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和“成績”其實並不完全相同,分數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成績,但是分數並不等於成績。如果家長總是從孩子每次考試的分數定位孩子的成績,而沒有培養起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那麼即便孩子“成績優秀”,也隻是一時的彩虹罷了。
很多家長經常奇怪:“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小學時成績很優秀,經常考90多分或100分,但是上了中學之後就不想學習,分數也下降了很多呢?”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固然有很多種,但最大的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不良的學習動機,這種不良的學習動機一是敗壞了孩子的學習胃口,二是動機的低下束縛了孩子的視野和能力,使他們發展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狹小。
孩子最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分數,因此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平和的學習心態與持之以恒的毅力,而這些也才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因此,作為家長,最好不要用分數給你的孩子定位。
重視孩子和同伴的交往
良好的同伴關係是一個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和學業成功的必要保障,但是父母往往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身邊的朋友,甚至武斷地限製孩子的交友活動。在許多家庭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經驗,與優秀的同學交朋友,他們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與成績差的同學交朋友,便會感到十分惶恐,害怕自己的孩子成績也變得糟糕起來。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學習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孩子與學習好的同學交朋友的話,那麼他的學習也會變好。當然,家長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的做法卻未必明智。現實情況是,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學習好,如果每個孩子都去選擇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做朋友,那麼學習稍差的孩子就有可能沒有朋友,這樣的話,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存在沒有朋友可交的危險之中呢?
學習成績並不是衡量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學習成績好並不代表一切都好,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也不是單純地學習好就能萬事皆順了。孩子直接交往的目的之一就是互相學習。因此,作為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選擇一些和自己本身類型不同的孩子做朋友,比如說性格內向的孩子去找性格外向、活潑開朗的孩子做朋友,而愛說話的孩子則選擇與沉默少語的孩子交往,這樣的交友形式往往可以讓孩子們互相感受彼此的優點,以此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果隻選擇和自己同類型的人交朋友,那麼就失去了在交往中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機會。
家長最不應該做的就是幹涉自己的孩子交朋友,事實上,沒有一個家長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朋友,當一些父母替孩子篩選朋友的時候,其實是在替自己的孩子選擇孤獨。孩子隻有有了自己的朋友,才會明白如何與人相處,懂得如何關心和幫助他人,這樣,孩子才能從交友中獲得交往的快樂。
孩子隻有先“成人”,之後才能談得上是否“成才”。如果家長隻是把孩子封閉起來,斷絕其交友的權利,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孤獨、冷漠、不自信、不合群,這樣的結果是相當可怕的。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選擇朋友的權利,父母應該把這種權利歸還給孩子。但這並不是說孩子無論交什麼樣的朋友都可以,這其中還是有一個度的,父母應當引導孩子適當地把握這個度。
美國一個10歲的小男孩傑克與一個叫瑞恩的男孩是很好的朋友,他們經常到對方家裏去玩。瑞恩的父母比較開明,他們從不約束自己的孩子與朋友交往。
有一次,瑞恩去傑克家玩的時候,發現傑克的爸爸有一個沒上鎖的抽屜,於是他打開這個抽屜,發現抽屜裏麵竟然全是槍。瑞恩有些害怕,於是迅速跑回家告訴了母親。瑞恩的母親其實也很喜歡傑克,但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還是禁止瑞恩以後再去傑克家玩了。
孩子由於年齡小,分辨是非的觀念及能力都不是很強,需要父母給予及時的指導,這樣才能確保他們的安全。因此父母在尊重孩子選擇朋友的同時,也要幫助孩子把握好一個有效的尺度。
家長對待孩子的交友問題,最好是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過度幹預孩子與人交往,也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按自己的喜好強製孩子選擇朋友,當然也不能對孩子的交友行為放任不管。隻要孩子的朋友在品質上沒有問題,父母就不應該過多地幹涉他們之間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