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準精英的犬儒情結(1 / 2)

鳳凰名嘴

作者:熊捷

特約嘉賓:梁文道 加藤嘉一

大學生,這群中國社會的準精英,一直是受到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群體。年輕人就是我們的未來,但從各路媒體得到的訊息卻是我們的未來在不斷腐蝕。有人義憤填膺,有人扼腕痛惜,然而,這些負麵新聞真的是他們自己造成的麼?

課室中的準精英

據統計,現如今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已經超過兩千五百萬,並且以每年幾百萬的輸出量踏入社會。作為未來的社會精英,大學在校生自己往往沒有這個意識。而他們在課室裏麵想什麼呢?梁文道回憶自己的學生時說:“差不多也是這幾年,要不就談中國的未來,中國的政治,相當憂國憂民。非常極端,要不就很憂國憂民,要不一問就問到我將來那三找(找房子、找對象、找工作)問題。我昨天才在桂林,跟廣西師範大學的同學們聊天,我能夠同情的理解,但是我始終不能明白為什麼大家那麼要關心結婚、房子的問題。”

房子,對象與工作

房子、對象與工作這三項需求的呼聲在這些年越來越高。如果說找工作是可以理解的,那麼對象與房子這兩樣,則讓人感到一股由衷的浮躁。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剛踏入社會,就想要一個對象,一個房子,如果說找對象是人類本能,那麼找房子,這又是哪裏來的理論?20多歲就一定要結婚,20多歲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麼?

中國人的經驗

這二三十年,中國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下崗了,有人下海了。到後來,炒股票的有錢了,炒房的也有錢了。短短的幾年間,中國人從發家致富的經驗裏麵看到了太多的誘惑。以至於大學生一畢業,就對可能是別人奮鬥了幾十年才擁有的東西充滿強烈渴望。而至於著名的“丈母娘理論”,則更進一步的反應了部分老一輩的期待。

這種短短幾年間建立起來的“經驗”往往顯得無比強大,如梁文道所說,房子為什麼不能夠等呢?如果30歲有房子那怎麼樣呢?結婚有那麼又趕嗎?20多歲就要找到對象嗎?後來我就發現,中國的這個社會,太容易從短短幾年的曆史經驗總結一個規律,告訴大家說我們必須在畢業之後想辦法弄一套房子,要結婚。

轟轟烈烈找對象

如今廣電總局一紙令下,相親綜藝電視節目仿佛走到了懸崖。與一年前的情況不同,那時候相親節目一窩蜂地出現在觀眾眼前,各種讓人大開眼界的言論如“寧願坐在寶馬哭,也不坐在單車上笑”等雷到了一大批觀眾。在幾乎是所有人都加以譴責的情形之下,又有多少人沒有在心中點小糾結呢。或許想著,其實可以在寶馬車後麵笑的嘛。但是笑與不笑,實在不應該與寶馬車放在一起談。

房子與丈母娘的戰爭

相對於某些嘉賓的雷人雷語,讓所有白手企圖起家的年輕男性聞風喪膽的更多是房子問題。作為一個資深80後,設計師Edward來到深圳打拚已有數年。單身的他提到這幾年來見過的一些女性以及她們的擇偶條件,不勝唏噓地說:“現在女人找男人經常提到幾條就是有責任心,顧家,孝順,有事業心……這裏麵含義相當的豐富。你可以讓N多女人逐條進行注解,我猜結果會令大多數男人暈倒在地。”

像Edward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有人把這些總結為丈母娘效應,就是說即使女孩子不好意思提條件,丈母娘也會挺身而出為女兒的“幸福”設定種種門檻。更甚有者,還有官員給出“20歲女生就該嫁40大叔”的雷人言論。關於是非對錯暫且不爭,但這個事實已經讓許多“準精英”不寒而栗。

集體迷失,樂於尋找捷徑

加藤嘉一,這個來自日本的留學生,用“第三隻眼看中國”,他指出中國的大學生“從被包辦到求包辦”,已嚴重落後於日本學生。中國學生確實很聰明,辦事效率高,應試能力異常強大。但是從做人的角度看,又覺得他們從心態到生活狀態都脆弱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