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像寬寬媽一樣有此擔憂的父母不在少數,因為任何環境中,沒人會喜歡一個“暴力”分子,因為那樣,自己的孩子就會時常處於一種危險狀況,說不定哪天就被人家給“收拾”了。
所以,要想讓孩子成為受人喜歡的夥伴,家長們有必要在孩子的打架問題上給予科學的引導,讓孩子成為一個不以打架論英雄,而以文明禮貌為行為規範的好孩子。
曾有媒體報道,某市一所學校內的兩位同學因為爭搶一支鉛筆而大打出手,最終導致雙雙進入醫院治療。
原來,這兩個孩子名叫開開和默默,本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可是有一次,因為數學課上需要用鉛筆來畫圖,結果隻有三五個同學有鉛筆,大家隻好互相借用。
開開有一支鉛筆,但是默默沒有。開開用完後,鉛筆被身邊的同學先借去了,而默默卻還沒有借到鉛筆。當他看到開開把鉛筆借給別人後,心裏很懊惱,就在下課後找到開開說他不夠意思。任憑開開怎樣解釋也不管用,默默仍是一股氣惱的樣子,隨後就動手打了開開。
開開先是招架,可是禁不住默默“來真的”,他也隻好還擊。就這樣,兩個好朋友成了兩個冤家對頭,雙方紛紛受傷進入醫院進行治療了。
一對好朋友因為一支小小的鉛筆大打出手,實在令人惋惜。但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能隻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成績,而忽略孩子心理的成長。
正如上例中,致使開開和默默大打出手的原因,雙方的家長都難辭其咎。如果默默的家長從小教育孩子不要欺負開開,那麼兩人也就不至於發生“戰爭”。同樣,如果開開的父母懂得教育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和夥伴之間的矛盾,那麼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1.引導孩子正確宣泄自己的情緒
煩惱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亦然。可是又因為孩子心智不夠成熟,在麵對煩惱時的處理方式也往往會有偏頗之處。所以,這就需要家長給予引導,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感情,盡可能將攻擊行為降到最低限度。
2.幫助孩子自我調節
孩子的成長是非常迅速的,這就容易導致他們身體中興奮與抑鬱兩大係統的失衡發展,會比較容易引起行為的過分衝動,使這些孩子對自己的消極行為難以自控。那麼就這一點來說,家長有必要幫助孩子懂得分析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用轉移、克製、自我暗示、自我提醒等方法,使情緒強度、表現方式都控製在有益無害的範圍內。
3.為孩子創造不利於打架發生的環境
我們常說“環境造就人”。可以說,環境對於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對於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的孩子來講,影響就會更大。有關研究表明,那些在良好家庭氣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其攻擊性行為會明顯少於氣氛冷淡、不夠和諧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孩子。
既然如此,那麼家長就要采取措施,為孩子創造不利於打架發生的環境,比如不在孩子麵前講具有攻擊色彩的語言,盡量創造一個氛圍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同時,家長還應做到嚴格禁止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傾向的玩具等。
給同學起外號是不禮貌的
“哎,‘臭蟲’,今天怎麼來學校這麼早呀!難道太陽從西邊出來了?”“‘蛋殼’,下課後和我一起去趟籃球場吧!”“‘草窩’,你也太不夠意思了,能不這麼差勁嗎?”
類似這樣一些用外號代替姓名的話時不時會出現在孩子們的口中,其中有的外號是體現頑皮、可愛的,有的外號是體現讚揚、稱頌的,而更多的外號則是帶有貶義色彩,體現著厭惡、輕蔑的。其實,不管是哪種外號,都不是一種好現象,是對同學或者夥伴不尊重的表現。
可是,孩子為什麼愛給同學或夥伴起外號呢?
這是因為隨著他們知識麵的逐步拓寬,獨立思維能力日益增強,對人對事都有了自己的評價標準,隻是他們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麵,再加上周圍大人給創造的環境的影響,往往會通過給別人起外號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或喜愛、或厭煩的情緒。事實上,這種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外號,實際上具有著一種極大的隱性傷害,並且傷人於無形,需要家長們引起高度重視。
王奇為自己的名字感到傷心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自從他上了四年級之後,由他名字而帶來的各種外號便甚囂塵上、此起彼伏起來。
因為他的名字裏有個“奇”字,不知道從哪天開始,有同學開始喊他“圍棋”、“跳棋”、“軍旗”、“臭棋”,等等。王奇一開始並沒有太在意,也就任由同學們這樣叫下去,他想可能過段時間大家就都忘掉了,不會再這樣稱呼自己了。
可是事情並沒有王奇預想的這麼樂觀,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他的外號有增無減。一天早上,王奇正步行去學校,忽然聽到後麵有人喊“棋子兒,棋子兒,站住!”
一開始,王奇還以為是叫別人,也就沒在意,可是就在這時,後麵的人忽然追上他,在他身後大嚷一聲:“棋子兒,叫你呢,耳朵聾了呀!”
這時候,王奇才回過頭看了看對方,他沒想到這個和自己不熟悉的男生居然喊自己的外號,而且還是個從沒有聽過的“新”外號。
沒等王奇開口,那個男同學就接著說道:“棋子兒,聽說你足球踢得不錯,能不能加入我們班的隊伍?你在你們班找幾個能兵強將,然後和我們班聯合,咱們一起和別的學校踢球,準保百戰百勝。”
聽完他的話,王奇說道:“踢球當然可以,隻是我不喜歡你喊我‘棋子兒’,我叫王奇,以後請喊我的名字。”
雖說王奇的這些外號並沒有體現出一定的貶低、嘲笑等色彩,但是卻仍然讓他感到不舒服。其實,大多數孩子都能夠從外號中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一般來說,那些帶有喜愛、讚揚、美化之意的外號會讓人覺得比較舒服,而那些帶有諷刺、羞辱意味的外號,則會給人帶來極大的內心傷害。
盡管起外號的行為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是家長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的是:尊重別人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萬不可拿別人的缺點、生理缺陷等起外號,這樣是侮辱人的表現,不但不會讓同學和自己之間的關係拉近,反而會引起對方的極大反感。
1.告訴孩子要懂得相互謙讓、團結友愛
當孩子懂得了和同學、夥伴們相互謙讓、團結友愛後,說明他懂得怎樣尊重別人,也懂得自己如何讓別人尊重。為此,家長可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盡可能多給孩子灌輸一些和夥伴之間謙讓、團結的思想,比如麵對比自己小的同學需要幫助,自己要義不容辭地伸出援手;在集體活動中,不憑借個人愛好獨占好玩的東西,而應和大家共享,等等。
2.侮辱別人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
有的孩子因為存在某種生理上的缺陷,常常引起一些淘氣的孩子給取外號,這便讓他們本來就痛苦的心靈越發痛苦。為了避免孩子做出這種不禮貌、不道德的事,家長們應時刻提醒孩子,不要侮辱別人,不要傷害他人的自尊心,否則最終傷害的是你自己。
3.對於有生理缺陷的同學要幫助和愛護
一個真正令人尊敬的人,並不是處處比別人強、各方麵都能夠拿出來炫耀的人,而是他能夠用自己的“強大”來幫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對於孩子來說,要懂得維護別人的任何尊嚴,不要抓住別人的短處,特別是生理缺陷來起外號,而應該主動幫助這些同學,讓他們樹立起生活的信心。
孩子應該具備的典禮儀式禮儀
學校裏常常會舉辦一些活動,例如開學、畢業、校慶等。由於參加的人數多,為了保證活動的有序、順利進行,客觀上要求每個同學都能嚴格地遵守紀律,顧全大局,遵守禮儀。
除了客觀上的要求之外,每個學生應從主觀上認識到認真遵守典禮儀式的重要性,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參與者。
這天,侃侃所在的學校召開迎新生集體大會,一向活潑好動的侃侃信誓旦旦地對周圍的同學說:“這次迎接新入學的小弟弟小妹妹,我們要給他們做好表率,好好表現。”
可是,就在校長在台上講話的時候,侃侃卻將本來的好動性格展露無遺,他禁不住跟左邊的同學說說話,跟右邊的同學推推胳膊、碰碰肩膀。
侃侃的動作被站在離他座位不遠處的班主任徐老師觀察到了,徐老師有意識地走到侃侃能看得到他的地方,待侃侃抬頭的時候,正好可以注意到老師在盯著他。
在被老師“瞪眼”之後,侃侃乖了很多,不再和兩邊的同學說笑打鬧了。
看上去,侃侃這樣的行為實在讓人頭疼,往小了說,影響周圍的人,也有損他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因為他一個人表現得不好,還有可能有損整個集體的形象。這樣的學生,怎麼會讓老師喜歡、受同學歡迎呢?!
1.孩子需要遵守的典禮禮儀規範
去會場的時候,要聽從老師的安排,按照班級順序有序入場、就座,不要遲到也不要早退。當典禮開始後,要認真聽講,不要與周圍的同學說笑打鬧,更不要隨意走動。
如果自己要上台發言,那麼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走姿和站姿,另外表情也要溫和自然,領獎的時候要雙手接過獎杯或獎品,並向頒獎人鞠躬致謝。如果活動時間太長,自己有任務或特殊情況需要提前離開,要主動向老師請假,並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離開。
2.升國旗時應該遵守的典禮禮儀
升國旗是每個學校都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我們知道,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升降國旗是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方式。升旗的時候,全體同學都要列隊整齊,麵向國旗,肅立致敬。
奏國歌的時候要立正、脫帽,並行注目禮,直到升旗完畢。
家長應讓孩子知道,升旗是一種嚴肅、莊重的活動,在此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安靜,切忌自由活動,或者嘻嘻哈哈、東瞧西看。
文明就寢,不打擾別人休息
現在有很多孩子是住讀生,他們在工作日期間住在學校裏,隻有周末才回家。宿舍是一個集體環境,而且是一個多數時候都需要保持安靜的集體環境,如果某個孩子時常大聲說話或者製造一些其他的噪聲,那麼其他人就勢必受到連累,休息不好,甚至沒法休息。
這種不顧及他人的孩子顯然是缺乏教養的,他們眼裏隻有自己,而不去考慮和自己同處一室的還有別人。那麼,為了避免孩子成為這樣一個人,家長就有必要給孩子適當的教育和引導,讓他做到文明就寢,不打擾別人的休息。
一所學校的女生宿舍樓中,康康和敏敏打架的消息幾乎傳到了全校每個人的耳朵裏。原來,康康是個“夜裏歡”,每天晚上都睡得很晚,睡覺前,她要麼鼓搗這,要麼鼓搗點那,大聲講電話、搬箱弄櫃,吵得同宿舍的女生都無法入睡。
可是礙於麵子,大家也都沒說康康什麼。可是,本來就有點兒神經衰弱的敏敏實在忍無可忍,她站出來說話了,她告訴康康,這是集體環境,不是她自己的家。
就因為這,康康不高興了,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厲害了,她故意在夜裏和外地的朋友打電話聊天,還故意哈哈大笑。
敏敏見她這樣,也越發氣惱了,就警告康康說,如果她再這樣,就把這件事告訴班主任。
康康絲毫不為所動,她憤怒地大聲吼道:“你告去呀,告去呀!誰不敢去誰是小狗!一邊說著,康康一邊向宿舍外的走廊裏走去。
這下,整棟3層的女生宿舍樓幾乎全都聽到了康康大罵的聲音,最後還是某位同學告訴了老師,老師前來教育了康康。從那之後,康康才算收斂了。
對於住讀的孩子來講,宿舍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上完課後的其他活動大都在宿舍裏進行,而宿舍和家不同的地方是,它是集體的環境,不歸某個人獨自享用。
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是住讀生,那麼我們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在宿舍裏說話做事一定要考慮到同宿舍其他同學,不要我行我素,影響別人休息的做法是不禮貌的。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在宿舍這個既像家又不同於家的環境裏遵守特定的規章製度和道德禮儀的約束。
1.讓孩子自覺遵守作息時間
孩子們成長的家庭環境不同,也就養成了各自不同的作息規律,比如有的孩子早睡早起,有的則喜歡晚睡晚起。不管是哪種情況,孩子一旦進入集體宿舍,就要遵守作息時間,按時熄燈就寢,不各行其是,不目無他人,在宿舍裏說話聲音小一點兒,動作輕一點兒,盡量不要打擾和影響到別人。
2.宿舍裏的清潔衛生人人有份
有的孩子在家就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那麼到了集體宿舍裏生活,也能夠做好個人及環境衛生。而有的孩子在家多是依賴父母,自己什麼都不會做,也不願意嚐試,那麼到集體宿舍後,更是一片髒亂。如果哪個宿舍有這樣一兩個不講究衛生的孩子,那麼這個宿舍的其他孩子即使再講衛生,也會讓整個環境的衛生問題大打折扣。
所以,家長朋友應提醒你的孩子,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自覺維護宿舍的環境衛生,為自己及室友創造整潔美觀的環境。
3.友好相處,把舍友當做家人看待
在宿舍裏生活,避免不了和舍友打交道,有時候可能是借個東西,有時候可能是提個要求或者建議。
那些在集體環境中“人緣兒”好的孩子,往往是能夠和宿舍其他人友好相處的。比如,他們借別人東西知道要經主人同意,用完後知道及時歸還;或者哪個舍友生病了,他們會給予安慰和關照;或者哪個舍友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難,他們會盡力提供幫助,等等。
這樣的孩子放到什麼環境裏都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因此,我們也要教導自己的孩子和舍友友好相處,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家人來看待,愛他們、關心他們。
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學校的公物
每天清晨伴隨著冉冉升起的朝陽,同學們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看著美麗的校園、綠色的操場,心情會溫馨舒暢。可以說,大多數孩子對於校園裏的一草一木都有深深的感情,都會用自己的努力來愛護學校裏的公物。
可是總會有一些讓人備感遺憾的場景出現:有的同學拿著鉛筆刀在課桌上刻字;有的同學在花園小徑上走路的時候,故意折斷兩旁的花草;有的同學故意把籃球往幹淨的雪白牆麵上投擲……凡此種種,都是不愛護公物的表現,而類似的情況或多或少地都會在校園中出現。
每當看到這些不文明的行為,你也許會皺著眉頭嘟囔一句:沒素質!的確,這些孩子正是由於個人素質沒有得到良好塑造和培養才導致出現這樣的行為,他們不講社會公德,不遵守紀律。在他們的意識裏,沒有認識到自己也是這些公物的“主人”,沒有意識到公物是公用的東西,沒有意識到每個人都有愛護公物的義務。
在一本育兒類書籍中,有這樣一個關於愛護公物的小故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所小學的操場旁邊有兩個秋千,一個是小老鼠的造型,另一個是小兔子的樣子,非常可愛。每天課間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小朋友來這裏蕩秋千、做遊戲。
然而有一天,“小兔子”卻傷心地哭了起來。斷了一頭吊繩、整個身體斜倒在地上的“小兔子”哭著說道:“嗚嗚……我的身體受傷了,好痛啊!”
這時候,一旁的“小老鼠”既焦急又難過,它說:“小兔子,你別哭了,你哭得連我也想哭了。都怪那個淘氣的小男孩,是他把你的繩子弄斷的。”
“小兔子”擦著眼淚說:“我這個樣子,明天就不能和其他的小朋友玩了。”“小老鼠”拍拍胸膛說:“沒關係,有我呢!可是,你受傷了,這可怎麼辦?”
就這樣,“小老鼠”陪著“小兔子”一直聊天,“小兔子”也覺得傷口沒那麼疼了。
“喔喔——”公雞叫了,天亮了,小朋友們紛紛來到了學校的角落裏,大家都是來找“小兔子”和“小老鼠”的。
小朋友們來到秋千跟前,發現“小兔子”受傷了,都很著急,趕緊想辦法給“小兔子”療傷,有的托著秋千的板子,有的係著繩子。一個穿著粉紅色裙子的小姑娘還輕輕地給“小兔子”吹著氣:“不疼,不疼,一會兒就好了。”在小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小兔子斷掉的繩子很快就接好了,而且又結實又美觀。
“小兔子”和“小老鼠”非常高興,載著小朋友們開心地蕩了起來。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愛護公物做起來也很簡單,有許多愛護公物的事情隻是舉手之勞。
事實上,如果我們的孩子養成了愛護公物的好習慣,那麼這對他們來講就不是什麼難事了,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教導孩子,讓他們就像愛護自己一樣來愛護校園裏的公物,讓自己擁有一顆愛護公物的公德心,成為一個真正愛護公物的文明人。
1.告訴孩子要節約用水用電
水和電都是人類寶貴的資源,他們對人們的生活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裏,家長都應告訴孩子節約用水用電。
2.教導孩子愛護教室設施
教室是孩子們上課和學習的地方,教室裏也有很多物品。那麼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愛護這些物品,對於門窗,要做到輕開輕關;對於電燈、空調等用電設備,在教室裏沒有人時,要及時關掉,以免浪費電。
另外,教室裏的桌椅看似很“結實”,於是很多同學喜歡在上麵亂刻亂畫。對於這些行為,家長都要提前預防,讓孩子遠離不文明行為,成為一個懂得愛護教室物品的好孩子。
3.愛護公共設施
現在學校裏有各種運動器材,還有一些閱報欄、宣傳櫥窗等。對於這些,孩子們也都應該文明行事,不要亂拆、亂動學校公共設施。如果想讓你的孩子避免破壞公物,那麼家長就要提前做好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