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新生兒的護理(2 / 3)

最後將寶寶翻過身來,俯臥在床上,開始給寶寶進行背部的按摩。雙手平放在寶寶的背部,從頸部向下按摩。然後用指尖輕輕地按摩脊柱兩邊的肌肉。再從頸部向後背呈月牙形迂回運動,注意按摩的時候速度不要太快。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給寶寶按摩的時候,要經常和寶寶說說話。用柔和親切而富於變化的語調和寶寶說話。當寶寶看著你時,你要用同樣專注的眼神凝視他,當寶寶對你發出聲音的時候,也要積極給予回應。按摩之前的環境很重要,一定要確保按摩的空間溫暖安靜,還可以播放一些柔和舒緩的音樂,幫助寶寶放鬆。按摩的時間,最好選擇在寶寶吃完奶後一兩個小時或洗澡後、睡覺前等時段,宜選擇寶寶心情好的時候進行。不要在寶寶困倦或饑餓的時候打攪他,這樣按摩過程會不順利。

怎樣護理寶寶指甲

由於寶寶的指甲生長速度很快,幾乎以平均每星期0.7毫米左右的速度生長,再加上他們的手指本來就小,指甲很快就會超過指尖。如果不及時修剪過長的指甲,不但不衛生,還可能由於皮膚被撓破而導致感染。

由於寶寶好動,皮膚又嫩,在為寶寶剪指甲的時候要注意一些技巧。

◆選用工具

指甲鉗:對於新手媽媽來說,嬰兒指甲鉗是個不錯的選擇。專門針對嬰兒的小指甲而設計的嬰兒指甲鉗,安全實用,而且修剪後有自然弧度。尤其適合3個月以內的寶寶。

指甲剪:專用嬰兒指甲剪靈活度高、刀麵鋒利,也是媽媽的理想選擇。它頂部是鈍頭設計,即使寶寶突然動一下,也不用擔心寶寶的手會被戳傷。

◆具體操作

正確的姿勢:首先,要讓寶寶平躺床上,然後,媽媽靠在床邊,用胳膊固定,保證手部穩固。然後握住寶寶的小手,最好能同方向、同角度,這樣容易修剪。

如果媽媽坐著,可以把寶寶抱在身上,讓寶寶背靠媽媽,然後也是同方向地握住寶寶的一隻小手。

輕輕地分開寶寶的五指,捏住其中一個指頭剪。剪好一個換一個。不要同時抓住一排指甲剪,以免寶寶突然動彈不好控製。

給寶寶修剪指甲的時候,要注意先剪中間再剪兩頭。這樣會比較容易掌握修剪的長度,切忌把邊角剪得過深。

剪完之後,要進行修剪,以把尖角修剪圓滑,避免尖角抓傷寶寶的皮膚。媽媽應細心檢查,如果摸到尖角就應及時清除。

寶寶指甲邊可能會出現肉刺,容易嵌入肉裏。媽媽應仔細用剪刀將肉刺齊根剪斷。不能直接用手拔除,這樣容易拉扯過度,傷及周圍皮膚組織。

還要注意指甲兩側的角不能剪得太深,以免新長出來的指甲嵌入軟組織內,造成皮下組織的化膿性感染,引發甲溝炎或其他炎症。

一般來說,寶寶的指甲可以l周內修剪2~3次;腳趾甲1個月修剪1~2次。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由於嬰兒的指甲細小又薄嫩,所以,修剪的時候一定要當心,不能剪太深,以免刺痛指甲肉,同時要注意保護嬰兒的手指。在寶寶睡著後再修剪指甲、腳趾甲更好。有些寶寶把自己的小臉蛋都抓破了,這時應該用消毒紗布或棉球處理一下傷口,然後塗上碘酒消毒,也可以用消炎軟膏,必要時應去皮膚科看看。

如何防止新生寶寶脫水熱

什麼是脫水熱?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後三四天內,如果體溫達到了38~40℃,而且還有原因不明的煩躁、啼哭、體重驟減、尿量減少等情況,但是其他狀態良好,沒有感染、中毒等症狀,就可能是新生兒脫水熱。尤其是夏天高溫,許多新生寶寶常常會出現無名熱,即使吃了藥,也無法退燒。但是喝了涼白開水卻會恢複正常,這些現象都說明寶寶患上了脫水熱。

新生兒脫水熱主要是因為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引起發熱,病因主要是攝入水分不足,環境溫度過高。新生兒出生之後,經過呼吸、皮膚蒸發、大小便等因素流失了身體內大量的水分,加上保暖過度,導致體溫升高,呼吸增快,皮膚蒸發的水分也增多,這時候如果補液不足,就很可能出現脫水。另外,奶粉或牛奶中蛋白質含量過高,攝入的水分不足,也會造成寶寶體內細胞脫水,導致體溫過高。

一般來說,寶寶得了脫水熱不需要特殊治療,可以多喂幾次白糖水。如果高燒不退,就要用稀釋一倍的75%的酒精擦腋、頸或大腿根部。

治療新生兒脫水熱的主要方法就是補充液體。可以每隔兩個小時給寶寶喂一次5%~10%的葡萄糖。一般情況下,隻要正常補液,高燒就會消退,體溫就會恢複到正常水平,其他症狀也能消失。但是對於個別高熱的現象,尤其是體溫超過40.5℃,或者伴隨著高熱驚厥的寶寶,則要及時去醫院接受供氧和輸液治療,必要的時候要住院治療,一般可以在1~2天內恢複。

要預防新生兒脫水熱,在寶寶出生後,一旦發現母乳不足,就要及時給寶寶喂糖水,同時還要注意環境溫度不宜太高,也不要把寶寶包得過嚴,保暖過度。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人工喂養的新生兒,一定要注意奶粉的調配比例,嚴格按照說明書上規定的進行,不要放過多的奶粉。在兩頓哺乳之間,要給寶寶喝白開水。夏天寶寶出汗多,要抱到陰涼通風的地方,或者打開空調,將室溫維持到合適的溫度。

預防新生寶寶鵝口瘡

鵝口瘡是新生兒常見的口腔黏膜炎症,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一般表現為寶寶的口腔黏膜及舌麵長出點狀或片狀的白膜,周圍沒有炎症反應,形狀像奶塊,擦去斑膜後,還能看到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麵。鵝口瘡也可能出現在頰齶或唇內粘膜上,不太容易擦掉,在感染症狀十分輕微的情況下,不易發現,沒有明顯的痛感;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如果鵝口瘡沒有及時治療,發展下去,受損的粘膜可能會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嚴重的還可能導致食道、支氣管的病變,引發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然後呼吸困難,無法進食,甚至並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影響終身免疫功能,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因此,鵝口瘡不可不防,如果發現寶寶有鵝口瘡的症狀,要及時去醫院給予治療。

◆引起鵝口瘡原因

白色念珠菌一般寄生在健康人的皮膚、腸道、陰道等處,寶寶經過陰道娩出,就很可能感染細菌引發鵝口瘡。平時在哺乳的過程中,寶寶吃的東西不幹淨、乳具消毒不到位、媽媽的乳頭不幹淨、照顧孩子的人手不消毒等原因,都可能引發鵝口瘡。此外,一些慢性腹瀉、營養不良的新生兒,或者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寶寶,也會因為抵抗力不足而患上鵝口瘡。

◆如何預防鵝口瘡

尚未分娩的準媽媽如果發現有陰道黴菌病一定要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新媽媽要注意個人衛生,喂奶之前,一定要洗手,並且用溫水擦拭自己的奶頭。此外還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接觸寶寶之前,最好洗淨雙手。如果是人工哺乳的寶寶,在使用奶瓶之前要經過沸水高溫消毒。寶寶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浴用具也要定期消毒,並且不要和成人的用具混在一起。此外,為了提高寶寶的抵抗力,可以經常進行一些戶外活動。

◆鵝口瘡的護理

發現寶寶的口腔裏長出白色絮狀物時,切忌用手或布擦洗口腔,因為即便擦掉了仍然有黴菌存在,到時候還會繁殖起來。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治療鵝口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