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2 / 3)

看到這裏,萱萱的眼眶濕潤了,她沒想到年邁的外婆居然這麼用心,不但為她準備了如此珍貴的禮物,還教給她做人的道理。當晚,萱萱就給外婆發了電子郵件,她表達了自己的謝意,並表示會記住外婆的教導。最後,萱萱說自己為有她這樣的外婆而感到驕傲、感到幸福!祝福外婆永遠健康快樂!

雖然萱萱年紀不大,但她在接受禮物和對送給自己禮物的長輩們表達謝意方麵卻做得非常好,很值得一些孩子借鑒。

可以想象,一個把收到禮物,特別是收到長輩們送的禮物看做理所當然的孩子是缺乏禮貌和教養的,隻有像事例中萱萱這樣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感謝、感激才是有修養、懂事的表現,也才會讓送給自己禮物的人更加欣慰和滿足。

關於這一點,或許很多孩子還不太清楚,為此,我們有必要多給他們講解一些相關的禮儀常識,讓我們的孩子也能夠像萱萱那樣懂事。

1.告訴孩子該如何受禮

前麵我們簡單提到,受禮時要站立,用雙手接過禮物,並表示感謝。沒錯,這是所有受禮人在接受禮物時都應該做到的最基本的禮儀規範。

另外,我們還需要介紹幾點受禮的原則,希望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①當別人告訴自己有禮物相贈時,不管在做著什麼,都要馬上停下來,然後起身站立,麵向對方,以便有所準備。

②當對方取出禮品準備贈送的時候,我們不要伸過手去搶,也不要問東問西,更不能雙眼緊盯著禮物不放,這些都是沒有風度的表現。

③接受別人饋贈的禮物時,一定要麵帶微笑,同時眼睛注視著對方。

④當收到別人的禮物時,沒必要過於推辭,更不要沒完沒了地說:“受之有愧,受之有愧!”這樣的話在送禮者聽來是很不舒服的。

⑤很多禮物都會有精美的包裝,接到禮物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包裝打開,這樣做既表示自己重視對方,也表示自己很看重這份禮物。需要注意的是,在拆開包裝的時候,要井然有序、舒緩文明,而不能用手撕、用牙咬等,因為你不文明的舉止會讓送禮者感到自己不被尊重。

2.告訴孩子如何回贈對方禮物

在收到別人的禮物後,通常為了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也為了加強聯係,往往會答謝對方。如果是節慶日,別人給自己帶來了禮物,那麼我們可以在客人走時把回贈的禮物交給對方。如果收到的是生日禮物,那麼就要在對方生日時再回饋。

需要提醒孩子們的是,回贈的禮品不要重複,而且要價值相當。為了能讓自己回贈的禮物符合對方的“胃口”,回贈禮物的時候最好選擇類似的物品。或許有的孩子記不住禮物的內容,那麼家長可以提醒他在接受別人禮物時留心記住禮物的內容。如果用腦子記住有點兒困難,那麼就列在一個本子上,等需要的時候翻出來看看。

凡事講分寸,送禮也不例外

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叫“過猶不及”,其意思是說凡事過了頭就與做得不夠是一樣的,也就是告訴人們不要多做“無用功”,這個詞用來說送禮同樣適合。雖然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但如果送禮送得沒有原則,失了分寸,就還不如不送。

比如說,他人過生日,你提前半月送了張生日賀卡,生日前一星期又送了個玩具,生日的時候又送了支鋼筆,看上去是送了好多的禮,可是這種送禮方法顯然會讓受禮者感到別扭。與其如此,還不如隻送一樣禮物,或者把3樣禮物一起送出去。

再比如,孩子自己交往的小夥伴過生日,送了一份禮;小夥伴的爸爸媽媽過生日,也送了禮物;其爺爺奶奶過生日,還送了禮物。受禮者肯定會想:這個孩子怎麼這麼熱情啊,我們和他有多深的交情,值得他這樣為我們送禮?這種情況下,尤其是送的禮物較為貴重的話,受禮者的想法就會更多,說不定人家以為你有求於他呢!

總而言之,送禮雖好,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亂送,送得多還不如送得少甚至不送。

讀小學六年級的小剛明年就要升初中了,為了上一個重點中學,他在爸爸媽媽的“指點”下,開始了一段送禮曆程。

原來,他們班有個叫王冉的女孩,她的爺爺是當地教育局的局長。小剛的父母知道這件事之後高興得不得了,他們心想:這下學習成績中遊的兒子有救了,隻要抱緊王冉的爺爺這棵大樹就高枕無憂了。

於是,他們開始利用一切機會,讓小剛給王冉及其家人送禮物。比如,王冉過生日的時候,小剛的媽媽買了件品牌的衣服;王冉考試得了前三名,小剛和媽媽也前去祝賀,並帶上了禮物;王冉不慎摔跤擦破了點兒皮,小剛和媽媽帶著貴重的禮物前來慰問……總之,就是抓住一切可以送禮的機會,小剛都和媽媽“孝敬”這位局長的孫女。

剛開始的時候,王冉的父母以為隻是同學之間表達一下情誼,所以對他們送來的禮物也沒太放在心上,隻是想著到對方有此類情況時再送給對方價值相當的禮物即可。可慢慢地,他們發現苗頭不對,禮物送得越來越貴重,而且王冉稍微有點兒什麼“特殊情況”,他們就肯定會來送禮。

後來,小剛再送給王冉禮物,他們就都讓女兒婉拒了,並且找機會將他們曾經送過的禮物都回饋回去。這下,小剛的媽媽也識趣了,不再給人家送這送那的了。

這種動不動就送禮的做法,不但不會讓對方感激,還會懷疑送禮者另有所圖,事例中小剛和他的父母就犯了這一條送禮的“戒律”。

那麼,為了我們的孩子避免遭此“待遇”,作為父母,還是多引導孩子把握一下送禮的原則,千萬不要送過了頭。

1.時機要恰當

前麵我們提到過送禮的時機,主要是圍繞送禮的時機及何時拿出來所進行的闡釋,在此我們主要說一下什麼時候該送禮、什麼時候送禮比較合適。

對於送禮的時機,總的原則是自然,不要讓對方感覺為了送禮而送禮。

怎麼做到這一點呢?首先,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利用對方的生日送禮。每個人都會有生日,而生日對每個人來講又都很重要,這個時候贈送禮物會比較有意義。其次,可以讓孩子選擇同伴、同學或者朋友的偶發事件進行送禮,比如其父母不幸生病或者病故等,這個時候需要安慰,禮物也是少不了的。再者,就是可以利用別人生病的機會。人一旦生病就會身體不適,情緒也變得煩躁,這時候如果有人前來探望便會轉移注意力,不再糾結於病痛之中。

2.掌握一定的時間間隔

前麵我們提到,送禮不能毫無原則,這是因為它算是一種感情投資,決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是一個係列的。換句話說,送禮不能太頻繁,也不能間隔得太久,太頻繁了會讓人家覺得你太重情義或者另有所圖,這樣就容易給對方造成困擾;如果間隔得太久,又會讓人家覺得你人情淡漠,所以,送禮的頻率也是個需要把握的東西,這一點家長們有必要告訴自己的孩子。

挑選禮物也是一門學問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有的家長朋友會困惑:這有什麼難的呀,自己的孩子又不是傻子,每到給同學、夥伴送禮物的時候,他們可是比誰都會挑選呢!

的確如這些家長所認為的,現在的孩子受傳媒、周圍環境的影響,一個個跟小機靈豆子似的,送禮這件事一般是難不倒他們的。

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容易受外界的影響這一點無可厚非。正因為如此,一旦周圍環境有不良情況出現,他們很可能就會跟著效仿。比如,某個孩子給別人送禮物,花上千元錢買了對方喜歡的一件東西,而那個同學在適當的時機又回饋給他同樣價值的禮物。

當一個孩子、兩個孩子甚至更多的孩子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孩子說不準不受影響。那麼這時候,他可能就隨波逐流,學人家的樣子送上千元的禮。家長朋友請想一想,這樣下去,送禮本來的意義是不是變味兒了呢?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就容易形成攀比、亂花錢的不良習慣呢?

所以說,在挑選禮物這件事上,還須父母們多引導孩子,給予他們參考意見,讓孩子挑選合適的禮物送給自己的夥伴。

曆史上有個“千裏送鵝毛”的典故,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

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一隻罕見的珍禽——白天鵝。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隻白天鵝,萬一有什麼三長兩短,可怎麼向國王交代呢?所以,一路上,他親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隻見白天鵝伸長脖子,張著嘴巴,吃力地喘息著,緬伯高心中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合頸一扇翅膀,“撲棱棱”一聲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隻撿到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

一時間,緬伯高捧著幾根雪白的鵝毛直愣愣地發呆,腦子裏來來回回地想著一個問題:“怎麼辦?進貢嗎?拿什麼去見唐太宗呢?回去嗎?又怎敢去見回紇國王呢!”思前想後,緬伯高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裏送鵝毛!”

緬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

毫無疑問,緬伯高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巧妙地利用禮品的特殊承載意義,向皇上獻出了一片真情,讓自己得以生存下來並得到了皇帝賞賜。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得到啟示:禮物價格的貴賤並不直接影響到情誼的厚重與否,微博的禮品不見得就不成敬意,同時我們也可以認識到,饋贈禮品,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能否表達我們的真情實感,否則就顯得過於庸俗了。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認識到,孩子在這方麵的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弱,如果遇到周圍環境中的刺激,他們可能就失去送禮最根本的原則,做出讓父母頭疼,又對其自身不利的事來,所以,要想讓孩子把禮物送得理想,還需父母們多一些引導。

1.送禮貴在送情誼

禮物是否珍貴,其決定權不在於值多少錢,而是由其本身的意義來體現的,比如,遠在北方的好友為身在南國的自己送來一片紅葉、做地質勘探員的叔叔為自己送來一塊當地漂亮的石頭,等等,這些看起來雖是尋常之物,但其中卻寄托了朋友、親人的深厚情誼。這樣的禮物,怎麼能說不珍貴呢?又怎麼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呢?

所以,家長們應提醒孩子,送禮物不要用錢來衡量,更不要跟別人攀比,選擇禮物最重要的是考慮其趣味性、紀念意義、藝術性等,爭取別出心裁,別落入俗套,這樣的禮物在受禮者看來才最值得珍惜。

2.根據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禮物

先打個比方,可能孩子自己很喜歡某個毛絨玩具,於是她不管送給誰都是相同的毛絨玩具,這樣送禮錯就錯在用自己的喜好衡量了別人的喜好,而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想想看,女孩往往喜歡毛絨玩具,可男孩大多是不喜歡這類東西的,再者說同樣的毛絨玩具也未必能得到所有女孩的喜歡。

顯然,這樣送禮是不恰當的,因此,家長應該在這方麵指導一下孩子,讓他在選擇禮品的時候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做到投其所好,才是最理想的。

人靠衣裝,禮靠包裝

我國民間自古就有句俗語,叫做“人靠衣裝馬靠鞍”,說的是外在的穿著打扮能夠影響一個人展現給外界的形象,好的裝扮能夠提升自己的形象。相對而言,差的裝扮則會有損自己的形象。這一道理同樣可以運用在禮物的包裝上。

我們知道,在先進社會裏,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日新月異,要想打動受禮者的心,主要還得從禮品包裝上下點工夫。因為同樣的禮品如果用一個獨樹一幟的包裝,則可以讓受禮者感受到你的與眾不同,從而對這件禮物以及送禮的人印象深刻,甚為感激。

當然,對於尚且不能自食其力的孩子們來講,包裝得過於華麗遠遠沒有必要,但我們卻可以引導孩子以巧取勝,用樸素卻別致的包裝突出禮物的與眾不同,讓受禮者喜歡並為此開心。

蓁蓁是個心靈手巧的女孩,她每次給同學、老師送禮物都會花一番心思,想一個新穎別致的包裝,然後把自己的意圖告訴做設計師的媽媽,由媽媽設計出來,再出去到打印店裏打印出紙張,然後拿回來包裝禮物。

因為蓁蓁的這一做法,讓她贏得了非常好的人緣,大家都覺得蓁蓁很重視自己,所以才花費這麼多的心思來包裝。

和蓁蓁不同的是,她的弟弟小勇就不這麼細心了。有一次,小勇要給過生日的好朋友送一個玩具,他在一家網上店鋪看好後,讓媽媽幫著買了下來。禮物寄到之後,小勇直接拿著商家寄貨用的舊紙殼板包裝的玩具給好朋友拿去。

就在他抱著禮物要出家門時,蓁蓁看到了,她阻止了弟弟,並跟弟弟講了禮物要包裝好再送去才顯得出誠意,這樣會讓人家覺得你不夠尊重對方。

在姐姐的強烈建議下,小勇才勉為其難地答應下來,不過他可不想自己操作,而是拜托心靈手巧的姐姐來幫忙包裝。

不得不說,事例中的蓁蓁是個情商頗高的孩子,她懂得用別致的包裝體現自己對受禮者的情誼,引起受禮者的重視,並使其感受到被尊重。

可是,生活中像蓁蓁這樣的孩子著實不多,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如此,那麼就多下一點兒工夫,幫助和引導孩子,讓他重視其禮物的包裝。

1.包裝應突出禮品

如果不是很鄭重或不是為了營造神秘,包裝應突出禮品,而不能喧賓奪主,使禮品在精美的包裝前黯然失色,顯得“名不副實”。采用有禮品標誌的包裝,能夠使受禮者直接了解禮品,並對其產生好感,就像一些專賣店,所售產品的包裝會有此品牌的標誌。

2.滿足送禮者的期望值

成功的包裝不僅使禮品增色,而且還會滿足送禮者的期望值。像珠寶首飾、著名的工藝品,包裝要精美、華貴、富有藝術價值,能有效地突出商品昂貴的價值,給受禮者以某種需要的滿足。

3.力求新穎,富有藝術魅力

無論選擇哪種包裝方法,都要力求新穎,富有藝術魅力。我國的包裝美術設計總體有兩大類:一種是民族傳統風格,如龍鳳呈祥、仕女宮燈、敦煌飛天、彩俑古鼎、山水寺廟、福祿喜壽,給人以古樸、典雅的美感;另一種是現代藝術風格,如抽象的圖案、不規則線條、超現實主義等,融入了現代畫、西洋畫的技法,為包裝增添了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