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一邊安頓各部軍馬,一邊繼續派人打探晉軍的消息。為了是軍隊便於調度。劉玉將部盟的軍隊分成三支,分別由朵哈木諾、忙長慶雲的長子忙長克和另一位部盟的勇士曼蘇指揮。四月二十日,探馬來報晉軍的先頭部隊已經越過了南廣郡與朱提郡交界。
這朱提郡一直是兩軍的緩衝地帶,既無晉國大軍駐紮,也沒有蜀漢或者部盟的兵馬。由於朱提郡狹小荒涼,人口逃亡,一直不被雙方重視。得知晉軍準備越過朱提郡向建寧進發時,劉玉也迅速組織大軍開拔,向北開去,他的目的地隻有一個——北峽口,這是晉軍進入建寧的必經之地。而這裏也是劉玉為晉軍設計的死亡墓地。
晉軍此次南下,領兵之人乃是王睿的族弟王衛。考慮到南中地區地勢崎嶇,不宜使用騎兵。王衛此次帶領的部隊中有四萬是步兵,隻有一萬騎兵。王衛雖是王睿的族弟,卻並非是靠著族兄才當上的將軍,所以自王睿離任益州後,他仍舊任職左將軍都督南中戰事,而對這場南下之戰他早已是是自信滿滿,畢竟手中有五萬大軍,而對麵的漢軍不過兩三萬人,且已是驚弓之鳥。
大軍抵達北峽口外分紮三營,自己領三萬步兵居中紮營,一萬騎兵居東紮營,一萬步兵護住輜重居西紮營在大芒山腳,三營互相援應。待大營紮下,王衛給劉玉修書一封,自然是勸說投降之類雲雲。
漢軍早於兩日前便已經紮營北峽口,劉玉命令在峽口紮下營寨,設好拒馬營盤以待晉軍到來。這日劉玉正在詢問探哨關於晉軍紮營的信息,便收到了王衛的信件。看著這封口氣頗為高傲的勸降信,劉玉不但沒有一絲惱火,反而不禁有幾分高興。看完信件後,劉玉將信件交給了長史李辰,說道:“你也看看吧。”
李辰接過信件,仔細看了起來。十五年前,李辰本是漢中郡的一個管理糧倉的一個小吏,當年劉玉奉命押運糧草到漢中前線時偶然相見,見其才華不凡,便收到軍中加以重用,如今已是劉玉手下少有的謀士之一了。
劉玉道:“早些時候,成都的暗線也曾提供過一些關於王衛的情報,此人勇武絕倫,原是王睿手下的第一先鋒大將,就是不知道這統帥之才如何?晉軍雖初到南中,但畢竟勢大,我們還不可掉以輕心,各營都要加強警戒,防止襲營。根據這兩日探馬來報的消息看,過不了幾天晉軍就會向峽口發動強攻,各部務必小心應對。依你們看,此次決勝我軍勝算幾何?”
李生首先說道:“主公,將士們早已等得不耐煩了,幹他娘的晉軍就是了。”
李明道:“大哥說的是,晉軍人數雖多,不過是降兵充數罷了,我軍定能取勝。”
而剛入軍中不久的馬興則說道:“晉軍鐵騎不可小覷,不過步兵戰力卻很差。”
趙信道:“晉軍優勢在於人數眾多和精銳的騎兵。若是在平原決戰,我軍幾乎難有勝算。不過當今我軍已占據北峽口,使得晉軍騎兵無法展開,算是增加了我軍的一分勝算。我軍步兵乃是百戰精銳,晉軍步卒多是當年收羅的降兵,戰力和軍心都難以和我軍相比。再有藤甲兵和少將軍的連弩營作為取勝之奇兵。末將認為,此戰我軍取勝把握極大。”
劉玉點了點頭,道:“說得不錯,隻是藤甲兵之事要嚴格保密。你去安排各營備戰吧。”眼中卻劃過一道不易覺察的哀傷。
見趙信退出大帳,李辰說道:“此戰不足為慮,主公可是為了將才難覓和苦惱?”
劉玉點點頭,道:“還是你看的透徹。益州失手之後,南中地狹人稀,這兩年盡管招募了不少丁壯,兵士戰力已不遜於當年武侯手下的那支漢軍。隻是將才多已凋落。趙信為人沉穩,用兵謹慎。算是可以獨當一麵的大將。馬興是指揮騎兵的好手,隻不過他來到南中軍中較晚,缺少立身的戰功和威望。再加上當下還沒有一支成形的騎兵隊伍給他指揮,他現在還難堪大用。李明、李生兄弟是府中的衛士出身,論及個人勇力更勝於馬興、趙信。這是在軍事謀略方麵實在欠缺的太多,難以擔任大將。其餘諸將也皆是平平……”
李辰心中也知道現今的漢軍確實是軍中無大將的局麵,卻依然勸解道:“主公不必過於苦惱,當年昭烈先帝起兵匡扶漢室,不過三人三騎,便打下了漢家的一片天下。某雖不才,必當竭盡全力以報主公知遇之恩。”
劉玉道:“某得李辰,如先祖得諸葛武侯矣。”
漢軍很快按照劉玉的命令,列陣迎敵。都尉馬興領二千*手,三千步卒,占據臥牛坡多置滾木擂石,扼守高坡。峽口深處於高坡一側有一大片密林,忙長克領五千勇士和二千藤甲兵伏於密林之中,待命殺出。奮威將軍趙信領五千步卒,二千部盟弓手列陣於峽口之前,待晉軍殺來,且戰且退將晉軍誘致峽口底部的亂石溪。朵哈木諾引三千藤甲兵伏於亂石溪,待晉軍殺到,接應趙信部進行反擊。峽口之中,一側是懸崖峭壁不宜攀爬,另一側的臥牛坡有幾處地方坡度稍緩,護軍李生引兩千軍士把守,防止晉軍狗急跳牆。護軍李明引兩千軍兵留守大營,準備幹糧,以備持久。剩餘六千漢軍集結於臥牛坡北,待晉軍全軍進入峽口,占住出口。
次日,劉玉給王衛回複了一封更為傲慢的信件,來激怒這隻自信滿滿的“公牛”。
王衛接到信件之後大怒,五月初五一早,便點齊三萬步兵,一萬騎兵,向峽口殺來。
王衛看著漢軍的營寨,知道自己除了在這裏闖過去別無他路,而隻要闖過北峽口,南中三郡便會是囊中之物。看著北峽口西側是懸崖峭壁難以攀爬,中間是一條小路,東是個緩坡,也就是臥牛破。看到漢軍一部紮在小路之上,築起營壘;另一軍駐紮高坡之上。王衛心裏暗道這一幕與當年的街亭之戰何其相似啊,隻要占據狹路,高坡上的漢軍就會不攻自破,當年張頜選擇的就是這個戰法。
由於峽口地形不便騎兵衝鋒,王衛令一萬騎兵拖後,一萬步兵分作兩批直衝高坡負責牽製臥牛坡漢軍,兩萬主力步兵也分做兩批衝擊狹路上的漢軍營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