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智慧的人就是那些善於學習的人(2)(2 / 3)

猶太人不管是從商從政或從事科學事業,都注重確立人生奮鬥目標,先是確立目標,然後全力以赴而終至成功。猶太人在確立目標中注意切合個人實際和環境,不會把自己的奮鬥目標確立在可望不可及的位置上。就像愛因斯坦不會把自己的奮鬥目標確立在總統位置上,即使別人推薦他往此目標去,他亦不接受。

寬容變通的生存智慧

猶太人在生存的不穩定時期,他們也尋找辦法,使人們在缺乏政治的情況下享有實踐自己民族的法律和學習的自由。這並不是說他們容忍背叛他們的原則——數世紀以來為夕陽而死的學者和教師的名單很長,也很讓後人敬畏——但如果能夠免暴力,如果在分歧變複雜和不可逆載之前能夠找到一個迂回的辦法,他們就會抓住它。

有一個人,他有一個叫卡姆紮的朋友,還有一個叫巴卡姆紮的敵人。有一次,他舉辦一個聚會,命令一個仆人去請卡姆紮,但他的仆人卻將他的敵人巴卡姆紮請來了。

“你在這裏幹什麼呢?”這個人問道。

巴卡姆紮說:“既然我都來了,就讓我呆在這兒吧。我會為我吃的和喝的付賬的。”

“不行。”這個人回答道。

“那就讓我付一半費吧!”

“再說一次,不行!”

然後,這個人就用手把巴卡姆紮抓起來扔出去了。

巴卡姆紮說:“既然所有的拉比們都在場,卻都沒有製止他,他們必然是讚同他的做法的。我要向政府告發他們。”

他到皇帝那裏說:“猶太人在密謀反叛你。”

“我怎麼能知道呢?”皇帝問道。

“送一份祭品給他們的神廟做犧牲,”巴卡姆紮說,“看他們是不是在他們的祭壇上用它。”

於是,皇帝給了他一頭精心喂養的小牛,讓他送給猶太人。在路上,他在它的嘴巴上弄了一個汙點——或者是在它的眼睛上弄了汙點——而這個地方的汙點將使小牛不再適合在祭壇上使用。

拉比們傾向於用這頭小牛做犧牲,以便不惹怒政府。

但拉比澤查裏亞·本·阿弗基琉斯對他們說:“人們會說我們向我們的祭壇供奉了不潔淨的牲口。”

於是,他們做出決定,殺死巴卡姆紮,使他不能向皇帝告密說他提供的犧牲被拒絕了。

但拉比澤查裏亞·本·阿弗基琉斯再一次幹涉了。

“我們要用死來譴責一個在用作犧牲的牲口上弄了汙點的人嗎?”他爭論說。

作為這個事件的結果,拉比約哈南說:“由於拉比澤查裏亞·本·阿弗在琉斯的小心翼翼,我們的房屋被毀,我們的神廟被燒,而我們的人民被逐出他們的土地。”

因為沒有靈活變通行事,得到的是慘痛的結果。

贏得信任的訣竅

盡管猶太拉比們意識到保守秘密多麼困難,但無論是私人意義上的,還是職業上的,他們都眾口一辭強調對信任的尊重。正如哈西德派拉比阿普塔所指出的,即使在熟知該秘密的人群中私下提起,也是品質低下的一種表現。

不論是朋友還是敵人,不要講他們的故事。即使沉默壓迫你,也千萬不要泄漏別人的秘密。因為一旦他人知道秘密被泄漏,就不再信任你,而且他將抓住每個機會來憎恨你。

最好的訣竅就是,讓它死在心裏。不要恐懼,你不會因此而爆炸。否則的話,一個懷著秘密的傻瓜就像一個臨產的婦女一樣痛苦。

據說,拉比艾米的某個學生提前二十四年泄漏了一場課堂上的秘密講座。

於是拉比艾米把他趕走了,譴責他“泄漏了秘密”。

假若一個走出法庭的法官這樣說:我主張犯人無罪,可是我的同事認為有罪。他們是多數,我能怎麼辦呢?

針對這種人應該說:“不要在人群中搬弄是非。”

曾有一位尊貴的婦女去尋求拉比阿普塔的建議。一看到她,富有直覺洞察力的拉比就大叫起來:

“通奸!你剛剛犯了罪,現在你膽敢進入我的房子!”

這位婦女激動地說:

上帝耐心對待有罪的人。他不立即懲罰他們,也不泄漏他們的秘密,免得他們麵對他的時候感到羞愧。他也並不把臉掉轉而不讓他們看見。然而這個坐在屋裏的拉比一刻也不能忍耐,非要揭露上帝隱藏的秘密不可。

由於發生了這件事,拉比阿普塔常常說:“除了一個女人,誰也沒有打敗過我。”

情感影響身體

猶太人在生存中總結出一套健身之道,甚至心情與身體的相互影響競與現代人的科學研究有異曲同工之處。

不要沉浸在悲傷裏,或者故意使自己痛苦。

愉快的心使人保持生機,快樂使人長壽。

嫉妒和憤怒縮短人的壽命,焦慮使人早衰。

心情愉快的人胃口好,吃得津津有味。

吃三分之一,喝三分之一,在胃裏留下三分之一的空隙。

然後,當你憤怒的時候,就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你的怒氣。

《塔木德》裏這樣說:

“三種東西損害人的健康:焦慮,旅行,罪惡。”

“三種東西有利於恢複人的精神:動聽的聲音,美麗的景物,好聞的味道。”

情感的波動給身體帶來明顯的變化,既清楚又明顯,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

一個身體健壯的人聲音洪亮愉快,容貌燦爛。如果他突然感到一陣惡心,他臉上的表情就低落下來,失去光澤。他皮膚的光彩發生變化,他的聲音變得沙啞微弱……··他的力量減弱,偶爾因為巨大的衰弱而顫抖,他有力的脈搏變得細弱無力……

相反的情形,有人身體很弱,他的外貌很奇怪,聲音很低。當突然有巨大的歡樂降臨在他身上,你就會發現他的身體怎麼變得強壯起來,他的聲音升高,他的臉放出光彩,他的動作變快了,他的脈搏有力了,他的身體表麵變得溫暖了,歡樂和愉快在他的臉上和眼瞼上變得明顯了……當人沉浸在幻想中,陷入沉思,避開社會交往,或者避開曾經身處其中的愉快體驗,在他從極端的情緒中自拔出來以前,醫生什麼也不應當做。

情感的好壞可以影響身體的好壞。

處世智慧

猶太人遍布世界每個角落,在艱難的求生過程中,他們形成了許多高明而獨特的處世技巧,雖然他們不是十足的功利主義者,但現實和利益卻是他們選擇一切事物的標準。猶太民族的處世哲學是最具智慧的學問。

左右逢源的處世術

猶太人認為任何樂趣和工作都要適度,而不可過分。

請看這樣一則笑話:

有三個人一同去吃飯,他們之中一個是天主教神父,一個是新牧師,還有一個是猶太教的拉比。他們點了一條大魚,讓廚師燒好端上來。三個人各自用的信仰方式做了餐前祈禱。

三個人祈禱完畢,天主教神父首先說:

“羅馬教皇是教會的領頭人物,所以我應該吃魚頭。”

說完切下前半段和魚頭放進他自己盤子裏。

新教牧師接著說:

“我們掌握了最後的真理,所以我應該吃魚尾。”

說著把剩下的半段放進自己的盤子裏。

麵對盤子裏剩下醬油和蔬菜,猶太教的拉比先把醬油和蔬菜倒進盤子裏,然後說:

“猶太教最忌諱兩個極端。”

猶太人不願意走極端,而非常注意平衡。

任何事都要適可而止,喝酒和性也一樣。即使當自己難免瘋狂而脫軌時,也要設法保持最低限度的均衡。

假如人類隻有堅強的一麵,那麼對人類作任何嚴格的要求都不過分。但人偏偏還有軟弱的一麵。因此,適度的脆弱也是人之常情和理所當然。同理可知,適當的虛榮和貪婪也是合理的。

萬事萬物沒有極致,有這一麵便有另一麵。爭取一麵還得照顧另一麵,世界才可能均衡向前發展。道路的右側是冰山,左側是火海,當的前進道路是走適度的中間。

贏得角逐的完美方式

猶太人與敵人進行角逐時,通常采取一種安全、完美的方式贏得成功,即把敵人的敵人化轉為朋友。

大衛誕生於伯利恒,是牧羊人的孩子。他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奠定了以色列大帝國的基礎。

大衛非常驍勇善戰,每戰必捷,是以色列的英雄人物。百姓們唱民謠歌頌大衛驍勇善戰:“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因此當時的以色列王掃羅對大衛心存嫉妒,想置他於死地,大衛隻好亡命到國外去。

大衛在逃亡奔走之間,最後定居在與以色列仍處交戰狀態的貝利西帝,大衛對自己說道:“或許有一天,我會被掃羅滅亡,我除了盡快逃到貝利西帝,別無他法。如此一來,掃羅就不會派人來殺我,我便可以從他的手中逃過。”

大衛采取的戰略就是選擇敵人的敵人作為自己的朋友,從而獲取一個暫時生存安身的地方,然後,等待機會東山再起。

大衛來到貝利西帝人的國家後,並不是茫然地過日子,他開始學習他們最尖端的製造鐵器的技術。這是當時製造兵器最先進的技術。

對於鐵製武器製造技術的傳授,貝利西帝人有非常嚴格的管製,猶太人是無法輕而易舉地學習這種技術的。大衛悄悄地去偷襲以色列同胞的小鎮,並帶回許多戰利品,因此獲得貝利西帝王的信賴,被獲準去學習製造鐵器的技術。

但是,這其中,大衛在貝利西帝王前耍了一個手腕。原來,他偷襲的小鎮,並非真正猶太人居住的小鎮,而是沙漠的遊牧民族亞馬雷克。此外,大衛還將部分戰利品送給猶太人的市鎮,偷偷地和同胞來往。為此,他雖然與貝利西帝人做了朋友,但他仍然獲得著猶太人的支持和擁護。

大衛王利用敵人的敵人做朋友的這種策略,後來被猶太人多次運用,作為整個民族生存之道,在曆次遭受迫害和流散的過程中,他們巧妙地化敵為友,在敵人與敵人的敵人之間遊刃有餘,獲取生存的空間,並且最後建立了一個具有獨立主權的猶太王國。

無成見的交際原則

有這樣一則猶太故事:

拉比約書亞是一個博學而樸實的學者。

一天,羅馬皇帝哈德良的女兒對約書亞說道:“在你這麼醜陋的人的腦袋裏,怎麼可能有了不起的智慧呢?”

約書亞非但沒有惱怒,反而笑容滿麵地問道:“在你父親的宮殿裏,葡萄酒裝在什麼樣的容器裏?”

公主答道:“裝在陶罐裏。”

“陶罐!普通老百姓才把葡萄酒裝在陶罐中。”約書亞說,“你應該把葡萄酒放在金銀器皿裏。”

於是,公主便令宮中傭人把葡萄酒從陶罐裏倒出來,裝到了金罐和銀罐中,不久,所有的葡萄酒都變得淡而無味了。

公主沒想到會把事情弄得很糟糕,於是就去找約書亞算帳:“你為什麼讓我這樣做?”

拉比溫和地說:我隻是要讓你明白,珍惜的東西有時候必須裝在簡陋而普通的容器中才能保存其價值。

“難道沒有既出身好又博學的人嗎?”

“有,”約書亞回答道,“但如果出身艱苦一些的話,他們的學問會更大!”

猶太人中的窮人遇到富豪子弟時,不會自卑,更不會覺得有什麼可怕,因為出身富貴之家的人並不一定有學問。但是遇到有知識的人時,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對他非常地敬重。這是因為猶太人隻重個人的才華,而不會去看他的家庭和出身。

事實上,有很多著名的猶太拉比,出身都很卑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希萊爾是木匠,雅基巴是牧羊人。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猶太人中的傑出人物,就是因為他們自身的能力所致。而猶太民族中個人重於門庭出身的觀念則為他們的脫穎而出提供了一個大環境。

正是因為猶太人重個人才華而不重門庭出身,才使猶太民族產生了許多傑出的人物。而這一觀念體現在人際交往中,猶太民族則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門第觀念,在人與人交往中,猶太人少有趨炎附勢之舉,出身好的人也難以依靠出身攫取社會地位,或者取得什麼其他優勢,人們都是依靠勤勞和智慧獲得個人地位。

個人才華重於門楣出身是猶太人處世的重要觀念,它激勵了許多出身不好的人去積極進取,也體現了社會公平的原則。

化敵為友的處世之道

在猶太人心中,人類都是一個祖先繁衍下來的,是同源同根。也就是說人的存在是世界性的,即四海之內皆兄弟。因此猶太人認為人要去愛整個人類。

因為有這樣一個大人類的觀念,在曆史的長河中,盡管猶太人受盡迫害,曆盡坎坷,人生幾乎就是奔波亡命,但是,一旦猶太人有能力主宰異族命運的時候,他們卻並不會像當年遭受迫害追殺那樣迫害侮辱其他民族。相反,他們能夠以平常的心對待其他人,甚至用愛心去幫助他們。

為此,有句猶太格言訓侮道:“誰是最強大的人?化敵為友的人。”

猶太人認為,諒解和接受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才是最好的待人之道,這樣就能得到希望中的回報。為此猶太拉比高度讚美那些“受到侮辱卻不侮辱別人,聽到誹謗卻不反擊”的人。

在猶太人的《聖經》中有一則約瑟夫接納他的哥哥的故事。

約瑟夫是雅各的第十一子,遭兄長忌妒,在年少時被他賣往埃及為奴,後作了宰相。

有一年因為饑荒,他的父親派哥哥們到埃及來尋求食物,約瑟夫見到了兄長。

當約瑟夫發現自己的哥哥們時,在眾多仆人麵前終於控製不住自己,他大聲叫起來:“所有的人都走吧!”

眾仆人都離開了,這時約瑟夫對哥哥們說:“我是約瑟夫。我們的父親還好嗎?”

可是,他的哥哥們無法回答,一個個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接著,約瑟夫又對哥哥們說:“走近些。”

當他們走近,他說:“我是你們的兄弟約瑟夫,你們曾經把我賣到埃及。”

兄長們還是不敢相信。但是,當他們明白一切都是真的時,他們看著眼前的弟弟如此威風,如此榮耀,嚇得雙腿顫抖不停。

但是,約瑟夫並未報複兄長,而是溫和地說:

“現在,你們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而感到難過,或譴責自己,那是上帝為了救我的命把我早些送來的。故鄉發生饑荒已經兩年了,接下來還有五年時間所有的土地將顆粒無收。上帝把我早些送來,是為了讓你們繼續存活,以特殊的方式搭救你們的性命。所以是上帝把我送到這兒來的,而不是你們,他使我成為了法老的宰相,所有財產的主人,整個埃及的統治者。”

約瑟夫這種寬以待人、化敵為友的處世行為,也是千百年來猶太人傑出的生存智慧:對整個人類充滿愛心而去真誠愛護每一個人。所以猶太人對待敵人能用愛心去寬恕,對待朋友能用真誠去回報。這恰是猶太民族的偉大和高尚之處。

巧妙運用虛榮的高招

猶太人認為,人自從降生以來,虛榮就開始與他相伴。年幼時,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長大以後,也隻是學會讓步。即使人死了,虛榮也不會消失,墓碑也會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光榮”。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自我愛”,而且虛榮在某種程度之內是被允許的。此外,猶太人認為虛榮也有好的一麵,因為它能使人重視自己,自尊、自立、上進心都是從“自我愛”的土壤中長出來的。但是,愛是盲目的,當一個人過分沉溺於自我愛和虛榮中時,就看不見別人厭惡的眼光,並且很容易會引起他人的反感。

自我愛可以成為人的力量,但也會給人性帶來脆弱。沒有一個人被誇獎時會不高興;因為自古以來,人就是住在虛榮海中的一條魚。

士師參孫由於力大無窮,所以將非利士人打得落荒而逃。勝利後的參孫遇到了妓女大利拉,禁不起虛榮心的誘惑說出了自己力大無窮的原因,因此被非利士人活捉。

猶太人認為,犯了過錯,得到別人的諒解後,常常還會有自己不能原諒自己的情形;有時在許久之後,每想起那一次過錯,仍然會感覺刺痛,這種感情如此強烈,是因為傷到人的虛榮心,所以傷痕不容易治愈。為此,猶太教徒有一種很強的“自責”意識——他們可能不因犯罪而難過,但卻因為覺得傷了他人的虛榮心而坐立不安。

自我愛是絕對健康的,以自我為中心也並沒有錯,因為人是惟一能說出“我”的動物;但是絕不可過分,因為一個人假如一味地溺愛自己,追求虛榮,就是對自己的殘害。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眼中有自己,所以當別人誇獎自己時,每一個人都會很高興。猶太人深諸這一點。因此,當他們想要操縱一個人時,常常就是激發對方的虛榮心,把人之所欲施於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猶太人隨時恭維別人的為人、處世、衣著等等。恭維甚至成為猶太民族的一種處世手段和習慣了。

為了使恭維話恰到好處,《塔木德》對此做了如下的一番解釋:

“誇獎人時要看對象——對愚昧的人要盡量誇獎他;對賢明的人,則隻要點到為止就好了。這和醫師的配藥恰好相反:醫生對重大的疾病,開出較重的處方;而對輕微的疾病,就會開出較輕的處方;相反地,在恭維別人時,對有知識的人要適可而止;對沒有知識的人,則要特別強調他的任何一絲優點。”

虛榮心必須有個尺度,特別是在與競爭對手或敵人相處時,更應該力戒虛榮,否則就會被別人利用。為此,《塔木德》告誡人們:“自我愛的最佳伴侶是謙虛和對別人的關懷。”

猶太人的社交藝術除了恭維之外,還常常有針對性地送禮,其實質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虛榮心。猶太人不但最會說恭維話,而且奉承的手段無人能及。這也是猶太民族處世智慧的高明之處。

“柔軟”處世的藝術

猶太人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特質,所以想要和這麼多各式各樣的人相處在一起,一定要有“柔軟性”。這樣世界才可能平靜,人們之間相處才會少摩擦和糾紛。

《塔木德》告誡人們:

“應該經常像蘆葦那麼柔軟,而不要像鬆樹那麼硬直。”

在猶太人眼裏,不管風從哪個方向吹來,蘆葦都能隨風而倒,等到風停了之後,它又回複到原來的位置,假如沒有風,它就永遠保持直立。可是高大的鬆樹卻因為硬直,強風一來就把它連根拔起。

由於柔軟性不同,所以鬆樹常常用來作為建築材料,或者被當做生火的木柴;而蘆葦則可以成為撰寫《塔木德》和《猶太教則》的聖筆。

從蘆葦和鬆樹不同的最後命運可知:柔軟和靈活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曾經有一個拉比,有很深遠的思想,以至於能看透問題的方方麵麵。一天一個男人來找他,希望拉比允許他離婚。

“你對妻子有什麼成見呢?”拉比很嚴峻地問他。

這個男人開始他冗長的抱怨。

“你是對的。”拉比同意地說。

然後,拉比轉向婦人。

“現在讓我聽聽你的說法吧!”他催促道。

拉比帶著明顯的同情聽著。

“你是對的。”當她結束時,他以很肯定的語氣說。

這時拉比的妻子出現了,她說:“怎麼會這樣?他們不可能兩個人都對!”

拉比皺緊了眉頭,細想了一下。

“你也是對的!”他做出了回答。

在一切都對的回答中,智慧的拉比一直遵奉蘆葦草的處世哲學:拉比正是用自己的行動告誡人們在對待他人時,不要像鬆樹那樣硬直,應該多一些柔性,才能和睦無事。

但是,猶太人也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軟軟的。一些猶太拉比曾這樣勸戒人們:不要像海蜇那麼軟——全身都是肉,但也不要像石頭那麼硬——全身都是骨頭,而要“軟”“硬”兼具,如此才是最接近完美的人。

遠“鮑魚”的交友明言

在猶太人看來,每一種金屬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微粒子”組成,它們遵循一定的法則不停地從事忙忙碌碌的運動。因此,猶太人認為金屬也是活的。

用力擠壓一塊金屬,隔一段時間後把手放開,從外表上看,這塊金屬也許並沒有什麼改變,但是這塊金屬的內部一定有過很劇烈的變化。

因此,一種東西和另一種東西接觸時,一定會互相影響、互相滲透。

同樣道理,當一個人和另一個人接觸時,一定也會產生出同一種現象——甲的一部分進入乙的心中,乙的一部分進人甲的心中,但兩個都毫無感覺。分手後,也許連對方的麵孔和名字都已忘懷,但是兩人的內部卻已經起了微妙的變化,不再是先前的人了。醜惡和善良都可能潛移默化地進入人的內部。

猶太人對於交友是非常慎重的,時時小心,處處提防。每當他們遇到一個人時,他們都會思索一個問題:應該花多少時間接觸那個人?又該沾上多少他的習性呢?

但是,猶太人又認為沒有朋友的人就如同失去手臂一樣。因此,他們把朋友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像麵包的朋友,這種朋友是經常需要的;第二種是像菜的朋友,這種朋友是偶爾需要的;最後一種是像病的朋友,這種朋友應盡量避開。

《塔木德》這樣說:“跟狗玩,就會有跳蚤上身。”因此,拉比教導人們說:“當你拯救朋友使其脫離泥淖時,絕不可害怕自己沾上肮髒的泥巴。”

沒有一個人能獨自成長或獨自墮落,所以在猶太人看來,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朋友是人生中一件很重要的事。

正如猶太格言所說:“走進香水店,就是什麼都不買,也會沾上芳香的氣味。”

勿以不利強迫人

有一次,安冬尼皇帝派使者到朱丹·哈·尼撒拉比那兒,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帝國的國庫快要空了,你能給我一個補充國庫的建議嗎?”

朱丹拉比沒有回答一句話,他把使者帶到了他的菜園,然後安靜地幹起活來。他把大的甘藍拔掉,種上小甘藍。對甜菜和蘿卜也是這樣。

看到朱丹拉比無意回答問題,使者對他說,“請給我個回信。”

“你什麼都不需要。”

於是,使者返回到安冬尼那兒。

“朱丹拉比給我回信了嗎?”

“沒有。”

“他給你說什麼了嗎?”

“也沒有。”

“那他做了什麼?”

“他隻是把我領到他的菜園裏,然後他把那些大蔬菜拔掉,種上小的。”

“那我明白他的建議是什麼了!”皇帝興奮地說。

於是,他立刻遣散了他所有的官員和稅收大臣,換成少量的有能力、誠實的人。不久,國庫就得到了補充。

猶太人運用這個故事說明國王要補充國庫時,應該去想辦法,而不能以不利的條件去強迫百姓去多繳稅。不去強迫別人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是猶太人的處世方法之一。在現實生活中猶太人更反對以不利條件去強迫別人。

對於以不利條件去強迫別人,猶太人又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天,拉比在路上碰到兩個正在爭辯的男孩。

兩個男孩麵紅耳赤地爭論到底誰的個子高,吵來吵去,還是沒有結果。後來,其中一個男孩強迫另一個男孩站在水缸裏,而他自己站在缸沿上。他終於證實了自己較高。

拉比看到這一幕情形,悲傷地對自己的弟子說:“是否世上的人都常這麼做呢?為了證實別人劣於自己,就強迫別人下水缸;如果別人不願意下去,他們就會自己爬到高處,以顯示自己優於別人。”

在現實生活中,種種欺騙的事件屢見不鮮,但是,猶太人認為壞事掩不住別人的耳目,終有一天人們會發現事情的真相。即使有人能幸運地瞞過別人,但是做了壞事之後,自己的心裏一定會覺得很不舒暢,而時時懷著恐懼之心。因此,以不利條件強迫他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此,猶太人在和別人進行競爭時,總是站在同等公平的立場上,而不是以不利的條件去強迫別人。

有求必應的求助法

在猶太人看來,完成自己所能的是人,完成自己所希望的是神。但無論是要完成自己所能的,還是完成自己所希望的,都有求助於人時,若想有求必應,必須謙虛,善對別人。

猶太人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教導人們如何向人求助:

有個富翁生了10個兒子。他保證自己去世的時候會給他們每人100第納爾。可是隨著時光流逝,他失去了一些錢,隻剩下950第納爾。所以他給了前麵9個兒子每人100個第納爾,對最小的兒子說:

“我隻剩下50第納爾了,我還必須拿出30個第納爾作喪葬費。我隻能給你20第納爾。不過,我有10個朋友,準備都給你,他們比100個第納爾好多了。”

他把最小的兒子告訴給朋友們,然後很快死去。

埋葬父親後,那9個兒子各自謀生,最小的兒子也慢慢地花著父親留給他的20第納爾。當他剩下最後一個第納爾的時候,他決定向父親的10個朋友請求幫助,於是他先邀請他們美餐一頓。

他們一起吃喝,紛紛說:“在這麼多兄弟中他是惟一還記得我們的人。讓我們對他仁慈一些,報答他對我們的好意。”

於是,他們每個人給了富翁的小兒子一隻懷了牛犢的母牛和一些錢。母牛產下小牛,富翁的小兒子賣了小牛,開始用換回來的錢做生意,不久他便成了大富翁。

人不可能事事都能辦到,求助別人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傲慢地強迫別人是辦不成事的;隻有謙虛地求助別人,事情才可能辦得完美。正如猶太拉比所說:“求別人時,必須要像女人一樣溫柔。”

慎獨自律的處世智慧

猶太民族弘揚“慎獨精神”,即可貴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評精神,他們總是去問自己做了什麼,做對了什麼,慶該做什麼,卻很少要求別人該怎樣做。但這絕不必意味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絕不提倡“獨善其身”式的“隱士”,而是教導人們要和普通大眾生活在一起。

有個拉比,行為高潔,為人親切而仁慈;對神虔誠,做事審慎,因此他理所當然地成為受人景仰愛戴的人。

過了80歲後的某一天,他的身體的突然一下子開始變得虛弱了,並很快地衰老下去,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經臨近,便把所有的弟子叫到床邊。

弟子到齊了之後,拉比卻開始哭了,弟子十分奇怪,便問道:

“老師,您為什麼要哭呢?難道您有忘記讀書的一天嗎?有過因為疏忽而漏教學生的一天嗎?有過沒有行善的一天嗎?您是這個國家中最受尊敬的人,最篤敬神的人也是您;照理說老師您沒有任何哭的理由才是!”

拉比卻說:“正是因為像你們說的這樣,我才哭啊!我剛剛問了自己:你讀書了?你向神祈禱了?你是否行善?你是否做了正當行為?對於這些問題,我都可以作肯定的回答;但當我問自己,你是否參加了一般人的生活時,我卻隻能回答:沒有。所以我才哭了。”

這則猶太故事除希望人們凡事從我做起,呈自我反省,慎獨自律,同時也在勸說一些不在共同體活動中露麵的人,以使他們一起“參加一般人的生活”。從這裏不難看出,這個“一般人的生活”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衣食住行,也不是指常人的其他感性生活,而是特指猶太民族的集體生活。

可見,猶太人這種以自我為基點的“慎獨自律”的處世觀念,並不是與集體、別的個體相脫離,猶太人“慎獨自律”一方麵在於提升了自己,另一方麵卻又影響感化了別人,這比單純的要求別人要強得多。正如在猶太複國運動中體現出來的,猶太人不論貧富,地位懸殊,一律為著心中的以色列建國而積極努力,他們從沒有想過要求別人為重建國家而做些什麼,而隻是想著我能為祖國的重建做些什麼。正是這種先從自己做起的理念和精神升華了猶太民族的集體感和凝聚力,從而使他們能夠在四散各地的情況下緊密相聯,並最終促成了以色列的再生。

寬人律已的道德準則

希萊爾拉比出身貧寒,靠自己的天賦和勤奮,掌握了淵博的知識。希萊爾拉比當了猶太教首席拉比之後,一次來了一個非猶太人。他要希萊爾拉比在他能以一隻腳站立的時間裏,把所有的猶太學問告訴他。可是,他的腳還未提起來,希萊爾拉比已把全部猶太學問濃縮為一句話告訴了他:

“不要向別人要求自己也不願意做的事情。”

猶太人認為,人在社會生活,這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為一種互助互諒的關係,這種關係本身又必定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這種理解從理論上說不管有多少環節,多少障礙,但在經驗上,隻要我們大家都是人,就可以從自身的趨樂避害的原始要求上,找到理解他人的前提。

互相理解,互相廉讓的處世原則隻是一個樸素的準則,在具體的環境中,還必須恰如其份地視實際情況來運用。《塔木德》上有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一次,有位拉比邀請六個人開會商量一件事,可是到了第二天,卻來了七個人,其中肯定有一個人是不邀自來的。但拉比又不知道這個人究竟是哪一位。

於是,拉比隻好對大家說:“如果有不請而來的人,請趕快回去吧?”

結果,七個人中最有名望的人,那個大家都知道他一定會受到邀請的人卻站了起來,走了出去。

七個人中必定有一個人未受到邀請,但既然到了這裏,再要自己承認資格不夠,是一件令人難堪之事,尤其還當著這麼多人的麵。所以那位有名望的拉比退讓,可謂用心良苦。如此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並采取相應行動,正體現了他的仁慈之心。

這則故事側重於發掘猶太民族那種獨具特色的周詳妥貼的智慧。除此之外,還含著一層承認他人人性的優先性,甚至克製自己的人性要求,以協調人際關係的涵義:一個人沒有權利把自己不願意要的東西強加於他人,但一個人也不應該把一般人都不要的東西強加給自己。

猶太人之所以把他們的足跡留在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並創造出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商業成就,盡管也不時因自身的“暴富”或充當有“吸血蟲”之稱的高利貸者而遭受異族的踐踏和殺戮,但他們作為一個弱小民族能夠憑自己的信念和出色的成就而生存下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在某種意義上,猶太人所持尊重他人的道德觀念——相互尊重,彼此寬容,正是支撐他們在激烈的競爭壓力和強權夾縫中求得生存的藝術。

駕馭性情的方式

猶太傳統有時認為某種憤怒是必要而重要的——比如,對社會上不公正的憤怒,或先知們對所處的腐敗時代的憤怒。但是,一個人如果不加控製地對別人表示憤怒,那麼他將受到譴責。

從一個人對待三種東西的方式中可以知道他的性格:他的酒,他的錢,他的憤怒。

當憤怒不由自己駕馭時,有些人以連自己也會嗤笑的方式說話。

有四種性格:

輕易動怒,容易安慰——他的所得被失落抹煞了。

很難動怒,很難安慰——他的失落被所得補償了。

很難動怒,容易安慰——聖人。

輕易動怒,極難安慰——小人。

在狂暴中扯破自己衣裳的人,或在狂怒中砸碎家具的人,最後將膜拜偶像。因為這就是邪惡衝動的伎倆:今天它說“扯破你的衣裳”,明天說“膜拜你的偶像”。於是他走過去膜拜偶像。

但當人們不能駕馭自己的性情時,該怎麼辦呢?

有一個虔誠的人,脾氣很壞,當人們和他爭吵,他不是應答,而是喊叫和詛咒。平靜下來以後,他為自己的舉動懊悔。

他去問一個先賢:“我怎樣才能在憤怒的時候不詛咒別人?”

先賢回答說:“你可以在詛咒之後毅然對自己說:‘我對他詛咒的一切都會發生在我的頭。’或在詛咒之前說:‘我詛咒他的一切也許會落到我頭上。’這樣你就不會詛咒了。”

但是那人不願聽從這個建議。相反地,他每次喊叫和詛咒的時候,都毅然決定要貢獻一份施舍,一想到要拿出那麼多錢,他就不敢再詛咒了;而且對他而言,施舍是對壞脾氣的賠償;但對施舍而言,壞脾氣是利益之源。這是駕馭自己性情很有效的方式。

希萊爾出生在巴比倫尼亞,但兩個閑人卻針對此事而特意設計出一係列令人惱怒的問題,希萊爾是如何控製自己的憤怒的?

從前有兩個人下了400祖茲的賭注。他們說:“誰能惹希萊爾發怒,誰就能得到這400祖茲。”

其中的一個就去了。那天是安息日前夕,時近黃昏,希萊爾正在洗頭,那人來敲門。

“希萊爾在哪兒?希萊爾在哪兒?”那人大聲喊叫著。

希萊爾被上一件外套,出來迎接。

“孩了,”他說,“怎麼啦?”

那人說:“我需要問一些問題。”

“問吧。”希萊爾說。

那人問道:“為什麼塔德莫瑞特人的眼睛是模糊的?”

“因為,”希萊爾說,“他們把家安在沙漠裏,風沙吹啊吹的,他們的眼睛就變得模糊了。”

那人離開了,等了一會兒,又回來敲門。

“希萊爾在哪兒?”他大聲喊叫著,“希萊爾在哪兒?”

希萊爾披上外套走出來。

“孩子,”他說,“怎麼啦?”

那人回答說:“我需要問幾個問題。”

“問吧!”希萊爾說。

那人問道:“為什麼非洲人的腳是平的?”

“因為他們居住在潮濕的沼澤中,”希萊爾說,“任何時候他們都走在水裏,所以他們的腳是平的。”

那人離開了,等了一會兒,又回來敲門。

“希萊爾在哪兒?”他大聲喊叫著,“希萊爾在哪兒?”

希萊爾披上外套走出來。

“你想問什麼?”他問道。

“我要問一些問題。”那人說。

“問吧。”希萊爾對他說。他穿著外套,在那人麵前坐了一下來,說:“問什麼?”

那人說:“這是王子回答問題的方式嗎?整個以色列再沒像你這樣的人啦!”

“天哪!”希萊爾說,“馴服你的靈魂!你想要什麼?”

那人問道:“為什麼巴比倫尼亞人的頭是長的?”

“孩子,”希萊爾回答說,“你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巴比倫尼亞,由於沒有熟練的接生婆,嬰兒出生的時候,奴隸和婦女在他們的腿上照料孩子。所以巴比倫尼亞人的頭是長的。可是在這裏,有熟練的接生婆,嬰兒出生的時候,在搖籃裏得到很好的照料,他們的頭受到摩擦。這就是為什麼巴勒斯坦人的頭是圓的。”

“你讓我失去了400個祖茲!”那人大喊起來。

希萊爾對他說:“你因為希萊爾失去400個祖茲,也比希萊爾發脾氣更好些。”

從上麵的故事可知,在一個會令絕大多數人狂怒的情形下,希萊爾卻以溫和的方式控製自己,並最終馴服對方。

尋找生命中的友誼之光

猶太人認為,人需要有朋友一起吃飯,一起喝酒,一起學習《聖經》,一起學習《注釋》……給自己找個朋友,對他傾訴心底所有的秘密——關於《聖經》和世俗生活的秘密。

畫圈者豪尼生活於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帝國早期。他不但是一位著名的學者,還被認為是魔法師,尤其擅長求雨。他的綽號“畫圈者”大概來自他求雨時最壯觀的技藝表演:他在地上畫一個圈,和他的祈禱者一起站進去,雨不多不少正好滿足莊稼的需要。當雨下夠了,他就再祈禱,雨就停了。

據羅馬猶太曆史學家約瑟夫斯說,豪尼死於當時統治巴勒斯坦南部朱第亞的哈斯莫尼王朝內不同勢力之間的鬥爭,但是,根據傳說他的死另有其因。

在路上走的時候,畫圈者豪尼看到有個老人在栽豆莢樹。他問那人需要多長時間這棵樹才能結果子,那人回答說要七十年。

豪尼坐下來吃東西,覺得昏昏欲睡,他躺下睡著了。在越睡越沉的時候,他周圍的石頭升起把他遮在裏麵,這樣從外麵就看不見他。他一口氣睡了七十年。

醒來的時候,他看見有個人正在摘樹上的果子。

“你是栽這棵樹的人嗎?”豪尼問。

“不,我是他的孫子。”那人說。

“很顯然,我睡了七十年!”豪尼驚訝地叫起來。

然後他注意到自己的那頭驢子已經繁殖成了一群,在田野裏倘佯。

豪尼回到原本自己生活的地方。

“畫圈者豪尼的兒子還活著嗎?”他問那兒的人。

“他的兒子不在了,”人們說,“不過他的孫子還活著呢!”

“我是畫圈者豪尼。”他說,但是沒人相信他。

豪尼離開家,到他學習的地方,看到很多學者正在一起學習。

“法律對於我們就像在畫圈者豪尼的時代一樣清楚,”他聽見學者說,“因為不論什麼時候豪尼來到學習的地方,他總能澄清學者們閱讀文本時遇到的問題。”

“我是豪尼。”他興奮地對他們大聲說。

但是學者們不相信他,他們也不願意表示他從前受到的敬意。

豪尼受到深深的傷害,他祈求死去。他的祈禱得到回應,他死了。

從這個悲劇可知,友誼猶如生命的陽光,缺少友誼,不如死去。猶太先賢對此認為,要麼和朋友在一起,要麼去死。

在猶太人看來,朋友比世上所有的錢都珍貴;為了朋友,可以犧牲生命。

有兩個親密的朋友,因為戰爭被分開而生活在不同的王國。有一次,其中的一個去看望另一個,因為他來自敵國,所以被當作間諜囚禁起來,判了死刑。

再多的懇求也救不了他的命,所以他乞求國王發一次善心。

“陛下,”他說,“你讓我回自己的國家呆一個月料理好後事,這樣我死了以後我的家庭還能得到照顧,月底我就回來接受死刑。”

“我怎麼能相信你還會回來?”國王說,“你給我什麼保證?”

“我的朋友可以保證,”這個人說,“如果我不回來,他可以替我死。”

國王把這個人的朋友帶來,驚訝地發現他的朋友對這個條件表示同意。

到了這個月的最後一天,太陽落下去,那人還沒有回來。國王下令把他的朋友處死。就在刀即將落下的時候,那個人飛快地趕回來了,把刀擱在自己的脖子上。可是他的朋友阻止了他。

“讓我替你死吧!”他請求道。

國王被深深地感動了。他下令把刀拿開,兩個人都得到了寬恕。

“既然你們有這麼深的愛和友誼,”他說,“我懇求你們讓我也加入進來吧。”從那一天起,他們都成了國王的朋友。

為自己找一個朋友,生命會多份精彩。忠誠的朋友是可靠的避難所;如果誰找到這樣的朋友,就好比發現了寶藏。

警惕受嫉妒主宰

對於他人的成功,嫉妒是比快樂更典型的反應。當人一旦被嫉妒和憎恨所主宰時,它不僅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破壞自我。

一個人除了兒子和學生,他對誰都會嫉妒。

有些人特別愚蠢,看到朋友走運的時候,就開始胡思亂想,變得又難過又沮喪,甚至他自己擁有的好東西也不能讓他感到快樂,這就是朋友的好運對他的影響。

摩西認為死一百次也比受一次嫉妒的刺激要好。而智慧的所羅門這樣評價:“嫉妒使骨頭腐爛。”

有兩個人,一個貪婪,一個好嫉妒。

他們二人都恨自己的兄弟,他們說了很多斥責造物主的話。

貪婪的人這樣說:“看看上帝的作品多麼邪惡而讓人難受!為什麼我這麼窮,而那個住在我右邊的鄰居,我的敵人,卻那麼富有?”

好嫉妒的人帶著慣有的憎恨說:“上帝不會理你,也不會聽見你的話讓你變成王子。你要能變富,我就去死好了……”

上帝的天使在勒歇姆的荒野發現了他們,一看見他們就說:

“聽著,我被派來是為了在今天滿足你們的任何請求……我同意:你們中的一個人,無論他說出什麼來,一定會有而且馬上就會出現。後說的人則會得到兩倍於前人的東西。你們不能破壞這個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