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走出教育男孩的誤區(2)(2 / 3)

努力構建跨越代溝的橋梁

處於成長期的孩子幾乎天天都有變化,尤其是男孩,作為男孩的父母,要想真正了解你的孩子,就必須蹲下來同你的孩子交朋友,這樣才能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真誠的溝通。事實上,父母與孩子能否順利地進行溝通主要取決於長輩的態度,有些家長往往端著家長的架子,不能以平等的方式和孩子相處,動輒使用教訓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使孩子對家長產生了畏懼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惑和難題,作為父母就應該充當孩子人生的指導者。父母應經常與孩子交流,放下自己的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跨越代溝,做孩子的貼心朋友,這樣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使親子關係變得融洽。

父母想要真正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凡事以身作則,尊重孩子的一切,包括尊重孩子的感情、願望以及選擇,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喜歡、信任和接納自己的父母,並且願意把父母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來交流思想,溝通感情。這樣,家長才能有效地進行家庭教育。

很多家長都以為自己很善於教育孩子,其實不然。有些家長很多時候寧願去和別人訴說孩子怎麼不聽話、不懂事,卻不願主動和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即使有時候去跟孩子談話,二者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家長總喜歡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教訓的口吻,或者以一種哄人的口氣和孩子談話,其實這樣的交流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要想與自己的孩子融洽相處、平等地交流,父母就必須放下自己頭腦中存在的“長幼觀念”。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把一些道理強加給孩子,更不能以命令的語氣要求孩子“不情願”地承認錯誤。父母應該盡量減少一些嚴厲的語言,表現得開明一些,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給予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如果父母一味地堅守長幼有序的觀念,總想在孩子麵前樹立起自己的長輩尊嚴,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絲毫不去考慮孩子是否願意接受自己的安排,不給孩子任何反駁以及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結果隻能是孩子討厭與父母溝通,把父母的話當成是訓話,認為那些“聖旨”不可違逆,最終使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不可逾越的鴻溝。

家教明星周弘就是一個教子典範,他常常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當孩子憂傷的時候,他耐心地與孩子進行推心置腹的談心,化解孩子心中的憂傷。有一則“教子日記”記載了他們的心理交流:“‘爸爸,跟你說句心裏話,我發現童年實在太沒意思了。’我聽後非常吃驚,問:‘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天到晚總是考試,還總是拿分數當命根子,因此我覺得失去了歡樂。’原來這次孩子語文隻考了75分,心裏難受。飯後,我和孩子出去散心。‘這有什麼好難過的呢?爸爸相信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你從當年的聾啞孩子到現在學會說話,能夠像一個正常的孩子那樣去上學,中間還跳級了,你是個多不簡單的孩子啊,不要為分數憂慮。你不是說考試和打仗一樣嗎?這次沒考好,下次繼續努力不就可以了。’‘可是我怕以後都考不好會對不起爸爸媽媽。’聽完孩子的話,我恍然大悟,這才是孩子難過的真正原因。孩子的心理壓力如此巨大,需要我們的寬容和理解,於是我誠懇地對孩子說:‘好孩子,今後不管遇到什麼考試,如果你考得好,爸爸為你高興;如果考不好,你因此而難過,爸爸也會為你分憂,這樣的話,你的痛苦是不是就可以減半呢?’孩子聽完之後喜形於色:‘爸爸,你真是天下最好的爸爸,就像朋友一樣,有您這句話,我還怕什麼呢?’”

像這樣的心理溝通,才能真正體現家長對孩子關心、理解與尊重,真正體現家長對孩子的賞識以及期待。一塊普通的玉石,隻有通過手藝精湛的雕塑家的巧妙構思及精雕細刻之後,才能變成—件萬眾矚目的藝術珍品,而家長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就如同雕塑家雕琢玉石一樣,隻有通過巧妙的構思以及精雕細刻,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子效果。

重視孩子的興趣愛好

成長中的孩子往往好奇心都很強,尤其是男孩有很強的冒險心理,他們的興趣廣泛,會做很多嚐試性的活動,盡管有時候這些嚐試性的活動可能非常危險,也可能非常滑稽,但是父母最好不要因為這些嚐試而埋怨孩子,而應該對孩子的興趣寬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