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1 / 3)

公共禮儀

每個人都是社會文明的代言人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離不開學校,但同樣也離不開公共場所。所謂公共場所,指的是為社會大眾提供服務的地方,比如公園、影劇院、文化館、圖書館、商店、街道、馬路、交通場所等,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去這些地方放鬆心情、學習知識及進行日常的活動,因此,禮儀的作用在其中的表現就變得尤為明顯而重要。當在某種特定的公共場所,孩子隻有懂得相應的禮儀規則,才能表現得體。

公共場合的禮儀預防是關鍵

有不少孩子在家裏、在學校裏往往能夠較好地遵守禮儀規範,可一旦到了外麵的公共場合,就會忘掉規矩,變得我行我素。

之所以如此,和孩子本身所具備的好奇心不無關係。即使作為大人,當我們到一個陌生環境後,也會不由自主地觀察周圍的一切,而孩子則往往表現出更為活躍、興奮,甚至愛調皮搗蛋的樣子。其實,大多數孩子隻要經受父母悉心的教導,都可以做到家裏家外一個樣。

所以,如果想讓你的孩子不要成為公共場所的“小魔頭”,那麼就提前給孩子打一打“預防針”,讓孩子遵守公共場合中的禮儀規範吧。

鍾瑞是爸爸媽媽及老師眼裏的好孩子,不但學習成績優異,而且也非常懂規矩、講禮貌。可是,讓爸爸媽媽大惑不解的是,每當到了公共場所,兒子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有時候大聲喊叫,有時候上躥下跳,或者到處亂跑,經常弄得父母好不尷尬。

為此,媽媽和爸爸教育過他多次,可都收效甚微。即便當時鍾瑞答應下來,可到了下次依然如故。

比如,有一次,鍾瑞和媽媽在商場購物,媽媽見兒子又犯“多動症”了,就說:“你能不能停下來呢,如果再這樣,下次不帶你出來了!”

媽媽的威脅起到了一點作用,鍾瑞很快安靜了下來。可是,不久後娘兒倆又一起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鍾瑞的老毛病又犯了。

這種事情總是不斷地上演,鍾瑞的爸爸媽媽真不知道兒子為什麼家裏家外兩重天。

一個在家及學校的乖小子,卻是公共場合中的搗蛋鬼,換做誰是鍾瑞這樣的小朋友的家長,都會又喜又惱,喜的是孩子在家和學校表現優秀,憂的是孩子在公共場合不懂規矩。

如果留意一下,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喜歡在火車車廂、商場、酒樓等公共場所走來走去,甚至亂跑亂撞。這些孩子或許也像鍾瑞一樣,除了公共場所之外的其他地方,他們都會有不錯的表現。可是為什麼一到公共場合就變得如此呢?

兒童心理專家告訴我們,這種情況通常會涉及3方麵的原因:

首先是孩子自控能力差,即使理解了大人的要求,但是無法做到。孩子雖然知道在公共場合不應該亂跑,或是做一些不禮貌的行為,但因為年紀小,自我的控製能力較差,所以就會出現說一套做一套的現象。而且進入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時,孩子會有新鮮感,難免會控製不住自己,東跑跑、西逛逛。

其次就是孩子心裏有個想引起別人注意的小算盤。第三點就是缺乏公共意識,不會想到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麻煩。

因此,家長要想糾正孩子不守規矩的行為,需要從幾個方麵入手進行預防和製止,讓孩子做到家裏家外一個樣,成為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好少年。

1.提前預防,好過事後補救

我們常說“防患於未然”,或者“把××扼殺在萌芽狀態”。事實上,對於任何不良行為或事物,如果在還沒有到來之前或剛要到來的時候,我們能夠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處理,那麼就會相對比較容易地解決掉。而當事情真的發生了,甚至結束了,那麼這時候再進行補救可能就需要多花好幾倍的精力,所以,當我們打算陪孩子外出的時候,在臨行前,要先告訴他此次出行的目的是什麼,讓他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同時也要告訴他必須遵守的規則。最後,還要確定他的確已經明白,並答應遵守。

2.當發現孩子打破規則的時候,父母要及時提醒

雖然在家裏立下了一些規矩,可到了外麵,孩子可能就會因為被新鮮事物吸引而忘掉“諾言”。如果父母發現孩子觸犯了某些規矩,就要及時提醒,並耐心地糾正,直到孩子遵守為止。

3.父母要堅守自己的原則

父母訂立了規矩,不要因為孩子的求饒而妥協,而是要堅決貫徹執行。比如,當孩子在超市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孩子不聽勸說,就冷靜地帶他回家,千萬不要向他妥協。讓孩子清楚地知道,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教孩子用文明的方式問路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問路都是日常生活中時常會遇到的事情,但是,問路也是需要講究禮儀的,不能毫無禮貌地亂問,否則,可能會被詢問者吃一個“閉門羹”。

曾經有這樣一幅漫畫,上麵畫的是一個年輕人,不懂禮貌,沒有教養,他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人,大大咧咧地向老人問路說:“喂,老頭子,到前莊還有多遠?”

老人看了看他,抬起手中的拐杖說:“還有3‘丈’遠。”

年輕人一聽,不屑地笑了,說道:“道路都是論裏的,你怎麼論丈呢?”

老人說:“論禮?論禮,你應該管我叫爺爺,我打你3杖才能告訴你。”

這幅漫畫旨在告訴人們,說話不講禮貌,連簡單的問路也會碰釘子。

由此可見,待人接物講文明、有禮貌在我國曆來有“禮儀之邦”美稱的文明古國中的重要性。

維維和好朋友強強一起去科技館,按照之前預知的路線乘車,可是到了換乘站的時候卻因為道路改修不通車了,他們隻好多走了一段路去尋找公交車,隻是周圍連個指示牌都沒有,該去哪兒找呢?另外,因為地處較為偏僻,周圍行人也很稀少,他們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

兩個人隻好離開車站,然後找人問路。

走了幾步後,他們見前麵有個步行的阿姨,便上前問道:“阿姨您好!我們想去科技館,可是這兒道路改修,不通公交車了,您能告訴我們該去哪兒坐車嗎?”

這位阿姨微微一笑,告訴了他們該去哪裏乘車,兩個孩子連聲道謝,然後高高興興地去找公交車了。

在我們出門的時候,即使帶著地圖,即使有GPS定位,也免不了有些時候需要問路。如果我們像前麵故事中那個年輕人一樣沒有禮貌地問路,那麼被詢問的人就會覺得沒禮貌;而如果像維維和強強這樣問路,那麼人家自然會樂於告知。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教導孩子,問路是在向別人尋求幫助,所以一定要有禮貌地問路。

1.告訴孩子問路一定要使用文明用語

前麵我們說過,問路是向別人尋求幫助。當我們向別人打聽道路,先要禮貌地打聲招呼,比如:“您好!不好意思打擾一下”,或者“麻煩問你一下去……怎麼走?”

如果我們是騎著自行車或者乘車的時候需要問路,那麼就該先下車,然後禮貌地向別人詢問。

假如我們向正在指揮交通的警察叔叔問路,那麼不要貿然打擾,而應在旁邊等一下,在其稍微閑下來的時候再提出問題。如果我們詢問的人是在室內,那麼我們要先敲門,待對方同意後再進行詢問。

2.問路的時候一定要用尊敬的稱謂

在本節內容裏,前麵故事中的那個年輕人不懂得禮貌的稱謂,結果碰了釘子。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問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禮貌稱謂,根據對方的年齡給予適當的稱呼,比如“阿姨”、“叔叔”、“老奶奶”等,然後再進行詢問;當問過後,不管對方能不能為自己指明道路,都應該說聲“謝謝”。

3.當自己被詢問時,要禮貌對待問路者

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別人問路的情況,這時候,我們應該根據自己所知道的認真、仔細回答。假如自己不清楚,那麼就要跟對方說:“很抱歉,我不知道,你再問問別人吧。”

乘坐公交車時要為需要幫助的人讓座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是大多數孩子上學、放學及其他情況下出門必備的出行方式。可是,很多時候,公交車或者地鐵裏人多擁擠,很多人沒有座位。為此,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這時候,如果自己幸運地占到了座位,也不要毫無顧忌地一直坐下去,當發現身邊有需要幫助的老人、抱小孩的阿姨或者孕婦的時候,就要及時讓出座位,這樣才是有禮貌的行為。

周末的一天,玲玲的爸爸開車出差了,所以她隻好和媽媽乘坐公交車回家。

由於放學高峰趕上下班高峰,路上的車非常多,而公交車裏也是人滿為患。不過,由於玲玲和媽媽上車的時候正好趕上很多人下車,便騰出來兩個座位,玲玲迅速跑到座位旁邊,拉著媽媽坐下,並說:“好幸運啊,居然占到座位了!”

可就在玲玲開心不已的時候,前麵走廊上有一位60歲左右的老人往這邊走來。

看著這位老人走過來,玲玲心想:車上這麼擁擠,老年人腿腳不利索,萬一車子加大油門或者急刹車,那麼老爺爺跌倒了可怎麼辦?那樣簡直太危險了,我應該把座位讓給他。

想到這裏,玲玲便站起身,對老人喊道:“爺爺,您過來坐這兒吧!”

老人聽到有人給自己讓座,笑眯眯地走過來,對玲玲說了聲:“謝謝你,小朋友。”這時,玲玲發現幾乎全車的人都向自己投來讚許的目光。

玲玲的做法值得孩子們學習,這樣的孩子會讓人覺得很懂禮貌,知道尊老愛幼。那麼,如果我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的話,隻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就能夠達到目的了。

1.引導孩子主動讓座,不要對別人視而不見

公交車上,售票員經常會提醒有座位的乘客給需要幫助的乘客讓座。但是我們看到,有些年輕人常常用“裝睡”或者“裝聾”來逃避。我們應該教導自己的孩子,當發現周圍有老、弱、病、殘、孕乘客的時候,一定要態度積極,主動把座位讓給他們。

2.在公交車上觸碰別人要及時道歉

公交車是一個人員密度較高的地方。又因為一直在路上行駛,所以難免會因為車輛搖晃而讓自己不小心碰撞上別人、踩踏到別人。這時候,我們應該教導孩子立即道歉;如果是別人踩了自己,那麼就要大度地說一聲“沒關係”。

3.下車時需要注意的禮儀問題

由於車上人多,而到站後停靠的時間又比較短,所以為了及時下車,不影響車輛及他人,我們應該讓孩子提前做好下車準備。假如車上非常擁擠,那麼就要禮貌地讓別人讓一下路。如果自己暫時不下車,那麼就要主動為下車的乘客讓路。

從小養成主動排隊的好習慣

人們都知道凡事要講究先來後到,但是自我意識較強的孩子們往往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到位。他們喜歡爭搶,並且會以此為樂,當達到目的後不以為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反而會以此為榮:看我多牛!

可實際上呢?這樣的孩子在旁人看來,往好聽了說是淘氣包一個,往不好聽了說,可就是缺乏教養了。

悶熱的8月,剛剛放學的佟佟和幾個同學一起到公交車站乘車。當時站台上已經站了很多人,可車卻遲遲不來。佟佟又熱又渴,就跑到車站旁邊的小賣部裏買了根冰棍,邊等車邊吃起來。

就在佟佟吃到一半的時候,不遠處來了他要坐的那趟公共汽車。說時遲,那時快,佟佟三下五除二就把冰棍吃完,然後快速從人群裏擠出來,跑到車門旁邊。

和他同行的孩子裏頭,有一個衝著佟佟說:“怎麼不排隊呀,真丟咱們學校的臉!”

旁邊別的同學也在附和:“就是,佟佟,怎麼可以這樣!”

周圍聽到孩子們對話的乘客也不約而同地看向他們,然後又轉過頭看看佟佟。此時的佟佟仿佛感覺到了來自周圍火辣辣的目光,有點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頭,鑽到車廂裏去了。

不光坐車要排隊,買東西、接水、在食堂打飯都要排隊。如果孩子們都像事例中的佟佟這樣凡事“我優先”,那豈不是要亂套了嗎?

一個懂禮儀的好孩子,會從小養成主動排隊的好習慣,而且不僅自己主動排隊,還要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大家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的社會。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那麼就從現在起,把主動排隊這一禮儀行為告訴他吧。

1.講究先來後到,依次排列,依序而行

不管是在車站等候公共汽車,還是在食堂等待打飯,都要自覺地以先後順序排隊。排隊的時候不要擁擠,不要加塞。如果身邊有年紀大的人或者師長,應先禮讓他們。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孕婦、殘疾人等要給予幫助,而不要毫無禮貌地進行催促。

2.保持間距

排隊的時候,要緩步而行,和前後排隊者的距離最好保持在半米左右,不能前胸貼著後背,否則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3.不橫穿排好的隊伍

如果別人已經排好了隊,那麼不是在極特殊情況下,不要從隊伍中間橫穿。如果不得已一定得穿,那麼也要先說一聲“不好意思”或者“對不起”。

4.讓孩子巧妙地利用排隊的時間

排隊時間過長,人容易煩躁。為此,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為了打發排隊的時間,可以在口袋裏準備一些口袋書,或者知識卡片,這樣既不會因為排隊而感到無聊,還能夠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讓自己吸取一些知識。

騎自行車也要杜絕不文明行為

十多歲的孩子,自行車常常成為他們上學放學或者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有的孩子在騎車的時候,會故意耍“酷”,比如單手扶著車把,或者和一同騎車的同學、夥伴勾肩搭背等,這樣做難免會讓車行駛不穩,也會影響其他人騎行。

除了這些,在騎自行車過程中還有很多不文明行為,為了避免出現在自己孩子身上,做家長的有必要進行一些相關的教育和培養。

今年4月份,小寶度過了13歲的生日。這一天,媽媽給他買了一輛自行車,小寶高興極了,立馬騎著車到外麵兜風去了。

馬路上人不是很多,小寶為了耍一下自己的車技,就用一隻手扶著車把,另一隻手故意放進褲兜裏,看上去很酷很熟練的樣子。

在一個拐彎的路口,小寶沒有減速便拐了過去,可這時候正好從右側直行道上開過來一輛轎車。隻聽車“哧”的一聲來了個急刹車,裏邊副駕駛上坐著的一位阿姨露出了慌張的神情。原來,由於小寶騎車速度太快,差點讓這輛汽車給撞上。

可小寶卻絲毫沒有害怕的意思,他衝著車裏的司機做了個鬼臉,又一陣風似地騎走了。

不久後又有一次,小寶約了幾個夥伴進行騎自行車比賽。喊完“1、2、3”,他們便不管不顧地在馬路上就騎行起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