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休養生息(2 / 3)

四人在堂中仔細的打量著陳德,見其三十歲上下的年紀,身材略矮,皮膚黝黑,相貌平平,毫無斯文之氣,隻是一雙眼睛炯炯有神。

李辰是四人當中唯一有過地方官和文官經曆的,便開口道:“越巂太守說你善於民政,可否說說當前民政利弊何在?”

陳德一拱手道:“大人明鑒。當下,我我漢軍占據益州南部六郡,多是荒野無人之地,下官曾遍走益州和南中郡縣,六郡之中在籍人口不過三十萬,耕地不過九百萬畝,而養軍士、官吏四萬有餘。各郡縣府庫皆不充盈,若再有大戰,必然勢危。”

劉玉和李辰聽完此言心中皆是一震,一則欣賞陳德對南中六郡民政的了解,二則也不得不承認財政枯竭的現實。

劉玉急忙請陳德上座,道:“先生可有治世良策?”

陳德道:“蒙大人看重,下官略述一二。國富方能兵強,現今連勝晉軍,但晉軍畢竟勢大,軍力、糧草也遠多於漢軍,隻是連敗動搖了軍心,加之隴右不穩,這才在南中暫取守勢。此時機更是我們加緊發展生產,恢複民力之時。下官聽聞少將軍曾倡議以晉軍之降兵開辟軍屯,吾以為此舉甚佳,隻是要將軍屯之舉推廣至全軍。降軍所辟之田,除留足自用全部收歸軍倉。我軍自行開辟之田,除自用之外,餘糧一半歸軍士自行支配,一半上繳軍倉。軍士若無儲糧之地,可將糧食賣與軍倉,或寄存於軍倉。此舉可拓耕地不下六十萬畝,一年畝產糧兩石計,可得糧一百二十萬石,除去自行消耗和軍士得糧,尚可餘糧六七十萬石。第二,自宦官亂政之後,民眾徭役、賦稅繁重,後逢魏軍兵鋒過境,民眾更是苦不堪言,多有逃亡山林者,使得政府收入銳減,兵源匱乏。當今招撫流民,重置田地,以為基業複興之根本。下官鬥膽進言,請武衛侯在六郡之中取消農人的所有賦稅,隻征收田租。諸葛武侯執政之時一切賦稅約為產糧的五成左右,現可將田租定為三稅一,既能刺激民眾耕地的積極性,又可不大幅減少官倉收入。至於第三項舉措,則是打擊豪族,收回特權。郡中多有軍功貴族,享有免稅或減稅特權,多有民眾將自己的田產記在豪族名下,逃避稅收,而豪門大族則坐享其成。隻是此舉有傷六郡統治根基,應徐圖為之。”

劉玉聽完陳德的一番言論,心中不禁大喜,眼前更感一亮,走到陳德麵前。深深一輯道:“閣下真良才也,吾複得蕭何矣。”

李辰、劉盛也紛紛向劉玉道賀,得此良才,大業必成。

而相對來說第三個人卻更加實用,因為他幾乎解決了漢軍當前的燃眉之急。魯成,原是蜀國軍械坊的大匠師之一,負責研製改進連弩。成都敗亡之時,為了不使連弩研製之法落入魏國手中,他在燒毀所有製圖之後,便帶領一幹弟子逃出成都,隱匿山中,直到此次劉玉再起起兵,這才出山來投。而連弩作為守城利器,自然可是漢軍的守衛能力大增。

數日後,劉玉自領大漢益州牧兼任鎮南大將軍,建立州牧治所和將軍府。表李辰為益州別駕從事協理政務,陳德為治中從事主持民政,魯成為總匠師。開啟了一段新的征程。

邁開這征程第一步的自然是陳德提出的稅賦改革,劉玉考慮到陳德初來乍到,威望未能服眾,便派遣李辰、劉盛一起推進改革之事。

首當其衝的便是軍屯,除南廣郡留下一萬駐軍之外,剩餘一萬多漢軍和一萬多降兵一起開辟屯田。由於兵士向來地位不高,耕地得糧之舉前所未見,漢軍兵士爭相辟田開荒。而被俘的降兵大多被罰為苦力,或是被招降為雜軍,做為作戰時的炮灰,甚至被殺。得知免死,隻是罰做耕田,甚是歡喜。而看到漢軍將士還能保有餘糧,心中更是豔羨不已。加之多數降兵本是蜀中之人,對劉氏多有眷戀,投入晉軍之時也是無奈之舉,便紛紛欲轉頭漢軍。

劉盛見軍中有此動向,變向劉玉稟報後,開始收服降兵,並搬下軍令:降兵均可自投漢軍,並按照漢軍標準向每個人發放土地,不出一月一萬五千餘降兵之中便有一萬三千人加入了漢軍隊伍。看到如此多的降兵加入漢軍,劉玉又從新編製了部隊,以老漢軍為班底組建忠信營轄步卒一萬五千人,任命趙信忠信營校尉,李生為都尉副之;新建驍騎營,轄騎兵三千人,任命馬興為驍騎營校尉;以部分老軍和新降的兵士組建新銳營,轄步卒及連弩兵一萬五千人,次子劉盛為新銳營校尉;其餘五千步卒編為將軍府近衛營,李明為近衛營校尉。不願返回南中的部盟勇士尚有三千餘人,組建為南中營,曼蘇擔任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