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統派係內部,教徒按照猶太教規定自己開辦了學校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們從小即接受猶太教的各種禮儀、戒律及經典,以免受異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侵蝕。無論安息日還是一切聖日,他們都嚴守教規不乘坐車輛。在會堂裏也嚴守男女分坐的規定。
哈西迪派是正統派中一個神秘主義教派,他們堅持認為救世主彌賽亞自天而降是猶太人的惟一希望,反對搞各種形式的猶太複國主義。他們獨善其身,很少與其他派別的猶太人交往,男子們蓄著大胡須,穿黑色外套、戴黑色寬沿帽,無論穿著舉止都不允許有一絲馬虎。
改革派正好與正統派形成鮮明對比。他們繼承了猶太啟蒙運動思想,主張消除任何使猶太人與眾不同的地方,使猶太人從孤立的陰影中走出來,融入世界民族之林。他們認為猶太人並非一個獨立的民族,猶太人之間的關係僅僅限於共同信仰猶太教而已,所以猶太人不應當去追尋獨特的猶太民族國家或獨特的猶太文化;猶太教也僅僅是一種宗教而已,不應當成為人們一切行為的準則,使人們的舉手投足都受到教規的各種限製。
改革派的觀念在東歐、德國的猶太人中毫無市場,但是在美國等一些較為寬容的移民國家則比較盛行。但二戰中,納粹殘酷屠殺猶太人的血的教訓,使溫和的改革派們也轉變態度,強硬地支持成立以色列國,使猶太人擁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容身家園。
保守派教徒主張將猶太宗教與猶太文化、猶太民族主義融為一體,並積極支持猶太複國主義。他們嚴守猶太教割禮與飲食禁忌,但對於其他的律法與傳統禮儀,則在原則上接受,在實際運用中頗為靈活。
保守教派的理論觀點是:猶太教是一種不斷演進的宗教文化。它並不簡簡單單地是猶太人生活中的一個孤立部分,而是既為宗教,又是文化,是猶太民族的主要標誌。猶太宗教與猶太民族主義是不可分割的同一體,猶太人可通過民族主義之途,回歸到猶太教信仰的懷抱之中,一個猶太民族家國將成為猶太教的精神中心及文化、宗教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希伯來語是猶太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個沒有曆史語言和自身文學的民族隻能算是一座吉普賽人大營。
猶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世界優秀民族之林,與這種迎合時代多元化不斷進取的思想關係密切。
反猶浪潮促進民族凝聚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的反猶主義有所減緩,但戰爭一結束,這股經久不衰的思潮馬上又抬頭了。
在波蘭,政府公然製定了歧視猶太人的經濟政策。在羅馬尼亞,出現了以把猶太人驅逐出境為公開目標的組織和運動。在立陶宛和拉脫亞,削弱猶太人在經濟、文化領域中影響的傾向日益加劇,並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在蘇維埃俄國,革命後初期猶太人的境況大為改善,反猶太主義被宣布為非法,所有猶太人都獲得了平等權利,一些猶太人還擔任了黨和國家的領導職務。但隨著階級鬥爭的擴大化和一批猶太裔領導人如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被定為反革命,根深蒂固的反猶主義又開始上升,使蘇聯境內至乏百萬猶太人再次處於壓力之下。
二十年代的反猶思潮既繼承了傳統反猶理論中的種族歧視、宗教偏見等老一套貨色,又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將反猶與反共相結合。
由於帶上了強烈的反共色彩,二十年代的反猶運動必然向右翼極端勢力靠攏,最終不可避免地與正在崛起的法西斯主義同流合汙,而將五花八門的反共、反猶、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奇談怪論拚湊在一起,炮製出一種係統的法西斯反猶理論的,正是那位出生在奧地利的前下士阿道夫·希特勒。此人公然宣稱,現在是人類曆史上的“關鍵時刻”,自由資本主義已經分崩離析,“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正在策劃征服歐洲和全世界,作為“優良種族”的雅利安人必須通過“永久性的革命”來消滅猶太人及其馬克思主義,以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