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不任性(1 / 2)

幼兒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指出,隨著生理上的不斷發育,幼兒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並憑借自身的興趣和情緒來參與,而不管這些事物對自己是否有益或適宜,這就是所謂的“任性”。

“第一反抗期”

兩歲的寶寶處在一個特殊時期,這個階段寶寶自我意識增長很快,其生理及心理都在發生巨大變化,由於各種能力的不斷增長,他會走、會跑、會說話,凡事都要自己來做,但是往往做得不是很好,使父母也跟著緊張。

專家指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分階段的,2~4歲的幼兒正處在性格的萌芽期,也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像以往那麼聽話了,會經常和大人“鬧獨立”,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他們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己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想要父母幫忙。

處在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對事物的領受能力特別快,因此這段期間對其進行正確的教導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小兒科醫生史比爾甚至主張,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應該對其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教育。

咋回事?

1.在現代家庭裏,大多數寶寶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照顧得非常周到,對寶寶無節製、無原則的要求都有求必應,生怕讓寶寶受一點點委屈,長此下去,寶寶自然會得寸進尺。

2.隔代喂養。由於大多數寶寶是獨苗,祖輩對寶寶不僅溺愛,也不敢嚴加管教。盡管有些父母都已經意識到其中的弊端,但由於大多數父母都是上班族,無暇照顧寶寶,因此隻能把隔代喂養進行到底。

3.父母的態度前後不一。孩子不聽話,父母開始還堅持原則,當寶寶繼續為所欲為時,父母就失去了耐心,不再堅持了。這些父母其實不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自製力還很差,他們大多希望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反正父母也對他們無可奈何。而一味地對寶寶妥協,其實對寶寶未來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4.寶寶自製能力很差,思維帶有片麵性及呆板性。也就是說,他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寶寶心裏在想什麼,便不問原由地用訓斥、打罵等方式回應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就容易催生寶寶的逆反心理,使他們總跟父母對著幹,父母說東,他偏說向西。

5.寶寶任性時父母的態度如何,父母是否注意寶寶日常行為規範的培養等,都是關係到寶寶是否任性的重要因素。在大多數家庭裏,不少寶寶都是家裏的“小皇帝”,他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反正他知道父母不能對他怎樣。

6.缺乏與同伴交往機會。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出現了不少“高樓兒童”,這些寶寶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寶寶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導致寶寶的玩伴替代成了成人。但父母大多數都是上班族,很少有時間陪寶寶玩。如果父母未能對寶寶進行有效的教育培養,寶寶就會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缺乏謙讓、自製的行為,而任意妄為。

怎麼辦?

1.在現實生活中,寶寶的想法與父母的想法有時是不一樣的,如果父母能夠從寶寶的立場看問題,用寶寶的心感受生活,父母就能更貼切地了解寶寶的想法,對寶寶進行正確的指導,從而使他少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