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嬰兒卷曲式
臥姿,雙腿彎曲,雙手抱雙腿,用額頭接觸膝蓋,身體如嬰兒般呈卷曲狀。
2.豎式
臥姿,雙臂伸直放在體側,雙腿並攏抬升,保持與身體呈90度。
3.坐勢脊椎擰轉
坐姿,腿交叉收縮於臀下,對側的一手抱腿,一手放在身體後側。配合呼吸,頭向後側緩慢轉向。
4.船式
仰臥,兩腿伸直,兩臂平放體側,掌心向下。吸氣,將頭部、上身、軀幹、兩腿和雙臂全部抬起來,離開地麵。雙臂向前伸直與地麵平行,一邊蓄氣不呼,一邊盡量長久地保持這個姿勢,以不勉強費力為準。呼氣,把雙腿和軀幹還原,放鬆全身。每天重複此練習3次。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新媽媽要注意,如果在練習瑜伽的過程中出現不適的情況,要及時停止練習。此外,練習瑜伽要循序漸進,有些體位如果進行得不順利,就不要強求自己進行。除了練習瑜伽,慢跑和散步也是很好的瘦身方式。新媽媽可以每天抽一部分時間步行,持之以恒,經過半年時間,一般可以恢複到懷孕之前的身體狀況。
留意產後六大後遺症
在月子期間沒有調理好身體,很可能會留下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很可能困擾哺乳媽媽很長時間。那麼有哪些常見的產後後遺症呢?
◆產後腰腿痛
許多新媽媽分娩後或多或少都會感到腰腿痛,這種疼痛要追溯到孕期,胎兒的發育導致孕媽媽的子宮、腹部增大,這樣就給孕婦腰背部造成很大的負擔,所以,孕媽媽的腰背部和腿部常常會感到酸痛。而分娩的時候,又消耗了許多體力和熱量,導致腰部和腿部的酸痛加劇。加上在坐月子期間,新媽媽不注意科學的休養方法,過早參與勞動,或者鍛煉不得法、產後睡彈簧床、哺乳時間太長、姿勢不正確等,都可能加重新媽媽腰腿部的疼痛。
在月子期間新媽媽隻要注意勞逸結合,這種產後腰腿疼一般會恢複。如果疼痛沒有減輕,反而加重,就要請醫生診治。
◆產後抑鬱症
剛分娩後,新媽媽從最初的興奮轉入疲倦,情緒從高亢轉入低落,部分新媽媽會出現產後抑鬱症,變得敏感脆弱、焦慮不堪、失眠頭痛,嚴重的甚至有自殺傾向。正常情況下,新媽媽在產後兩三天會出現上述症狀,十天左右症狀將自動減輕或消失。但倘若症狀持續惡化,就需要注意新媽媽是否患有產後抑鬱症。如果真的患上產後抑鬱症,那麼重要的一點是家人一定要盡量陪伴,分擔家務,減輕新媽媽的辛苦和心理負擔,同時要經常傾聽新媽媽的心聲,忍耐新媽媽的挑剔,並給她足夠的關愛。特別嚴重的情況下要請專業人士幫助心理谘詢,這樣有助於新媽媽度過產後的情感脆弱階段。
◆子宮複舊不良
有些新媽媽坐完月子後,惡露仍經久不淨,腹部一直隱疼,尤其是哺乳的時候會加劇。這可能是因子宮複舊不良導致的。因此,新媽媽如果發現惡露不淨,一定要注意是否得了子宮內膜炎症,要及時去做B超檢查。對於產後疼痛的新媽媽,可以用局部熱敷,必要的時候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止痛藥物。子宮複舊不良,或有胎盤、胎膜殘留時,可用宮縮劑如麥角新堿、益母膏等,必要時要刮宮腔,清除殘留的胎盤胎膜。
◆產後不避孕致孕
有些新媽媽以為產後沒來月經便不會懷孕,於是夫妻性生活的時候沒有采取避孕措施,最後導致意外懷孕。因此,新媽媽一定要注意即使處於哺乳期,夫妻同房也應使用避孕工具或放置節育環等手段來避孕。否則,對新媽媽的身體將是極大的傷害。
◆產後尿失禁
很多新媽媽在產後會發生尿失禁等問題,大笑、咳嗽或是打噴嚏時,尿液就不能自控地排出來,這讓人十分狼狽。尿失禁是新媽媽的常見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女性尿道相對比較短,加上生產時胎兒通過產道,使得膀胱、子宮等組織的肌膜受傷,彈性受損,尿道鬆弛而失去應有的功能。因此腹部用力或腹壓增加的時候,尿液就會不自主流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新媽媽在產後要避免過早勞動,注意預防便秘。而且平時要常做縮宮運動,慢慢恢複盆底肌肉的收縮力,一段時間後失禁便會自行緩解、消失,如果情況仍未好轉,則需要到泌尿科或婦產科求診。
◆產後乳房變化
產後新媽媽的乳房會出現一些問題,一定要注意。新媽媽要隨時保持乳房清潔,預防乳腺炎,分娩後要用肥皂及清水洗淨乳房和乳頭,每次哺乳前要洗手,並用溫開水擦洗乳頭。乳頭若有皸裂,在哺乳後,可塗10%的魚肝油鉍劑或10%複方安息香酸酊,促進愈合,嚴重者應暫停哺乳,及時將奶擠出,或用消毒的玻璃吸奶器將奶水吸出再哺喂。此外,要做一些運動,並穿上合適的乳罩,避免哺乳期過後乳房下垂。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新媽媽要注意,不要以為出了月子就什麼事情都可以做了。雖然已經度過一個月的休養,但是新媽媽的身體恢複狀況還需要觀察,所以月子期間應該注意的事項仍然要注意,不能掉以輕心。對於身體特別虛弱的新媽媽來說,坐月子的時間可以延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