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這種思維不嚴密、不嚴謹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還表現為一種丟三落四的毛病。比如,要出門去上學,一會書忘了拿,一會作業本忘了拿,再折回來可能又把拿在手裏的傘落下了,一趟一趟,結果折騰半個多小時,來來回回跑上四五趟才好不容易萬事俱備能夠出門。
有一個小朋友跟我們講了一個他自己經曆的小故事:“那天我去滑冰,想著早去多玩一會兒,趕緊著吧,急著忙著拿好公園卡、帶上水、塞上耳機蹬車就走了。騎到半道怎麼覺得好像忘了點事,我刹住車,腿支著地琢磨著,到底忘了啥了?看看前邊的筐,看看後麵的架子,哎?冰鞋哪去了?噢,原來沒帶,切!急死我!”
還有一個正在念書的孩子也有著同樣的困擾:“我目前初三,經常粗心大意,麻煩實在太多了。比如考試時,偏偏有時讀題時漏掉關鍵的字,結果錯得離譜。有時思考也經常沒考慮多種情況,或者在細節處弄錯,丟分的地方大都是會做的……為此我總是背著沉重的負罪感,晚上痛苦得經常睡不著覺。我想努力克製它,我曾嚐試著大聲地,精確地讀一篇文章或一段話,想鍛煉自己的認真,但效果總是不太好。”
怎樣才能改善這種狀況,在此有幾個建議:
一、讓孩子每天早晨用10分鍾時間,把一天要做(完成)的事情記錄下來。每完成一件就拿筆畫掉。這樣培養一段時間後,孩子丟三落四的壞習慣自然就會得到改善了。
二、培養孩子全麵的思考能力。比如,遇到一件事的時候讓孩子換個角度去想都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需要采取什麼樣的措施。如果孩子能站在其他角度上去看問題,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理解事物,就不容易出現取此忘彼的錯誤。
有意識地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集中起全部精神,以便養成認真嚴肅的學習態度。
第三節 做事拖拖拉拉
小貓釣魚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如果把小貓比喻成小孩,那麼釣魚的過程就是寫作業。
很多家長反映,自家的小孩寫作業的過程簡直同小貓釣魚如出一轍。孩子在家做作業的時候,總是磨磨蹭蹭,邊做邊玩,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廁所,還經常發愣。一個小時的作業量,總要用兩到三個小時才能完成,而且正確率也不高。
一個家長就說:“我孩子現在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寫作業還要有人監督,寫得很慢,哪怕是在學校課堂上老師留的作業,到下課時別的孩子都寫完了他還沒有寫完。在家裏如果不守著他,寫作業會更慢,經常摳摳鼻子、捏捏手、玩玩文具、去去廁所、喝喝水,總是做一些小動作,有時就是守著他,他還會心不在焉、東張西望的,別的孩子用不了一小時的作業,我的孩子經常要用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
事實確實如此,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集中在每天晚上,而家長在晚上對孩子的教育主題,大多集中在孩子的家庭作業上。孩子寫作業速度慢,效率不高,是家長的頭等問題。
洋洋就是另一個這樣的典型。洋洋今年上小學二年級,平時洋洋什麼也不用操心,隻管學習和寫作業就行。爸爸媽媽為了能讓他安心學習,每天都是準備好飯菜才叫他,平時吃什麼、喝什麼準備得一應俱全,早上準備洗臉水,晚上準備洗腳水,就連刷牙時的牙膏也給他擠好了,拖鞋也給他準備好。
令爸爸媽媽痛苦的是他寫作業慢慢騰騰,有人陪著還好點,如果爸媽都忙的話,作業就會寫得一團糟。但更令他們頭疼的是,有時候洋洋根本不知道老師都布置了些什麼作業,結果回家之後父母不得不經常給老師打電話問問都布置了什麼作業。老師在批改作業時也發現他的作業經常不按照順序做,而且也不寫題號,亂糟糟一團令人眼花繚亂。所以有些題經常會做錯或漏做。
洋洋媽媽經常被老師叫去,進行交流後媽媽仔細觀察,發現洋洋在家從開始做作業那一刻起就比較混亂。文具不準備好,每次等到寫錯了,才發現沒有準備橡皮;鉛筆折斷了,才發現沒有準備削筆刀,一會兒拿這個一會兒拿那個。所以這中間來來回回就花去好多時間,本來是一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他就要花兩個小時甚至更多。
鑒於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怎樣讓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集中注意力,擺脫拖拖拉拉的習慣呢?我們的建議是:
一是多給孩子講講注意力集中的好處。家長可以平時多向孩子強調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和重要性。多給孩子講一些名人注意力集中的故事,比如毛澤東鬧市街頭刻苦學習的例子,還有著名的寓言故事,比如小貓釣魚等。讓孩子在心裏形成一種觀念:注意力集中就是好。
二是讓孩子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體驗注意力集中的好處。比如,孩子今天吃飯比較快,注意力比較集中,一會就吃完了,家長可以借機告訴孩子,這樣做多麼好;再比如,可以趕緊吃完飯後做其他的事情,和小朋友玩,寫作業,看動畫片,等等。下次遇到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就可以拿出這個例子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三是要孩子集中注意力,還要讓孩子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這點,這就是所謂的標簽效應的利用。標簽效應,關鍵在於多給孩子貼上正向的、積極的標簽,避免消極的。家長在孩子寫作業或者學習時,要多觀察孩子做得好的一麵,並及時指出來,比如,今天寫作業的時間比昨天快多了。今天老師說你注意力集中了很多,或者,今天你做遊戲足足有十幾分鍾都很集中注意力,沒有東跑西跑的。多從正麵挖掘,這樣會激發孩子想做得更好的動力。
總的來說,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維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尚處在發育之中,他需要引導和鼓勵。也許孩子在做事情時不知道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後順序,也不知道應該集中注意力,更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如果家長幫助得當,孩子就會慢慢前進,注意力就會越來越集中。
第四節 好動,行事莽撞
多動症也是注意力不集中的一種表現,它通常有兩個突出表現:活動過多和注意力分散。
關於活動過多,在嬰孩時期的表現是,孩子在胎兒時期胎動就很厲害,在嬰兒時期更顯得活潑,手腳亂動甚至在吃奶時候也不安靜;學走路時經常慌張跌倒,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老是翻弄可得到的東西,不是拆壞玩具就是打翻碗盆。不過這一點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存在,不足以作為判斷孩子多動的證據。家長需要做的是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