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育專家認為,很多時候,孩子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許的事情,是為了宣泄不良情緒或不安感;父母不必過於緊張,等孩子情緒平複後,再教育引導他。
5.如果孩子處於逆反期,父母不妨對有些事放鬆要求,不再做硬性規定,而是有條件地讓孩子享受民主權利。
6.表揚能間接地讓孩子明白是非,如果孩子做得不錯,父母應該給予表揚。
7.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不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對立麵,而是學著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心去體會他的感受。
8.不要對孩子處處約束。對孩子的行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9.在孩子疲憊和饑餓的時候,就該讓他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歡的零食,而不是逼著他學習新東西或做事情,這樣有助於緩解緊張的情緒。須知,順其自然很重要。
10.讓孩子用語言表達要求,但不能縱容他的不良習慣。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父母就應該接受;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父母應該把自己的想法跟孩子及時溝通。
11.做好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因此,父母要控製自己的行為,不要讓抵觸情緒控製自己,特別是在孩子麵前。
12.當孩子無意識做錯事時,父母不要一味地進行指責。有時孩子的想法本身是好的,但做起來卻出了差錯。此時,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的思想動機,然後心平氣和地告訴他:“有些事是不能做的。”這樣,孩子就會接受父母的觀點。
案例
傾聽寶寶心
1歲以前,周虹的兒子欣欣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沒想到,等到2歲的時候,他好像變了個人似的,特別叛逆、易怒,動不動就大哭大鬧,把周虹弄得焦頭爛額。對於兒子的這種變化,她最開始采取的辦法是斥責、體罰,甚至“關禁閉”。可是效果並不理想。
後來,她請教一位研究育兒問題的朋友,把欣欣最近的變化跟他說了,她那位朋友告訴周虹:“欣欣現在正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此時,他的自我意識開始慢慢形成,一方麵急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願,另一方麵他還沒有足夠的自製力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周虹問:“現在我該怎麼做呢?”朋友建議周虹:“此時,你不要一味地壓製欣欣,要試著從欣欣的角度來看問題,耐心幫助他平穩度過這一時期。”
那以後,周虹不再把自己放在欣欣的對立麵,而是學著站在他的立場用心去體會他的感受。
一天,周虹帶欣欣去遊樂園玩,按計劃隻玩兩個小時,此時欣欣玩性正濃,自然不肯離開。可是天馬上要黑了,周虹拚命拉他的手往外走,而他一邊大哭一邊掙紮。當著那麼多人,周虹覺得特別尷尬。剛要發火,突然想起那位朋友的建議,她馬上冷靜下來,彎著腰柔聲對欣欣說:“遊樂場這麼好玩,我們欣欣難得來一次。當然不舍得離開,是不是?”欣欣還以為周虹會像以前那樣責備他,沒想到媽媽這麼通情達理,不覺愣了一下,也不再哭了。周虹撫摸著欣欣的小腦袋,又說:“可是你看天快黑了,我們也很累了,下次再來,好不好?”他想了想,居然答應跟著周虹走了。
自己先轉變,孩子才會更配合,這是家長們應該吸取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