了一會兒,她忽然問我:“為什麼是媽媽打碎的?不罵人就是媽媽打碎的嗎?”

我一時不知該怎麼說好,想了想,還是照直說了:“這位媽媽一定總是喜歡教訓人。如果碗是孩子打碎的,那媽媽肯定會罵孩子。可如果是媽媽自己打碎的,她又不能罵自己,所以,媽媽就沒有罵人。”

“這個媽媽好壞啊,為什麼自己錯了就不進行自我批評,別人錯了就罵人呢?我媽媽多好,自己錯了也批評自己。”

“是啊,當媽媽就應該像你媽媽這樣。”

“那爸爸呢?”

“爸爸也要這樣,不能隻看到孩子的錯,看不到自己的錯。”

“我真幸福,有這樣的爸爸媽媽。”

那些總是看到孩子身上錯誤的父母,在責備孩子時,教會孩子的是自責和對抗。孩子在沮喪中會變得懦弱,不相信自己,同時,又會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

父母不是智者,孩子不是愚人。父母沒有必要在孩子麵前扮演老師的角色,一味教育、教訓孩子,而不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不給孩子表現的機會。雖然父母過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還多,但父母的經驗不一定都是對的,即使是對的,也得讓孩子親自體驗,產生共鳴,孩子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教育是互相的,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才是正常的、溫暖的、和諧的、親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