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會信任自己的孩子
父母要慎用“謊言”字眼,不能因為孩子一次撒謊,就認定孩子永遠撒謊,否則很容易讓孩子背上心理負擔,導致他以後習慣性地撒謊,形成惡性循環。信任可以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親密感,父母的充分信任會使孩子自覺地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監督。
3.告訴孩子做出承諾前要三思
有的孩子甚至包括有的成年人比較衝動,腦子一熱,就滿嘴“跑火車”,給別人這樣或那樣的許諾。殊不知,這種未經深思熟慮而做出的承諾,兌現的可能性實際並不是很大,一旦沒能兌現,別人在失望的同時,還會覺得你太不靠譜、說話不算話,因此,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不要隨意承諾,做出承諾前一定要三思。
善於分享是一種高尚的禮儀
分享是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讓更多的人享用,表麵看來,這是一種無私的行為,而從本質來看,它卻是一種高尚的禮儀行為。
現代家庭的教育,父母們都開始懂得培養孩子善於分享的品質和習慣。隻是由於整體環境的影響,很多孩子依然有著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對於屬於自己的東西堅決不讓別人碰,更別想跟別人分享了。
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一旦進入集體生活,將會較難適應那種以平等身份與別人交往的環境,也就難以和他人建立友誼。
所以,為了孩子能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更好地和夥伴們建立良好的關係,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好習慣,這樣他們才會具備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禮儀風範,才會得到同伴們的友好相待。
有這樣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我們來看一下。
一位猶太教的長老對於打高爾夫球非常迷戀,在一個本來應該休息的安息日,他都耐不住,非要去打球。
他來到球場後,發現球場上一個人都沒有,他很高興,心想:反正也沒人發現我在打高爾夫球,我隻打到第9個洞就回去,應該沒什麼問題吧!於是,他便開始放鬆地打球了。可他剛打第二洞時,就被天使發現了。
由於是安息日,不該打球,所以天使很生氣,就來到上帝麵前,向上帝訴說了他的罪狀,讓上帝懲罰他,上帝點頭表示答應。
此時,這位長老已經在打第3個洞了。這一杆打出去相當完美,他隻是輕輕地一揮球杆,球就進洞了,這讓長老高興極了,而天使卻在默默地觀察著,讓她驚訝的是,接下來的幾杆,長老都是如此順利。看到這裏,天使感到非常困惑,也很生氣,於是,她又來到上帝麵前說:“上帝呀,你不是說要懲罰他嗎?怎麼沒什麼動靜呢?”
可是上帝卻不緊不慢地說道:“我已經在懲罰他了!”
帶著困惑和不解,天使又回過頭看了看長老。這時候,由於長老打得太過興奮,早已忘了自己定下的隻打9個洞的計劃,決定再打9個洞。天使不解地問上帝:“我怎麼沒看見您在懲罰他呢?”上帝笑而不語。
等到這位長老又十分完美地打完9個洞,他臉上高興的神情立馬來了個180度大轉彎。此時,上帝微笑地對天使說:“你看見了嗎?他打得如此完美,心裏高興之極,卻不能和任何人分享他的喜悅,這難道不是最好的懲罰嗎?”
通過這個頗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我們可以領悟到:一個人就算是取得再大的成就,如果沒人與他分享,那真是莫大的悲哀。
所以說,在現代家庭教育中,雖然孩子們個個備受寵愛,但我們還是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家長們都知道,隻有孩子學會了分享,才能得到周圍人的喜歡,才能擁有良好的友誼和人際關係,也隻有這樣,孩子才會有更加光明而美好的未來。
1.不要縱容孩子的自私行為
當發現孩子有自私、霸道的行為時,父母不能任由其發展。比如,孩子堅持占有全家人的某一樣公共物品,父母要告訴他,那是全家人的,家裏的人都有權利用。長此以往,孩子就不會認為自己占有所有好東西是理所應當的了。
2.提醒和表揚孩子的分享行為
如果看到孩子拿出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此時父母一定不要猶豫,應當及時讚揚他的這種行為,對他說:“你做得真棒!你看,那些小朋友也高興得鼓掌呢!”這番話,定會讓孩子明白這是好的行為,從而把分享看成快樂的事。
3.家長學會分享,做孩子的榜樣
如果父母是不舍得與人分享的人,那麼孩子耳濡目染,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東西,沒必要跟別人分享,因此,想要改變孩子的自私心理,單純的口頭教育是沒有效果的,隻有家長以身作則,學會快樂分享,做孩子的好榜樣,孩子才能懂得分享的道理。
懂得尊重是對待他人的基本禮儀
對每個人來說,尊重是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精神層麵的需求。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說:“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一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有被尊重、被關懷、被肯定的渴望,當你滿足了他的要求後,他就會對你尊重的那一個方麵煥發出巨大的熱情,成為你的好朋友。”
可是看看現在的孩子們,他們中間有很多人根本不懂得尊重他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懂得去關注周圍的夥伴,甚至有時候還發生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比如給別人起外號、看到別人出醜就嘲笑,或者看到別人倒黴就幸災樂禍。
雖說有些時候孩子這樣做是由於好奇心作怪,想開個玩笑,或者隻是想看看熱鬧,但是不管怎樣,孩子的這些做法都已經傷害到了別人。假如孩子還比較小,自己又無法察覺到,再沒有家長的及時指導的話,那麼孩子就很可能沒有是非分辨能力,不能糾正自己的種種行為,因而也就不會尊重別人。相反,隻有家長及時引導和培養,才會讓孩子的錯誤行為盡快消失,而讓正確的行為取而代之。
一位名叫拉凡·斯蒂恩的美國男孩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從父親對一個貧苦孩子的尊重中懂得了如何做人。故事是這樣的:爸爸開了一家小商店,主要經營五金家具產品。
聖誕節前的晚上,正當我們在店裏的時候,一個五六歲的男孩走了進來,他身上穿著一件棕褐色的舊衣服,袖口又髒又破,他的頭發也亂七八糟的,還有一綹頭發立在前額。
在我的印象中,他當時腳上穿的那雙鞋子已經磨損得非常厲害了,有一隻鞋子的鞋帶還是斷了的。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貧苦的小男孩,窮到買不起任何東西的程度。他進來後,走到玩具櫃台前左瞧右看,時不時拿起一件玩具看一下,然後又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放回到原來的位置。
這時候,爸爸走到他的身邊,看著他那微笑的眼睛以及臉蛋上兩個漂亮的酒窩,溫和地問他想買什麼東西。
隻見小男孩回答說,他想為他的兄弟買一件聖誕節禮物。爸爸對待他的態度和接待成年人沒什麼兩樣,他告訴他隨便看,盡管挑,而小男孩聽了後,也確實這樣做了。
挑了大概20分鍾,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飛機,走到我爸爸麵前說:“先生,這個多少錢?”
我爸爸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問他:“你有多少錢呢?”
這時候,隻見小男孩握著的拳頭鬆開了。他伸開手掌後,我看到裏麵有兩枚一角的硬幣、一枚五分鎳幣和兩便士,折合一下總共是27美分,而他看中的那款玩具飛機的價格是3.98美元。
隻聽爸爸對他說:“你的錢正好夠。”說著,接過了他手中的錢。
多少年過去了,當時爸爸回答那個小男孩的話至今還回響在我的耳畔。
我永遠記得,在小男孩走出商店的時候,我沒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髒舊的衣服和他那一頭亂蓬蓬的頭發,還有那隻斷了的鞋帶,我看到的隻是一個抱著寶貝一般的容光煥發的男孩。
也正是這件事,讓我懂得了要想幫助一個弱者成功,不要去施舍,而是給他尊重,幫他獲得自信。
看完這個故事,想必家長朋友會為其中的這位爸爸而感歎,他能夠用如此特別的方式給予一個小男孩尊重。同時,也為他自己的兒子上了生動的一課。
事實上,尊重別人是每個人的人生中必備的精神品質,難怪有人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就是在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
換句話說,隻有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才可能去跟別人交往,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他人也會因此而更加尊重自己。
1.家長要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於孩子發達。”這是魯迅先生關於尊重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性的觀點。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解讀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
因此,家長們要認識到,要想培養孩子尊重別人的品質,那麼我們首先要尊重孩子,嗬護孩子的自尊心。
2.幫助孩子建立起同情別人的態度
當看到別人身上發生的某些情況後,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想象一下假如這種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會有何感受?這樣,孩子就會設身處地地體會到不受別人尊重的感受,從而學會尊重他人。
3.讓孩子體會不尊重人的後果
當發現孩子有不尊重他人的情況時,家長可采取一定的措施,讓他嚐到不尊重人的後果。比如,製止孩子玩正在進行中的遊戲,或者讓他把已經放入購物車中的冰激淩放回超市裏的冰櫃。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當著別人的麵指責孩子的行為,那樣就會變成你不尊重孩子了。
助人為樂能體現孩子的友善品質
古人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也就是幫助別人能讓自己也有所得,但是我們的孩子尚且不懂得這樣的道理,要想讓他們體會到這點,就隻能靠家長多給予一些引導和培養了。
那麼,為什麼幫助別人能讓自己快樂呢?這是因為當我們幫助別人之後,會發現自己的生存價值,讓自己產生一種成功的體驗,覺得自己還真是不簡單呢!
作為父母,我們要想讓孩子懂得關愛別人、幫助別人,那麼就要注重對孩子愛心的培養。
有一位英國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12歲,另一個7歲。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教他們懂得和不幸的人分享幸福,這位媽媽在廚房裏放了一個大籃子來提醒孩子們,要他們在裏麵放滿容易保存的各種食物,然後捐獻給鎮上的緊急救助中心。
每次她和孩子們去購物,都會額外買些東西放進籃子裏,等整個籃子裝得盛不下的時候,她就會帶著孩子們把這一籃子的食物送到緊急救助中心,然後再重新開始為籃子添食物。
每個月月初,7歲的兒子都會從老師那裏拿回要求買的書的清單,上麵列舉的書目大多比較便宜,所以她們除了購買單子上的書籍外,還會多買幾本書捐給慈善機構。
每當挑選要買的書籍的時候,孩子們非常興奮,因為他們知道,會有一些和他們同樣大的孩子因為得到這些書而感到快樂。為此,他們也很開心,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這樣做,可以幫助那些不像他們這麼幸運的家庭中的孩子們。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孩子具備怎樣的品格和習慣,是與父母及家庭的影響息息相關的。可以說,父母所給予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心態,假如父母能夠經常教導孩子與人為善、助人為樂,那麼這不僅是人生價值的體現,還是生命價值的升華。
我們要知道,人與人之間愛的本質就是相互依存,也就是說,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交往而構成的。樂於助人,就是要我們的孩子能夠理解他人的處境、情感和需要,並盡己所能地去支持別人、關心和幫助別人。
俗話說得好,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父母不要抹殺孩子的這份善良,而應時刻注意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心態,使他們享受助人為樂的樂趣。
1.幫助孩子樹立助人為樂的價值觀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通過一些小事來培養孩子懂得體貼別人的心理動機。例如,家人休息的時候,孩子不要出聲製造噪聲;在廚房忙碌的媽媽需要用毛巾擦一下汗的時候,孩子趕緊拿一塊遞給媽媽或者幫助媽媽擦掉汗珠。
當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孩子的愛心從家庭內部擴展到家庭外部。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讓孩子把座位讓給老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鄰居老爺爺、老奶奶需要人幫忙,到小店鋪跑一趟買點東西,叫自己的孩子主動幫忙去跑一趟,等等。通過這樣一些做法,孩子自然而然地豐富了感情,也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
2.讓孩子相信自己有幫助他人的能力
我們會注意到,有些孩子在發現別的小夥伴遇到困難時,會表現出冷漠或者遲疑的樣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原本希望自己提供幫助,可是由於缺乏自信心,從而不敢確定自己能不能對別人起到作用。
因此,在平時生活中,家長有必要引導孩子相信自己具備幫助他人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讓孩子幫小他3歲的鄰居小朋友撿回落到草坪裏的氣球。另外,平時父母還要對孩子的良好行為及時給予表揚,讓他感覺自己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這樣便會激發他助人的行為動機。
讓孩子學會和新同學交朋友
孩子們由於受到入學、轉學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常常會有麵對某個新同學、新夥伴或者麵對一個新環境的時候。當麵對新的同學或者夥伴,孩子能與其進行順利的交往嗎?
觀察一下,我們會注意到,有的孩子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合群,他們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還有的常常表現為愛哭鬧、愛搗亂、愛惹是生非等。這些孩子即使和夥伴們在一起,也往往落得不歡而散的結局。
不用問,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無法融入新環境,或者無法和新同學打交道的人。為此,我們就有必要引導孩子,讓他學會和新同學交朋友。
菁菁和逗逗是家住同一樓層的鄰居,也是好朋友。前不久,他們多了一位新鄰居——朵朵。朵朵家的房間裏經常傳出吵鬧或者哭叫的聲音,以至於菁菁認為朵朵一家肯定是從某個“野蠻”的地方搬遷過來的,她甚至猜想,朵朵的家長估計也是一副凶巴巴的樣子。
帶著這樣的“猜想”,菁菁和逗逗都決定不和新來的朵朵玩,有時候見到朵朵就跟見到“瘟神”似的趕緊走開,如果在走廊裏遇見,沒地方躲的情況下,便用一種奇怪的眼神望著朵朵,擺出一副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樣子。
然而,有一天,這一情況徹底改變了。
那是夏季裏的一天,當菁菁和逗逗在外麵玩夠了回家的時候,天空下起了大雨,而菁菁趕緊摸自己的口袋卻找不到鑰匙,而她的爸爸媽媽已經去單位加班了,家裏隻有她,還有來她家串門的逗逗。恰巧逗逗的父母也沒有在家,並且沒給逗逗留鑰匙,他們認為菁菁和逗逗這麼要好,兩個孩子隻要有菁菁家房門的鑰匙就可以了。
此時,樓上的朵朵透過玻璃窗看到了在廣場上不知所措的菁菁和逗逗,看起來她們似乎是在找東西,朵朵就連忙拿了雨披和雨傘,穿好雨鞋下樓了。
就這樣,菁菁和逗逗在朵朵的幫助下,沒有被大雨淋到。朵朵邀請她們來自己家裏做客,並為她們準備了零食和溫開水。菁菁和逗逗在朵朵的熱情照顧下,頓時覺得無地自容起來。
從那之後,她們開始把朵朵當做自己的好朋友,3個人組成了形影不離的“小姐妹”。
事例中的朵朵用自己的熱心幫兩個原本對自己不友好的鄰居解決了燃眉之急。相比較而言,菁菁和逗逗一開始的做法則有些不太友好。通過她們3個的表現也可以反映出,在交往新的朋友這件事上,朵朵顯然更勝一籌,而菁菁和逗逗有待加強學習。
作為家長,我們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就像朵朵這樣,善於幫助別人、主動熱情地對待他人,從而贏得朋友的友誼。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這一優良品質呢?
1.鼓勵孩子主動參與交往
有的家長對於孩子結交新朋友持無所謂的態度,他們覺得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就熟悉了,沒必要刻意去讓孩子太過主動和熱情地與新朋友交往。其實這樣做雖然談不上有多大的壞處,但對於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起不到任何積極的作用。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應鼓勵孩子主動與周圍的小夥伴或同學交往,在條件適當的情況下,還要為孩子們“牽線搭橋”,比如父母邀請孩子的同學或鄰居家的小夥伴來自己的家玩,或者陪著孩子到小區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等等。這樣,孩子就有更多接觸新朋友的機會,交往的膽量和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2.教育孩子多注意別人的優點
家長朋友們或許會發現,那些不善於交朋友的孩子往往有著非常挑剔的表現,比如他會說這個同學不好、那個同學不衛生等,總是給人消極的評價。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孩子需要求得心理平衡而做出的“判斷”。當麵對這種情況,父母不可迎合孩子的觀點,而應勸導他多發現別人的優點,多讚美別人,而不是指責和挑剔。
3.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孩子也有自己不同的社會需要,因而也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擇友權。盡管成人可以指導,但應該讓孩子自己決定。
4.教育孩子要樂於助人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建立,很多時候是由於“幫忙”而引起的,因此,家長們可以讓孩子通過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方式來拉近自己和同學之間的距離。例如,當有同學向自己求助時,隻要自己能幫得上忙,就要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當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主動熱情,雪中送炭,這樣,孩子身邊的朋友自然會越來越多,所獲得的友誼也越來越深厚。
科學引導孩子的打架問題
進入集體環境中,孩子們往往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吵鬧、打架,有的孩子甚至成了打架的典型,寬寬的媽媽就因為發現兒子的攻擊性行為越來越多而擔心不已,她怕孩子這樣會不被別人喜歡,交不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