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分娩進行時(1 / 3)

產前要做好外陰的清潔衛生

寶寶終於要離開子宮,來到人世間了,中途的旅程時間雖然不長,卻充滿著艱辛。但如果產道不潔淨,在寶寶娩出過程中,宮頸、陰道內各種各樣的病原體就會毫不留情地進入寶寶的眼、鼻、口甚至體內,給寶寶造成各種各樣的傷害,甚至引起嚴重的後果。

據稱,15%~40%的產婦陰道、尿道裏都有B型鏈球菌,平時身體健康、抵抗力強時不會致病,可當分娩損傷產道,或分娩失血過多、產後氣血虛弱時,活躍的病菌就會引起各種產後病。而寶寶娩出後,胎盤從子宮壁剝離娩出時,子宮壁毛細血管開放,或分娩時撕傷宮頸、陰道、外陰等處,病菌便會從創傷麵進入血液,對產婦也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引起諸如外陰炎、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等婦科疾病。感染嚴重的產婦,會高燒昏迷,甚至危及生命。而且在分娩的過程中,如果病菌進入羊水,汙染了羊水,還會導致宮內感染,從而直接威脅到寶寶,可能會導致寶寶患病。因此,臨近分娩時,產婦一定要堅持做好外陰的清潔衛生。

預產期前幾天,尤其要注意保持外陰清潔,清洗外陰時,要用溫開水。每天早、晚兩次用溫開水反複洗滌外陰、大腿內側和下腹部,但是不要清洗陰道內。洗澡必須采用淋浴,不可用浴盆,要準備專用的浴巾,避免感染真菌、滴蟲或其他致病菌。當外陰出現瘙癢時,不要用堿性大的肥皂清洗外陰,而應在醫生的指導護理下按醫囑去做。

此外,要天天更換內褲,內褲洗後需在日光下晾曬。

臨產前,如果產婦患有陰道炎、陰道內分泌物較多或是化驗報告表明陰道內有真菌、滴蟲或清潔度在二度以上者,除需配合醫生治療外,還可選用1:1000的新潔爾溶液,或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洗滌,早、晚各一次,每次洗滌後須換上幹淨的內褲。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臨產前準媽媽要預先準備一包衛生紙和一定數量的消毒毛巾。還要準備高錳酸鉀0.5克,以備洗滌外陰時用。如果有突發情況,來不及做這些清潔工作,也要帶上消毒毛巾,在醫院中最好尋求幫助,可以請求助產士來處理。

臨產前要排空大小便

在臨產前,有些準媽媽會因為準備不足,在進產房之前沒有將大小便排盡,這樣容易給分娩造成不利。有經驗的醫生總是囑咐產婦先解盡大小便,或在宮頸剛擴張時,醫生先用肥皂水灌腸,清除糞便。臨產前每隔2~3小時應排一次小便,大便也要隨時排淨。這是因為排空大、小便,有利於子宮收縮。

子宮位於膀胱與直腸之間,懷孕後子宮隨著胎兒的生長發育而長大,足月準媽媽的子宮重量達1000~1200克,容積可達5000毫升。長大的子宮,勢必會擠壓到直腸和膀胱,使直腸張力降低,蠕動減弱。

在臨產時,由於子宮強而有節律的收縮,準媽媽才能娩出胎兒。子宮的正常收縮運動,要求有一個寬鬆的環境,假如直腸內充滿糞便、膀胱充滿尿液,子宮的收縮運動必然很費力,寶寶先露部位受阻而難於下降,以致宮口遲遲不開,影響胎頭下降,延長分娩時間。另外,由於胎頭在盆底對膀胱和肛門括約肌較長時間的壓迫,多數準媽媽下腹部會有墜脹感,容易尿頻,憋尿過度會減弱膀胱肌肉的收縮功能,導致產後尿瀦留和產後大便困難。

而在第二產程中,宮口逐漸打開,準媽媽往往會進行一係列用力呼吸動作,才能完成分娩,如果產前沒有排空大小便,膀胱充盈尿液或直腸積聚大便,不但會影響準媽媽的用力,甚至會因準媽媽用力過大而導致大小便和寶寶同時排出,汙染產後的會陰部和新生兒臍帶,引起細菌感染,不利於母嬰的衛生和安全。因此,為了確保分娩的正常進行,保護母嬰的身心健康,準媽媽在臨產前要排空大小便。患有尿瀦留或便秘的準媽媽,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導尿與灌腸,以利於順利分娩。

要是產前有排尿困難的情況,準媽媽要及時去產科檢查,看看有無頭盆不稱的情況,必要時需進行導尿,或采用針灸通便。臨產前應定時排便,養成晨起排便的好習慣。大便困難的準媽媽,要多吃粗纖維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柿子、西瓜等)。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在產程中,如果準媽媽宮縮的時候有大便感,一定要征得產科醫生的同意,而且要在有人陪同的情況下才能去解便。排便時,蹲的時間不能太長,以免準媽媽筋疲力盡造成暈厥,或發生宮頸水腫。如果宮口還沒有完全張開就有排便感,一定要讓醫生檢查原因,到底是由於肛門受到刺激,還是由於胎位不正?宮口還沒有完全張開,不要太早用力,更不要蹲太長時間。如果宮口已經完全張開,就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力,這時候不能下床自行解便,以免發生危險。

做好準備,人生最痛也幸福

當一切準備就緒,準媽媽就可以做好迎接分娩的準備了。充足的準備,會讓準媽媽從容麵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無疑,準媽媽麵臨的最大痛苦莫過於分娩過程中的疼痛了。在醫學疼痛指數中,分娩疼痛僅次於燒灼傷痛,排在第二位。還有人把疼痛分成若幹等級,以蚊子咬為1級的話,分娩疼痛居於12級,被納入最疼痛的範圍之內。可以說它是大多數女性一生中經曆的最疼痛的事情。

引起分娩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子宮規律性收縮,導致子宮肌纖維拉長或撕裂,產生劇烈疼痛;寶寶通過產道時壓迫產道,尤其是子宮下段、宮頸等的損傷和牽拉;恥骨打開,讓寶寶通過,也是劇痛的來源;還有內心的緊張,加之各種外界信息對分娩疼痛的誇大,讓準媽媽們對分娩充滿了恐懼,引起全身肌肉緊張,導致宮縮加劇和分娩時間的延長,從而加重了疼痛感。

產痛常常是準媽媽最難忍受的一關。有很多準媽媽,在長達數小時的產程中,耗費了大量的力氣忍耐痛苦,導致最後真正生產的時候反而沒有力氣了,而不得不選擇存在一定風險的剖宮產,結果等於吃了兩回苦。那麼,在醫學上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減輕準媽媽分娩時的疼痛呢?

◆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是采用藥物的方式對準媽媽進行鎮痛,讓其順利分娩的方式。醫學界一直都在探尋一種既不影響母嬰健康,又能解決或減輕分娩疼痛的方法。而無痛分娩是目前較成熟的一種鎮痛分娩方式。國外早在18世紀就已開始嚐試無痛分娩,在西方國家,無痛分娩已經相當普及。這降低了準媽媽分娩時的痛苦,減少了準媽媽不必要的耗氧量和能量消耗,還可防止母嬰代謝性酸中毒的發生,提高產程進展的速度,降低產後出血率。

目前最新的方法是使用腰硬聯合阻滯分娩鎮痛,因為這種麻醉方法見效快,用藥量小,安全性也高。無痛分娩時,需要多學科的醫生配合完成,既要有熟練掌握分娩知識的麻醉科醫生,又要有懂得麻醉內容的產科醫生,二者需密切地溝通與配合。

不過,雖然無痛分娩對寶寶沒有什麼不利的影響,但對準媽媽來說,則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無痛分娩的一般並發症有低血壓和較輕微的頭痛,嚴重威脅生命的並發症比較少見。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對產程和胎盤供血方麵的影響。因此,整個分娩過程需要婦產科醫生與麻醉科醫生共同監測準媽媽的情況。

◆選擇適合的分娩麻醉方式

生產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及區域麻醉兩種。

全身麻醉是將麻醉藥物(包括鎮靜安眠藥及肌肉鬆弛劑)進行靜脈注射,待準媽媽睡著後再進行氣管內插管,之後以吸入性麻醉藥物為主。全身麻醉的特點是生產過程多久,吸入性麻醉藥的藥效就持續多久。

區域麻醉是目前比較常用的一種麻醉方式,分為脊髓麻醉法、硬脊膜外麻醉法、背尾麻醉法、子宮頸旁阻斷法、陰部神經阻斷法與局部會陰浸潤法。其中又以脊髓麻醉及硬脊膜外麻醉為主。這兩種麻醉法需要準媽媽側躺並彎腰,呈“煮熟的蝦”狀,脊髓麻醉及硬脊膜外麻醉打完後,準媽媽的腹部及下肢麻木且無法施力,但意識清醒,故產婦可以參與生產的過程,並在第一時間聽到寶寶的哭聲,這是全身麻醉沒辦法做到的。

全身麻醉和區域麻醉都有一定的危險性,都會對準媽媽和寶寶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全身麻醉對準媽媽、寶寶及生產過程皆有影響。全身麻醉很可能導致產婦嘔吐並吸入這些胃容物。由於準媽媽的胃部排空速度比未懷孕時慢得多,加上分娩期間身心壓力大,很容易導致嘔吐,若不幸吸入這些酸度極高的胃容物,就有可能引起嚴重的吸入性肺炎。

全身麻醉高劑量的止痛劑由於不能及時代謝出體外,會通過母體傳給寶寶,由於寶寶肝腎係統的代謝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止痛劑會停留在寶寶體內較長時間,從而對新生兒的中樞神經係統產生抑製。

在生產過程中,多數吸入性麻醉劑都會造成子宮收縮的張力降低,這樣就可能導致產程的延長與產後子宮收縮不良,因而造成分娩時出血量的增加。

★區域麻醉相對安全,但仍可能發生並發症。不管對準媽媽或寶寶來說,區域麻醉都是相對比較安全的,所以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種麻醉方法。其與全身麻醉不同,它可以降低麻醉藥物抑製新生兒中樞神經係統的可能性,也能減小母親發生吸入性肺炎的概率。由於區域麻醉使用的藥物量較少,所以產婦仍能保持清醒與自主性的呼吸,其安全性較全身麻醉要高,但並發症仍可能發生。區域麻醉可能引起的並發症包括低血壓、背髓麻醉後頭痛症候群等。

金牌月嫂貼心叮囑

多數準媽媽都適合於無痛分娩,但是對於那些背部皮膚感染的準媽媽,因麻醉無法實施,所以不能進行無痛分娩。患有敗血症、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準媽媽,也不宜使用無痛分娩。另外,有產道異常、胎位不正、胎盤前置、胎心不好、羊水異樣等情況的準媽媽,都不適合使用無痛分娩。如果準媽媽有妊娠並發心髒病、持續性宮縮乏力等症狀或使用催產素無明顯變化,也不宜采用無痛分娩。藥物過敏、腰部有外傷史的準媽媽應提前向醫生谘詢,由醫生來決定是否可以進行無痛分娩。

分娩時可能會遇到的幾種意外

分娩的過程中,寶寶和媽媽都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準媽媽要提前了解相關知識,做好心理準備,以便及時應對意外情況。

準媽媽可能出現的幾種意外,

如下。

◆提前破水

多數準媽媽會在生產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宮頸口差不多都打開的時候破水,但是也有大約15%的準媽媽會提前破水。破水後48小時之內分娩,可以降低發生感染的危險性,因為羊水一旦破了,寶寶和陰道內細菌之間的保護屏障也就沒有了,所以不能等待太長時間。準媽媽一般都會在破水後48小時之內開始自然宮縮,不過也有一些提前破水的準媽媽需要人工幫助。假如48小時之內還沒有分娩的跡象,就需要進行催產了。催產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些醫院會在準媽媽的陰道內插入含有類似前列腺素的凝膠或栓劑來催產,它可以促進宮頸成熟,刺激宮縮;也有的醫院會通過注射合成催產素來引起宮縮。

◆宮頸口打不開

在準媽媽分娩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宮頸口打開三指寬之前,速度是非常慢的,尤其是對於第一次生寶寶的準媽媽來說,更是如此。假如準媽媽處於分娩第一階段,且還沒有破水,那麼一般都要在待產房等待。等待時間的長短難以估摸,但如果宮頸口打開速度過慢,準媽媽遲遲不能進入產◆羊水栓塞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過程中,羊水、胎兒細胞、胎發、胎糞、皮屑等物,透過子宮基底的胎盤進入母體血液循環而誘發母體發炎的情況。這種情況可引起急性肺栓塞從而導致出血、休克或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一係列異常。如果是在子宮發生破裂、胎盤早期剝離、胎盤前置及剖宮產等情況下發生的羊水栓塞,會導致產婦在分娩時、分娩後的短時間內,出現煩躁不安、寒戰、嘔吐,繼而咳嗽、呼吸困難、紫紺、持續的陰道大房,這可能會讓準媽媽變得不耐煩,甚至因此而焦躁不安,失去鬥誌,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影響到順利分娩。

◆疼痛難忍

很多準媽媽都擔心這個問題,因為分娩的疼痛常常讓人不堪忍受。要對付疼痛,除了藥物外,可以讓家屬給準媽媽帶一些能轉移注意力的東西,尋找一些能夠幫助準媽媽放鬆的東西,也可以給準媽媽進行按摩。另外,準媽媽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如果感覺疼就說出來,讓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盡量放鬆,心情一旦放鬆,對疼痛的敏感度也會相應降低。

◆分娩過程中無力

很多準媽媽由於前期體力消耗過大,加上產程很長,到了該使勁分娩的時候,已經基本沒什麼力氣了。這時候準媽媽需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哭鬧,更不能大喊大叫,而要積極配合醫生,讓用力的時候就用力,不讓用力的時候抓緊時間休息。注意采用呼吸法進行調節。大多數準媽媽都能堅持到最後,如果真的是沒有力氣了,醫生也會考慮使用真空吸引器等幫助分娩,或是采取剖宮產。

出血,而且這種出血往往不能凝固,有時還伴隨皮膚、胃腸道及尿道出血,嚴重的甚至可導致產婦數分鍾內死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準媽媽一定要做好產前檢查,超聲波檢查可診斷出90%的前置胎盤,使用分娩監視裝置可及早發現胎盤早剝和妊娠高血壓症,一旦有高血壓、水腫和蛋白尿症狀,一定要積極進行治療,避免重度妊高征的發生。此外,高齡產婦、早產或過期產者及經產婦,尤其是胎膜早破、子宮體或子宮頸發育不良的準媽媽容易發生羊水栓塞,因此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的正確處理。

◆子宮破裂

子宮破裂是準媽媽在妊娠晚期或分娩中,子宮體部或子宮下段突然發生破裂的情況,主要和阻塞性分娩、不適當難產手術、濫用宮縮劑、妊娠子宮外傷和子宮手術瘢痕愈合不良等因素有關。子宮破裂是產科最嚴重的並發症之一,常常會導致母子死亡。一旦產婦有下腹疼痛難忍、煩躁不安、呼叫、脈搏和呼吸加快、尿血、胎心模糊等子宮破裂先兆,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抑製子宮收縮,並盡快進行剖宮產手術。如果子宮破裂但胎兒尚未娩出,也不要由陰道娩出,以免出現更嚴重的後果。根據產婦的狀態、裂傷的位置、感染是否嚴重、有無子女等具體情況,和產婦家屬及時商量,可縫合裂口,無子女的要保留其生育功能,否則可以切除子宮,還要檢查輸尿管、膀胱、宮頸、陰道等,如果有損傷,也要及時修補。

要避免子宮破裂,平時要注意避孕,盡量少做人工流產,以免造成子宮損傷、感染或穿孔,避免子宮內膜多次被搔刮而使子宮內膜受損。尤其是做過剖宮產手術的準媽媽,術後很短的時間內不要再次妊娠,最好要間隔兩年以上。此外,要注重產前檢查,若檢查出胎位異常、子宮上有疤痕、胎盤有過粘連、有屢次刮宮史或做過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孕媽媽,應該提前住院待產,以免突然發生意外情況。

◆胎盤滯留

正常分娩時,胎盤應該在寶寶娩出後半小時內就排出,但是有些情況下胎盤超過半小時還沒有被排出,這種情況就叫胎盤滯留。導致胎盤滯留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

★子宮收縮乏力。到了第三產程,準媽媽已經精疲力盡、腹壁鬆弛、子宮收縮無力,所以,當寶寶娩出時,胎盤仍可能滯留於宮腔內,遲遲不能被排出,這可能會導致嚴重出血。

★子宮不協調收縮。一般有胎膜早破、難產以及分娩過程中處理不當等情形時,會出現子宮局部肌纖維異常收縮,從而導致子宮某一部位出現收縮環,使已剝離的胎盤卡在環的上方,引起胎盤嵌頓,從而滯留在宮腔內。

★子宮內膜炎症、內膜粗糙、內膜發育不良。一些曾做過人工流產、刮宮或曾患子宮內膜炎的準媽媽,其子宮內膜表麵粗糙,胎盤附著後不易剝離。也有一些準媽媽是由於胎盤麵積大而薄或附著在發育較差的內膜上,導致胎盤剝離不全、胎盤粘連、胎盤殘留甚至胎盤植入。

一旦發生胎盤滯留,要及時實行人工剝離胎盤手術。還要仔細檢查胎盤是否完整,防止副胎盤或手取不全之胎盤小葉殘留於宮內,引起出血。如果發現宮壁與胎盤間沒有界線或胎盤與子宮壁牢固粘連,應先考慮是否是胎盤植入,不可強行剝離胎盤,避免用力牽拉臍帶和按壓子宮,以免使準媽媽發生失血、休克、子宮內翻和破裂等狀況。陰道分娩後,胎盤植入而出血不多的產婦可在使用抗生素、宮縮劑並嚴密觀察的情況下采取保守療法。

寶寶可能發生的意外如下。

◆胎位不正

一般來說,分娩時寶寶最理想的姿勢就是頭朝下,背朝裏。如果寶寶的下巴藏在他自己的懷裏,與挺直頭相比,更有利於分娩。胎位不正對寶寶的出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枕後位可能會導致第二產程延長和手術助產概率增加,常出現寶寶窘迫和窒息,使新生兒死亡率增高;顏麵位容易使胎兒麵部受壓變形,顏麵皮膚青紫、腫脹,尤以口唇最為顯著,會影響吸吮,甚至可能發生咽喉水腫,影響吞咽;額位隻有在分娩時才能發現,如果進行陰道分娩,就很容易引起胎兒頭部水腫;複合位時,胎兒可能會因臍帶脫垂死亡,另外產程延長、缺氧等情況也會造成胎兒窘迫,甚至死亡。

◆胎兒宮內窘迫

若出現寶寶心跳加快、減慢、心率變化小或羊水裏有胎便等現象時,說明有可能是“胎兒窒息缺氧”,要注意及時處理。寶寶缺氧的原因主要有臍帶受到壓迫、子宮收縮太強、胎盤功能不好、臍帶繞頸、破水太久而沒有羊水等。正常寶寶的心跳應在120~160次/分鍾,並呈現上下波動的曲線。如果心跳超過160次/分鍾或低於120次/分鍾,都表示寶寶存在宮內窘迫的情況。當然,也不是每個寶寶心跳變慢都屬於窘迫,有的窘迫隻是短暫的,很快就可以恢複,醫師隻需給準媽媽吸氧、輸注大量液體,或讓準媽媽側躺就可以改善狀況。萬一出現嚴重的胎兒宮內窘迫,會危害到寶寶的生命時,醫生必須盡快采取措施,或者使用剖宮產手術,讓寶寶盡快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