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儒家思想認為德勝於才者為君子,真正的君子有過幾個?才幹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曹‘操’明白這一點,在用人方麵就能勝出對手一籌。
曹‘操’手下的第一號謀士叫做荀,曹‘操’曾經說到:“荀是我的張良。”。曹‘操’擔任丞相之職之後,每逢出征,總是安排荀代理丞相的事務,有重大行動時,總要征求荀的意見。
但是,荀對於漢朝有很深的感情,大概與荀深受儒學思想影響有關,曹‘操’是一個有著很深王霸思想的人,向來不受儒學教條的影響。
從赤壁敗退回到許都之後的曹‘操’,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了,他開始晉級,一步步做到了魏王的位置,隻差將漢獻帝‘逼’得退位這最後一步了,荀反對曹‘操’稱王,更加反對曹氏代替漢室,曹‘操’很不高興,‘逼’迫荀服毒自盡。
曹‘操’的老同學
許攸,離開袁紹,投奔曹‘操’,為曹‘操’出謀劃策,火燒烏巢,大敗袁紹。許攸有些自恃功高,多次對他們誇口說:“沒有我許攸,就沒有曹‘操’的今日。”曹‘操’竟然找了一個借口,殺了許攸。
崔琰、‘毛’都是曹‘操’府中的重要助手,他倆負責為曹‘操’選拔人才,所選拔的都是忠正清廉的能人,杜絕了那些浮華虛偽的人,曹‘操’曾經感慨:“用這樣的人,天下的人都能夠自理,我還需要做什麼呢?”
崔琰曾經推薦楊訓,楊訓針對曹‘操’希望晉升職位的心理,上表歌頌曹‘操’的功德。崔琰針對楊訓的上表,說道:“時運啊!應該有變化。”
有人向曹‘操’控告崔琰誹謗,曹‘操’以為崔琰諷刺自己要改朝換代,發怒將崔琰下了獄,剪去崔琰的頭發。又有人控告崔琰:“崔琰作為囚徒,兩眼瞪得滾圓,怒目而視的樣子。”曹‘操’竟然‘逼’迫崔琰自殺,實際上就是壓製那些敢於對自己稱王不滿的儒學知識分子。
‘毛’為了崔琰的不幸而感歎,曹‘操’竟然將‘毛’免去官職,說‘毛’將朋友之間的道義淩駕於君臣道義之上。
名儒孔融(就是知道讓梨的神童),放‘蕩’不羈,經常違背曹‘操’的意思,曹‘操’外表容忍,內心很忌恨。有人控告孔融與狂士禰衡互相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說禰衡是“顏回複生。”簡直是好不檢點,放‘蕩’之極。曹‘操’收捕孔融,連同他的妻兒一起殺掉。
楊修是個聰明的家夥,他想擁戴曹‘操’的兒子曹植做繼承人,遭到曹‘操’的次子曹丕的嫉恨,楊修能夠根據曹‘操’的心意,事前明白曹‘操’要修訂的敕令條例的內容,並且提前為曹植這些條令的解釋答案,好讓曹植提前做好準備,防備曹‘操’提問考察,曹‘操’查到是楊修提前為曹植準備好條例的答案,很厭惡楊修,加上楊修是袁術的外甥,就以泄‘露’言教,與諸侯‘私’自往來為罪名,將楊修殺死。
曹‘操’畢竟是一代君王,知識分子隻是曹‘操’獲取成功的工具,君王是很忌諱屬下猜出自己心思的,更加不能容忍屬下阻止自己實現心願,一旦違了君王的心願,君主就會翻臉無情,痛下殺手。
君主需要的永遠隻有一種人順從的部下,人才也好,奴才也好,都必須無條件順從自己,這是君王用人的底線。被曹‘操’殺掉的知識分子,無論曾經有多大功勞,無論在社會上有多大名氣,隻要踩了君王的底線,都會被消滅掉的,君王都是吃人的猛虎,士
子也是‘肉’體構成的人,要始終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