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優勢興曹操 能用能殺是人主(1 / 2)

三國時代,曹‘操’最強,曹‘操’首先強在擁有人才優勢,曹‘操’所在的中國北方,是文化發達之地,這兒的人才竟出,這是南方所不能比擬的。

曹‘操’手下的第一號謀士叫做荀。荀是潁川(河南駐馬店)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荀分析形勢,對鄉親們說:“潁川是一個四麵受敵的地方,應該遷走。”很多人不肯,荀就帶著自己的家族往北,投奔比較仁厚的冀州牧韓馥。後來,潁川地區果然發生大的戰‘亂’,那些沒有遷移的鄉親大都被殺,隻有荀家族大部分幸免。

韓馥被袁紹取代之後,袁紹對待荀十分恭敬,但是,荀認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了曹‘操’,曹‘操’認為自己得到荀,如同劉邦得到張良。

曹‘操’要求荀為自己推薦人才,荀推薦自己的侄子荀攸。曹‘操’見了荀攸,認為荀攸是個大才,就重用荀攸為自己的軍師,曹‘操’評價荀攸說:“荀攸不是一個普通人,我能夠與荀攸共謀大事,天下大事就沒有什麼值得憂慮的”。

名士郭嘉去見袁紹,袁紹很敬重郭嘉。郭嘉對袁紹手下的兩位謀士辛評、郭圖說道:“聰明人會仔細尋找自己的主人,所以才能夠百事周全,而且能夠建立功名。袁紹隻知道效法周公禮賢下士,卻不知道用人的訣竅,事情做得很多卻抓不住要點,喜歡謀劃卻不善於做出決定,這樣的人是難以建立霸業的,為什麼不離開呢?”

郭嘉來投奔曹‘操’,曹‘操’同郭嘉談論天下大事,說道:“能夠與我完成大事的,必定是這個郭嘉。”郭嘉出來,高興地說:“曹‘操’才是我的主人。”

曹‘操’任用崔琰、‘毛’擔任人事部‘門’的主管,負責選官。崔琰、‘毛’選官的原則是:選用敦厚樸實之人,遠離那些浮華虛偽的人,那些名聲很大而行為不顧根本的人始終得不到重用。

司馬懿是一個聰明明達的人,有大計謀,崔琰知道後,希望征召司馬懿。司馬懿借口風濕病不肯接受,曹‘操’嚇唬司馬懿說:“不接受就派兵捉拿。”司馬懿這才奉命。

曹‘操’手下一名叫做和洽的謀士對曹‘操’說道:“天下之人,品德、才能各不相同,不可以用一種標準來選拔。

節儉過度,用來修身還可以

,如果用來矯正人物,就有很多弊端。

現在朝中的論調,如果某個人穿著新衣服,坐著漂亮的新車子,就會被其他人認為這個人不夠清高。外貌不整、衣著汙穢的人被認為是清廉的官員。

如果用這種標準來評價官員的話,很多官員就會故意汙損他們的衣服、車馬。如果朝廷崇尚難以忍受的行為標準來約束不同的人,必定使人疲憊不堪。

古代偉大的教化,隻是能夠通達人情罷了,凡是偏‘激’、奇特的行為,就可能是有隱瞞、不實的事情。”曹‘操’很讚同。

曹‘操’用人,隻要有某方麵的才能,不論出身高低,或者品行方麵有所不足,放心使用,所以,曹‘操’手下的人,大都能夠發揮出自己的特長,曹‘操’識人、用人方麵的才能是比較突出的。

到了後來,魏國的政權被大族把持,地方上廢除推舉孝廉、人士的傳統,改用九品中正製,地方大員擔任中正官,負責向朝廷推薦人才,被推薦的人才被分成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又細分為三級,共九個等級。

中正官大都從地方豪強大族子弟中推薦出上品的人選,被朝廷任用為重要崗位,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出身不高的賢才,往往沒有機會得到推薦,魏國的選才機製阻撓了賢人上進的途徑,成為社會發展的禁錮因素。

一個政權的興旺與否,關鍵因素就是人的因素,從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可以得到很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