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應該隻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係,更不能是教訓與被教訓的關係。一個一直被教訓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自責心理,和父母也不能保持良好的關係。
好為人師的人從來都不是智者,智者在給人指導時,有時候甚至都不用說話。智與不智,就在於此。
我在各種場合都會遇到父母教育兒女的場景。我截取幾個場景給大家看看:
餐廳裏,吃著可口的飯菜,一對父母拿肉和菜開始說事:“兒子,你看,別人在家啃小白菜,你在餐廳吃肉。從小,我們就給了你良好的環境,不讓你輸在起跑線上。你可要有點出息,做出個好樣子來。”孩子一口菜沒吃下去,噎在喉嚨裏。
公交車上,在擁擠的人群中,一對父母針對禮儀教育起女兒來:“丫頭啊,人要學會尊老愛幼,坐車的時候,要懂得讓座,給老幼病殘孕讓座。你年紀輕輕的,站一會兒有啥大不了。”女兒嘟著嘴說:“我要讓座,也得有座才行啊。”
人行橫道上,一位媽媽指著紅燈說:“紅燈停,綠燈行。好孩子,從小就要遵守交通規則。坐車要買票,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媽媽一邊走一邊說,孩子忽然狡黠地一笑說:“媽媽,你闖紅燈了。”媽媽大怒,給孩子一巴掌,說:“我隻是挪一下地方,我怎麼可能犯這種錯誤。”
售票廳裏,爸爸告訴兒子:“這個售票員幹練,是絕對的熟手,動作快,反應快,賣票快。”兒子懷疑地說:“可是我覺得她太年輕了,好像沒有耐性。不如旁邊那個阿姨又快又穩。”“聽我的,排這隊,錯不了。”兒子執意不肯,自行排隊。幾分鍾後,兒子買好了票,而爸爸還排在隊尾。
小號彙報演出前,媽媽諄諄教導:“你的毛病就是用力不勻,所以吹出來的聲音不好聽,音也不準。你要記住老師交給你的幾個要點,都是啥來著?一什麼,二那啥。”孩子煩躁地說:“媽,你又不懂,還老瞎說。我現在有點緊張,讓我靜靜呆一會兒行不?”
大多數父母在孩子麵前,都有好為人師的毛病。大道理小道理,講得頭頭是道,實際上,隻是重複簡單的理論。對於愛思考的孩子來說,這是一種折磨,必然會遭到孩子的抵製。
桐桐尚未出生時,我就開始用各種知識、經驗武裝自己,希望自己能夠更好地培養桐桐。那時候我信心滿滿,曾信誓旦旦地表示,每天我都會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桐桐一些。這樣,她到8歲左右就可以達到成人的知識水平了。
妻子笑著問我:“你怎麼把你的經驗傳給桐桐?”
“那還用說?這張嘴皮子,這雙手爪子唄。”
“愚蠢。學得越多,你越愚蠢。你難道沒聽過老漁王的兒子不會打魚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