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火燒大芒山(1 / 3)

退回大營的王衛心情已經跌落打了極點,他強打精神吩咐部隊重新紮做兩營,自領主力紮營北峽口外,一營仍駐紮大芒山腳下負責保衛糧草。眾人聚到王衛的大帳之中都是悶悶不樂,低頭喪氣。王衛知道現在最困難的不是自己損失了兩萬多人,折了大將張英,而是低迷的士氣和軍心。畢竟自己手下還有近三萬人,而且最精銳的鐵甲重騎還是毫發無傷,隻要振作精神,齊心協力還是有機會反敗為勝的。王衛看看沉默不語的眾人,首先開口道:“勝敗乃兵家常事,諸位切莫過於放在心上。我軍雖略有損失,漢軍傷亡亦不在少數。明日重整旗鼓,看我鐵騎橫掃漢軍。”

的確,晉軍的鐵騎確實是每一個晉軍將領心裏最後的依靠。重甲騎兵在掩護峽口之戰撤退時展示了不俗的實力,藤甲兵無法擋住鐵騎衝擊,而且連弩的羽箭對重甲騎兵的殺傷力也不大。隻要能將漢軍誘導平原之地進行決戰,漢軍必敗無疑。

想到這晉軍將領的心裏稍稍有了些底氣,紛紛抖擻了精神。隨後王衛又對幾位受傷的將領好言勸慰一番,便吩咐眾人各回營寨激勵士氣,整裝待戰。

而漢軍這邊得勝回營,則是歡聲雷動,漢軍的將士肆意的慶祝著勝利。確實這場戰鬥的結果也超出了劉玉的預料,他沒想到會俘虜如此多的晉軍。剛剛回到大營劉玉便下令按照各軍戰功一一授賞,尤其對部盟的勇士和今晚在北峽口值守的將士要多加獎賞。

晚上的慶功宴上,劉玉特意命令次子劉盛負責值守大營,而其他各軍將校則開懷暢飲,劉玉則深入每個營寨慰問受傷的士兵,吩咐優待戰死士兵的家屬。而士兵們因為平時很少接觸到主公,則是異常的興奮紛紛向劉玉敬酒,劉玉為了不掃軍士們的興致每到一軍必飲酒一大碗,等到回到大帳已經醉的不省人事。

不過在大營中還有兩個人保持著清醒,一個是負責值守的劉盛,另一人則是長史李辰。兩人見眾將皆在宴飲,便走出了大帳巡視營中各處去了。

劉盛首先開口道:“長史大人今日妙計迫降萬餘晉軍,是當之無愧的立下頭功啊,小將佩服!”

李辰道:“小將軍過獎了,晉軍已是強弩之末,投降恐怕是早晚的事情,在下不過是在快要倒下的駱駝身上又壓了一根稻草。”

劉盛道:“長史大人何必過謙,這根稻草可不是誰都壓的上去的。隻是小將還有一事不明,長史大人勸降之前可有必成之把握?萬一那些俘虜陣前反水,豈不是適得其反?”

李辰道:“不瞞小將軍,其實在下此舉確實有一定風險。隻不過在下事前已經探明了這些俘虜的情況,才敢這麼做的。當年魏軍占領成都後,因內亂而導致紛爭,之後司馬氏代魏,導致西蜀局勢更加混亂。王睿占據成都、梓潼、江州、永安以及除南中三郡以外的其他益州地區,幾乎是相當於原來蜀漢政權的統治地區。而且王睿忠心於司馬氏,所以得到的供給和封賞極多。但是漢中太守諸葛誕確實不折不扣的曹家臣子,他暗中聯合上庸和西北三郡忠於曹氏的力量,將司馬氏的勢力逐步鏟除,並和王睿在梓潼等地爭的難解難分。前不久由於司馬氏派兵攻擊西北三郡,諸葛誕將軍隊主力北調,才使得王睿得以調兵南下。王睿在東西兩川征戰數年,除了當年自己從中原帶來的兵士外,大部分都是新征的蜀地平民或是原來蜀國降兵囚徒。王睿一向將騎兵視為自己的親兵,所以蜀地之民和降兵都是步兵,而且王睿對待兩軍厚此薄彼,早已使步兵營的將士心懷不滿。加之因為連年征戰王睿增加賦稅,也早已使民眾們苦不堪言,而步軍將士的家鄉多在蜀中,其軍心不穩,必有可乘之機。而主公乃昭烈先帝長子長孫,在蜀中向來威望頗高,這些晉軍俘虜多是蜀中之人,在下以言語激之,以利誘之,便有了勸降之策。”

劉盛道:“長史大人博聞廣識,機智聰辯,才出此妙策啊!這一萬多降兵若是為我們所用,那真是為我軍增加了不少的軍力啊!”

李辰道:“小將軍所言不錯,隻是此事還需從長計議,要想個萬全之策才行啊!”

二人巡視營地之後,各回營帳,略去不表。

次日一早,劉盛便來向父親問安,並將昨日與李辰所談之事相告,自然劉玉對李辰也是讚不絕口,並吩咐重賞李辰。不過,戰俘一事確實也讓劉玉頗為為難,便吩咐升帳聚將。李辰、劉盛、趙信、馬興、朵哈木諾、忙長克、曼蘇、李明、李生等到齊後,劉玉開門見山的說出了議題,今天所議的有兩件事,其一是如何處置這一萬五千名戰俘,要大家好好議一議。

朵哈木諾、忙長克、曼蘇三人本是部盟勇士,向來多武勇而少謀略,對這件事的主張也是部盟的老傳統,賣為奴隸或者幹脆殺掉。但三人都知道若是主張殺掉,也不必再議上一議了。自己又沒什麼好辦法,還是不開口為妙,萬一說錯了話讓主公生了氣,將昨日的賞賜收了回去可就是大大的不值了。

護軍李明見眾人都不開口,便起身道:“主公,我李明是個粗人,說錯了話,您別見怪。”

劉玉道:“無妨,說吧!”

見得到了劉玉的允許,李明說道:“不過是些俘虜罷了,以前我們也抓過,依我看留著他們也是後患,殺了算了。”

李生跟著說道:“卑職讚同。”

劉玉看了二人一眼,未置可否。心道:一點長進也沒有,同時自己手下的四員大將,兩人武勇絕對不輸給趙信和馬興二人,卻在這頭腦上差的太遠了。

馬興原是漢軍羽林衛(皇帝親衛)的騎兵將領,後主降魏之時他不願投降便來著自己的一部人馬出奔到了南中,雖然來到南中較晚但是憑借自己的才華也很快成為南中的重要將領之一,並被劉玉委以騎兵都尉一職,統率漢軍僅有的兩千騎兵。地位甚至超過了李明、李生二人。馬興見劉玉並不開口,也基本猜到了他的意思,便起身道:“啟稟主公,我漢軍乃仁義之師,殺降不仁;且複興大漢之路任重道遠,不可因一時之氣而盡失人心。”

李明、李生二人本就對馬興這個後來居上的家夥看不順眼,現在竟敢跳出來和他們唱反調,二人不禁惱怒了起來。馬興話音未落,李明便大聲說道:“馬將軍也忒仁慈了,可這一萬多張嘴怎麼辦?”

這一句確實問住了馬興,此次出征隨軍所帶的糧草可夠支撐三月之用,但這憑空增加了一萬多張嘴,可就不那麼好辦了。一時間,馬興也想不出什麼好對策,隻好沉默不語。

劉玉素知各將的秉性,並不動怒。

但作為劉玉手下的第一大將趙信,見場麵有些尷尬,趕緊說道:“主公召大家來是商議如何解決難題的,不是讓你們來吵架的,有辦法就說,沒辦法就想。”

馬興見趙信為自己解了圍,心裏十分高興。而李明和李生雖然有些不快,但素來佩服趙信的武勇和才智,加之趙信又說的在理,隻好半跪道:“請主公責罰。”

劉玉道:“罷了,就知道你們狗嘴裏吐不出象牙來。趙信你有何看法?”

趙信見主公相詢,便說道:“末將讚同馬將軍的主意,隻是如何解決這糧草問題和看守這些俘虜,還沒有太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