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
作者:包書偉
摘要: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斷升級,失業率居高不下,伴隨而來的是我國物價上漲壓力較大,經濟持續動蕩,房地產價格高居不下,國內中小企業麵臨債務危機,民間借貸潛在風險加大。預計2012年中國GDP增速將延續放緩走勢,房地產投資和出口增長將進一步下滑,中小企業將麵臨更大的危機,因此當前經濟形勢下,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關鍵詞: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國民經濟;金融體製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1-0002-01
去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積極應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方針,著眼於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增強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結構優化的基礎之上,持續性得到增強。當前既要保持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同時也要不失時機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
一、當前歐洲麵臨主權債務危機,世界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實體經濟增長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我國在國際市場的貿易份額減少,國內外需求持續下降,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構成巨大壓力。
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促進世界各國進行產業變革和結構調整,主要西方發達國家把綠色、低碳技術及其產業化作為突破口,應對經濟衰落。我國如果仍然停留在原有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上,必然在國際競爭上處於不利地位。
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是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措施。如果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屬於短期政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的調整則是長期,必須把宏觀調控和經濟結構調整結合在一起,才能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四、現有經濟結構過分倚重外需輕內需,外貿依存度甚至超過60%,而當前我國勞動力價格迅速上漲,國外反傾銷時常出現,單純依靠外需而忽略內需的增長將增加經濟發展的風險和不穩定性。另外當前宏觀經濟總量中的結構失衡,主要表現為外需減少後的消費水平不足,是高儲蓄、低消費的結構問題,我國的居民儲蓄率遠遠高於國外水平,造成依靠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
五、我國經濟今年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也積累了大量不合理因素,如三大產業發展不協調、城鄉和區域結構規劃不完善、投資與消費不平衡、居民收入體製不合理等。
調整經濟結構,不僅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而且應對當前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的有效措施,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係,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調整作為應對經濟增速放緩的有效途徑。
一、繼續調整國民經濟需求結構,提高居民消費率,使儲蓄與投資平衡,堅持內需為主,內外結合,內外需並重,但是必須強調要以擴大和滿足內需為主,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製;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推動經濟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加強實體經濟的投資,引導民間投資更多地投向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市政公用和社會服務等領域,擴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合理引導居民消費。
二、調整產業結構,做到存量和增量並舉,即在存量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示範地區實行承包責任製,發展汙染小、產能高、成本低的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在增量上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重點高校、研究所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研究院和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化的現代產業體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產業,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產業。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一批擁有高新技術的現代企業,通過企業並購、技術合作、建立海外研發機構等一係列舉措,突破傳統技術壁壘,廣泛而多渠道地吸收全球創新資源和最新成果,用於增強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實施人才戰略,鼓勵優秀人才回國發展,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