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3 / 3)

怎樣讓好奇心重的孩子避免插話

插話是種很不禮貌的行為,而孩子們由於好奇心重,往往會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情不自禁地插嘴。每當這種時候,我們會感覺孩子太不懂事,常常讓大人因此而尷尬。

那麼,為了避免我們自己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做家長的給予一些相關的引導,讓好奇寶寶管住自己的嘴巴。

奔奔是個精力超級旺盛的小家夥,一刻都閑不住,而且還總愛圍著大人轉,對大人們之間的談話總是興趣濃厚,總想知道大人談話中的每一個細節。

每當爸爸媽媽聊天的時候,奔奔總是問這問那。爸爸媽媽也不太在意他的提問,都會盡量地給予解答。

但是這種習慣當有客人出現的時候就很不好了。有時,爸爸媽媽陪客人聊天,談一些工作上的事或者生活上的事,不方便讓孩子知道,可是奔奔卻總是賴著不走,讓爸爸媽媽深感無奈。

其實,生活中像奔奔這樣愛打斷別人談話的孩子並不在少數。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喜歡插話呢?

首先,是好奇心。孩子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很想知道他人談論的內容,於是就迫不及待地想解決掉心中的疑問。

也有一部分是孩子對事情都感興趣,包括大人們之間的談話。這些孩子往往很聰明,並且渴望知道更多的東西。

作為家長,我們有必要鼓勵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隻是需要引導孩子禮貌地和大人相處,不該插話的時候不要插話,等時機合適的時候再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疑問。

其次,就是孩子對於別人的談話內容曾經聽說過,但是又似懂非懂。這時候的他們往往會表現得比較激動,急於想把自己認識到的發表出來。

再次,就是孩子在玩耍或者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需要大人幫助。這時候可能孩子就考慮不到太多,即使大人談著話,也必須得打斷一下以尋求幫助了。

所以說,父母對於孩子插嘴的原因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且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就更容易理解他不是故意想和你搗亂了。

1.不要指責孩子

雖說孩子插嘴會讓大人覺得討厭,但是遇到這種情況時,父母一定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在客人的麵前訓斥孩子,更不要對孩子吼“少插嘴,幹你自己的事去”之類的話。正確的做法是,平靜地告訴孩子:“媽媽和阿姨正在討論一些大人的問題,不希望被打擾,你可以先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嗎?”

2.父母做好榜樣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怎麼表現將直接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插嘴這一點來看,如果爸爸或媽媽在家裏總是打斷對方,那麼孩子就會學會這種習慣,因此有這種不良習慣的父母就要努力改變這種習慣。當孩子和自己說話時,我們應該盡量不打斷他。隻有讓孩子理解爸爸媽媽對他的尊重,他才會同樣去尊重爸爸媽媽或其他人。

3.用動作或眼神示意孩子“不要打斷別人的談話”

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建立一種暗號,或者默契,比如,讓孩子知道當你做出某個舉動時,就表示他應該不再關注這個問題;或者輕輕推他的胳膊,眨一眨眼睛,說:“可以幫媽媽端一杯水來嗎?”

虛心好問,既體現禮貌又獲得“營養”

受好奇心的驅使,孩子們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提出來,比如:“媽媽,你說為什麼天是藍的呢?”“爸爸,我是怎麼生出來的呢?你和媽媽結婚的時候,我怎麼沒去呢?”

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令大人感到不知如何回答。一些深諳教育方法的家長能夠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來給予比較合理的答複,而有一些家長則會冷言相告:哪那麼多為什麼?長大了你就知道了。

其實,後者的做法很容易導致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再提問,而前者的做法則會讓孩子不斷地提出問題,獲取知識。

所以,在對待孩子提問這個問題上,家長應給予鼓勵和配合,隻要孩子虛心請教,那麼就耐心給他解答,不要冷言冷語。

想想看,如果你的孩子總能夠這樣虛心向別人請教,那麼他就會獲取更多的知識,豐富自己的大腦,同時還能讓別人感受到這個孩子謙虛、認真的態度,從而對孩子產生好感。相反,如果你的孩子從來不提問或者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誰都比不上他,那麼這樣的孩子又怎麼能提升自我並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歡迎呢?

10歲的玉玉經常纏著爸爸媽媽問東問西,可是大多數時候得到的都是“閉門羹”,這讓玉玉苦惱極了。她有時候都暗暗發誓,再也不問爸爸媽媽任何問題了。

一次家長會後,玉玉的班主任梁老師叫住玉玉的媽媽,她對玉玉的媽媽說:“有一次,我和玉玉談心,她說你們對於她提出的一些問題總是回避。我知道小孩子可能總是奇思妙想,喜歡問一些大人很難解答的問題。隻是我認為,我們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玉玉的媽媽聽了老師的話,點了點頭,她說:“是呀,真不知道她哪裏來的那麼多為什麼?如果是正常的知識,我們就可以為她解答了,可有些問題實在沒辦法回答,索性我就不愛理她了。”

隨後,梁老師給玉玉媽舉了個例子,她說:“我們班還有個同學叫王瓊,這個孩子腦瓜並不聰明,但是她很喜歡問問題。我聽她的媽媽說,不管孩子提出來什麼樣的問題,他們都不會置之不理,能解答的盡量解答,解答不了的也會用婉轉的語氣告訴孩子其中的原因。現在,王瓊的學習狀態非常好,她的成績一直逐步上升。我想,可能和她虛心好問有一定的關係。”

聽了梁老師的話,玉玉媽開始反省自己在這件事上的問題所在,她決定以後也要學習王瓊的父母,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樣的孩子才能既學到知識,又體現禮貌。

兩個同樣愛問問題的孩子,兩種不同態度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是有著截然不同的影響的。事實上,孩子從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時刻開始,就充滿著對認識世界的滿腔熱情,表現為對什麼都感到好奇,總有問不完的問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怎麼會這樣?為什麼那樣?

麵對諸多的疑問,如果孩子用謙虛的態度提出來的話,就會給人一種這樣的感受:這個孩子很好學,這個孩子有禮貌。既如此,我們何不在這方麵下一些工夫,讓我們的孩子也成為一個虛心好問的人呢?

1.給孩子鼓勵,讓他自己去尋找答案

有些孩子在麵對問題的時候,即使自己不懂,也會羞於去請教別人。如果你發現了這種現象,那就鼓勵孩子,告訴他:不懂沒有關係,誰都不是天生就什麼都會的,明天去學校問一下老師或者同學就懂了。這樣一來,孩子或許就能鼓起勇氣向老師或同學請教。當然,這一點還需要父母做督察,在孩子放學回家後,你可以再次提到那個問題,如果還沒有詢問,那你就繼續鼓勵;如果已經問了,並且懂了,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吝嗇你的一句“孩子,真棒”。

2.告訴孩子不要驕傲,請教問題一定要謙虛

有的孩子由於從小受到的教育比較多,可能在一些知識的掌握方麵比普通的孩子要強。這些孩子因此就喜歡炫耀,當遇到疑問時,也不屑於去請教別人,或者即使請教也是一種傲慢無禮的態度。不難想象,這樣的孩子給人的感受必定是高傲自大、不懂禮貌的,所以,父母們要告訴自己的孩子,不管掌握了多少知識,也不管自己麵對的是什麼水平的人,隻要自己有疑問,就要虛心地請教,始終記住“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

感激需要表達,讓孩子說出謝意

有人說,熟悉的朋友之間表達謝意太過生分,也有的說受人滴水之恩,就當湧泉相報。對於孩子來講,最終他會不會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謝意,關鍵就在於小的時候養成了怎樣的習慣。如果從小時候開始就懂得感激,並用語言表達出來,那麼長大後他就不會認為感激的話藏在心裏即可,而不用說出來。

實際上,是否表達感激之情對給予自己幫助的人是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的。我們的感激能讓對方感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認可和尊重,否則就會覺得這人真不懂禮貌,幫助他連個謝意都不懂得表示。

兩相比較,哪種情況會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顯而易見了吧。再者說,表達謝意體現的是孩子的一種感恩之心,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很難有美好的未來。

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一件培養兒子小卡爾感恩之心的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所在當地頗有名氣的學校校長在得知小卡爾的才華後,就向他周圍很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們推薦,這為小卡爾將來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對於這位校長的厚愛,卡爾·威特感激不盡,但由於平時沒有私交,也就沒有登門致謝。

一次特殊的機會,卡爾·威特因為工作要到該學校附近去,於是他趁此機會帶著兒子小卡爾去拜見這位校長,表達他們的謝意。

卡爾·威特和兒子商量,他們該給這位校長帶點兒什麼禮物。小卡爾聽了很驚訝地問道:“為什麼要帶禮物呢?”

卡爾·威特告訴他,帶禮物是對別人的一種尊敬,一種表達感激的方式。

可是,小卡爾認為這太拘泥於形式了,對他人的感激之情珍藏在心裏就好了,幹嘛要表達出來?

但是卡爾·威特不這麼認為,他告訴兒子:“我們要這樣想,帶禮物是對別人的尊重和重視,即使他不在乎我們帶不帶禮物,可他還有家人,比如校長夫人或者孩子,等等。人的心理是很複雜的,我們如果不妥善處理這些關係,將來很可能會因此而碰壁。”

小卡爾若有所悟,他明白了父親的意思,對方在乎的不見得是禮物,而是自己表現出來的一種感激之情。

感激需要表達,這會讓被感激者體會到自己付出後的回報,也會讓對方更樂於在需要自己付出的時候伸出援手。實際上,表達謝意體現出來的既是一種感激的心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表達。

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長朋友們要教育孩子多說“謝謝”二字,謝謝是一句看似單純、平實的話,但實際上有些時候卻又是撼天搖地的話。有時候,一句“謝謝”是說不盡的情誼、道不完的感恩。例如,當老師為孩子口幹舌燥地講解完一道習題的時候,孩子應該感激地說聲謝謝;當爸爸媽媽為孩子送來洗好的衣服時,要教育孩子說聲謝謝;當同學幫忙遞過一杯水的時候,要教育孩子說聲謝謝;當出租車司機將孩子送到家門口時,要教育孩子說聲謝謝;當乘坐地鐵,叔叔或阿姨主動為孩子讓座的時候,要教育孩子說聲謝謝……當我們的孩子學會了發自內心地對身邊所有人表示感謝時,感恩的心態已經滲入了他的每一個細胞。

1.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對孩子來說,家長是他們的影子和最初的偶像,通俗點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此,作為家長,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懂得表達謝意的人,自己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2.通過生動的故事來培養孩子的感激之情

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喜歡聽故事這一特點,為他講述一些體現表達謝意及感激之情的有趣故事。孩子會從中受到啟發,或者對裏麵人物的對話進行效仿。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表達謝意的好習慣了。

3.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家長可以通過一些與家庭或孩子有關的事例來啟發孩子,讓他知道人的成長除了父母外,還離不開社會和他人的幫助。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孩子熱愛社會、樂於助人的品質。同時,家長還可以多讓孩子去參與做一些有利於社會和他人的具體事情,從中感受幫助別人的樂趣和重要性。

引導孩子遠離“髒話”

活潑可愛的麵容、天真無邪的舉止、堪比天籟的笑聲,這一切都讓作為家長的我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宛如天使一般完美。可是,當突然有一天我們的耳邊傳來孩子的一句髒話的時候,會是什麼感覺呢?

毋庸置疑,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口出“髒”言,這樣的孩子顯得沒有禮貌、缺乏教養。由於孩子髒話連篇,還會引起別人對他的厭惡,甚至攻擊,等等。為此,我們有必要引導孩子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遠離髒話的好孩子。

聖聖和鄰家男孩威威在小區裏廣場上玩,威威跑到一棵小樹下麵對聖聖說:“這是我的家,我請你來我家玩。”

聖聖不屑地撇撇嘴:“我靠,這是你家嗎?”

威威自豪地回答:“當然是我家,我奶奶種的。”聖聖繼續反駁:“放屁,樹怎麼能當家?”

兩個小男孩的對話,讓旁邊聖聖的爸爸大吃一驚,兒子何時學會了這麼多髒話?還用得這麼熟練?大怒的父親一把拉過聖聖,說:“你這個臭小子,小王八蛋,從哪兒學的髒話連篇?瞧我不打爛你的屁股!”

顯然,這位父親不讓自己的孩子說髒話,而自己卻管不住嘴,滿口髒話。這樣的家長,又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說髒話並不是“天理難容”的事,他們更多的可能出於一種喜歡模仿或者對外界事物好奇的心理,一旦周圍環境中出現了不良的現象或言語,那麼孩子也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

因此,當發現孩子開始說髒話的時候,作為家長也沒必要太過吃驚,隻需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看做語言發展的一個自然過程就可以了。如果孩子長到十來歲還說髒話,那麼就要耐心地糾正他,給他正確的語言引導。這樣一來,孩子就會逐漸遠離說髒話,成為一個文明的孩子。

1.為孩子創設一個文明的語言環境

如果家長本身就喜歡說髒話,那麼孩子就自然而然地跟著去模仿,因此,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有修養、懂禮儀的人,那麼家長自己先要提高自身修養,為孩子做出講話文明的榜樣。此外,家長還應該有目的地篩選影視作品,讓孩子結交語言文明的小夥伴,盡可能杜絕孩子學髒話的渠道。

2.懲罰孩子明知故犯的行為

當孩子總是故意在說一些粗話髒話,並且在家長多次解釋和勸告都無濟於事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立即采用一些措施來製止孩子的這種行為,比如明確告訴孩子:如果不改掉說髒話的毛病,就會失去兒童節的禮物,或取消飯後看動畫片的權利等,這樣就會使孩子深刻地認識到說髒話會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後果,從而努力去改正。

3.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有些時候孩子說的髒話隻是在模仿身邊的人,他並不知道其中的真正含義,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任孩子說髒話,我們不僅要管,而且要有效地管。

在製止孩子說髒話的時候,可遵循兩條基本原則:一是反應不要太過激烈,否則會嚇著孩子,或者你的強烈舉動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好玩,他們會因此而發生興趣,這樣下去就更不好收拾;二是不要太較真,及時告訴孩子你不喜歡說髒話的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場就可以了,不必與孩子探討髒話的內容,讓他明白髒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