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
作者:陳佩珩
摘要:公允價值計量在近十幾年來,一直是國際會計理論前沿的一個極富挑戰性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由於公允價值計量能夠為投資者提供與現實高度相關的信息,從而幫助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決策,目前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公認的會計計量屬性之一。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對公允價值在具體會計準則中的運用進行深入分析,闡述了公允價值會計運用對企業價值、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影響。同時,提出了我國會計業務中推行公允價值存在的現實問題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公允價值;背景;建議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1-0108-02
為適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的新形勢,並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財政部於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新企業會計準則,將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重新引入,並於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範圍內實施。公允價值的應用在我國經曆了“先用後棄,禁而又用”的反複階段,這次使用同以前相比,範圍有所擴大。那麼此次對公允價值的重新啟用,將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公允價值在實際應用中又會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呢?
一、影響公允價值在我國應用的背景分析
公允價值對我國會計理論和實務界來說都還算是一個“新生事物”,許多人對它們還不甚了解,這也正是造成公允價值在我國應用的前述現狀的主要原因,而歸納這些影響,則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麵:
(1)理論研究滯後於實踐並與實務脫節
長期以來,公允價值的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存在嚴重脫節的現象。理論內涵與實務內涵之分或廣義與狹義之說己是不爭的事實。理論上講,公允價值應該成為其他幾種計量屬性的基本目標,其他幾種計量屬性應該成為確定公允價值的工具。但目前我國會計實務中一直將市價作為公允價值的代名詞。理論和實務“兩張皮”削弱了理論研究對實務應用的指導,致使實際操作中的問題未能及時解決,嚴重束縛了公允價值應用的發展。
(2)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與會計實踐發展不同步
我國加入WTO以前,國內會計信息的需求者對於會計信息並沒有很高的要求,很少關心與財務信息所披露資產、負債等會計要素相關的公允價值信息。而且如何獲得公允價值的信息一直是一個難題,很多要素的公允價值很難直接獲得,而要獲得這些公允價值信息則需要很大的成本,出於成本——效益原則的考慮,在我國加入WTO以前,國內理論和實務界並未廣泛提倡使用公允價值。
(3)與公允價值應用所配套的經濟發展環境不完善
由於我國改革以來,法律法規的建設一直滯後於經濟發展,市場化經濟的畸形造成會計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始終滯後於經濟發展,而且由於當前國內要素市場不成熟,缺乏活躍的市場,公允價值往往難以獲得。
由此可見,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係在確定公允價值的應用範圍時,應充分考慮我國的製度背景,做出謹慎的改進,在引用上應隻是趨同而不是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市場經濟已經很成熟,市場體係很完善,地位也很牢固,而公允價值恰恰又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在公司治理、綜合監管體係、信用中介體係等內外部經濟製度都較為先進,證券市場的有效性很高,具有適合公允價值全麵、深入應用的土壤。而我國特殊的轉軌經濟形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經濟體製還有差距。因此,對公允價值的適度引用也還是需要慎之又慎。
二、對公允價值應用中存在問題的幾點建議
(1)遏製利潤操縱的相關建議
公允價值成為操縱利潤的工具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即上市公司管理層蓄意造假、會計與審計人員失去職業道德及證券市場監管失靈。事實上,如果同時存在這三個條件,任何製度也不能有效發揮防護作用,再好的準則也無能為力。即問題不在於公允價值本身,而在於政策的執行運用。公允價值是利潤操縱的一個手段而不是根源,隻有消除根源才能杜絕利潤操縱。因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防止公允價值成為操縱利潤的工具。
a.充分披露公允價值應用方法。通過對估計基礎、估計關鍵因素的確認方法,估計過程以及估計結果等信息的充分披露,使報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價值的形成過程。
由此,報表使用者可以根據公開披露事項及其他資料形成獨立的判斷,認清管理層的盈餘手段,從而降低管理層運用公允價值操縱盈餘的預期收益,防止公允價值的盈餘操縱風險。強化對相關交易實質的審查。
b.製定公允價值的使用條件,如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的“商業實質”要求、投資性房地產的“投資性”要求等。因此,應在公司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之前,對使用條件進行嚴格審查,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遏製公允價值的濫用。例如,監管部門在日常監管中,對企業發生的大額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進行實質審查。審查主要集中在對交易商業實質的判斷和對交易價格公允性的判斷這兩點上,同時加強了對企業經營管理及法人治理,特別是主管人員誠信認可程度的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