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能靜 愛,是讓一切存在的理由(1 / 3)

封麵人物

作者: 郭薔

“那承擔背負或是逃去背棄的記憶,讓我看見了愛的可貴與愛的不堪。而小王子是這塵世裏,唯一的成為我生命中的手杖,在我眼盲心跛時,讓我不會跌倒害怕的勇敢支柱。而你們,是那永遠不會離棄我的親人,我好我壞,你們都愛著我。”

——伊能靜

若說女人是水做的,非雙魚女子莫屬。典型的雙魚女子,就是為愛而生的,她們天生善感,熱愛幻想,一生追逐公主與王子的浪漫愛情。

25年前,一個從鄉村走出來的16歲女孩,用音樂打通了她和這個繁華世界之間的橋梁,她叫伊能靜。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伊能靜憑借創作才華、沙質並略帶有童音的歌喉以及美少女的外形紅遍了港台、大陸以及東南亞,成為那個年代的玉女偶像。《我是貓》、《悲傷的朱麗葉》、《落入凡間的精靈》等歌曲是整整一代人不能抹去的青春記憶。

朱天文曾說,伊能靜是“青春的殘骸”,英國導演說她是“child woman”。40歲出頭的伊能靜仍舊熱愛公主裙,愛甜美發箍,但鮮有人懂得她的內心,百動不如一靜,百言不如一默。她享受孤單,耽於幻想,更專注於自己的夢想——寫作、出書、出唱片、演電影,當評委,做公益。

落入凡間的精靈

伊能靜17歲時從日本返台並成為劉文正的“飛鷹製作”公司旗下歌手。伊能靜與裘海正、方文琳組成演唱團體“飛鷹三姝”並發行音樂專輯。在飛鷹三姝解散後也開始參加電影、電視和舞台劇演出和寫作。

從小就出來工作的她在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母親以後不用再為家裏的貸款擔心了,這個從小就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那時候就渴望過一種沒有經濟壓力,沒有等待,沒有擔心的生活。

從小父母離異這對她人生觀影響很大,所以她對家的渴望和對愛情的依附感非常強烈。

1988年,19歲的伊能靜在一次演唱會上見到了27歲的庾澄慶。彼時,為了早日見到戀人,伊能靜放棄了正在拍攝的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為了愛情她也放棄過香港和日本的市場。

鳳凰生活:你說過,自己不願失去那種從小到大一直陪伴著你的非常熟悉的孤單感(或者應該說你需要獨處的時刻),這是不是因為內心裏一直沒有安全感的原因?你對未來擔心嗎?

伊能靜:你懂我的,其實說孤單也不是很正確,應該是一種獨處的習慣吧,我不能和那種感覺分開,或許是我從小到大的習慣,很多情緒都習慣自己吸收,我必須要有獨處的時間和空間。我真的很喜歡賴在家裏,看看電影、看看書、寫寫東西,如果那個叫做“孤單”的話。

這些年不斷地自我審視,我覺得安全感不是寄望於別人給予,我更喜歡在追求中去深刻感受,哪怕是帶著淚前行,也要把握住心底的需要,去經曆那份過程。活在當下,愛在當下,無需擔心未來。當我們說要活在當下的時候,一定要檢查一下過去,仰望一次未來,我一直在檢查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這樣才能讓自己活在當下。

鳳凰生活:寫作、拍戲、出唱片、當評委、做公益,這些占據了你生活的絕大部分,你認為自己還需要得到些什麼?

伊能靜:需要愛啊,是,現在已經有了很多愛,但不夠,要更多的愛,更多的愛的能力去愛別人,也愛自己。

鳳凰生活:你曾說過自己最美麗的是頭腦,為什麼?

伊能靜:這社會喜歡給人定標簽,尤其對於女演員來說,人們的注意力常常會停留在容貌和身材上,但我覺得自己的才華相較於容貌和身材更出眾些。

鳳凰生活:你覺得一個女人最可貴的覺醒應該是什麼?

伊能靜:找到自己內在的靈魂。人生是累計的,你成熟不代表你不純真,你長大不代表你不單純。所以,人生應該是加法,不斷地加進來好的東西,增加越來越多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