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增加操縱成本,加大處罰力度。根據經濟學“追求效用最大化”和“有限理性經濟人”的原理,利潤操縱者必定遵循成本效益原則,以獲得預期收益為主要目的。某些企業之所以肆無忌憚地進行利潤操縱,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利潤操縱的預期風險收益遠遠大於其預期風險成本。因此,要有效遏製利潤操縱,必須增加操縱成本,加大處罰力度,使操縱被揭露的成本遠遠大於其可能的收益。
d.建立懲戒規則。主要是證券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注冊會計師的監督,加強市場的監管力度和稽查力度,對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的盈餘管理行為進行嚴厲的處罰。證券監督管理部門應從企業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強管理與監督,並對違規的公司進行嚴懲。另外,要加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審計,在加強對外部審計機構審計責任的管理和監督的基礎上,由外部審計機構提供被審計企業盈餘管理的評價報告,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同時,應借鑒國外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建立注冊會計師懲戒製度。盡快出台《注冊會計師懲戒規則》,在中國注協成立注冊會計師懲戒委員會,明確賦予它懲戒權,如果注冊會計師出具失實的審計意見,應對造成的經濟後果承擔法律責任。隻有這樣才能確保以公允價值計量為基礎的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
e.通過公司治理結構來端正公司管理層的動機。公司的治理結構實際是對相關權利、責任和收益的安排。盈餘管理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企業管理當局利用職權,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這實質上與公司的治理結構有關。實踐證明,董事長和總經理分開的公司以及設立外部董事的公司比其它公司盈餘管理程度小。公司對管理者薪酬的追求也是引起盈餘管理的動機之一,所以企業應製定合理的企業管理者薪酬分配方式。盈餘管理其實是短期行為的表現,所以在進行薪酬安排時應該把企業管理人員的利益與股東的長遠利益聯係起來,製定一些長期計劃,有利於企業長期發展。
f.引入全麵收益理論。在公允價值的披露方麵,可以引入全麵收益的概念,並按照公允價值的原則編製全麵收益表。在這一方麵可以借鑒許多國家和組織的做法。例如,美國在傳統的三張報表的基礎上增加了第四張報表一全麵收益表,英國則是增加了一個“全部已確認利得和損失表”。在我國也可以引入全麵收益的概念,因為全麵收益體現了公允價值的觀點,對某些未實現的資本利得和損失在表內進行了確認。所以,我們可以既按照曆史成本的原則編製利潤表,也按照公允價值的原則編製全麵收益表,這樣不僅能為報表使用者提供全麵的信息,同時也避免了利潤表中收益波動較大的問題。而且,報表的使用者也可以通過對利潤表中的期末淨收益與全麵收益表中的期末全麵收益結合現金流量進行比較,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從而也可以減少某些利益集團操縱利潤的動機。
(2)確保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從技術上看,公允價值現實應用的難點主要在於對狹義公允價值的合理計量。在沒有一般均衡條件下的市場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的替代時,狹義公允價值計算至少需要對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折現率及折現期等因素予以確定,其實際操作的難點主要集中在這三個因素的確認方麵,依賴較多的人為估計、技術手段和市場參數。因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確保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a.深入研究有關現值估算技術。由於公允價值的計量更多地使用估計現金流量來決定某項資產或負債的賬麵價值,而這類現金流量通常發生在未來的一個或多個期間,貨幣又具有時間價值,因此,在計量中引入現值估算技術成為必然。而現值估算計量過程中需要解決的諸如對未來現金流量的估算,折現率的確定,估價方法的選擇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因此,有關現值估算技術問題的研究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別是在現值估算技術與計算機應用結合等方麵的研究。現值估算技術的突破將有利於提高會計人員確定公允價值的計算速度和精度。
b.建立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框架。新準則已在資產減值、接受捐贈資產、盤盈的資產和租賃資產入賬價值的確定等方麵應用了現值技術,但由於未提出明確的計量目標,以及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框架致使計量結果不能完全代表公允價值。實現公允價值會計的重要舉措就是製定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與美國的第七號概念公告相似的現值計量理論及應用框架。這個指導框架應包含對計量目標的明確闡述、對公允價值所包含的經濟要素的界定、對利用現值估計公允價值的技術方法的描述及利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在財務報告相關信息中披露的規定等,從而做到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全麵推廣應用。此外,相對於曆史成本而言,公允價值的取得比較複雜,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要降低公允價值的取得成本就需要不斷加強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研究,跟蹤國際公允價值應用的最新發展動態,借鑒國際上的成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盡快製定相關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南,提高公允價值的實際技術操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