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新生兒的護理(2 / 3)

等到寶寶的臍帶脫落後,就可以進行盆浴。把適量的溫水放在浴盆內,用手試溫,或者使用水溫計測量,不涼不燙即可使用。可以在盆底墊毛巾或浴墊,防止寶寶滑倒。開始的時候,像擦浴一樣,清洗寶寶的頭部和臉部,然後再用手臂托著寶寶的頭和背部,手掌托著寶寶的臀部,把寶寶放入水中,清洗前身,然後讓寶寶稍稍前傾,清洗寶寶的背部。特別要注意清洗脖子、腋窩、大腿根處褶皺的部位,洗完後,一手托住寶寶的頭部和背部,另一隻手將臀部托起,然後放在準備好的大浴巾上擦幹,換上幹淨的衣服。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給寶寶洗澡應安排在喂奶之前,喂奶後兩個小時之內盡量不要洗澡,以免寶寶溢奶。還要注意,每次洗澡的時間不要超過10分鍾,在水中3~4分鍾為宜。清潔生殖器的時候,女嬰要由前向後洗,男嬰要向上推拉包皮,露出龜頭清洗包皮垢,不要太用力。無論是擦浴還是盆浴,動作都要輕柔快速,不需要使用肥皂,但是洗完後,可以用潤膚油或其他護膚品。夏天可以每天洗兩次,春秋隔兩天洗一次,冬天可以三四天洗一次。

新生寶寶應什麼時候排胎便

剛剛出生的寶寶會在12小時內開始排胎便,大約2~3天才能排完。胎便主要由衰老的紅細胞、濃縮的消化液、脫落的上皮細胞、吞咽的羊水和脂肪組成,呈褐綠色或黑色的黏稠糊狀物,含有胎毛。如果新生兒出生24小時仍無胎便排出,有可能是胎便黏稠堵塞直腸所致,也有腸道或肛門有先天性異常的可能,這時務必要請醫生診治。

由於新生兒的神經係統發育尚未完善,不能精確指揮消化係統,另外,肛門括約肌的發育也還不完全,所以大便積聚時,一刺激直腸就會引起排便。因此,正常的新生寶寶,排便的次數較多,而且多是稀便,隻有等到寶寶逐漸適應了外部環境,腸道吸收能力加強時,大便才會逐漸成形。出生48個小時後,才會變成混著胎便的乳便,4~5天後,會變成沒有胎便混雜的黃色乳便。

正常的新生兒,如果是母乳喂養,大便的次數可以達到每天6~8次,一般是金黃色的軟便,而且便中沒有奶瓣;而人工喂養的寶寶,大便次數會比母乳喂養的少一些,每天4~6次,大便是淺黃色,比較幹硬,有時候甚至幹硬成球狀,這都是正常現象。

一般來說正常的新生兒多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排胎便,而早產兒排胎便的時間則有可能推遲,這是因為早產兒腸蠕動較差或進食延遲,所以排便可能稍晚。但是如果出生後兩天都沒有排出胎便,那麼就要及時檢測診治寶寶是否存在消化道畸形等問題。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寶寶排出的胎便總量大約可達到100~200毫升,再加上小便,以及吐出的羊水和黏液,這時候,寶寶的攝入往往不如排出的多,從而導致新生寶寶的體重不升反降。這種情況爸爸媽媽不要擔心,隻要給寶寶提前哺乳並保證寶寶吃飽,就可以減輕生理性體重下降的問題,甚至可以杜絕這種現象。但是,如果寶寶體重低於出生時體重的10%,或者兩周內還沒有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就要考慮寶寶的食奶量是否不足或者是否有其他疾病,要及時檢查,查找原因。

如何進行眼、耳、口、鼻的護理

寶寶剛剛出生,皮膚細嫩,而眼睛、耳朵、鼻子、口腔等五官部分都十分脆弱,這時候要小心護理。平時擦洗的時候盡量選擇柔軟的布料,也可以使用細紗布給寶寶清理。

◆眼部護理

寶寶特別容易患的眼病主要有以下幾種。

★結膜炎

如果寶寶醒來時,眼瞼上出現硬皮,很可能是寶寶得了結膜炎。產道內受到細菌感染或眼淚管不夠通暢,通常會引發結膜炎。這時候,可以根據醫生的指導,給寶寶滴些抗菌眼藥水。首先,用沾濕的紗布把眼睛的分泌物擦幹淨,然後將眼藥水滴入寶寶的眼內,滴完要洗手,以免傳染。假如在洗澡的時候不小心讓浴液流入寶寶的眼內,要立即進行衝洗。具體的辦法是用一把小茶壺,內盛適量的溫水,一個人抱著寶寶,如果衝洗左眼,就讓寶寶的頭部側向左方,然後地上放著臉盆,將寶寶的左眼輕輕分開,另一個人可以用壺嘴對著寶寶頭部,距離大概兩厘米,讓水緩緩衝流。一定要注意,不要讓水流進耳朵,衝的時候流量不要太大,衝完用消毒棉棒把眼四周的水漬吸幹。

如果寶寶經過產道感染了淋菌,一般在出生後的兩三天就有症狀,進展較快,甚至有可能把整個角膜溶解,有失明的危險。如果感染了包涵體,那麼通常在出生一周後就會發病,表現為雙眼瞼水腫、結膜充血、眼屎很多,症狀較重,病情較長,需要幾周才能治愈。寶寶一旦患上結膜炎,一定要及時就醫。

★先天性鼻淚管阻塞

出生兩周以內的新生兒,淚腺還沒有發育完全,哭的時候不會有流淚現象,但是如果寶寶出生兩周內就有流淚現象,就要考慮是否患了先天性鼻淚管堵塞,要及早診治。

★新生兒淚囊炎

如果寶寶的一側眼睛流淚、流膿,內眼角的下方有鼓包,就要想到是不是患上新生兒淚囊炎。淚囊炎主要是因鼻淚管不通,或者下端的出口被先天性膜組織封閉,或者上皮碎屑堵塞導致的,也有可能是鼻部的先天畸形導致的。由於出生的時候,大部分鼻淚管膜仍然完整,到出生三周半後,淚腺開始分泌之前鼻淚管膜就會自行破裂,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出現,在淚腺開始分泌的時候,寶寶就會出現溢淚,分泌物聚集於鼻淚管內,刺激黏膜引起淚囊炎。淚囊炎和結膜炎的區別在於,淚囊炎一般發病較遲,多發生在單側,結膜充血較輕,淚囊部可以看到隆起,壓上去會有膿液溢出。

◆耳部護理

寶寶耳朵的清潔也很重要,可以用柔軟的棉布在水中浸透,然後擰幹,折成小棱角放在寶寶的耳道口處擦拭,切記不可把棉布伸到寶寶的耳朵深處,耳垢也不用清理,因為耳垢可以保護寶寶的耳道免受細菌的傷害。在日常護理中還要防止寶寶得中耳炎。那如何預防中耳炎呢?

★防止異物入耳

要防止異物進入耳道,如不要將外物塞入耳道,別讓小昆蟲飛進耳道,不要隨意為寶寶挖耳屎等,由於使用不正確的方法可能會把鼓膜戳破,外耳道的細菌就很容易從破損的鼓膜進入中耳,從而引起中耳炎。

★預防並護理中耳炎

寶寶患急性傳染病,如麻疹或猩紅熱的時候,病原菌很容易侵入中耳,從而導致中耳炎。一旦出現中耳炎,就要為寶寶滴藥。滴藥的時候,要洗淨雙手,讓寶寶側臥,然後用無菌棉棒輕輕地把外耳的分泌物擦拭幹淨。必要的時候,要用生理鹽水和3%的雙氧水清洗外耳道,左手牽引耳廓,右手用滴瓶或滴管將藥液滴入耳道後壁3~5滴,輕壓耳屏,使藥液沿耳道壁緩緩流入耳內,讓寶寶保持原位5分鍾左右。

此外,感冒的時候鼻咽的分泌物較多,這時候,不要同時捏住雙側的鼻孔擦鼻涕,而應該先擦一側鼻孔,再擦另一側,防止鼻涕和細菌經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給寶寶喂奶的時候,要注意不能給孩子喂得太急,以免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導致嗆咳,乳汁逆流進入鼻咽部。平時最好抱起來哺乳,盡量不要讓寶寶平臥著吃奶,這樣很容易讓乳汁經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發炎症。

◆口腔護理

寶寶經常會發生吐奶或溢奶情況,每次吃完奶後,最好用棉質小毛巾從寶寶的上唇中間向嘴角兩邊輕輕擦拭,注意不要太用力,以免傷到寶寶的皮膚。

寶寶的口腔內或者舌頭上常常有殘留的奶塊,加上寶寶不漱口,很容易引起口腔炎症。如果寶寶的飲水量太少,就更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寶寶的口腔護理很重要。平時可以讓寶寶側臥,然後用圍嘴圍在寶寶的頜下,用消過毒的棉簽沾上淡鹽水或溫開水,輕輕地擦拭寶寶口腔內的兩頰部、齒齦內外以及舌部,此後,再用小毛巾把寶寶的嘴角擦幹淨。千萬不要用紗布蘸水去擦寶寶的口腔,以免損傷寶寶的口腔黏膜,否則可能引起口腔感染甚至敗血症。如果寶寶不肯合作,可以用拇指、食指捏住寶寶的兩頰,讓他張口,擦洗的時候要注意擦一個部位就換一個棉簽,另外棉簽上不要蘸太多的液體,防止寶寶把液體吸入呼吸道造成危險。如果這些方法都不管用,加上寶寶煩躁哭鬧、口氣熱、流口水,甚至發燒,就要考慮寶寶是否感染了鵝口瘡,這時候應去醫院及時治療。

◆鼻腔護理

寶寶的鼻黏膜柔軟而且血管豐富,一旦受到刺激,很容易出現充血和水腫的現象,導致原本就比較狹窄的鼻腔更加狹窄,從而導致寶寶呼吸不暢、煩躁不安。一般來說,寶寶大部分的鼻涕會自行消失,若寶寶的鼻子被過多的鼻涕堵塞,可以用吸鼻器來清理鼻涕。鼻涕結痂後,千萬不要用鑷子夾出,而要先軟化鼻痂;也可以用鹽水溶液或用母乳、牛奶滴一滴在鼻腔內,然後將吸鼻器插入一個鼻孔,用食指按住另一個鼻孔,將鼻涕吸出。當寶寶鼻子不適的時候,要保持空氣濕度,這樣有助於保證寶寶鼻腔的暢通。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氣候變化的時候,一定要預防寶寶感冒,同時要慎用耳毒性抗生素,如慶大黴素、鏈黴素等,以免引起藥物中毒性耳聾。平時寶寶側臥睡覺,要注意防止寶寶的耳廓扭卷被壓。洗澡的時候,可以在耳內塞點棉花以免水流進耳道。平時不要給寶寶挖耳垢,如果寶寶的耳垢很多,可以去醫院取出。給寶寶做口腔護理時使用的物品一定要清潔衛生,經過消毒後才可以使用。

如何讀懂寶寶哭聲裏的信息

看著剛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爸爸媽媽們或許常常會想:寶寶不會講話,怎麼能知道他的感受呢?其實寶寶也有自己的“語言”,那就是“哭”。

新生兒用“哭”來與大人進行交流。留心聽寶寶的哭聲,裏麵藏有豐富的含義。每一個需求寶寶都會用哭聲來表達。如果你能夠辨別不同的哭聲,你就能理解他的語言。

因為生理需求而哭,被稱為“生理性哭泣”。哭聲的背後藏有寶寶不同的需求。

◆“媽媽,我餓了,快點給我奶吃!”

哭聲有節奏,聲音由小到大,不急不緩。用手指輕觸寶寶的嘴唇周圍,他會轉頭主動尋找;如果把手拿開,他會哭得更厲害。一旦喂奶,哭聲就停止了,吃飽後也不會再哭,有時還會露出笑容。

◆“媽媽,我吃太多了,肚子好難受呀!”

喂奶後,寶寶的哭聲尖銳,兩腿屈曲亂蹬,向外溢奶或吐奶。如果把寶寶腹部貼著媽媽抱起來,哭聲加劇,甚至嘔吐。媽媽可以把寶寶抱起來拍拍後背,使胃裏的空氣排出,寶寶的肚子會舒服一些。

◆“媽媽,我又尿尿了,趕快給我換尿布!”

一邊哭一邊蹬腿,表示他屁股底下出了問題。啼哭時強度較輕,哭時多無淚,大多在睡醒時或吃奶後啼哭,這時候,媽媽就要及時查看一下尿布是否潮濕,如果濕了,就趕緊給寶寶換上一塊幹淨的尿布。

◆“凍死我了,凍死我了,媽媽,快給我穿衣服!”

哭聲較低,有節奏,而且手腳等

不怎麼動,嘴唇發紫,此時摸寶寶的小手感覺有些發涼,這時候就要趕緊給寶寶加衣被,或者將寶寶移到暖和的地方,慢慢地寶寶的身上變得暖和起來,他就會安靜下來。

◆“媽媽,太熱了,快幫幫我吧!”

哭聲很大,煩躁不安,四肢舞動,頸部及腋窩等皮膚褶皺的地方都出汗了。這時,隻要媽媽給寶寶減少衣被,或把寶寶移至涼爽的地方,寶寶就會停止啼哭。

◆“我要大便!”

寶寶在大便前,腸蠕動會加快,由於腹部不適,哭聲低,兩腿亂蹬,小臉也被憋紅了,這一般都表示寶寶想大便卻因便脹而感覺非常不舒服。這時候,媽媽隻要輕輕地幫寶寶揉揉小肚子,把一下,讓他解便就好了。

◆“困死了,我好想睡覺啊!”

入睡前哭聲斷斷續續的,聲音比較低,眼睛也總是閉著或半睜半閉。這時,媽媽隻要擁抱寶寶,輕輕地拍打寶寶,撫摸、輕聲哼唱,哄寶寶入睡即可。

◆“媽媽,我渴了,給我喂點水吧。”

寶寶哭得很不耐煩,嘴唇幹燥,時常伸出舌頭舔嘴唇,若馬上給寶寶喂水,他就立即停止啼哭。這是因為寶寶口渴了。

◆“我已經睡醒了,為什麼天還不亮呢?”

很多寶寶白天睡眠充足,到了晚上就睡不著,哭鬧不止。這種情況下,隻要媽媽打開電燈,寶寶的哭聲就停了,而且睜大眼睛,精力充沛。這是由於白天睡得太多導致的,需要調節一下。

◆“很不舒服,怎麼這麼疼?”

當寶寶感到疼痛的時候,就會突然爆發尖銳的哭聲,聲音高亢,這時候媽媽要及時檢查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啼哭,看看是不是有什麼東西咬痛寶寶,或者有什麼異物刺痛寶寶,或者把寶寶壓到了。

◆“這奶真難喝!”

寶寶在吸吮時啼哭,一般發生在喝奶後不久,這時,媽媽要檢查是不是奶太燙或太涼,奶嘴的孔是不是太小,吸不出來,或者奶嘴孔是不是太大、太衝使寶寶嗆奶。

此外,寶寶還有心理性需求。

◆“媽媽抱抱我吧!我很孤獨。”

因為剛剛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寶寶對外界既好奇又害怕,當寶寶覺得孤獨的時候,就會希望有人抱抱他,給他溫暖。沒人在旁邊的時候,就會哭起來。這時候寶寶的哭聲充滿委屈,有節奏感,也比較平和,有時腦袋還會不斷地轉來轉去,這是他在試圖感知媽媽的方向。即使媽媽已經把他抱在懷裏,他仍舊會小聲地哼哼撒撒嬌。

◆“媽媽,我好害怕啊!什麼響聲?”

突然發出的巨大聲音會嚇寶寶一跳,寶寶因驚訝而大聲啼哭,表示他感到害怕。這時候媽媽要抱起寶寶,用輕拍來安慰他,告訴他:“別害怕,有媽媽保護你呢!”

◆“媽媽,我身上有個地方不舒服,快來幫幫我!”

寶寶沒有辦法明確自己身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隻能用哭來提示媽媽,如果媽媽仍未理會,他會用更加大聲的哭鬧來表達不滿。不過並不是每個新生兒都對蚊子叮咬有反應,有時就算被叮了個大包,他也完全不理會。但是濕疹之類的皮膚病卻會讓寶寶感到不舒服而哭鬧。這時,媽媽就要檢查寶寶全身,看看是哪裏出了狀況,並及時幫他排除。

◆“媽媽,我沒事,我就是想哭!”

如果排除以上所有原因,寶寶還是在哭,而且寶寶又沒有生病,那麼他的意思可能隻是:我就是想哭。這種哭聲抑揚頓挫,不刺耳,聲音響亮,節奏感強,常常無淚液流出,每日累計啼哭時間可達兩小時,是寶寶運動的一種方式,每日一般4~5次,沒有伴隨症狀,也不影響飲食,睡眠、玩耍都很正常,每次哭時較短,如果您輕輕觸摸寶寶,寶寶會向你發出微笑,如果把寶寶的小手放在腹部輕輕搖兩下,寶寶會安靜下來。這便是寶寶用哭來做運動,哭能使寶寶的肺部更快、更好地發育,還能促進消化。

但是有一些情況就沒有這麼樂觀了。當寶寶生病不舒服的時候,也會哭泣。這時候,怎麼判別寶寶哭聲的含義呢?當媽媽排除了寶寶常見的哭泣原因,寶寶仍然發出尖銳的、劇烈的哭聲,而且,還伴隨其他征兆的時候,媽媽就要注意寶寶是不是生病了。

★吃奶時哭:寶寶吐出奶頭、奶嘴拒絕吃奶,遇到這種情況要考慮寶寶是否得了鵝口瘡或口腔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