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2 / 3)

著名幽默大師馬克·吐溫說過,聽到一句得體的稱讚,能使他陶醉兩個月。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也指出:渴望被人賞識是人最基本的天性。可以說,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期待他人的讚美,因為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被別人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績被別人認可,我們的孩子自然也不例外。

一個懂得讚美他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歡迎,同時還可以使讚美者本身自我約束、克服缺點、積極向上。

作為家長,我們有必要引導孩子去發掘別人值得稱讚的地方,並讓孩子用真誠的語言告訴別人,這樣既能給別人的內心帶來陽光與歡樂,也會讓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爍爍的媽媽一直忙於工作,極少有機會參加孩子在學校裏的活動,每次都是由保姆代勞,回去之後再簡單反映一下孩子的情況。

前不久,爍爍媽終於可以放下煩瑣的工作事務來參加學校裏舉辦的運動會了,這讓她興奮不已。她知道,兒子體能不錯,特別是短跑更是沒得說。

可是,到比賽進行過程中,爍爍媽發現苗頭有點兒不對。原來,別的孩子到了比賽場後,看台上的同學都會大喊“加油”來助威,而輪到自己的兒子時,加油聲卻寥寥無幾。

爍爍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隨後她和爍爍的班主任劉老師取得了溝通。從劉老師那裏得知,原來爍爍是個特別不喜歡讚美別人的人,當別人取得了成績,他總是看到人家做的不好的地方進行挖苦,為此同學們都對他有些意見。老師也就這個問題和爍爍談過,但是由於精力有限,所取得的效果甚是微小。

這下,爍爍媽才明白,原來兒子是這樣一個人!她聯想到自己在職場上,作為外企高管都需要時不時地讚美一下自己的下屬,怎麼就沒把這一點往孩子身上考慮一下呢!

帶著遺憾和自責,爍爍媽開始了培養兒子學會讚美的行動。

果然,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爍爍逐漸學會了讚美,放下了挑剔。與此同時,喜歡他的同學和夥伴也越來越多起來。看到兒子的改變,爍爍媽欣慰地笑了。

從事例中可以看出,是否對別人進行讚美將獲得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實,讚美的效果常常會出乎人的預料,即使是簡單的幾句讚歎都會讓人感到心理上的滿足。

可以說,讚美對任何人來講都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交往技巧,它能夠激發孩子與夥伴之間溝通的欲望,有效地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大家心裏都感到暖洋洋。不僅如此,通過讚美,孩子還能夠欣賞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同時無形中看到了自己的差距。這種差距對孩子來講,是一種潛在的激勵自己的動力,有助於他們的進步。

1.告訴孩子別對任何人抱有成見

有的孩子很追求“完美”,每當看到別人存在的一點兒不足都要毫不客氣地指出來,也有的孩子對待他人會一“見”定音,第一印象不好,就將對方全盤否定。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這方麵的問題,那麼請你耐心地加以引導,讓他懂得用變化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不要對任何人抱有成見,而應客觀地看待他人和周圍的事物。

2.讓孩子盡量消除情緒因素

相對於成年人來說,孩子的情緒更容易陰晴不定。我們知道,情緒經常會左右我們的情感,例如,當我們感到愉悅的時候,就會覺得山水都在為自己而歡樂,而當情緒低落的時候,又覺得陽光都很刺眼。同樣地,當我們心情舒暢時,我們看待別人的言行也會覺得甚是可愛,而當我們心情煩躁的時候,又會覺得他人的言談舉止實在可憎。

因此,為了避免情緒對孩子的情感造成不利影響,我們應該防止孩子將自己的情緒“嫁接”到和自己相處的夥伴或同學身上去,否則,我們的孩子就會用自己的情感扭曲別人的情感,對他與小夥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害無利。

3.引導孩子對事不對人

教育專家對於家長誇讚孩子都會建議誇過程不誇結果,誇具體不誇籠統。這種誇讚技巧同樣適用於孩子們之間。因為讚美決不是阿諛奉承,我們應該教孩子讚美別人不能毫無根據,比如隻對別人說:“你真是一個好人!”這樣的讚美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讓他學會讚美事情本身,比如,當孩子到親戚家做客時,吃著人家準備的美味飯菜,可以讓孩子這樣說:“姑姑做的飯真好吃,我吃了兩大碗。”而不要隻是簡單地說:“姑姑,你真好!”

4.教孩子學會用動作和表情來表達讚美

雖說讚美更多的是用語言來表現,但是有些時候,一個恰當的小動作或者適當的表情同樣能達到讚美的效果,比如,我們可以教孩子用微笑、驚歎或是誇張地瞪大眼睛表示對別人的能力的欣賞和讚美,這種方式是容易被對方接納的。

拒絕別人也可以有禮貌地進行

受現代教育理念的啟發,現在很多家長都比較注重培養孩子懂得分享、懂得付出的美德。我們都知道,隻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獲得他人友好的對待,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但是,家長們可曾考慮過,如果孩子的分享和付出把握不好尺度,以至於全然放棄了自己應該擁有的權利,那麼這樣的分享和付出對孩子的成長是利多還是弊大呢?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友好、慷慨地對待他人,但是如果對於別人提出的要求一概答應,從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想法,那麼其結果可能會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了。

雖說拒絕他人委實不是件容易的是,即便對於小孩子來說也會存在著一定的為難情緒,但是,讓我們的孩子做到大膽地拒絕別人卻是一件對他的成長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孩子不懂得拒絕別人,那麼他就會逐漸形成懦弱的性格,以至於長大後無法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

因此,我們在培養孩子懂得分享和付出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教會孩子學會拒絕,巧妙說“不”。

盈盈是個十分慷慨的孩子,每次自己拿出去的零食、玩具等都非常友好地讓同伴們玩。盈盈的爸爸媽媽也為自己有這樣一個女兒而感到欣慰,他們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吝嗇鬼。

可是隨著盈盈漸漸長大,爸爸媽媽發現女兒的慷慨勁頭兒依然如故,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時候她明明很喜歡的一個玩具,卻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而給人家玩,而自己在一旁略顯失落。

一次家長會後,盈盈的班主任王老師叫住盈盈的媽媽,跟她說盈盈是個很熱心的孩子,隻是一點兒都不懂得拒絕,老師還列舉了幾個例子。老師建議,以後爸爸媽媽和老師共同配合,讓盈盈成為一個敢於說“不”的孩子,否則這樣下去對她將來的成長及未來的生活、工作都是很不利的。

看得出來,盈盈的父母和老師都意識到了盈盈不懂拒絕的問題。我們相信,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盈盈很快會成為一個敢於拒絕別人的孩子。

事實上,孩子的性情、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如果盈盈的父母及早教會孩子學會拒絕、敢於拒絕,那麼也不必為現在的問題而擔憂了。

說到底,為了孩子能夠健康地、有尊嚴地成長,父母就要教會他們如何平和地、友好地、委婉地拒絕別人的要求。同時,也要培養孩子能夠泰然自若地接受他人的拒絕的勇氣和能力。讓孩子學會拒絕,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獨立性和自主精神培養的關鍵點之一。

1.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身為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當發現孩子不懂拒絕的做法時,要耐心地向他說明其中的道理,讓孩子知道有些時候是可以而且必須說“不”的,比如,當在放學路上遇到陌生人搭訕,一定不要無所顧忌地滿足對方的任何要求,這時候應該警覺起來,以免遇到壞人讓自己遭受傷害。

2.教孩子學會推遲別人的請求

有些時候,孩子不好當麵拒絕,那我們可以告訴他采用拖延的辦法,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說“我再考慮考慮”或者“我想好了再跟你說”等。這些都是委婉地拒絕別人的方法,別人也會從孩子的推遲中明白他的意圖,也不會使雙方過於尷尬。

3.讓孩子直接說出拒絕的理由

我們要告訴孩子,如果他內心裏不願意答應對方,那麼就直接告訴對方自己不想這麼做的客觀原因,比如說自己的情況不允許,或者客觀條件所限,等等,這樣,對方大多能夠表示理解,也就會放棄自己的要求。

教孩子把握好開玩笑的分寸

愛開玩笑往往被看做機智、幽默的象征,這樣的孩子往往會給周圍的人們帶來更多的歡樂,並因此受到大家的歡迎,但是,開玩笑也得講究分寸,不要開得“過火”,如果玩笑帶有傷害他人自尊心的成分,就是黑色玩笑了,這種玩笑會讓對方感到不快,破壞孩子與同伴之間的關係。

波波是北京一所小學的學生,她一直以熱情開朗、活潑好動著稱。同時,波波還是個愛開玩笑的女孩,平時喜歡搞點兒惡作劇。

老師、家長和同學們都了解波波的個性,就像她的名字似的,沒有“女孩色彩”,為此人們還有時候喊她“假小子”。

雖然更多的時候,波波得到的是人們的喜愛,但有些時候,她也會因為把玩笑開過了頭而引發和同學之間的矛盾。比如去年春天的時候,波波在校園的花叢裏發現了一隻蟲子,她悄悄地撿起來,放到班裏最膽小的女生艾艾的衣領裏。當艾艾警覺到有人碰她的時候,已經晚了,那隻蟲子早已爬進了艾艾的衣服裏,落在她的後背上。

這下,可把艾艾給嚇傻了,她歇斯底裏地大聲哭喊著,問到底是誰給她放了什麼東西。看到艾艾如此錯愕的表現,波波也有點兒害怕了,她不知道這會不會給艾艾帶來什麼嚴重的問題,更擔心自己會不會因此而受到處罰。

事情雖然沒有波波想的那麼嚴重,但結局也不盡如人意。艾艾因為這次驚嚇患了夜間驚厥症,時常被噩夢驚醒,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治療才恢複過來。

從那之後,波波也認識到自己不可以再開這樣的玩笑了。

從這個事例中可以看得出來,波波這個調皮的女孩實在是惡作劇多多,同時她也忽略了有些玩笑不可以隨便開的道理。

我們不否認詼諧的人常能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他們總能為自己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交際氛圍,但是,如果開玩笑不注意方式,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既破壞了融洽的氣氛,又傷害到雙方的感情,因此,我們應該告誡孩子,開玩笑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1.讓孩子適當開玩笑,但盡量不要搞惡作劇

適度的玩笑會調節周圍的氣氛,也會讓孩子受到更多人的喜愛,但是惡作劇則不然,它往往是孩子出於一種捉弄人的心理的產物,因此,家長應告訴孩子要把握好玩笑的分寸,以不傷害別人為原則,而惡作劇則盡量避免,還是不搞為好。

2.給孩子關愛,理解他們的個性和心理

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歡開玩笑,也有的孩子是出於一種引起周圍人關注的心理而故意搞點兒惡作劇。不管是哪一種,作為家長都應對孩子的個性和心理有明確的認識。假如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個幽默大王,那麼在為此感到開心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提醒孩子,幽默要講究適度,對於一些禁不起玩笑的夥伴盡量不要開玩笑,以免引起對方的反感。同時,家長還要多關心和關注孩子,不要讓孩子產生被忽略的感受,這樣孩子就不會用一些出格的舉動來引起別人的注意了。

讓孩子做一個忠實的聆聽者

一說到交談,我們想到的都是用嘴巴去說,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聆聽在交談中的作用。當我們的孩子與別人交談時,如果隻顧了自己喋喋不休地說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是件十分不禮貌的事。

換句話說,聆聽是一種禮貌的表現,認真地聽取他人講話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同時也能從他人的話語中得到更多更有用的信息,以便增進彼此的了解,使彼此關係更加融洽,因此,要想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的語言高手,那麼或許不一定讓他擁有雄辯的口才,但卻不可忽略培養他聆聽別人講話的耐心。

有一年的聖誕節前夕,遠在異地工作的湯姆懷著激動的心情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當他坐上飛機的那一刻,就開始幻想著和父母及全家團聚的喜悅情景。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湯姆乘坐的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突然遭遇猛烈的暴風雨襲擊,並脫離了航線。此時湯姆及飛機上的所有人都心驚膽戰,人們都祈禱著能順利渡過危險,有些人懷著驚恐的心情寫下了遺囑。

十幾分鍾過後,由於飛行員的冷靜駕駛和天氣的好轉,飛機終於平安著陸了,沒有一人受到傷害。

躲過這場驚心動魄的經曆的湯姆懷著異常興奮的心情回到家中。一見到父母及其他家人,他就懷著激動的心情訴說著自己在飛機上遇到的驚險一幕,可是讓他不可思議的是,他的親人們對他的話語無動於衷,大家沉浸在過節的氣氛中,沒人對他的經曆感興趣,這讓湯姆死裏逃生的巨大喜悅和被家人冷落的心情形成了強烈反差,他為此痛苦不堪。就在當晚,他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看完這個事例,我們不得不為之惋惜,一個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而消失的原因居然是因為沒有人傾聽他的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傾聽是何等重要。

懂得傾聽他人的心聲,不僅體現著對對方的理解和關愛,同時也是調節雙方關係的潤滑劑。人們在遇到煩惱或者喜悅後都有一種向人傾訴的渴望,希望對方能給予理解和分享。

同時我們還要清楚,由於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欲望,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被別人注意,自己的聲音能被別人聽到,所以家長應教導我們的孩子,不要自己一味地傾訴,而是多給予交談者表達的機會,這不失為一種內在的涵養。

總而言之,在人與人的交流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傾聽,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經典法則。富有涵養的人,總會以最為得體的方式,以最恰當的方式將自己的意願表達給別人。在需要表達的時候,他們從不推諉,他們也不吝嗇於自己的真誠,在需要停止的時候,他們又總能收住自己的欲望,不會再有過多的語言。相反,如果不懂得聆聽,動不動就隨意插言、妄加評論,則可能引起他人的不滿,甚至招來禍害,使自己的人際交往陷入真空之中。

1.讓孩子聚精會神,保持好狀態

不管對誰來講,對方能專心致誌地聽著自己講話,都會讓自己感受到一種尊重和認同。因此,我們有必要告訴孩子,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聚精會神、專心致誌。如果讓對方感覺到自己委靡不振,就會產生一種你對他的話毫無興趣,或者你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的感覺。

2.教孩子學會運用恰當的動作和表情給予呼應

溝通並不僅限於語言的交流,很多時候,我們的表情、姿態、手勢等同樣是無聲的語言。在孩子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提醒他學會恰當地運用這些無聲的語言,比如微笑、點頭等,會促使談話氣氛更加融洽,也會使彼此的關係更為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