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抹藥物:寶寶出現鵝口瘡時,媽媽可用2%蘇打水清洗寶寶患處,在喂寶寶奶後半個小時,用棉簽蘸製黴菌素甘油塗在寶寶的口腔黏膜上,一天3~5次。如果症狀輕的話,寶寶塗藥2~3次就可以治愈。其他方法如用1%甘油或中藥冰硼散塗口腔也有一定的療效。症狀特別嚴重的應去醫院進行綜合治療。
此外,還要給哺乳的新媽媽選擇容易消化吸收、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並且要適當地增加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攝入量,多食用例如動物肝髒、瘦肉、魚類、新鮮蔬菜和水果等食物。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寶寶患鵝口瘡時,新媽媽要控製自己的喂奶時間,每次喂食時間都不要超過20分鍾,也不要讓寶寶使用安撫奶嘴。平時要注意口腔護理,每次喂奶後再喂幾口溫開水,可衝去留在口腔內的奶汁,保持口腔清潔,杜絕黴菌成長的環境。此外,要做好衛生消毒工作。
新生寶寶“枕禿”是怎麼回事
所謂的“枕禿”,是指寶寶的腦袋和枕頭接觸的地方,出現了頭發稀少或沒有頭發的現象,枕禿通常都出現在寶寶的後腦勺,也有少部分喜歡側睡的寶寶會出現單側枕禿。
引起枕禿有幾方麵原因:
一種是寶寶入睡的時候,枕頭被寶寶的汗液浸濕了,導致寶寶的頭皮發癢,由於他們還不能用手抓,為了緩解癢感就左右搖晃頭部,這樣就把枕部的頭發磨掉而發生枕禿。同時,硬枕也容易導致枕禿的發生。此外,寶寶開始對外界的一些信息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例如某些聲響、某些圖像等,強烈地吸引了寶寶的注意力,但由於寶寶的身體是固定的,也還不會翻身或爬行,隻能通過轉頭的方式才能看到,這也容易引起枕禿。
另一種是生理原因,媽媽在孕期營養不足或營養不均衡的情況下,寶寶吸收不到足量的鈣,就會出現枕禿的現象。若寶寶有枕禿的現象,同時還伴隨著睡眠不好、出汗多等情況,就意味著寶寶可能缺鈣了,最好去醫院做一下血鈣檢查,如果發現寶寶的枕禿確實是由於生理原因引起的,就要及時補鈣。缺鈣不但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而且還可能引發其他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佝僂病。
要知道,枕禿不等於佝僂病。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營養缺乏症。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嬰幼兒體內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在腸道內吸收不良,使鈣、磷無法沉著在骨頭上從而導致骨骼變形。有枕禿的寶寶一定得了佝僂病嗎?當然不是,除了枕禿外,佝僂病還表現在麵色蒼白、煩躁不安、易醒、夜啼、多汗、顱骨軟化、囟門閉合晚、出牙遲、牙齒形狀細小無光澤。嚴重者除上述症狀外,還會有雞胸、下肢畸形呈“O”或“X”型腿、脊柱彎曲等佝僂病的常見表現。
枕禿雖然是個小毛病,但對於愛子心切的媽媽來說,小寶寶的一切都是那麼重要,所以排除生理方麵的因素之後,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加強對寶寶的護理。
首先,要給寶寶選擇透氣性良好的枕頭,這樣可以讓寶寶的腦袋不會因為枕頭不透氣而出汗。發現有汗濕,要及時更換枕頭,或者洗後拿到陽光下麵暴曬,保證寶寶頭部的幹爽。另外,也不要給寶寶蓋太多的被子,保持適宜的室溫。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由於導致寶寶枕禿的因素很多,不一定是因為缺鈣。所以,要去醫院做檢查,如果確定是缺鈣導致,再給寶寶補充鈣劑。另外,可以參考寶寶的鈣攝入量。一般來說,寶寶6個月前每天需要的鈣為300~400毫克,6個月至1歲是400~600毫克,1歲到3歲是600毫克,3歲以上是800毫克。除此以外,媽媽還要注意增加寶寶的日照時間,以保證維生素D的充足,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D補劑。
嬰兒肚臍鼓出來是怎麼回事
有時候寶寶的肚臍會鼓出來,特別是當寶寶咳嗽、打噴嚏或哭鬧的時候,肚臍就會鼓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種症狀被稱之為臍疝,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缺陷。當寶寶用力的時候,由於腹腔內的壓力增高,就會導致臍疝突出,當寶寶安靜或平躺的時候,突出的腸子返回腹腔,腫塊就會消失。一般來說,臍疝沒有痛苦,也不會引起胃腸功能的紊亂,隻有極少數的寶寶會發生腸子嵌頓,還有個別寶寶會因為局部的膨脹而產生不適。
對於新生兒的臍疝,主要的方法就是降低寶寶的腹壓,平時盡量減少寶寶的哭鬧,預防寶寶因為感冒而咳喘,如果已經咳嗽了,就要及時治療,以減少腸管疝出,促進臍疝的康複。此外,還要防止寶寶出現便秘。平時也可以采用人為的方法阻止腸管疝出,例如用束帶、膠布或繃帶等壓迫疝環。一定要注意預防臍部受壓引起的臍炎等並發症,情況嚴重時,最好去醫院及時就診,不要自行處理。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要預防寶寶發生臍炎,主要是做好斷臍後的處理,保持局部清潔衛生。在臍帶還沒有脫落之前,洗澡的時候要把臍帶周圍的水吸幹,用75%的酒精消毒殘端,再換上幹淨的紗布包好,注意不要將尿布蓋在臍部上麵,避免摩擦引起皮膚過敏或脫皮。如果臍帶的根部發紅了,就要進行局部處理,可以用3%雙氧水衝洗局部兩三次,再用碘酊消毒,然後使用酒精脫碘。一旦發現有膿性分泌物出現,就要立即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怎樣緩解新生寶寶的腸絞痛
如果寶寶無緣無故地大哭,怎麼哄也不行,持續幾分鍾後停止,但是過了一會,又開始哭鬧起來,反複交替地出現這種情況,媽媽就要警惕寶寶是否得了腸絞痛。大約有10%~20%的嬰兒曾發生過腸絞痛,腸絞痛一般開始於產後2~4周,4~6周是高發期,最遲到產後6個月左右腸絞痛就能得到較大的改善。腸絞痛通常在傍晚和晚上發作,白天稍好,寶寶會因此哭鬧上三四個鍾頭,同時還伴隨不安、臉脹紅、膝蓋縮起來及握拳踢腿等症狀,摸摸寶寶的肚子,通常會發現有腹脹現象。
腸絞痛發生的原因,目前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是因為嬰兒腸道神經係統發育尚未成熟。寶寶4個月之前,腸壁的神經發育不成熟,很容易導致腸道蠕動不規則,腸道蠕動太快的時候,就會糾結在一起造成痙攣,從而發生疼痛難耐的情形。還有人認為寶寶胃腸比較脆弱,容易過敏,或者對乳糖不耐受等,甚至還有人認為跟父母和環境有關。
嚴格意義上來說,腸絞痛不能算是一種疾病,也不需要特別的治療。隨著寶寶成長發育,神經係統逐漸發育健全,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在寶寶腸絞痛的時候,媽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減輕寶寶的痛苦。
媽媽可以將寶寶的膝蓋輕輕地推
向肚子,也可以將膝蓋和大腿按壓在肚子上麵。將寶寶放在自己的肩膀之上,讓寶寶的下身枕在臂彎之內。或者將寶寶放在媽媽的膝蓋上,讓寶寶的臉朝下,輕拍寶寶的後背。也可用布包著熱水袋放置嬰兒腹部使腸痙攣緩解。如果嬰兒腹脹厲害,則用小兒開塞露進行通便排氣,並密切觀察嬰兒,如有發熱、臉色蒼白、反複嘔吐、便血等則應立即到醫院檢查,不可耽擱。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寶寶常常會哭鬧,然而不是一哭鬧就是腸絞痛,所以,媽媽要注意區別,也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排除中耳炎、腸套迭、疝氣等腸阻塞的問題。同時盡量堅持母乳喂養,這樣的寶寶不容易有腸絞痛。而哺乳媽媽也要注意不要攝取刺激性或易過敏性食物,如含咖啡因的飲料、牛奶及堅果類食物。而人工喂養的寶寶可以換脫敏的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看看能不能改善。還可以改用低乳糖或無乳糖奶粉,減少乳糖耐受問題的影響。注意少吃多餐,同時還要控製好牛奶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