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身體時哭:假如碰到身體某一部位時就哭,寶寶可能是得了皮膚病或某一部位的骨頭出了問題。
★哭時發熱:伴有發熱、拒奶的哭也許是感冒發燒所致。
★尖銳的哭:腹痛時會發出尖銳的陣發性哭聲,麵色蒼白,有時伴有嘔吐、腹瀉等症狀,這很可能是腸痙攣或腸套疊導致的,需趕快就醫。
★煩躁的哭:多汗、煩躁的哭聲,如果同時還伴有囟門遲閉,說明寶寶可能是佝僂病兒。佝僂病就是媽媽們通常說的缺鈣,實際上大多是缺乏維生素D。此時,嬰兒的哭鬧以夜間最厲害,有“夜哭郎”之稱,嚴重的會發生抽搐。佝僂病還有其他的表現,如夜汗多、出牙遲、枕部頭發稀少、方顱等。
★急促的哭:哭聲緊急、高亢,且同時囟門飽滿,脖子僵直,不願意轉頭,說明寶寶腦部出現了嚴重問題,應及時檢查,看是否有顱內出血、水腫、感染等情況,如果還伴隨著抽搐、前囟膨脹,那麼就要趕快去醫院就醫。
★其他疾病引起的哭聲:例如感冒所致的鼻塞、患中耳炎、患濕疹,這些情況下,寶寶感到不舒服,就會經常哭鬧,哭聲平緩而持續,直到被分散了注意力,才可以安靜下來。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麵對寶寶的哭泣,多數媽媽都會感到焦慮,常常會迫不及待地把寶寶抱起來,想辦法止住寶寶的哭泣。其實,媽媽首先應該做的就是了解寶寶的內心需求,不必急著安撫。然後,再根據寶寶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而有些寶寶天生愛哭,這時候,媽媽就要平靜以待,不要因為寶寶的哭泣而感到煩躁沮喪。此外,當寶寶哭泣的時候,媽媽也要及時撫慰寶寶,溫柔地和寶寶說話,讓寶寶獲得滿足。
新生寶寶的體溫多少才正常
新生寶寶剛出生的體溫(肛溫)一般是在37.6~37.8℃,出生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體溫可能會下降2~3℃,然後會慢慢地回升,一般在36~37℃之間。這是由於此時寶寶體溫調節功能尚未完善,而且環境的溫度一般偏低,所以體溫會明顯下降。因此新媽媽或家人一定注意新生寶寶所在環境的溫度,應該以33℃為宜,早產兒所在的房間最好維持在34~35℃,然後逐漸下降。寶寶穿衣蓋被,要以寶寶手腳溫暖而又不出汗為宜。
若寶寶出生後2~4天內,體溫突然升到了38~40℃,而且還伴隨煩躁不安、哭鬧、體重減輕、尿少等情況,則首先要考慮寶寶是否得了脫水熱。特別是在夏天,氣溫高,即便吃了藥也無法退燒,而喝了涼開水,體溫卻會恢複正常。這主要是因為奶粉或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過高,而寶寶攝入的水分不足,從而造成寶寶體內細胞脫水,再加上呼吸、皮膚蒸發、大小便等因素導致水分流失,或是因為保暖過度,從而導致體溫過高。一般而言,脫水熱不需要特殊的治療,可以多喝幾次白糖水,或者及時補充溫開水,加5%~10%的葡萄糖液,每隔兩個小時喂一次,每次可喂30毫升左右。
對於多數寶寶來說,正常的體溫口腔處是36.2~37.3℃,腋窩處為35.9~37.2℃,肛門是36.5~37.5℃,超過正常範圍0.5℃以上,就算發熱。不超過38℃稱為低熱,超過39℃者為高熱。
要判斷寶寶是否發熱,還可以通過觀察寶寶是否有其他特征,當寶寶出現臉紅、口唇幹燥、出汗、煩悶、呼吸氣粗、吃奶的時候鼻子出氣很熱或用手背去摸寶寶頭額、手腳感覺發燙,就可以判斷為發熱。
一旦新生寶寶出現發熱,如果沒有其他的病理症狀,最好以物理降溫為主,不要輕易使用退燒藥。寶寶的體溫不超過38℃,不宜服藥,但要注意觀察,可以多喂一些開水。幾個小時後,寶寶的體溫就會恢複正常。如果室溫高於25℃,應該設法降低。減少寶寶的衣著,這樣有利於散熱。室內通風的時候,要給寶寶蓋上被子,防止風對吹。當寶寶的體溫超過39℃時,就要用溫水擦浴,一般用溫濕的毛巾擦拭寶寶的前額、頸部、腋下、四肢和大腿根部,促進寶寶的皮膚散熱。水溫宜在30~34℃之間較好。
如果寶寶發熱、嘔吐、腹瀉或精神不振,最好及時去醫院診治。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給寶寶測試體溫的時候,要把體溫表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把體溫表有水銀柱的一端夾在腋窩下,五分鍾後取出,也可以采取肛門測溫,在體溫表的圓頭端塗點潤滑劑,比如植物油,然後插入肛門兩厘米左右,五分鍾後取出來。在看體溫表數字的時候,要轉動體溫表,觀察水銀柱所示的溫度,觀察後,用75%酒精消毒體溫計。每天最好測兩次,如果發現體溫升高,就要每隔一兩個小時測一次。現在商店裏還有賣寶寶專用的體溫計、紅外線體溫計等,也很方便使用。
新生寶寶溢奶怎麼辦
新生兒溢奶是媽媽經常遇到的問題,多見於生後1~2個月的寶寶。溢奶的原因與嬰兒消化道的生理特點有關。嬰兒的胃呈水平狀,胃的入口(賁門)處括約肌較鬆弛,而出口(幽門)處相對較緊,因而使奶汁易返流到食管並經口腔溢出;再加上寶寶這時候的神經調節功能還不完善,若喂養方法不對,吃奶時吸入過多的空氣或吸空奶頭等,就會嘔吐。喂完奶後不要讓寶寶馬上躺下,寶寶吃完奶入睡後,也不要過多地翻動寶寶的身體,而最好讓寶寶側臥躺下。
如果寶寶經常溢奶,那麼就要注意以下細節。
◆選擇正確的喂奶時機
如果需要更換尿布,最好在喂奶前換,喂奶後盡量不要搬動寶寶,以免動作幅度太大,引起寶寶溢奶。如果寶寶喂完奶尿了或拉了,也不要大幅度翻動寶寶,以免溢奶。另外,也不要在啼哭的時候給寶寶喂奶。
◆喂奶時要注意控製
給寶寶喂奶的姿勢也要正確,盡量讓寶寶舒適。母乳喂養的寶寶如果吃奶急,要適當控製一下,媽媽要用手指輕輕夾住乳暈後部,讓奶水緩緩流出,而且最好讓寶寶含住整個乳暈,以免吸入過多空氣。人工喂養的寶寶要注意奶嘴孔不能太大,否則也會因為吸奶過急、過猛導致溢奶,更要避免寶寶因吸空奶嘴而吸入太多空氣。
◆喂奶後拍背
喂完奶後,不要立即讓寶寶平躺,最好把寶寶豎著抱起來,輕輕地拍打其背部。拍打時,讓新生兒頭部靠在媽媽的肩部,媽媽一手托著新生兒的臀部,一手呈空心狀從腰部由下向上輕叩新生兒背部,把吸入的空氣嗝出,一般拍5~10分鍾即可。如果沒有氣體排出,再給寶寶換個姿勢拍,但動作一定要輕,繼續拍5~10分鍾左右,拍完後將新生兒放到床上。
◆右側臥
在躺下入睡時,要把寶寶的頭稍微抬高點,身體向右側臥,使奶汁經胃進入十二指腸,同時也可防止溢出的奶誤吸入氣管引起窒息。
溢奶時一定要及時清理寶寶口腔及鼻腔中溢出的奶。
如果寶寶是仰麵躺著時發生溢
奶,一定要先將寶寶側轉身,讓溢出的奶流出來,以免嗆入氣管;寶寶嘴角或鼻腔有奶流出時,要用毛巾或紙巾把溢出的奶擦幹淨,並把寶寶抱起來,按照以上所說的方法輕輕地拍打寶寶的背部,等到寶寶安靜下來之後再放下。
一般來說,如果寶寶除了溢奶,其他情況都很正常,而且體重的增長也比較均衡,那麼這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寶寶長大,溢奶現象自然而然就會消失,媽媽不用擔心。但如果是病理性的吐奶,就要及時去醫院診治了。
病理性吐奶的寶寶往往伴隨著其他症狀,例如精神不振、腹瀉等,或者有些寶寶在出生的時候有不良病史,諸如吸入羊水、窒息等問題。寶寶若呈噴射性嘔吐,甚至味道極為酸臭,是隔夜的奶,那麼就要注意。如果在寶寶的腹部看到逆蠕動的腸形,在胃的部位摸到一些硬塊,則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幽門肥厚、幽門梗阻。總之,如果是特別嚴重的吐奶,應及時請醫生排查,看是否為某些外科疾病或先天性畸形。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有些寶寶溢奶主要是因為早產,吸吮力弱,或者喂奶過量,從而導致寶寶的胃無法承受。所以,每次給早產兒喂奶的時候最好比足月兒量少一些,次數多一些。這是因為早產兒出生之後要有一個追趕性生長,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但是他本身的消化能力、吞咽能力又跟不上,所以隻能少吃多餐。每次可以給早產兒喂50~60毫升,可以一天喂10~12次,這樣可以減少早產兒吐奶的現象。
新生寶寶撫觸越早,好處越多
新生兒撫觸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寶寶全身的肌膚做有規律的按摩,這是一種簡便而行之有效的育兒方法。通過對寶寶的撫觸,配合優美柔和的音樂,讓寶寶情緒穩定、心情愉快,並能改善寶寶的睡眠質量,促進寶寶的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促進寶寶的食欲,提高寶寶的免疫力。此外,按摩作為一種良性的刺激,極大地促進了皮膚和感官的知覺,促進寶寶神經係統和智力的發育,還能促進親子交流。早產兒如果每天接受45分鍾的按摩,10天後體重增長比未經過按摩的同齡早產兒高47%,睡眠警覺度以及活動靈活性也更為優異。
那麼按摩時具體要注意什麼呢?
首先,環境要溫暖舒適。室溫宜保持在25℃左右,讓寶寶全裸,躺在幹淨柔軟的床鋪上。按摩前,新爸爸或新媽媽的雙手要用肥皂清洗幹淨,剪掉過長的指甲,還要塗上潤膚油,一切準備就緒。
按摩的順序,一般依次是頭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動作要輕柔緩慢。
◆按摩頭部
用兩隻手的拇指指肚從寶寶的眉間向兩側滑動,兩手的拇指按摩下頜周圍,讓上下嘴唇呈微笑狀,一手托頭,另一隻手的指肚從前額的發際朝上往後移動,直到下發際,並停止於兩耳後乳突處,輕輕地按壓即可。
◆按摩胸部
兩手分別從寶寶胸部的外下方向對側朝上輕輕推進,交叉進行,至兩側的肩部停止,然後在胸部畫一個大的交叉,注意避開寶寶的乳頭。
◆按摩腹部
讓寶寶仰臥,用食指和中指依次從寶寶的右下腹至上腹向左下腹移動,圍繞肚臍呈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揉6~8次,注意避開臍部。腹部按摩可以促進寶寶的消化功能,鍛煉寶寶的腹肌。
◆按摩手臂
首先,讓寶寶仰臥,將自己的大拇指送到寶寶的手掌中,讓寶寶輕握自己的手指,然後,用另一隻手從肩部往下輕輕按捏,不能太用力,一直到手腕處,換另一邊繼續,各做4~6次。
◆按摩腿部
腿部的按摩則從腳踝開始,讓寶寶伸展一下,然後從腳踝到大腿根,由內向外,從下到上,輕輕地撫摩,然後再換一隻腿進行,可做6~8次。
◆按摩手足
用拇指指肚從寶寶的手掌麵或腳跟向手指或腳趾的方向推進,並且撫摸寶寶的每個手指和腳趾。
◆按摩背部
將寶寶朝左側躺下,用拇指和食指捏著寶寶的脊椎兩側,從臀部往上到脖子捏十餘次,寶寶就會挺胸。然後換一個側麵開始接著進行。這個按摩方法可以鍛煉寶寶的背肌。之後再讓寶寶俯臥,然後,順著寶寶的脊椎從頭頸部位向臀部按摩,然後再從臀部沿著脊椎尾骨往上進行。雙手要分別從脊柱兩側從中央到兩側滑動,以脊柱為中線,雙手食指和中指並攏,從上到下滑動,可做6~8次。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給寶寶進行撫觸要注意選擇正確的時機,最好避開寶寶疲倦、饑餓、困頓、煩躁的時候,而是選擇在兩次進食之間,或者喂奶之後的半個小時內,或者剛剛沐浴完之後,晚上就寢之前。在做撫觸前一定要保證環境的溫暖,媽媽的雙手指甲一定要修平,而且要褪掉所有首飾,還要先溫暖雙手,倒一些嬰兒潤膚油在掌心,注意不要將油直接倒在寶寶皮膚上。媽媽雙手塗上足夠的潤膚油後,輕輕在寶寶肌膚上滑動,開始時輕輕按摩,然後逐漸增加壓力,讓寶寶慢慢適應按摩。按摩時不宜過分用力,用中指和無名指按摩最為合適。按摩的動作要有節奏和韻律感,速度不宜太快或太慢,按摩的速度最好與寶寶心髒跳動的速度大體一致。
怎樣預防新生兒肺炎
肺炎是寶寶常見的疾病之一,既可能發生在產後不久,也可能發生於嬰兒期一年四季的任何時候。
新生兒肺炎的症狀最初主要表現為很少哭或者不哭、不肯吃奶、不笑、體溫不升、體重不增等症狀,加重後會出現發熱、哭鬧、嘔吐,甚至口吐泡沫,呼吸困難,唇周發紫,脈搏加快等情況,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可能引起死亡。
肺炎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新生兒的免疫功能不全,抵抗力低下,在分娩的過程中,吸入了羊水或出生後受到了感染,從而引發肺炎。
判斷寶寶是否得了肺炎,一是要看他每分鍾呼吸次數是否大於或等於60次;二是要觀察寶寶吸氣時胸壁下端是否向內凹陷。因為得肺炎時,孩子需要比平時更用力吸氣,所以就造成了明顯的胸凹陷。若兩種症狀都有,就可診斷是肺炎,必須及時去醫院治療。
寶寶的肺炎一般分為細菌性肺炎和過敏性肺炎。按照病程,也可以分為急性肺炎(約為1個月)、遷延性肺炎(1~3個月)和慢性肺炎(3個月以上)等。
預防新生兒肺炎,要從孕期開始做起。準媽媽要隨時關注胎兒是否宮內缺氧,一旦出現宮內缺氧、胎位不正、臍帶纏繞等現象,就要及時采取措施,防止寶寶分娩時出現意外情況。
還有一些新生兒是因為咽部或食道的神經反射不成熟,常常嗆奶或漾奶,然後乳汁被誤吸入肺內,從而導致了咳喘、氣促、青紫等症狀,這種情況需要媽媽調整喂奶姿勢,喂完奶後,要及時抱著寶寶拍後背。
此外,如果寶寶發生臍炎、皮膚感染、口腔感染等,也可能導致肺炎。所以一定要護理好寶寶的臍帶並處理好其他衛生清潔問題。
在呼吸道傳染疾病流行期間,要避免帶寶寶去公共場所,寶寶一旦感冒,就要徹底治療,直到病愈,還可以提前打疫苗,防止肺炎的發生。一般來說,新生兒肺炎不會傳染給大人,但是如果有同齡的小嬰兒,也可能相互傳染,所以最好隔離一下。
那麼,對於已經得了肺炎的寶寶來說,應該怎麼護理呢?
◆嚴格治療
媽媽要按照醫生的囑咐按時給寶寶吃藥,不要隨意增減藥物的劑量,也不要自作主張地給寶寶吃止咳祛痰的藥,避免由於藥物使用不當導致寶寶出現不良反應。若寶寶有痰,要以化痰為主,不要急著為寶寶止咳。
◆保持呼吸道的暢通
有些家長怕孩子著涼,總是緊閉門窗,導致室內太悶、太熱,這樣會嚴重影響寶寶的康複,加重咳嗽,並且導致呼吸困難。為了讓寶寶的呼吸暢通,一方麵室內的空氣要流通,保持清新;另一方麵,要嚴格控製室內的濕度,空氣太幹燥不利於寶寶的康複,室內可以使用加濕器,改善濕度。對於寶寶鼻腔內的分泌物,要經常清理;寶寶咳嗽的時候,也要經常給寶寶拍背,由下往上,輕輕地將痰拍出來。
◆加強營養
這個時候,寶寶也許會食欲不振,但是媽媽千萬不要放棄,一定要多給寶寶補充蛋白質、水分和維生素。喂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別讓寶寶嗆奶,防止奶進入肺內。
◆密切觀察寶寶的病情
爸爸媽媽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呼吸、體溫等變化,一旦寶寶出現劇咳、呼吸困難、口唇發紫等情況,就要立即送到醫院治療。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平時要保證寶寶所用的衣被等物品都經過徹底消毒,和寶寶接觸之前,要洗手更衣。如果媽媽感冒,最好帶上口罩,以免傳染給寶寶。平時要注意給寶寶保暖。得了肺炎的寶寶要立即去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