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孩子在傳達“他想要”的信息,其次就是過度的溺愛或者過度的嚴厲導致的,所以,要想讓孩子告別“人來瘋”,變為熱情有禮的懂事寶貝,還需要做父母的下一番工夫。
平時,徐放是個很乖巧的小姑娘,可是一旦家中來了客人,徐放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一會兒拿著布娃娃到處亂扔,一會兒拋出個小枕頭,或者把拖鞋當做球來踢著玩。
有一次,由於踢的力度過大,徐放把足球直接踢到了餐桌上,使得媽媽剛做好的一桌子用來招待客人的菜全都“打了水漂”。
還有一次,徐放拽著來做客的叔叔一起玩遊戲,絲毫不考慮對方是不是方便,硬生生地就拽著客人玩,結果還把叔叔的紐扣給拽了下來。
當著客人的麵,媽媽也不好意思教訓孩子,隻是有一次她鬧得實在太厲害了,爸爸實在忍無可忍,便把徐放給揍了一頓,結果弄得大家都很尷尬,可是這並沒有改變徐放的做法,當下次再有客人來時,她依然如故。
當家中來了客人,氣氛會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這對孩子來講的確是個強有力的刺激,因此,他們會表現得比平常更活躍、更興奮,甚至很多舉動都變得和平時不一樣。
實際上,這是孩子的一種表現欲望,他渴望得到客人的關注和表揚,隻是不知道這樣做非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有損自己的形象。
那麼,當孩子出現“人來瘋”狀況時,父母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1.別生硬地製止,而是想辦法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出現“人來瘋”現象時,父母不可生硬地製止,而是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或是讓家人帶他暫時離開現場去做他喜歡的事,讓他平靜下來。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多是由於缺少表現自己的機會,所以家長可以在平時多讓孩子展現自己。
2.及時製止孩子的不良行為
當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時,不要驕縱、放任,那樣會助長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我說了算”的心理。同時,父母還要多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不要過度溺愛或者過度嚴厲,正確的做法是,在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前提下多與孩子進行溝通,用自身言行為孩子樹立日常生活的榜樣。
3.來客人時主動介紹一下孩子
在西方,家長會為客人主動介紹孩子,但在中國,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對此,我們不妨學一下西方國家的父母,當有客人來時,我們向客人介紹一下孩子,這樣不至於讓孩子感到受了冷落。
教孩子懂得送客的禮節
待客有禮,不但隻包括招待客人,也包括送客禮節。如果送客的禮節沒有掌握好,那麼即使前麵招待得再熱情,也會讓整個接待過程顯得遜色,給客人的印象可能就會打一點兒折扣。相反,如果我們教會孩子一些送客的禮節,當他們很好地運用到送客過程中時,則會讓客人備感溫暖,對接待自己的主人也會非常滿意。
生於教師家庭的躍躍在這一點上做得很不錯,而這也多虧了他父母從小對於他的教導和影響。每次家裏來了客人,躍躍和爸爸媽媽都會熱情地招待對方,並在和客人告別時不失禮節。比如,有一次,媽媽的大學同學羅阿姨從外地來躍躍家所在的城市開會,利用休息間隙拜會老同學,羅阿姨要走的時候,躍躍說道:“羅阿姨,我媽媽和您還沒待夠呢,這麼快就走,希望您以後多抽出些時間來我們家!”羅阿姨聽了,笑得合不攏嘴,她沒想到才八九歲的小孩子就這麼懂事。
和躍躍表現得同樣好的還有磊磊。磊磊的父母平時工作都很忙碌,有時候周末還需要加班,於是,接待客人的任務經常落在磊磊頭上。可是,別看年紀不大,磊磊沒有一次“失誤”過,不管最後是否等回了父母,客人們都因為這個小主人的禮貌而開心離去。這天,孫阿姨特地打電話對磊磊的媽媽說:“磊磊可真懂事啊,非常熱情地招待我,在我臨走的時候,還說希望我有時間多到家裏來串門,還沒忘記把我送到樓下,這個孩子……哎呀……真是太懂事了!”
像躍躍和磊磊這樣的孩子,肯定會讓客人感到舒服,就算自己本該找的人沒等到,也會因為小主人的熱情相送而備感溫暖。
試問,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躍躍和磊磊這樣,成為一個以禮相待、以禮相送的小主人呢?
1.先客人,後自己
客人要離開的時候,我們不要先於客人起身,而應等客人起身後,自己再起身相送。客人走到門口欲離開的時候,要跟客人親切地說“再見”。如果客人中有年老體弱者,則應根據情況需要幫助其下樓上車,然後再道別。
2.對客人帶來的物品再次表示感謝
通常情況下,客人來會帶一些禮物,收到禮物時我們會表示感謝,而在送客人走的時候,要再次對客人的禮物表示謝意。如果家長為客人準備了禮物,客人婉拒時,我們應大方地勸客人將禮物收下。
3.幫客人檢查有無遺漏
當客人告辭時,我們應幫其檢查一下該帶的東西是否都已經帶走,以免遺漏,為客人帶來不便。
告訴孩子家庭聚會時的禮儀細節
逢年過節或者平時的周末,每個家庭都會有客人到來。有些時候,我們會以家庭聚會的方式來招待眾多親朋好友。這種聚會不同於在外麵餐廳中的聚會,它會讓我們充分體驗到做主人的感覺。
既然作為主人,那麼就有責任和義務招待好客人。由於家庭聚會不像在外麵聚會,沒有服務員,凡事都要自己親曆親為,所以會比較辛苦,但家庭聚會卻飽含著親切、溫馨的生活氣息,這會讓我們感覺即使辛苦也值得。
正是因為凡事要自己來做,需要了解的禮節就更為複雜,因此,要想讓客人吃得滿意、玩得盡興,我們得和孩子一起掌握家庭聚會的禮儀細節,把家庭聚會搞得圓滿、成功。
素素的爸爸媽媽都是熱情好客之人,家裏經常舉辦一些聚會招待朋友、同事們。從素素四五歲的時候開始,就開始幫著爸爸媽媽張羅聚會的事情了,比如擦桌子,洗筷子、水果等等。為此,素素深得叔叔阿姨們的喜愛和誇讚,大家都說她很有一副小主人的模樣,而且考慮得很周到,讓人感到貼心。
美美家也會偶爾搞一些聚會,但是她總是不耐煩,不但不幫助爸爸媽媽做事,還經常在客人們麵前大喊大鬧。前不久的一次聚會上,美美因為一位和她年紀相當的小客人要玩自己的芭比娃娃而哭鬧,幸好媽媽及時買了一個新的芭比娃娃,美美才停止了哭鬧。
上述事例中的素素和美美在對待家庭聚會的態度上大為不同,毫無疑問,素素是懂禮儀、有禮貌的,而美美則差很多。我們可以猜想一下,素素家的客人們可能會一如既往地喜歡來她家做客,而美美家的客人可能隻是“一錘子買賣”了,因為誰也不希望給主人帶來麻煩和不快。
所以說,孩子這個小主人的表現怎樣,將直接影響到家庭聚會的質量和氛圍。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客人能夠玩得開心、吃得滿意,那麼就該多教育和引導我們的孩子,讓他們懂得待客之禮,給客人留下好的印象。
1.以幹淨整潔的形象出現在客人麵前
當家中有客人要來,我們應和孩子一起把家收拾幹淨,把自己也收拾幹淨,讓客人到來後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另外,我們還要提醒孩子,接待客人的時候不要穿著平時習慣穿的睡衣,而應換上正式一點的衣服,這樣才顯得更有禮貌。
2.自動撤退,不參與大人之間的談話
如果客人們都是父母的朋友,那麼小朋友在和客人問候完畢,並為客人上茶後,應主動告辭離開,不要留在大人身邊,更不要隨意插話。如果客人中有自己的小夥伴,那麼就以小主人的身份來接待,可以把小夥伴領到自己的房間,和小夥伴一起交流、玩耍,把更大的空間留給父母和叔叔阿姨們。
3.做好充分的招待準備
家庭聚會往往是離不開吃飯和喝酒的,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參與到準備工作中來,比如讓他布置餐桌、分發餐具、衝洗水果,等等。
4.鼓勵孩子直接參與接待
當家中有客人到來,孩子往往會很興奮。這時候,父母不要冷落了孩子,而應讓他感覺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是小主人,有資格、有義務和父母一起招待客人。
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待客活動,讓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欲獲得滿足。另外,通過直接參與,孩子還可以鍛煉待客的行為和技巧,並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