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智慧的人就是那些善於學習的人(2)(3 / 3)

然後就開始消失……天使離開了;消失得無影無蹤,連腳印都看不到。這時二人才明白他是上帝的天使,真理就在他的唇邊。

那個貪婪的人渴望得到雙份的東西,於是說:“你先許願。”

好嫉妒的那個人回答說:“我祈求什麼你都會得到雙倍恩賜,我有這麼傻嗎?”

那個貪婪的人憤怒起來了……他狂怒地撲到好嫉妒的人身上,把手舉得高高的,狠狠地打他。

於是兩個人扭在一起打架,最後那個好嫉妒的人說話了。

好嫉妒的人說:

“上帝啊,求求你,對你的仆人做些違背您仁慈的事情吧!讓我瞎掉一隻眼,可是要讓我的敵人兩眼都瞎掉。讓我的一隻手殘廢掉,可是要讓我的敵人收隻手都殘廢。”

話傳到了上帝那裏,就在好嫉妒者話音還未落的時候,突然一陣可怕的黑暗降臨了——他們失明了。

貪婪者有另外一個雙倍的所得,他兩隻眼睛都瞎了,兩隻手在袖子裏無力地垂著,他所有的力氣都沒了。

兩個人就留在那兒了,認為羞恥和丟臉。他們的渴望和憎恨都沒有了,因為那個貪婪的人再也不渴望貴族的府第,他隻渴望進入墳墓。那個憎恨兄弟的好嫉妒的人再也不怨恨別人。他失去了一切之後嫉妒也離開了……他被毀滅了。

他人成功的時候,去分享他的快樂吧!千萬別被嫉妒和憎恨所主宰,否則害人害己。

猶太人的待客之道

亞伯拉罕是傳說中殷勤好客的典範,在妻子薩拉的協助下,他迅速為裝成流浪者的上帝的三個使者準備了豐盛的晚餐。他的親切尤其高貴,因為和上帝訂約,他在九十九歲時實行了割禮,這時仍然處在恢複時期。以他為榜樣,猶太人推崇好客的美德,尤其是對陌生人的殷勤。盡管他們的許多規範是從身邊的希臘人和羅馬人那裏借鑒來的,但比起單純的禮節他們更強調真誠,既關注主人的舉止,也重視客人的表現——甚至把對客人的要求引伸到在外國旅行的人們。

《塔木德》裏這樣描述隻注禮節而缺少真誠的主人:

他熱切地邀請鄰居做客,其實在心裏並不是真的歡迎。

他屢次要送禮物給鄰居,明知道鄰居們不會收下。

他讓客人相信他特意打開了一桶酒來招待客人,而實際上那桶酒已經賣給了商店主。

巴尤哈尼亞正是這樣一個糟糕的主人。

巴尤哈尼亞決定舉行一個宴會,招待羅馬貴族。他向拉比以利則·本·尤斯·哈·戈利利谘詢。

拉比以利則說:“如果你打算邀請二十個人,就做好足夠招待二十五個人的準備。如果你打算邀請二十五個人,就做好足夠招待三十個人的準備。”

但巴尤哈尼亞沒有聽建議,隻準備了招待二十四個人的飯菜,卻邀請了二十五個人。

結果他差一道菜。

他把一隻金盤子放在沒有菜的客人麵前。客人把盤子扔到他的麵前,很憤怒地說:“你難道讓我吃金子嗎?”

巴尤哈尼亞走上前去對拉比以利則·本·尤斯·哈·戈利利說:“我真不該告訴你請客的事情,因為你教了我怎麼做而我卻沒有聽你的話。不過,我想知道,上帝對你們學者揭露了律法的秘密,難道也告訴了你們讓客人高興的秘密嗎?”

拉比以利則回答說:“上帝告訴我們讓客人高興的秘密了。”

“你知道該做什麼?”他問。

拉比以利則回答說:“從戴維那裏學的。書上寫著:‘當阿伯納在十二個人的陪伴下來到赫布倫的戴維家時,戴維用盛宴款待阿伯納和跟隨他的人’,並不簡單地說‘他舉行了盛宴’,而且還說了‘款待跟隨他的人’。”

一個好的客人該說什麼呢?

“我的主人為我費了多大的心啊。他在我麵前放了多少肉啊!他給了我多少酒啊!他給了我多少蛋糕啊!所有的這一切,他都是為了讓我高興!”

可是,一個壞客人怎麼說呢?

“主人到底為我費了什麼心呢?我隻吃了一小片麵包。我隻吃了一小塊肉。我隻喝了一杯酒!無論主人做了什麼,都隻是為了讓他的老婆孩子高興罷了。”

受到殷勤款待的客人應當在盤子裏留下一些食物,表明主人招待豐盛,超出了需要。如果他把所有的東西都吃光,人們也許會說主人招待不好。

可是,如果主人對他說:“請不要剩下,為什麼把人吃的好東西喂狗呢?”他應當聽從主人的意願把食物都吃下去。但是,如果主人不得不把剩下的食物喂狗,他就犯了浪費食物的罪。

當摩西率領眾人來到以東,他們對國王說:“請允許我們從您的國土上通過……我們不會喝任何一口井裏的水。”

摩西對以東國王所說的意思是:我們不會喝自己帶的井裏的水(傳說中有一口井陪伴旅途中的猶太人),我們也不會吃天賜的嗎哪。你不必抱怨我們隻給你帶來麻煩,因為我們給你帶來了生意。

一個人在國外計算旅行費用,即便隨身攜帶了各種必需的用品,他也不該吃喝自己所帶的東西。相反地,為了促進貿易,他應從當地的商店主手裏購買所需的東西。

千萬別恥笑他人

用言辭誣蔑別人,比在財物方麵騙人壞多了,因為後者隻影響到別人的錢,而前者影響到那個人的全部。眾所周知,言辭傷害別人是可以和謀殺相提並論的罪惡。盡管大多數情形下言詞的攻擊和身體的攻擊不一樣,但對人的傷害程度是沒有多大區別的,甚至前者更甚於後者。

三種人應該受到詛咒永遠呆在地獄裏:和已婚婦女通奸的人;當眾羞辱鄰居的人;用侮辱性的綽號稱呼鄰居的人,哪怕鄰居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稱呼。

一個坦拿(猶太口傳律法集的編注者)對拉比納曼·本·伊薩克說:

“一個當眾侮辱鄰居的人,其行為就像殺人犯一樣讓對方流血。”

拉比納曼回答道:“你說得很對。我看到過,人受侮辱的時候臉上的紅色就消失了,一片蒼白。”

《塔木德》這樣警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最警惕什麼樣的錯誤?讓別人感到羞恥。”

因此,一個人把他人扔進火爐裏也比當眾羞辱他人要好。

第二廟宇被毀之後,一個學者組成的法庭在各種時間召集會議,確定一年中的月數和節日。

有一次,拉班噶瑪利爾二世說:“明天一大早就送7位學者到上院去。確定當年的月份和節日。”

然而第二天早晨,他發現來了8位學者。

“未經允許而擅自進來的那個人,無論你是誰都必須離開。”他大聲地說。

小撒母耳站起來說:“我是那個未經允許而擅自進來的人。但我不是來參加置閏的,我是來學習法律的。”

“坐下,孩子,坐下。”拉班噶瑪利爾說,“你當然有資格置閏,但是拉比們規定隻有受到指定的那些人才可以參加這個活動。”

事實上,是另外一個學者而不是小撒母耳未經允許而自己來了。撒母耳自己站出來承受羞辱而不讓那個人感到尷尬。

有一次,在拉比猶大王子演說的時候,他在房間裏聞到了大蒜的味道。

“吃了大蒜的人必須離開。”他說。

拉比西亞站起來離開了,然後其他的學者們都跟著走了出去。

早晨,拉比的兒子——拉比西蒙,遇到了拉比西亞,上前問道:“是你發出那種討厭的味道嗎?”

“上帝啊!”拉比西亞說。因為他和其他的學者想幫助那個有過錯人的免於被羞辱。

從前有個人在市場上掀開了一個婦女的麵紗,拉比阿吉瓦判決這個案子,讓那人給這位婦女賠償了400個祖茲。

那個人說:“拉比,給我一些時間來賠償。”

拉比阿吉瓦同意了。

那個人注意觀察著這個婦女,有一天看到她站在院子的外麵,就在她麵前打碎了一罐油。

那個婦女揭開了麵紗,用手掌捧起一些油,在頭上擦了擦。那個人早就安排了旁人看到了這個場麵,然後來到拉比阿吉瓦的麵前申訴道:

“我一定得給這樣的女人賠償400個祖茲嗎?”

在猶太社會,一個婦女當眾揭開麵紗是不夠莊重的表現。

拉比阿吉瓦說:你的爭辯沒有法律的效力。盡管不允許一個人傷害自己,但是他不必為此而賠償。但是若別人傷害了這個人,施害一方是有義務賠償的。

“同樣的,一個人砍倒自己的樹,盡管這是違法的,但不必賠償。如果別人砍倒了他的樹,則必須賠償。”

永遠不要揭人傷疤

我們知道,真正體貼的人甚至不會提及可能會讓別人感到不快的話題,甚至不能容忍那些念叨別人過錯的人。瑞什·拉吉什(全名是西蒙·本·拉吉什)是三世紀巴勒斯坦的著名學者,一個魁梧、強壯的人,曾經在年輕的時候作角鬥士和野獸搏鬥。拉比喬拿森勸服他放棄了角鬥士生涯,改而求學。他成為一個信徒,後來和拉比喬拿森齊名。

一天,拉比喬拿森在約旦河裏洗澡,這時瑞什·拉吉什看到他也跳下河去。

“你的力量應該貢獻給《律法書》研究。”拉比喬拿森說。

“那麼,你的美麗,”瑞什·拉吉什說,“應該貢獻給婦女。”

“如果你懺悔,”拉比喬拿森說,“我就讓你娶我的妹妹,她比我還要美麗。”瑞什·拉古什懺悔了,娶了拉比喬拿森的妹妹,和拉比喬拿森一起學習,後者教他《聖經》和《注釋》,使他成為偉大的學者。

一天,在教室裏發生了一場爭論,問題是什麼時候某些日常用具——劍、刀、匕首、矛、手鋸、鐮刀——會成為宗教儀式中的不潔之物。

拉比喬拿森認為:在熔爐中鍛煉過的是不潔之物;

瑞什·拉吉什則堅持認為:浸過水的是不潔之物。

拉比喬拿森的自尊受到了傷害,說:“強盜懂得自己的營生。”但拉比喬拿森的言外之意是指瑞什·拉吉什做角鬥士的時候用過這些武器。

瑞什·拉古什對此感到憤怒,說:“你對我有什麼幫助呢?在羅馬的競技場上,我被稱為大師,在這裏我也被稱為大師。”

拉比喬拿森受到很深的傷害,因為瑞什·拉吉什暗示自己沒有幫助過他,拒絕原諒瑞什·拉吉什。結果,瑞什·拉吉什終於病倒了,然後就去世了。

拉比喬拿森陷入無比的沮喪之中……撕爛了自己的衣服,哭泣著:“噢,拉其沙的兒子,你在哪裏?噢,拉其沙的兒子,你在哪裏?”直到他發了瘋。

其他的拉比都為他祈禱,讓他從悲慘中獲得解脫,然後他也去世了。如果一個人知道悔罪,別人就不應該對他說:“記住你從前做的事。”

如果他是贖罪者的兒子,他不應受到奚落:“記住你的父親做過的事。”

如果他是贖罪者,剛剛開始學習聖經律法,別人不應該對他說:“吃了不潔食物的嘴可以學習全能的上帝嘴裏說出來的律法嗎?”

不要侮辱他人

許多猶太社區的拉比們對侮辱和嘲笑規定了嚴厲的懲罰。立陶宛學者、拉比所羅門·本·耶謝爾·路裏亞在他的釋疑書裏,聲言要把一個侮辱婦女的男人驅逐出教會,哪怕那人是在私下裏悄悄說了侮辱的話。

大師亞喀爾·巴·西蒙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情,他在拉烏以利紮的妻子拉哈娜夫人的耳邊說了侮辱淫穢的話。

他是這麼說的:“我不給你三個圭登,你就不跟我跳舞;就像你收了一個男人的錢才跟他睡覺一樣。”

這位夫人應當得到讚美,因為她出於尷尬和維護尊嚴而大叫起來,盡管大叫的應該是作惡的亞喀爾。

這個男人的話把這位夫人貶低到妓女的地位。雖然他一再爭辯他所說的那個給錢的男人是她的丈夫,可是誰能這樣說話呢——一個女人隻有丈夫出錢才肯跟他睡覺!

經過審判,拉比命令大師亞喀爾要說這些話來請求原諒:“我亞喀爾是有罪的,現在我請求上帝、拉哈娜夫人,以及她的丈夫以利紮原諒我的穢行……”

除了請求原諒之後,亞喀爾還哀悼了四個星期。因為如果他不服從這個命令,就要被逐出教會。

拉比本·摩西·以薩克·阿拉斯加認為:“侮辱他人沒必要受到身體懲罰,但須受到道德宣判。而且,暗示性的侮辱和直露的侮辱一樣嚴重。”

有人問拉比阿拉斯加這樣一個問題:

有個人和朋友發生了爭吵。吵著吵著他說:“我可不是雜種!我可不是叛教的人!我可不是有罪的人!”難道他的話不是暗指他的朋友是一個雜種、叛教者、有罪的人——話外之意是:我不像你那樣,是一個雜種或有罪的人。

拉比回答說:

“看起來那個人的話好像暗示著我不是像你那樣的某種某種人。畢竟,他的朋友並沒有先罵他是雜種或有罪的人。他沒有必要否認那樣的稱呼,除非他有所暗示:‘我可不是你那樣的人。’”

在這個故事中,個人似乎公開地說:“我可不是某某,像你一樣。”盡管這個人言語中沒有這層意思,但是他侮辱了自己的朋友,應該受到譴責。

這個故事可以和另一個故事聯係起來。據說拉比希思達問自己的老師拉比胡那:“老師需要弟子,就像弟子需要老師那樣。那麼弟子應該對老師表示什麼樣的敬意呢?”

拉比胡那把這個問題看作對自身暗示性的侮辱,大叫起來:“希思達,希思達,我不需要你,可是你一直到四十歲之前都會需要我。”此後,他們一直生對方的氣,很多年不來往。

也許拉比希思達的話並不是侮辱,卻被拉比胡那理解為誹謗的意思,從他的觀點來看似乎拉比希思達在有意公開地侵犯他。

不要論斷他人

和別人相處的時候需要一定的精明,這樣你才不會無意中和某些人發生關聯,而你並不希望這樣。《塔木德》對此訓示道:“如果不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就不要輕易地論斷別人。”因為人們常用自己口味的天平來衡量別人。

精明的耶路撒冷人有這樣的規矩:

他們不會在文件上簽自己的名,除非知道另外簽名的人是誰;他們不會坐在某法庭上,除非知道和他們坐在一起的人是誰;他們不會在某張桌子前就餐,除非知道同桌進餐的人是誰。

千萬別武斷地論斷他。

從前有個年輕姑娘遭到了擄掠,兩個聖潔的人跟著去贖她回來。

其中一個人走進了妓院,因為姑娘就關在那裏。出來之後,他問同伴:

“你懷疑我做了什麼?”

另外一個回答說:

“你肯定發現了需要多少錢才能救她出來。”

第一個說:“以上帝的名義,的確如此!”他又補充道:“就像你用我的標準來衡量我,上帝會以你的標準來衡量你。”一個正直的人知道自己公道還是不公道。

生活智慧

無論是曆法還是禮俗,無論是節日還是姓名,無不深深地打著猶太宗教的烙印。盡管亡國給猶太人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但他們的生活方式卻是理性而科學的,他們在飲食、醫療方麵的知識和理解令人稱讚和驚歎。

保持身體健康的基礎

猶太人可以說是最懂得如何享受人生的民族。在猶太人看來,人生的目的不外是能夠隨心所欲地吃到美味可口的食物。

猶太人之所以注重吃的享受,因為吃得好身體自然就健康,健康是猶太人最大的本錢。猶太人亡國了兩千多年,浪跡天涯,處處遭人歧視和迫害,但是猶太人並沒有因此而斷了種,這不能不歸於他們養身有術,注重健康。

猶太人知道,惟有健康的身體,才能享受快樂的人生;要想有健康的身體,必須吃得好。沒有健康就什麼也沒有。

自我解放的要訣

猶太人自我解放的要訣是要讓自己休息,並要懂得如何休息。猶太人的精明在於,他們懂得如何來計算少休息幾年和多休息幾年的利弊。

猶太人多是商人,商人同普通人相比,他們幾乎沒有什麼工作定時,隨時都有事,隻要他願意,幹一輩子也幹不完。工作耽擱了,錢就減少,猶太人絕不浪費一分鍾時間。但是,對於猶太人來說,身體健康是根本,而身體健康需要休息。休息必將和工作相衝突,這時猶太人會毫不猶豫地放棄工作,選擇休息。假如向猶太人提問:

“你們工作一小時可賺錢50美元以上,如果每天休息一小時,一天就少賺50美元,一年少賺1.8萬元以上,這值得嗎?”

猶太人算得更快:

“假如一天工作八小時不休息,一天可賺400美元,那我的壽命將減少五年,按每年收入12萬元計算,五年我將減少60萬美元收入,假如我每天休息一小時,那我除損失每天1小時50美元外,將得到5年每天7小時工作所賺的錢,現在我60歲,假設我按時休息可活10年,那麼我將損失15萬美元,15萬和60萬誰大呢?”

生活很緊張,有很多人常常為了努力工作,而逐漸遠離自己本來所應擁有的生活。猶太人認為,乍見之下,“忙碌”似乎是一種勤勉,其實不然,忙碌並不是一味地值得稱讚。如果一個人在假日裏還要為工作而煩惱,或把工作帶回家去做,是很不幸的。

為此,猶太人最大的生活特色之一,就是他們十分重視假日。

在假日裏,猶太人不談論有關工作的事,不思考有關工作的問題,不閱讀有關工作的書,也不從事有關工作的計算,全身心地娛樂、放鬆。

在猶太人心中,工作對人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一個人隻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話,他們會失去了人性。因此在假日裏,他們是真正脫離所有工作的羈絆,全身心地休息。

《塔木德》上寫著:“由人安排假日,非由假日控製人。”在猶太人的心中,解放自己之日,才是真正的假日。

戒破壞自然均衡

猶太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有力的環境保護者,保持環境清潔是猶太人保持身體健康的傑出智慧之處。

猶太人認為,人應該居住在清潔的環境中,並且禁止任何人去做任何會對城鎮的衛生有害的事。為了防止塵埃和臭味侵攏居民,猶太人規定在距離城市50肘尺之內的地方不得修永久性打穀場、墳場、墓地,製革廠不得修建在距城市50肘尺的地方且隻能建在城市的東方。

猶太人為使神聖的耶路撒冷清潔、美麗,實行10個特殊的規定。其中包括:在城裏不得堆糞堆;不得建磚窯;除了早期先知們留下來的玫瑰園以外,不得耕種其他花園或果園;不得養雞;死人不能在城裏過夜。

在猶太人的生活智慧中,還有一條就是猶太人像愛惜生命一樣愛惜大自然。猶太法律禁止對樹木的惡意破壞是十分嚴格但是又是理性的。

幾個長工在約克哈特的拉比猶瑟的地裏幹活。

夜幕降臨後,他們什麼吃的都沒有,於是,就向拉比猶瑟的兒子抱怨說他們很餓。這些人正坐在一棵無花果樹下休息,猶瑟的兒子就對果樹說:

“無花果樹啊無花果樹,長出你的果實來吧,好讓我父親的工人們充饑。”

果樹果然長出了果實,長工們就吃了果子。

拉比回來後,向長工們道歉:“我因為在做樁施舍差使,所以回來晚了,請你們原諒。”

“願上帝滿足你,就像你的兒子滿足我們一樣。”長工們回答道。接著,他們把無花果樹的事告訴了他。

拉比一聽,滿腔怒火,轉身對他的兒子說:“我的兒子,你讓無花果樹在它的節令到來之前就結了果,這給造物主帶來了麻煩。你最好也在你的日子到來之前,就從這個世界消失!”

猶太人愛惜大自然的心情由此可略見一斑。愛惜大自然,是猶太先知最偉大之處。

如果隻有我為自己而存在,我是什麼?

適度飲酒如得金

適度飲酒,堅持平衡,是猶太人對酒的生活智慧。

猶太人認為,酒是一種好東西。但是對於喝酒,他們有自己的看法:“早晨的酒是石頭,中午的酒是紅銅,晚上的酒是白銀,三天喝一次的酒則是黃金。”

猶太人是把酒當作生活一樣慢慢地品嚐。很多猶太人能在適度的飲酒之後,翻開書本來充實自己,或是傾聽優美的音樂,來鬆弛一天緊張的生活。

盡管猶太人沒有禁止飲酒,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適度飲酒的基礎上的。無節製的酗酒被認是粗俗蓄意的舉動。拉比梅爾對此的評價:“沒有什麼東西比酒帶給人類更多的悲哀了。”

當諾亞種葡萄園的時候,撒旦出現在他麵前。

“你在種什麼?”撒旦問。

“一個葡萄園。”諾亞回答說。

“它是什麼樣子的?”撒旦問。

“它的果實總是很甜蜜,不論新鮮的還是曬成幹的,可以用它來釀酒使心快樂起來。”諾亞回答說。

“讓我們在葡萄園裏找個伴吧。”撒旦提議。

“很好。”諾亞說。

撒旦幹了什麼呢?

他牽來一隻羊和羊羔,在葡萄樹下把它們殺了。

然後他又帶來獅子、豬和猴子各一隻,都殺掉,他們的血滴落下來,滲進了葡萄園的土壤裏。

在這則故事中,猶太人通過撒旦在人麵前的做法,暗示出喝酒之前人就像綿羊一樣簡單,像羊羔一樣安靜;當他喝了適量的酒,他就感覺像獅子一樣強大,認為世界上沒有人和他一樣強大;當他喝更多了一些,他就像一頭豬,在汙泥裏打滾;當他徹底喝醉,他就變成了猴子,四處跳竄,散發著猥褻的氣息,一點兒也意識不到自己在幹什麼。

對待謠言的寡言術

猶太人認為,謠言是各種攻擊中最令人頭痛的,它傳久了之後就會變成惡言。謠言是以隔離最親近的朋友。當所有人都不再背後道人長短時,一切糾紛的火焰都會自然熄滅。

有一個女人很喜歡東家長、西家短地道別人是非。

多嘴本來是女人的天性,但是她卻大過火了,以致於連平常饒舌的三姑六婆們也都無法忍受,終於有一天大家一起到拉比那裏去控訴她的行為。

拉比仔細傾聽每一個女人的控訴之後,便要這些女人們先回去。然後拉比差人去找那個多嘴的女人來。

“你為什麼無中生有,對鄰居太太們品頭論足?”

多嘴的女人笑著回答說:“我並沒有杜撰什麼故事啊!也許我有一點誇張事實的習慣,不過我說的不是很接近事實嗎?我隻是把事實稍微修飾一下,使它更有聲有色而已。但是或許我真的太多嘴了,連我丈夫都這麼說呢!”

“你已經承認你的話太多了,好吧!讓我們來想一想,有沒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

拉比想了一會兒之後,走出房間,然後拿回一個大袋子,他對女人說:

“你把這個袋子拿去,到了廣場之後,你就打開袋子,一麵把袋子裏的東西擺在路邊,一麵走回家。但是,回到家之後,你便要掉過頭來,把東西收齊以後,再回到廣場上去。”

女人接過這個袋子,覺得很輕,她很納悶,非常想知道裏麵裝的是什麼東西?於是加快腳步走到廣場去,到了廣場之後,她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看,裏麵裝的竟然是一大堆羽毛。

那是一個萬裏無雲的晴朗秋天,微風輕吹,令人覺得非常舒服。女人照著拉比的吩咐,一麵走,一麵把羽毛擺在路邊,當她走進家門時,袋子剛好空了。然後她又提著袋子,一邊撿,一邊回廣場。

可是,涼爽的秋風卻吹散了羽毛,所剩寥寥無幾。女人隻好回到拉比那裏,她向拉比說,一切都照拉比的吩咐去做了,但是,卻隻能收回幾根羽毛。

“我想也是的。”拉比說,“所有的謠言都像是大袋子裏的羽毛一樣,一旦從嘴裏溜出去,就永無收回的希望。”

於是,拉比的機智矯正了這個女人的壞習慣。

同時,拉比們還告誡人們說:“遇到鬼的時候,你一定會拔腿就跑;同樣的,遇到馬路消息時,你也要快速地逃。此外,不要用嘴巴去發現看不見的東西。”

警惕舌頭的秘訣

猶太人強調,盡管舌頭表現沒有骨頭,但也應該特別小心。因為話一旦說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了。

拉比西蒙·本·噶瑪利爾對他的仆人塔拜說:

“到市場去給我買些好東西。”

塔拜去了,帶回來一個舌頭。

西蒙又對塔拜說:“出去到市場上給我買些不好的東西。”

塔拜去了,又帶回來一個舌頭。

拉比對他說:“為什麼我說‘好東西’你帶回來一個舌頭;我說‘不好的東西’,你還是帶回來一個舌頭?”

塔拜回答說:“舌頭是善惡之源。當它好的時候,沒有比它再好的了;當它壞的時候,沒有比它更壞的了。”

從這則猶太故事中可以看出警惕自己舌頭的重要性。人之所以有兩個耳朵、一張嘴巴,是為了讓人多聽少說,聽的分量要有說的兩倍。於是,那些懂得聽話藝術的人總是讓人尊敬,而那些隻知碟碟不休地說個不停的人隻能讓人更厭惡。

猶太人認為,愚者常常暴露出自己的愚昧,賢者卻總是隱藏自己的知性。基於這樣,猶太人堅信:“假如你想活得更幸福、更快樂的話,就應該從鼻子裏充分吸進新鮮空氣,而始終關閉你的嘴巴。”

猶太人有一句俗話說:“當傻瓜高聲大笑時,聰明人隻會微微一笑。”因為善於聽話的人,易表露知性;而喜歡表現自我、蝶蝶不休的人,通常都是些傻瓜。

一個波斯國王快要病死了。他的醫生告訴他,喝母獅子的奶是存活的惟一希望。國王轉向仆人們,“誰去把母獅子的奶給我拿來?”他問道。

“我願意去!”有個人回答說,“如果你願意讓我帶上十隻山羊。”

那人帶著羊群上路了,找到一個獅子洞,那兒有一頭母獅子正在給幼崽喂奶。第一天,這人遠遠站著,把一隻山羊扔給母獅,它很快就把山羊吃掉了。第二天,他走近了一些兒,又扔過去一隻山羊。這樣他往前走著,到第十天,他和母獅子成了朋友,它讓他撫摸,和它的幼崽玩耍,最後讓他取了一些它的奶。這人就返回來了。

走到半路,這個人睡了一覺,夢見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吵了起來。他的腿說:“身體的其他器官都不能和我們相比。要不是我們走近母獅,這個人就沒辦法取到奶給國王。”

手回答說:“要不是我們擠奶,他也沒有發給國王。”

“但是,”眼睛說,“要不是我們指路,他什麼也幹不了。”

“我比你們都好!”心喊叫著,“要不是我想到這個辦法,你們都沒有用。”

“而我呢,”舌頭回答說,“是最好的!要是不能說話,你還能幹什麼?”

“你怎麼敢和我們比?”身體的各部分一起叫起來,“你整天在那個黑暗的地方呆著,不像我們都有骨頭,你甚至連一根骨頭都沒有。”

“早晚你們會知道的,”舌頭說,“到那時你們就會說我是統治者。”

這個人醒過來,繼續趕路。當他走進國王的宮殿,他宣布:“這是我給你帶回來的狗奶!”

“狗奶!”國王咆哮道,“我要的是獅子奶。把這人帶走吊死。”

在去刑場的路上,這個人身的各個部分都顫抖起來。這時舌頭對它們說:“我說過我比你們厲害。如果我救了你們,你們會不會承認我統治你們?”它們都忙不迭地同意了。

“把我送到國王那裏去。”舌頭衝著劊子手大喊。這人又被帶到國王麵前。

“為什麼你下令把我絞死?”這人問道,“這奶能治好你的病。你不知道有時候母獅子也叫做母狗?”

國王的醫生從這人手裏接過奶,檢查一番,發現真的是母獅子奶。國五喝了以後,病很快就好了。

這個人因自己的成就而獲得了豐厚的獎賞。現在身體的各部分都轉向舌頭。

“我們向你鞠躬致禮,你是我們的統治者。”它們謙恭地說。

從這則猶太故事可知,話不可以隨便亂說,應該一字一句地斟酌才對。適量的言語可以一針見血,但是用量過多就會有害。警惕自己的舌頭,如同慎重地對待珍寶一樣;使自己的舌頭保持沉默,人生將會得到很大的好處。

保守隱私的箴言

在日常生活中,猶太人為表現出對於別人隱私的尊重,非常注重守口如瓶,他們認為能夠守口如瓶的人才是善於生活的高手。

保守秘密是一個人是否值得信賴的試金石,猶太人常常把人的價值用保守秘密到何種程度來予以衡量。

猶太人認為,隻要秘密仍在你手中,你便是秘密的主人;但當你說出秘密後,便會成為它的奴隸。當一個人得知一件秘密時,都會沉不住氣地想把那一份秘密透露出來,並且認為這是人之常情。因為一個人手中握有某種秘密時,他可以借此引人注意——每一個人都喜歡探知別人的秘密,同時也希望吸引他人注目的眼光。抖出秘密來時,必定會備受大眾的注目,而使人自覺高人一等。

一次,占卜者巴拉姆去詛罵以色列人,可是,一看到他們的營地,他就為他們祈禱。

原來,巴拉姆看到以色列人的帳篷並非彼此正對,他認為他們尊重彼此的隱私,所以為他們祈禱。

為了尊重別人的隱私,防止他人對隱私作任何方式的探查,猶太人把隱私訴諸法律的高度。《塔木德》甚至這樣告誡人們:

當你的朋友憤怒的時候,不要試圖安慰他。

當屍體還停在他麵前的時候,不要試圖消除他的悲傷。

在他宣誓的時候不要向他提問。

在他不幸的時候不要堅持去看他。

在猶太民族中,基於對別人隱私的尊重,任何人不能沒打招呼就到別人家裏去。甚至,當一個人借債給鄰居的時候,也不能闖入別人的家裏去拿抵押。而要在外麵等著,直到對方自己拿著抵押品出來。

對於如何尊重別人的隱私,為他人保守秘密,猶太人有許多守秘的箴言:

“有3個以上的人知道的消息就不能稱之為‘秘密’了。”

“聽到秘密很容易,但要將之保存下來則是很困難的。”

“傻瓜和小孩不能保守秘密。”

“喝下秘密這種酒,舌頭就會跳起舞來,所以應該特別小心。”

適度表現脆弱的方法

承認自己的脆弱是猶太人傑出的生活智慧。在《塔木德》中,有一則亞伯拉罕訪問住在帳篷裏的老人的故事。

這個老人是崇拜偶像的。亞伯拉罕花了整個晚上的時間,勸他改信猶太教,但是老人始終不肯答應。最後亞伯拉罕隻好放棄叫他改變信仰的念頭,回到自己家裏去了。

第二天晚上,亞伯拉罕沒有再去訪問老人。這天夜裏,神顯現了,對他說:“我等那個老人已經等了將近70年,他都還沒有信我,你卻連多一個晚上都不肯等,這是為什麼呢?”

亞伯拉罕聽了神的話之後,又去勸說老人;老人終於答應改信猶太教了。

原來,當第一天晚上亞伯拉罕走出帳篷之後,神便現身來訓誨老人,而使老人改變了他原來的心意。

從這則故事可知,猶太人深知人性的脆弱,並且公開承認自己人性的不完美和脆弱,請人寬恕。

“贖罪日”是猶太教的一個重大節日。其實,這一節日在本質上是猶太人承認人性脆弱的一種體現。

在“贖罪日”,猶太人都要絕食,終日祈禱懺悔。他們彙集在猶太教堂裏,由3個長老朗讀《猶太教則》,並由代表們向神請求說:“神啊!請原諒我們。”

長老們絕不會說:“請原諒我。”

代表們之所以不這樣說,因為人是弱小的,每個人對“罪”都有連帶的責任。因此一人有罪,眾人擔才能負擔得起。也正因為敢於承認自己的脆弱,猶太民族中才湧現愛因斯坦、弗蘭克、尼爾斯·波爾、奧本海默、弗洛姆、馬克思、畢加索、拉斐爾、海涅等各個領域的巨匠。

免遭噩運的領袖選舉觀

猶太民族有這樣一則寓言:

有條蛇,蛇尾老是跟著蛇頭走。某一天,蛇尾終於按捺不住爆發不滿,向蛇頭抗議道:“為什麼我老是要跟隨你的後頭盲目地走?為什麼你老是要代我發表意見並且決定行走方向呢?完全不公平嘛!我也是蛇的一部分,卻始終如奴隸一樣被你指東喚西,豈有此理!”

蛇頭回答說:“老弟,此言差矣!你既無眼睛觀察前景,又無耳朵察覺危險,更無頭腦決斷行動。我絕非為自己打算,而是為了你的安全著想,才會這麼隨時隨地指導著你。”

蛇尾大聲笑道:“這種事情我聽多了!任何獨裁者與壓迫者,無不借口為了被統治者的利益著想,而專行其事。”

蛇頭眼見蛇尾屢勸不聽,索性說道:“既然如此,那麼你來頂替我的角色看看!”蛇尾聞言大喜,趾高氣揚地帶領出發。可是不久即掉落溝中。蛇頭千辛萬苦努力掙紮,好不容易才從溝中爬出。接著沒走多遠,蛇尾又闖入滿布荊棘的灌木叢中,愈陷愈深,最後還是依靠蛇頭引導幫忙,方才得以遍體鱗傷地逃離灌木叢。蛇尾再度前進,這回誤入火坑。蛇體逐漸發熱,周圍突然一片漆黑,蛇尾開始害怕起來。陷入絕境的蛇頭盡管拚命想要幫助蛇尾脫身,但已太遲,蛇體遭焚,蛇頭也難逃一死。

這個蛇頭終於受到蛇尾盲目冒進的連累,撞上了滅亡的道路。在猶太人眼中,選擇領導者時必須選頭,不可選尾,以免慘遭身亡的噩運。而且領袖必須把自己當作眾人中的“一分子”,決不能居於權力之上,應該為自己的人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工作,更要樂於反省自己。

領導應該有助手

猶太人是最早意識到領袖的重要性,並且是最早實行領導配備助手的民族。因為領導者也有體力、智慧的局限,而配備助手不僅能彌補領導的不足,而且能集眾人之所長形成領導合力。

尤西亞遵照摩西的指示,與阿瑪雷克作戰,摩西和亞倫、赫魯則登上山頂,當摩西舉起手時,就表示以色列戰勝;如果他放下手,就表示阿瑪雷克戰勝。所以摩西的手一直高舉著,長時間下來,雙手已經僵硬且幾乎無法伸直,這時亞倫與赫魯就搬運石頭,放在摩西的腳邊,摩西則坐在石頭上,然後他們分站在摩西的兩側,搖動著摩西的手。直到日落時分,摩西的手仍舊沒有放下來,因為這個緣故,尤西亞打敗了阿瑪雷克。

摩西具有卓越的才能,他的實力也是無可置疑的;盡管如此,摩西還是帶了亞倫和赫魯兩人上山,為了不使以色列人失敗,讓他們二人輔助他揮動手腕。

摩西若放下手腕,就表示領導合力產生動搖,因為一放下手,以色列軍隊就會居於劣勢;一旦領導合力發生動搖,也會降低士兵們的士氣。但是,盡管摩西有如鋼鐵般的體格,但他畢竟是人,終究也有疲憊的時候。因此,為避免任務失敗,他帶著亞倫、赫魯上山輔助他的工作。

猶太律法中對於“服從權威”有著嚴格的指示,但是並不反對領導應配備助手。

因為即使是摩西也不得不承認,自己需要助手的輔助,單靠一個人是不能勝任領導責任的。因此摩西也有助手。

在摩西身邊有好幾個輔佐的重要人物,並且,他們分工明確,各有自己的主要任務。

瑪麗亞(摩西之姐)——擔任女性的指導者。

尤西亞(摩西的秘書)——擔任秘書兼收集資訊情報者。

艾帝羅(摩西之嶽父)——擔任顧問。

自瞞自欺易,逃避責任難

猶太人認為,好事可以分享,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放棄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是可恥和罪惡的。

《塔木德》說:“原以為一定會有人帶蠟燭進去,可是一走進房間裏,發覺整個房間都是黑漆漆的,沒有半個人拿著蠟燭。其實隻要每個人都拿一根小蠟燭進去,這個房間就會像白天那般明亮。”

不管是把事情推給別人,還是歸咎於環境,自己的責任仍然存在而無法消失,所以猶太人總不把責任推給別人,而是自己動手去做。

人既然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就不能被完全抹掉,當然也就不能抹消自己的全部責任,隻要存在一天,人們就會有一天的責任,即使可以把其中的一半責任推給環境,但自己仍須負擔另外的一半責任。

不朽的上帝對他的使者蓋傅瑞兒說:“去!在那些正直人的前額上用墨水做個標記,這樣破壞天使就不會傷害他們;在那些惡人的前額上用血做標記,破壞天使就會消滅他們。”

這時正義站在上帝麵前說:

“宇宙之王,第一種人和第二種人有什麼不同?”

“第一種人是徹底的好人,”上帝回答說,“第二種人是徹底的壞人。”

“宇宙之王,”正義爭辯道,“正直的人有力量反抗其他人的行為,可是他們沒有這麼做。”

“你知道,”上帝回答說,“即使他們反抗過了,邪惡的人也不會聽他們的話。”

“宇宙之王,”正義說,“你知道那些壞人不會改變,可是那些正直的人知道這一點嗎?”

由於正直的人沒有反抗,上帝改變了主意,沒有把他們和邪惡的人分開。

這是上帝對於一個放棄自己責任的人的處置。

在現實生活中,猶太人在任何時候都不逃避自己的責任,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為了負起自己的責任他們甚至可以去傾家蕩產,可以去犧牲性命。所以他們在別人心中講究誠信,在商場注重契約。

有一個猶太人接到美國芝加哥一個公司3萬套刀叉餐具的定貨單,雙方商定的交貨日期是9月1日。這個商人必須在8月1日從本港運出貨物,才能在9月1日如期交貨。

但是,由於一些意外事故,商人沒能在8月1日趕製出3萬套刀叉餐具。這位猶太商人陷入了困境,但他絲毫沒有想到要給對方寫封情真意切的信,要求延期交貨並表示歉意,因為這本身就是違背契約,不符合猶太商法,並且也是逃避責任的做法。結果,這位猶太商人花巨資租用飛機送貨,3萬套刀叉如期交貨了,這位猶太人卻損失了1萬元。

不逃避責任正是猶太人非凡成就的基石。

強迫自己的途徑

猶太人強調人應該不斷地向上求進步,而且盡力強迫自己,而非強迫別人。

“拉比,”一個婦人曾經到拉比那裏痛苦地抱怨,“我的丈夫是個傻瓜——他把所有的錢都給了窮人。請你讓他明白這麼做是犯罪。”

當她說著的時候又進來一個窮人,他暴躁地說:“拉比,我的妻子病得很重,我的孩子在挨餓,但我那富有的兄弟卻拒絕幫助我們。”

於是拉比對婦人說:“回去把你的丈夫帶來。”然後,他又對那饑餓的窮人說:“回去把你的兄弟帶來。”

兩個人都來了。

“你怎麼那麼不現實,為什麼把錢都給了別人?”拉比問那個仁慈的人。

“一個人的生命在世界上就像心跳一樣短促,”那個人回答,“我害怕死亡會剝奪我做好事的權利。所以我分散了我的錢。”

“那你為什麼這麼吝嗇、冷酷?”拉比問那個富有的兄弟,“你為什麼不幫助自己的親人?”

“拉比,”守財奴回答,“人怎麼知道他哪一天會死?如果我活120歲呢?難道希望我在老年的時候一無所有嗎?”

拉比沉思了一會兒,然後帶著一種神秘的微笑說:“希望上帝保佑你們每個人實現自己最害怕的事!”

拉比話語的意思是仁慈人的優點就應該發揚,守財奴的缺點要去改正,否則就讓他去親身體會一下自己的缺點會有什麼樣的危害。

在現實中,猶太人用“完人”標準來激勵自己。

“完人”隻是一種理想而已,人們絕不可能完整無缺。然而,拉比說理想完人猶如廣闊海洋上一顆引導航行方向的夜空之星。當水手們航行在茫茫無涯的水麵上時,放眼望去不見邊際,這時,他們可以追隨天邊的一顆星,朝著它航行過去,就能到達目的地。但是,水手們絕對無法在航行之後到達那個星球,可是仍然不能放棄,依舊追求著星星,才能更接近它,由它引導正確的航道。

否定永不向上,追求凡人的進步,不斷地以理想的完人作為人生的目標,所以猶太人成為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因此,對於猶太民族來說,雖然人是不完整的,但是他們卻熱切地希望接近完整,以便由此走上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