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2歲左右是寶寶人生裏的第一個叛逆期。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開始產生自主意識,他們試圖了解周圍的環境,正學著建立自己的好惡觀念和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敢於跟父母說“不”。但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父母有時就會感覺寶寶是故意跟他們對著幹。
對於寶寶的這些變化,教育專家認為,叛逆期的孩子表麵看來是故意和父母過不去,但他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給自己爭取獨立空間。如果父母尊重他們,一開始就給了他們獨立的空間,那麼他們的叛逆行為會大大減少。
專家認為,處於叛逆期的寶寶雖然經常讓父母頭疼,但其實叛逆的出現也意味著寶寶的成長在加速。所以家長應多了解寶寶的成長規律,有一個正確的心態來麵對寶寶的“叛逆”,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叛逆的“始發站”
1.有的父母管教孩子時,總是粗暴地要求他們不許這樣,不許那樣;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要寶寶學這學那,隻要寶寶不感興趣,不想學,父母就擺出一副長輩的架勢,這樣很容易產生與寶寶情緒上的對立。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寶寶的逆反心理。
2.父母一般都按著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從來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不按父母的意誌辦事,就要受懲罰,日久必會產生反抗,甚至對立情緒。
3.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這,一會兒說那,嘮叨個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乃至產生逆反心理。
4.專橫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暢、壓抑,因而便以反抗來回答父母。
5.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足夠的交流。隨著孩子的一天一天長大,他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和知識,獨立性也逐漸增強,如果這時父母還以為孩子什麼也不懂,隻是命令孩子必須按他們的想法去做,如果孩子不按他們的要求做,就會對孩子大聲斥責。這樣長期下去,雙方缺乏足夠的交流,孩子就會表現出對父母的抗拒。
6.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讓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引導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出現逆反。
7.孩子在外麵或者家庭中受到了挫折,也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聽不進別人的批評或勸導,看不清挫折的實質,一意孤行。或者即使知道錯了也不願意改正,明知故犯。
8.當父母之間感情不和時,孩子的心理會受到傷害,往往以逆反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9.由於種種原因父母不能經常和孩子在一起,盡管孩子在物質上極為豐富,但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缺乏,時間長了,在缺少雙親關愛的情況下就會以逆反和沉默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怎麼辦?
1.對待那些有逆反心理的孩子,父母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耐心,多給孩子尊重,鼓勵孩子的獨立和冒險精神。即便是那些鬧脾氣的寶寶,父母也要用平和、耐心的態度撫慰孩子。
2.父母要知道孩子“叛逆”的原因,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叛逆隻是孩子行為的表象,父母應該把其背後隱藏著的原因找出來。
3.父母要多與有叛逆傾向的孩子交心。父母在孩子麵前保持權威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他需要尊重父母。專家表示:“權威是一種力量,父母有力量,孩子才有力量。”不過,父母的“權威”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讓孩子知道“父母可以引導他怎樣過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