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建立市場信息數據庫。企業曆史實現的收益往往是預測未來收益的重要依據,通過過去的現金流可以預測未來的現金流。為了獲取現金流量的相關信息,各行業應著手建立行業市場信息數據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公開市場信息,實現資源共享,方便職業人員在資產定價時選取適當的參數,使各種資產或負債的市場價格能夠很容易取得。同時,在對有關業務和資產負債項目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時,應當建立完整的公允價值計量備查簿,認真記錄公允價值計量的依據和過程,確保公允價值計量的準確性、可靠性。
d.強化對中介機構鑒證業務的監督。需要加強對資產評估機構監管係統的建設,如中國證監會與中國資產評估協會聯合建立證券評估業務評價工作組,要求有關監管部門,及時將評估機構在上市公司資產評估中的工作質量反饋給工作組,工作組以此為參考,加強對評估機構的考核,建立動態的準入和退出機製,加強對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責任追究。另外,對評估結果要建立後續跟蹤機製。對於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不僅要看其評估過程是否公允,還要持續跟蹤其評價結果的公允性,通過實踐進行檢驗。雖然證券市場上存在一些顯失公允的評估案例,但更多的案例是在得出評估結果時無法證明其公允性,需要事後進行檢驗,如采用收益現值法進行評估的資產日後能否達到預期收益收購的資產以後向無關聯第三方轉讓時是否存在大額損失或收益等。如果事實證明評估結果顯失公允,就應當追究有關各方當事人的責任。
(3)公允價值應用對從業人員的要求
a.強化對會計人員的培訓。會計人員在前期應對新會計準則進行學習、領會、梳理、歸納和總結,避免對新舊會計準則的混亂使用和對新會計準則的錯誤使用。相關會計人員應在努力學習新會計準則的同時,積極參加相關管理部門組織的培訓,盡快熟悉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了解新會計準則的特點以及新舊會計準則的差異,確保會計人員在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職業判斷時能夠遵守職業道德,無偏差地執行新的準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特點,要求會計人員除了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廣泛的知識麵外,還要進一步增強信息處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會計人員能夠從眾多錯綜繁亂的信息中識別出對本企業經濟決策有價值的信息,保證公允價值的真正“公允”,防止公允價值的確認被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致使其弄虛作假,欺騙社會公眾。
b.對評估師加強培訓。在多數情況下,公允價值的確定離不開估值技術。隻有評估業務規範了、評估質量提高了,才能從根本上奠定在此類條件下恰當使用公允價值的基礎。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公允價值使用範圍的擴大,評估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會計與評估的聯係會更加緊密。會計準則變革為評估行業提出了新的課題,評估行業要重視對會計準則的研究和學習。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使評估工作顯得更為重要,但麵對這種形勢,評估行業要未雨綢繆,早做準備,重視對會計準則的研究和學習,重視與會計、審計等行業的交流,尤其要重視研究企業會計準則體係實施的大背景下相關的各種評估問題。
總之,公允價值的應用雖然隻是對潛在損益的確認調整,並不會增加企業價值,但是卻會對企業的財務報告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在各個準則中的影響程度並不相同。由於公允價值計量的不確定性,企業可能利用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關聯交易等手段進行盈餘管理。對此,有關部門應給予高度重視,盡快完善相關準則,防止利潤操縱行為的發生。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中的應用,能夠真實的體現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價值。對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並從表外移到表內反映,有助於更加真實反映企業所麵臨的風險,有利於債權人和股東對銀行在金融工具風險管理上的水平做出評價,為報表使用者提供了更具相關性的財務信息。同時,對於金融機構獲得的公允價值是否可靠也麵臨著很大的挑戰。由於公允價值計量不但需要大量依賴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和會計估計,還要依賴較多的技術手段和市場參數,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差,應盡快研究市場體製、市場中資產和負債的估價係統,製定和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的具體指南及市場信息數據庫,以提高會計計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