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走出教育男孩的誤區(1)(2 / 3)

人生經驗的不足導致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但是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信任。

因此,孩子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應該給他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不要為孩子規劃他們的人生。

人的一生總會麵臨很多選擇,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選擇和把握機會的能力,那麼這個人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就有可能不斷地抓住機會,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相反,如果孩子凡事都靠父母替自己選擇和決定,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便沒了主見,當獨立進入社會後就很難做出果斷而正確的決定。作為家長,如果你希望孩子的未來有一個可以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麼就從現在開始,把孩子的決定權還給他們吧!

不要用分數給孩子定位

在一所小學的門口,一個小男孩興衝衝地對來接他的媽媽說:“媽媽,這次我數學考了98分!”男孩的媽媽馬上問其他同學考了多少,當她聽到別的孩子有的考了100分的時候,這個媽媽有些不滿,說:“為什麼人家能考100分,你就考這麼點?”聽到媽媽的話,男孩原本興奮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委屈與沮喪。

還有一位家長,當她的朋友拜訪她時,朋友問孩子是不是放假了,期末考試成績怎樣?那個男孩很驕傲地說,語文考了98分,數學考了99分。朋友一聽連連稱讚男孩真棒,這位媽媽雖然也很高興,但她還是白了自己的孩子一眼,嗔怪地說道:“你們班裏那麼多考雙百的同學呢,等你也考個雙百再來吹牛,那才叫本事呢!”這位媽媽其實心裏很高興,她之所以這樣說多半是為了讓孩子謙虛,當然孩子聽了這些話後有些不服氣,於是做了個鬼臉就跑開了。

現在有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分數問題上都犯過類似的錯誤。上麵兩位家長雖然說話的口氣和用意不一樣,但是她們的話語中傳達的價值觀卻是一樣的——滿分才是最棒的。家長就這樣把學習變成了一件功利的事情,並且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偏離學習的正途,把高分當成自己追求的目標。

很多家長判斷自己的孩子學習好壞的標準就是考試成績,這些家長共有的表現就是單純地向孩子要成績,而把孩子真正的能力放在一邊不管不問。

有一位教師,她的兒子很聰明,剛開始的時候,她覺得自己所在的學校教學水平不是很好,於是特意把兒子送到市裏一所最好的寄宿製學校學習。那所學校以學生的考試成績好而著稱,學校的孩子們從上一年級開始就每周都有考試。這位媽媽每周末去接兒子的時候,首先問的不是孩子的生活怎樣,而是直接跟孩子談考試。盡管孩子學習不錯,但是由於比較粗心,試卷上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錯誤,所以得滿分的機會很少。這位媽媽也懂得孩子需要鼓勵,每次總是安慰兒子說:“沒事,90多分也不錯,爭取下次考滿分。”

在期中考試前的一次小考中,兒子終於拿到了滿分,他高興極了。媽媽接兒子回家後,馬上就讓孩子給爺爺奶奶打電話,彙報自己考了滿分。於是全家人都一個勁地誇孩子,還紛紛許諾說孩子期中考試如果能拿滿分就給他獎勵。到期中考試的時候,她一再叮囑兒子考試時要認真,好好檢查試卷,不要粗心,爭取考滿分。考試後她去接孩子的時候,孩子一見媽媽就情不自禁地哭了,告訴她自己考得不好。這位媽媽盡管有些失望,但是沒有批評孩子,她隻是像以前那樣再次鼓勵兒子爭取下次考滿分。

這位媽媽覺得自己的這種教育方式是很有效果的,但是這位媽媽的做法真的正確嗎?

其實這位媽媽的錯誤就在於把兒子的目標定位在滿分上,但是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態度以及方法沒有關注。她的行為看似是在鼓勵兒子好好學習,但實質不過是在追求作為家長的滿足感而已,而她及家人那種共同的“滿分癖好”,多多少少都誤導了孩子,而他們對考出滿分後的許諾,看似很和藹,卻沒有多少激勵作用,反而會給孩子施加很大的精神壓力。

滿分其實是一個成績極限,家長對滿分的癖好,隻能不斷製造孩子的失落及內疚感——孩子從偶爾獲得的好成績中可以獲得暫時的愉快,但大多數時間裏,他們的內心都是處於不安與痛苦中,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下一次考試會有怎樣的成績,會不會讓家長滿意,最終,孩子總是惴惴不安,一心惦記著的隻有分數,而真正的學習目標卻在追求分數的過程中迷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