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績靠什麼?一個人的智力。人的智力是由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想象能力及操作能力等組成的。在學業生涯中,最重要的是記憶和思維能力。大量的知識需要孩子去記憶。而記憶的基礎是注意。科學研究表明,人在集中注意力時,大腦皮層相應的區域就會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在這一皮層部位,新的記憶就容易建立,舊的記憶也容易恢複,學習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創造條件先讓被試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時背課文,結果發現最快的孩子隻需要讀六遍就能把一篇文章背誦下來。但是,重新設置條件,比如讓孩子在不斷接受幹擾的環境下背誦同一篇課文,結果發現竟然讀了幾十遍仍然不知所雲。可見,注意力與人的學習效率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有的專家說“哪裏有注意,哪裏才會有思考和記憶”。
注意力還是直接參與學習的因素,是一切學習問題的基礎。容易分心、走神,首先會浪費學習時間,導致有效學習時間比例降低,影響學習成績。實驗和教學實踐表明,學習成績好的孩子與學習成績差的孩子之間明顯的差別之一就是注意力的好壞。
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效率就大大降低。本來一聽就會的東西,因為聽得斷斷續續,下了課就得花時間去補。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時間就大大增加。拖拖拉拉,動來動去,一會兒吃東西,一會兒喝水,思維不連貫,作業的速度和質量都上不去。注意力不集中,考試就無法全神貫注,就無法做到正常發揮。
注意力不集中對身體有哪些影響呢?可以想象一下,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很不專心,總在想著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有很多孩子甚至連考試時也會想,致使效率很低很低。小學裏課程簡單,即使這樣效率很低也不會影響很大,但是到了初中、高中,課程難了起來,尤其是一些理科題,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點走神都會導致下麵聽不下去,使得整堂課都等於白搭。文科的話可能稍稍好一些,但在看書的時候總是想著其他事情,就會導致不斷地重複看,即便這樣也記不住什麼東西。考試的時候想著剛剛發生的、以前發生的事情,考試就沒有辦法進行。這樣就會使孩子產生一種深深的挫敗感,嚴重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有個孩子就這樣說,考試的時候我總是無法集中,總是在腦子裏模擬兩個人的對話,有問有答,煞有介事,瘋狂亂想,然後看別人都在奮筆疾書,自己焦急,結果更糟,成績一塌糊塗,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簡直就是一個瘋子,精神不正常,活著沒有什麼意思。你說說這樣孩子的身心能健康嗎?
成績的下降,會使孩子覺得很對不起父母,加上升學的壓力,老師的責難,同學的輕視,孩子的心理問題很快就會出現。這種心理問題必然會導致壓抑,失眠,神經衰弱以及焦慮等症狀。經調查,中國大約有一大半的初高中孩子有神經衰弱症,沒完沒了的頭疼頭昏,整夜整夜的做夢,白天昏昏沉沉,胸悶氣短、常打瞌睡,然後很多人對自己的狀態不滿意,不滿意的時候又加倍緊張,結果更加嚴重。最後產生一種恐懼感和障礙感,嚴重的甚至會感到無所適從,焦躁情緒無法排解。你還讓孩子怎麼學習呢?這樣走到極端就是對學習對生活失去興趣,厭學進而厭世。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除了學習上會有很多困擾之外,這樣的孩子會逐漸跟集體疏離,朋友越來越輕視他,因為他似乎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幹不好一件別人托付的事情。這樣他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最終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不利。
第一節 壓力倍增,心理問題
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多種多樣。在某些人身上,會表現為丟三落四,在某些人身上,會表現為恍惚神遊,有些人又表現為多動,有些人則表現為記憶力下降,老師、上級布置的作業和工作經常忘記做。總之,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往往在每個人身上表現不同,因人而異。很多現象很多人都遇到過,我們也常常感到司空見慣。有時感到可笑,但造成比較嚴重的後果時又經常為之苦惱。而對於有些人來說,問題已經嚴重到了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地步。這樣一來,壓力就來了。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精神壓力,尤其是在學生時代,壓力顯得更為嚴重。這些壓力有來自學校老師的;有來自家長的;有來自自己的;有來自同學、社會的。對於注意力不能很好集中的孩子來說,各種壓力會更大。
現在社會衡量學校好壞的標準幾乎就是升學率,升學率高的學校才能得到廣大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在這個標準的作用下,學校和老師都以孩子成績為重。孩子如果注意力不能集中,那麼成績的下降將不可避免,老師的責難和冷眼也會接踵而至,家長也會不斷地被叫到學校聽任老師批評。家長的情緒再轉移給孩子,孩子的壓力就越來越大,對上學就會變得越來越恐懼。
有些孩子自身對自己要求也比較高。他們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希望有理想的成績,注意力不集中會讓他們越來越急,焦急之中注意力更難集中,惡性循環一旦開始將很難停止。這種壓力足以讓一個孩子崩潰。
再則,來自同學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激烈的競爭加上自身狀態不好所產生的焦慮,也是造成壓力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這些壓力之外,在人際交往中,孩子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導致的遺忘和丟三落四,會成為同學的笑柄。什麼事都不可托付,什麼事都做不好、記不住,同學就會漸漸疏遠,這又給孩子帶來另一重的壓力。
有這麼一個孩子,就是這種狀況。首先是學習。父母的期望很高,可是她一上課就走神,心不在焉神思恍惚,一次,老師提問,問了幾遍她還沒有回過神來,答非所問,同學在下邊哄笑,老師氣得發抖,不由得一陣惡語相向。她足足有一個月都低著頭走路,見人就膽怯。她的成績就在這種氛圍中江河日下,老師也不再理她。
除此之外,同學之間她的遺忘也出了名,大家都叫她“迷糊”。同學托她買筆都不敢,因為要買紅的,她買成了藍色的。她天天找不到自己的文具和課本。有時候為了表示友好,她主動要幫別人忙,同學也紛紛拒絕,“就你那記性,算了吧,越幫越忙。”漸漸地她覺得別人都跟自己有了距離,同學一起玩耍時她總是躲在一邊不敢往前湊。
就這樣,她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天天一個人在一邊疑神疑鬼總覺得同學在取笑自己。她的注意力也越來越糟,上課想著不能走神不能走神,卻總是不由自主地走神,下了課自己又懊惱沮喪得想哭。最終父母帶她看心理醫生,醫生說她因為壓力過大,已經產生了嚴重的抑鬱症。
你的孩子可能已經處在壓力之中,如果遭遇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除了從根本上做,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之外,還有幾種減壓方法。
一、鼓勵孩子找人傾訴,心理學表明,把自己遇到的壓力、煩惱對別人說出來,有宣泄的作用。就像治水,合理的做法是疏導而不是堵截一樣,我們心裏的壓力也是不能堵截的,堵截隻會適得其反,而要加以合理的疏導。這種方法適合壓力較輕時。家長要時時注意孩子的情況,傾訴對象要找可以信賴的人,如家人和朋友。
二、把壓力寫出來,自己跟自己傾訴一番,這樣可以講清內心的壓力和負擔。比如可以寫寫日記,記錄自己每天遇到的壓力,寫寫自己的感受,寫寫自己是如何應對的,以後要怎樣做,或者寫寫自己這樣糾結究竟對不對,有的時候,很多人自己嘲笑自己一番,自己對自己感歎一番,心裏的壓力就悄然而去了。而且這樣做的好處是,這樣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可以隨心所欲談話的對象,不至於憋在心裏出現心理問題。
三、親近大自然。人類是在大自然中生存發展的,大自然會讓人感到親切。心理學實踐證明,當我們心裏有事情糾結解不開的時候跑到大自然中,讓全身心融入自然,在山川樹木這樣的環境裏因為視野開闊,觸目皆是美景,因而很快就會忘卻煩惱,從而讓壓力慢慢緩解。因此,如果孩子壓力過大的話,家長帶著孩子或者讓孩子自己去徒步旅遊、爬山,其實這也是一個跟自然、跟自己交流從而解壓的過程。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考慮到公園、草地上獨自暢遊一番,自己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思考一下自己的問題,到草地上躺躺,到大樹下睡一覺等。有時候大自然會幫我們解開心結。
四、順其自然。引導孩子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心理學表明,順其自然可以讓人保持一種正性的、積極的情緒,有利於心理健康。在遇到壓力時,不妨想想世界上一定還有很多壓力更大的人,自己並不是唯一的一個,也不是最糟糕的那個。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平衡策略,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阿Q精神”。這樣想,可以幫助人更客觀地看待問題,不必糾結在為什麼我是這樣子,為什麼這件事沒有發生在別人身上等。通過別人存在的壓力來減輕自己的壓力。但是順其自然並不是放棄,而是要努力爭取結果,要有更明確的努力方向。對於特別大的壓力,順其自然可能並不太合適。
五、分散注意力。家長要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產生心理壓力後,如果一個人發呆,對心理調適能力比較強的人來說,也許靜坐一會兒自己就能想通,但是對於心理調適能力差的人來說,也許靜坐反而會惡化心理問題。因為注意力集中在壓力本身上。所以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就需要分散注意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分散一下注意力,如參加一些文體娛樂活動等,甚至是看電視等,都可以淡化壓力。但這一減壓方法適合壓力不是很大的人。有專家認為唱歌是分散注意力、宣泄壓力的好方法,到了KTV昏暗的燈光下,愛唱什麼唱什麼,愛怎麼吼就怎麼吼,可以讓壓力得到很好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