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需要及時排便
分娩之後,新媽媽應該以產後2~3天內排便為宜。沒有及時排便,大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久,就會變得幹硬,造成排便困難、感到腹脹、缺乏食欲,容易引起肛裂、痔瘡出血、子宮下垂等嚴重問題。
引起產後排便困難的原因,主要是妊娠後期由於子宮增大,腹直肌和盆底肌被膨脹的子宮脹鬆後,部分肌纖維會斷裂,加上產後腹肌和盆底肌肉的鬆弛,導致收縮無力;並且新媽媽的身體比較虛弱,腹壓減少,排便時使不上力氣,所以排便會比較困難。
再者新媽媽產後多臥床休息,活動量減少,影響腸管蠕動,因此不容易排便。
另外,新媽媽產後的飲食較少,比較單一,往往缺乏粗纖維的食物,從而減少了對消化道的刺激作用,使腸蠕動減弱,影響了排便。
而要改善大便困難,防止便秘,新媽媽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常活動
新媽媽最好進行適當的活動,不要長時間躺臥。雖然產後要多休息,但是,也不能完全躺著不動,這樣既不利於惡露的排出,也不利於大便通暢,常活動可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產後前兩天要勤翻身,吃飯要坐起來。
◆注意飲食
在飲食上,要多喝湯喝水,每天進餐要適當加一點雜糧,盡量做到葷素搭配、粗細相間,還要多吃水果蔬菜,力求主食多樣化,不要總是大魚大肉進補,那樣反而不利於新媽媽的腸胃。避免咖啡、茶、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和油膩的食物。
◆保持精神愉快
平時要盡量保持精神愉快,因為不良的情緒會導致胃酸分泌量下降、食欲不振,腸胃的蠕動也會隨之減慢,影響排便。
◆不要忍便
新媽媽隻要有便意就要及時如廁,不要因怕疼痛而忍便或延遲排便的時間,以免導致便秘。
◆運動會陰肌肉
別擔心排便會讓縫合線裂開,平常可以使用產前運動會陰肌肉的方法來幫忙。
◆采用軟便劑
如果有便秘情況,可按醫生指示口服輕瀉劑或軟便劑。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煎服有養血、潤燥、通便功能的“四物五仁湯”,主料如下:當歸、熟地各15克,白芍10克,川芎5克,桃仁、苦杏仁、火麻仁、鬱李仁、瓜蔞仁各10克。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如果新媽媽產後三天內都沒有排便,那麼就應該給新媽媽吃一點通便利尿的食物,睡前喝點蜂蜜水,潤腸通便;早上起床之後空腹吃香蕉1~2根,每晚空腹吃蘋果1~2個,都可以緩解便秘。早晨喝一杯淡鹽水或涼開水,對於排便也有顯著的效果。在排便用力時,拿消毒紙巾或棉墊向上壓住會陰傷口,可以減輕疼痛,利於排便;排便結束後,要由前往後用溫水清洗。
產後中暑怎麼辦
產褥期的新媽媽身體都比較虛弱,體溫調節功能也較弱,在高溫潮濕以及通風不良的環境中,很容易發生產後中暑。
◆一般中暑征兆
一旦產後中暑,新媽媽的體溫會急劇升高,脈搏和呼吸加快,麵紅不出汗,皮膚幹熱,全身起痱子或出汗。如果發現新媽媽有以上症狀,或伴有惡心頭暈等症狀,要趕緊采取措施,幫助新媽媽脫離險境。
急救方法
★吹風
拉上正對陽光照射的窗簾,遮擋強烈的日光,打開背陰處的門窗,使新媽媽所處的環境保持通風、陰涼;可以用空調或電風扇來調節室內溫度,因室內溫度過高,體內熱量不易排出,新媽媽和寶寶都容易起痱子、中暑,而中暑是不利於新媽媽產後恢複的,但不可用空調或電風扇對著新媽媽和寶寶直接吹。空調的溫度一般為26℃以上為宜。
★降溫
給新媽媽頭部敷上冷毛巾,還可以用濕毛巾或30%~50%的酒精擦拭前胸、後背等處。如果還是沒有退燒,可以用退燒藥物退熱,一般短時間內即可好轉。
◆輕症中暑症狀
輕度中暑指體溫往往在38℃以上,除頭暈、口渴外,有麵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表現,或出現四肢濕冷、麵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症狀。
急救方法
★補水
讓新媽媽立即離開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可喝一些清涼飲料,在補充水分的同時,可加入少量鹽或小蘇打。
★送醫院
可以在額部塗抹清涼油、風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如果出現虛脫,應立即讓新媽媽平臥,邊做上述急救,邊準備送醫院治療。
◆重症中暑症狀
多伴隨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繼而可出現昏迷及抽搐。
急救方法
★促醒
若新媽媽已失去知覺,可用手指掐她的人中、合穀等穴,使其蘇醒。若新媽媽出現呼吸停止,應立即對其實施人工呼吸。
★轉送
對於重症中暑的新媽媽,必須立即送醫院診治。搬運病人時,應該用擔架運送。同時,還可用濕毛巾或30%~50%的酒精擦拭前胸、後背等處。
那麼要怎樣預防新媽媽中暑呢?
◆注意居室衛生
新媽媽的居室一定要經常打掃,保持幹淨整潔,還要經常開窗通風透氣,不要因為害怕新媽媽感冒而緊閉門窗。新媽媽的床上可以鋪涼席,也可以使用扇子,但是不能對著風直吹。同時,也不要給新媽媽穿太多衣服,尤其不要蓋上厚厚的被子。
◆注意個人衛生
新媽媽分娩一周後,每天都應用溫水擦洗身體,有條件的可以淋浴。平時要穿寬大柔軟吸汗的衣服,不能穿得太多,也不要穿不透氣的衣服。
◆多吃容易消化、營養高的食物
新媽媽要多吃水果、蔬菜,例如西瓜,可以降溫利尿、補充水分。平時多喝溫開水或淡鹽水,也可以喝一些綠豆湯、菊花茶等解暑飲品,但不要過多食用上火的滋補品。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預防產褥中暑並不難,不要將新媽媽捂得嚴嚴實實,而要破除舊風俗習慣,科學坐月子,衣服要舒適,不宜太多;同時,要注意適當透氣,保持涼爽;室內可以開空調,但是不要對著空調風吹,保持合適的室溫即可,如此可以有效降低中暑的概率。此外,還要積極預防和治療產褥感染,積極防治中暑後休克。
產後怎麼護腰
有些新媽媽產後腰疼。引起腰疼的原因很多,一種是由缺鈣導致的,由於準媽媽受孕期體內激素的影響,身體各個係統都會發生一定的改變,而鈣參與骨的代謝,如果準媽媽沒有及時補鈣,胎兒對鈣的需求和攝取會導致準媽媽身體中鈣的流失。母乳喂養時,寶寶所需的鈣質也需要從新媽媽身體中直接攝取,若鈣流失的嚴重就容易引起新媽媽腰疼。還有一些原因是由於產後新媽媽骨骼係統發生變化,引起骨關節略寬鬆,肌肉韌帶拉長,彈性下降,如果平時身體素質較差,加上產後休息不當,站得過久,就很容易導致孕期鬆弛了的骶髂韌帶不能恢複到正常水平,引起肌肉、韌帶、結締組織勞損從而引發疼痛。
此外還有一些原因,例如給寶寶喂奶的姿勢不當、長時間的固定姿勢等也很容易引起肌肉疲勞,從而導致產後腰疼。產後受涼,也容易導致腰疼。針對這些原因,新媽媽產後要如何護腰呢?
◆注意休息和保養
充足的睡眠可幫助新媽媽恢複肌肉的彈性,緩解腰部疼痛。新媽媽應該在照顧好孩子的同時,抓緊時間休息。休息的床不要太軟,防止腰椎過度彎曲。夜間不要單側睡覺和哺乳,以減少肌肉、韌帶的緊張與疲勞。不要搬動重物,減少腰部受傷的機會,也不要幹一些需要彎腰的家務。
◆注意保暖
新媽媽產後體質虛弱,尤其是懷孕期間受力較重的腰部,更容易受到風寒侵襲,所以產後一定要注意天氣的變化,注意背部、腰部的保暖,避免吹“過堂風”,避免直吹電扇,避免太早接觸冷水,盡量使用溫水。傳統的坐月子雖然也有一些不科學的地方,但最好還是要注意一下保暖,避免著涼。
◆適當鍛煉腹部肌肉
鍛煉可以減少腰疼的發生機率。產後兩周就可以開始鍛煉腰部肌肉,以增強腰椎的穩定性,例如做仰臥起坐和類似劃船的運動,但是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要走遠路或跑步。新媽媽經常活動,能夠促進腰部周圍血液的正常循環,緩解疼痛。此外,按摩腰部肌肉、熱敷疼痛處或洗一個熱水澡也有助於緩解腰痛。
◆適當控製體重
大多數新媽媽產後體重都有明顯的增加,腰椎的負擔加重,也是腰痛的誘因。所以新媽媽應適當控製體重,平時要穿舒適的平底鞋以更好地支撐體重。
◆注意姿勢
新媽媽不宜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要經常活動或者換一個姿勢。坐著時,最好坐在低凳上,如果坐的位置較高,可把腳墊高一些或身體靠在椅背上。喂奶時,最好在膝上放個枕頭抬高寶寶,這樣可承受重量,防止腰部受力。對於長時間采用一種哺乳姿勢的新媽媽,哺乳時可間斷性地做頭往後仰、頸部繞環的動作;喂奶結束後,可在床上做腰部繞環動作,舒展舒展四肢,讓身體放鬆。
◆注意補鈣
為了保證產後乳汁充足,產後媽媽一定要注意加強營養,合理搭配飲食,尤其是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鈣的含量要豐富。此外,多吃肉類、蛋類、奶類、五穀、湯類等食物也有益於新媽媽的乳汁分泌。而牛奶、蛋類、貝殼類、豆製品、大骨湯則是很好的補鈣用品。多補鈣有助於防治腰痛。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要預防腰痛,可以在孕期做一些預防腰痛的運動,同時要注意不要吃得過多,以免給腰部造成沉重的負擔。給寶寶買童床時,注意不要買太高或太低的,應方便新媽媽輕鬆抱起或放下寶寶,同時,也要有放置寶寶浴盆的合適茶幾或台子,避免給寶寶洗澡的時候需要長時間下蹲彎腰。清理房間的時候,最好選擇長柄的掃帚和拖把,每次做家務的時間不要太長。在廚房做家務,也要備一把椅子,以免久站。日常生活中,新媽媽要學會放鬆精神,積極的情緒有助於防止腰痛的產生。
月子裏可以洗澡嗎
中國的舊風俗認為月子裏不能洗澡,也不能刷牙洗臉,甚至不能梳頭。這是因為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洗澡的時容易著涼,因此,幹脆就不允許產婦洗澡。但是現在生活已經得到了改善,洗澡也就沒那麼可怕了。
新媽媽在月子裏會分泌許多汗液,此外每天還要給孩子喂奶,有時奶水會滋出流到皮膚上並弄髒衣服,此外每天還要排出惡露,如果不洗澡,反而不利於新媽媽身體的康複,影響新媽媽的情緒,而且還可能感染傷口。因此產後新媽媽可以照常洗澡,隻要新媽媽覺得體力恢複還可以,也可適當進行淋浴。
及時洗澡可保持汗腺通暢,不僅有利於體內代謝產物的排出,還可調節植物神經、恢複體力、解除肌肉和精神疲勞,也可改善睡眠質量。開始時可以根據新媽媽的恢複情況決定擦浴還是淋浴,之後隻要沒有什麼大問題,產後3天新媽媽就可以淋浴了。
但要注意,產褥期千萬不要進行盆浴,這是由於產後在子宮腔、陰道、會陰等處都不同程度地留有創麵,洗澡用過的髒水會由創麵進入生殖道及其創麵而引起感染。剖宮產一定要等到刀口完全愈合、拆線後才能淋浴,在這之前可以用溫水擦洗身體。擦浴時,也要用幹淨的濕巾擦,不要用髒水擦洗,這樣很容易引起重複感染。如果新媽媽躺在床上不方便起身,應該讓家人給新媽媽擦洗。
此外,洗澡時也要注意控製溫度,水溫不應太涼或太燙,最好在45℃左右為宜,浴後要迅速擦幹、穿好衣服,注意保暖,以防止風、寒、暑、熱乘虛而入,給新媽媽虛弱的身體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洗澡的時間不要選擇在過分饑餓或剛吃飽後,而且也不要在浴室內待太長的時間,一般洗澡時間5~10分鍾即可,即便是冬天,浴室溫度也不宜過高,這樣易使浴室裏彌漫大量水蒸氣,導致本來就虛弱的新媽媽缺氧。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一般來說,新媽媽隻要身體恢複好,能夠下地走路、活動,不會感覺頭暈虛脫,就可以洗澡了。對於剖宮產的新媽媽來說,在洗澡的時候,最好用防水膠布把傷口遮擋一下。在身體還沒有完全恢複的情況下,新媽媽洗澡時最好有家人陪伴身邊,以免出現意外情況。如果覺得恢複得不錯,就可以不需要家人陪伴。洗完澡如果用吹風機吹頭發,要注意不可使用冷風吹。
產後第一次下床
一般來說,產後的第一天,新媽媽會感到很疲勞,應盡量多休息或睡眠,以便盡快恢複體力。這時候,周圍環境也應該盡量保持舒適安靜,讓新媽媽得以正常地休息。但是假如沒有手術助產、大出血、會陰撕裂、腹痛等異常情況,產後新媽媽應該下床做適當的活動,這樣,可以加快血液循環以及組織代謝和體力的恢複,也可以增加食欲,促進腸道蠕動,讓大小便通暢。早期的適量活動,可以促進新媽媽的消化功能,有利於惡露的排出,減少便秘發生的可能性,還能防止子宮後傾等。所以新媽媽不妨早點下地走動,否則,長時間躺著,可能會阻礙尿液的排出,引起尿瀦留,最終可能導致血栓形成。
那麼新媽媽第一次下床,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新媽媽可以在產後6~8個小時在家人的攙扶下嚐試著坐起來,而剖宮產的新媽媽必須在術後24小時後才可以坐起來。產後第一次下床,需要家人在旁邊,以免發生意外。下床之前,最好先坐起來吃些東西,待沒有頭暈或虛脫的感覺後,再下床。
下床的時候由家人扶著一側,慢慢地挪下床,動作不要太大,以免撕裂傷口。下床後要緩慢地走動。如果下床走動時新媽媽感到不適,就要趕緊找把高度合適的椅子坐下來,喝點溫水。上廁所時,更要輕柔緩慢,輕輕地下蹲,再輕輕地站起,不要突然站起來,動作幅度大可能會影響到傷口。下床運動時,旁邊始終要有人陪著,防止出現意外。
那些沒有較早下床的新媽媽,可能患上骨盆或腿部的血栓性靜脈炎。當新媽媽彎曲腳背感覺小腿疼痛時,就說明腿部靜脈發生了血栓性靜脈炎,這個時候不要按摩,否則會引起循環栓子,不利於產後恢複,要向醫生谘詢獲得幫助。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如果新媽媽下床活動後出現暈眩甚至昏厥的情況,要及時通知醫生,請求幫助。如果初次下床不太舒服,可以先躺回去,等到自我感覺稍微良好一些後,再下床活動。總之,隻要新媽媽分娩順利,產後就可以根據體力恢複情況下床進行適當活動。產後24小時便可以隨意活動,但也要避免長時間站立、久蹲或做重活,以防子宮脫垂。
產後新媽媽應多休息
由於分娩的過程會使新媽媽的身心極度勞累,所以分娩後新媽媽雖然如釋重負,而且看到可愛的小寶寶感到心花怒放,但是,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極度的虛脫。因此,產後新媽媽一定要在護士處理完寶寶、嚐試哺乳之後,好好地休息,以便調節髒腑功能、恢複身體、增強抵抗力。
此時對於新媽媽來說,不但要承擔喂養新生寶寶的任務,還要適應身體各部分的變化,例如子宮和子宮頸的恢複,由於胎盤剝離,子宮內還有創麵,外陰充血水腫,稍微有疏忽,就很容易造成感染,引起各種炎症。這時候,家人應盡量幫助照顧好寶寶,讓新媽媽有充裕的時間休息,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睡足之後,再吃一些易消化的營養食物,進行一些簡單的活動。
新媽媽休息的時候,家人要注意保持安靜,避免大聲說話,避免讓太多親朋好友前來探望打擾。此外,對於新媽媽來說,臥床的姿勢也要講究,這是因為產後的新媽媽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產前子宮、髒器、膈肌發生移位,而產後這些髒器都要恢複到原來的位置,子宮還要排除惡露,所以一定要保證充足的休息。
不過,剛剛分娩完,不能立即上床睡臥,而要閉目養神,稍坐一會,然後再上床背靠被褥,豎足屈膝,呈半坐臥的狀態,不要突然臥倒。閉目養神,可以消除緊張情緒,解除疲勞。而半坐臥的姿勢,可以讓氣血下行,有利於排除惡露,使子宮和髒器恢複到原來的位置。同時,新媽媽可以用手輕輕地按摩腹部,用兩手掌從心窩處到臍部撫摩,在臍部停留,旋轉按揉片刻,然後再移至小腹,旋轉式按揉,反複十幾次,每天做2~3遍,這樣可以讓惡露和瘀血更快地排出,還可以避免產後腹痛、出血等問題,有助於子宮複原。
新媽媽的床鋪也要講究,盡量不要睡軟床,以免骨盆受損。這是由於產後骨盆鬆散,如果床鋪過於鬆軟,新媽媽壓下去,重力移動又被彈起,很容易對新媽媽的身體移動形成一定的阻力,不利於新媽媽翻身或起床,容易造成骨盆受傷。所以,產後最好睡硬床。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很多寶寶夜間常常哭鬧,從而導致新媽媽無法安然入眠。這時候,新媽媽就要抓緊在寶寶休息時,好好地睡一個小覺,把缺失的睡眠補回來。同時,不用哺乳的時候,寶寶也可以托付給家人照顧,自己則可以睡一個安穩覺。
會陰撕裂或側切傷口應如何護理
分娩時,因為寶寶壓迫會陰的部分,產後會陰常常會發生充血和水腫等問題。有的寶寶的頭部較大,所以,會陰會有不同程度的撕裂。寶寶誕生後,會陰傷口處又往往伴隨著產後惡露、大便、小便,因此產後會陰的護理就顯得極其重要,如果不注意護理,產後生殖道感染,會陰傷口愈合不良,很容易導致整個生殖係統的感染,甚至影響今後的生活。一般來說,住院的時候,由護士幫助新媽媽給會陰清洗消毒,出院後,就要由新媽媽自己護理會陰傷口了。那麼,新媽媽自己該如何護理會陰的傷口呢?
首先一定要保持外陰清潔。每天用碘酒溶液或0.1%的苯紮溴銨(新潔爾滅)溶液擦洗外陰,一般是每天1~2次,直到會陰傷口拆線。大小便後更要勤用清水洗會陰,會陰墊、內衣褲都要勤換。外陰傷口腫脹或疼痛者,可用95%的乙醇(酒精)紗布或50%的硫酸鎂濕敷外陰。
會陰傷口如果仍有腫脹硬塊,最好用高錳酸鉀溶液來清洗浸泡10分鍾左右,每天兩次,溶液的濃度為1:5000,大便後加洗1次。每次洗後都必須更換會陰墊,而且會陰墊必須是消過毒的,還要勤洗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