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培養孩子的信條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去發展自己的興趣。
6歲的時候,達·芬奇開始上學了。在學校裏,達·芬奇學了很多新的知識,但是在這所有知識裏,達·芬奇對繪畫最感興趣。有一天,他上課的時候不專心聽講,竟然給老師畫了一幅肖像速寫。老師發現後非常生氣,就把達·芬奇的父親請到了學校,讓他去好好教育自己調皮的兒子。
回到家後,父親不僅沒有生達·芬奇的氣,反而誇獎達·芬奇畫的那幅速寫很好,並決定培養達·芬奇在繪畫方麵的能力。16歲那年,達·芬奇被父親專門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裏去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悉心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的技巧,並最終成為一代大畫家。
想想看,如果彼特羅先生從學校把兒子帶回來之後,不是誇讚兒子畫得好,而是“賞”兒子一頓打罵,也許一位天才畫家就會因為這頓責罵而憑空消失。由此可見,對孩子的興趣表現出積極的欣賞態度是非常有益於孩子的發展的。
大多數男孩都喜歡在家裏爬上爬下,即使因此挨過很多次摔、挨過好幾次打,他們還是會對這些冒險的行為充滿興趣;他們喜歡搞破壞,會把所有的屋子都搞得亂糟糟,自己卻意識不到這是錯誤的行為……總之,他們的興趣很廣泛,父母往往會因為他們的這些興趣而束手無策。
那麼要怎樣正確地應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呢?一位明智的媽媽是這樣對待兒子的冒險行為的:
6歲的小虎對電方麵的東西很感興趣。有一天,他竟然拿著一根小鐵絲試接線板的插孔,看裏麵有沒有電。當然,慶幸的是,這個可怕的行為及時被小虎的媽媽發現了,但是,聰明的媽媽並沒有立即勒令小虎住手,而是快速地走到小虎的身邊,對他說:“你在玩什麼好玩的東西呢?來,媽媽有一個很好玩的東西,比這個小鐵絲更好玩,你想玩嗎?”說著,小虎的媽媽就帶著小虎去另外一個房間找來了一隻測電筆。
當小虎用測電筆去接觸接線板的插孔時,測電筆的燈立刻亮了,但是當測電筆離開插孔的時候,燈又熄滅了。看著這種奇怪又新鮮的現象,小虎拍著手一邊跳一邊喊:“媽媽,這個真好玩!”
這個時候,小虎的媽媽才認真地對兒子說:“小虎,你知道嗎?你手裏拿的這個小玩具叫測電筆,它是專門用來檢測電線、接線板是否有電的。其實這不是玩具,而是大人們用來防止觸電的一個工具。你知道媽媽為什麼不讓你用小鐵絲玩剛才那個遊戲嗎?”
小虎疑惑地搖搖頭。
“因為電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它會通過小鐵絲傳到人的身體上,把人的身體電得很疼,有時候如果電流強的話,甚至會把人電死。”
“但是為什麼用測電筆去觸電,人就不會被電到呢?”小虎歪著小腦袋問媽媽。
“兒子,你好厲害,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那媽媽問你,你知道電線的外皮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嗎?”
“這個我知道,塑料呀。”
“嗯,答對了,你知道嗎,塑料其實是能夠包住電的,所以電線中的電才不會隨便跑出來。你看看這個測電筆,你手中拿的這一端不就是用塑料包著的嗎?所以,它才不會使你觸電呀!”
小虎聽了媽媽詳細的解釋很滿意,然後對媽媽說:“媽媽,我明白了,謝謝你,我以後不拿鐵絲碰接線板了。”
也許遇到類似情況,大多數家長的做法都是立即勒令孩子住手,然後批評孩子一番,給孩子講電的可怕性。但是小虎的媽媽卻沒有這樣做,這正是因為她了解男孩的心理。
雖然這次小虎的“試電”行為沒有得逞,但是如果沒有媽媽的細心解釋,小虎可能會在爸爸媽媽不注意的時候,再次悄悄地進行他的冒險試驗,如果這樣的話,產生的後果往往更可怕。而小虎媽媽的做法既滿足了小虎的好奇心,又讓孩子通過親手做試驗了解了電的可怕性,經過這樣的方式,孩子的興趣得到了滿足,不但不會再做用鐵絲試電之類的事情,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對電非常謹慎,這樣無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才是教育的初衷所在。
男孩的興趣一般比女孩廣泛,因此他們的冒險行為也會相對多一些,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最好不要訓斥孩子的行為,而應該重視孩子的行為,給予他們合理的解釋,這樣才能讓孩子既滿足好奇心,又學習到知識,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