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已經6歲了,上學時還經常忘記帶作業。每當這個時候,媽媽都會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為女兒送作業。雖然媽媽經常提醒她,但她老是記不住。後來媽媽去向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谘詢,這位朋友給了她一個建議,那就是當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時,媽媽可以暫時不要去管她,讓孩子自己嚐嚐錯誤的結果。媽媽認為這是個不錯的辦法,於是決定試一試。回家以後,媽媽把女兒叫到跟前,平靜地對她說:“你已經長大了,有些事情應該不用媽媽操心了。以後要記得自己帶作業。媽媽每天都很忙,不可能老是給你送作業。今後媽媽不會再到學校給你送作業了。”女兒點了點頭。但是有一天,媽媽正在辦公室工作的時候,突然接到了女兒的電話。電話中女兒急切地說:“媽媽,快給我送作業來吧。”媽媽還沒來得及回答,女兒就掛斷了電話。十分鍾之後,女兒的電話又一次打了進來。女兒的聲音更加迫切了。
她著急地說道:“媽媽,快點送來呀,不然會出人命的!”媽媽想了一會兒,回答說:“我現在工作很忙。”五分鍾之後,媽媽接到了女兒的第三個電話,這次女兒的聲音近乎是祈求了,她苦苦地哀求說:“媽媽,快點送來吧,老師說今天不交作業要打手心的。”媽媽聽到這裏,還是意誌決絕地回答說:“媽媽現在很忙,你自己想辦法吧。”女兒的希望最終破滅了。晚上女兒回到家就徑直回到房間,把自己鎖了起來。吃飯的時候,媽媽問道:“你的作業交了嗎?”女兒一臉不悅地回答說:“沒有。”“那豈不是要出人命了?”媽媽故意說。
女兒低著頭說:“還好了,沒有出入命,隻是被老師打了20下手掌而已。”通過這件事情,媽媽就發現,每天晚上女兒寫完作業之後,都會把明天所要帶的課本和作業統統提前放進書包裏。從此女兒再也沒有打電話讓媽媽送作業了。
故事中的媽媽,應該說意誌很堅決,對女兒似乎很“殘忍”。
她寧可讓女兒被懲罰打手心,也不肯“委曲求全”幫女兒送作業。此事之後,女兒似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且,也改掉了丟三落四的壞毛病。但是,她與媽媽的距離卻也越來越遠了,因為媽媽總是在孩子最危急,最緊急的時候,第一個被想到的人。
可以說,此時的媽媽就是孩子心中的希望。可是,如果在這個時候,媽媽拒絕了孩子的請求,那麼就無異於陷孩子於“危難”之中,所以故事中媽媽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還有這樣一位媽媽。有一次,兒子要在周日去參加縣舉辦的奧林匹克物理比賽。平時兒子的物理成績非常好,而且又善於動腦筋,這個比賽取勝的可能性太大了。
周六晚上,兒子像平常一樣,吃了飯就去跟同學踢球了,然後看電視、讀課外書一直到11點才睡。周日早上,每次都要睡到10點多才起床的。這天,媽媽硬著心腸不叫他,結果兒子果然10點才睡醒。等兒子趕到學校的時候,考試已經開始了。由於兒子遲到了一個多小時,考試成績可想而知。兒子回家後非常沮喪,責怪媽媽沒有叫他早點起床,使他在這次考試中失敗了。
媽媽卻對兒子說:“兒子,你明明知道周日要去參賽,為什麼不早睡?媽媽周日要去加班的時候,有沒有要求你來叫醒我?你總習慣別人提醒你做事。但是,別人是不可能一輩子提醒你的,你要學會自己提醒自己,做錯事後自己反省自己的錯誤!”從此以後,這個孩子做錯事就會自我反省,隻要他錯了一次,就很少犯同樣的錯誤。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不禁會想到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孔子曾評價他說:“賢哉回也,不遷怒,不貳過。”意思是說,顏回是個大賢人,他從來不遷怒別人,同樣的過錯,從來不犯第二次。其實顏回不貳過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然而,這種認識過程是需要自己的深刻反省的,而不是故事中的媽媽,靠苛刻而嚴厲的手段換取的。如果想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必須要如此“犧牲”的話。那麼我們寧可不要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因為我們“犧牲”不起。
古人雲,“吾日三省吾身。”想必這才是孩子認識自己錯誤的最佳選擇。如果再配以媽媽的合理教導,那麼孩子就一定會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出現在大家麵前了。
好漢做事好漢當中國有句古話:“好漢做事好漢當”。意思是說,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即便是孩子也要有一肩挑起的精神和勇氣。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卻並不這樣認為。她們會說,孩子還小,他們有什麼責任呀!關鍵的責任在孩子母親身上。其實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
有這樣兩家鄰居。喬太太在某市一所中學當英語老師,與她家做鄰居的是一對日本教授。有一天,這對教授夫婦的小兒子不小心將棒球砸到了喬太太的家門上,一塊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喬太太估計那對日本夫婦會很快領著孩子登門賠禮道歉。然而她想錯了。那對日本教授在兒子闖禍之後,根本就沒有出現。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個孩子自己在出租車司機的幫助下,送來了一塊玻璃。小家夥彬彬有禮地說:“阿姨,對不起。昨天我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為商店已經關門了,所以沒能及時賠償。今天商店一開門,我就去買了這塊玻璃。請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諒我的過失。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請您相信我。”理所當然地喬太太不僅原諒了他,而且喜歡上了這個懂事的孩子,她還款待孩子吃了早飯,並送他一袋話梅糖。但是讓喬太太想不通的是,為什麼孩子不在媽媽的帶領下登門道歉。就在喬太太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出入意料的事情又發生了。當孩子拿著那袋話梅糖回家之後,那對日本教授卻出麵了。
喬太太連忙出門迎接,本想她們一定會滿懷愧疚地請求自己的原諒。可是讓她沒想到的是,她們對孩子打破玻璃的事情隻字不提,反而將那袋還沒有開封的話梅糖還給了她,並且解釋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個孩子在闖了禍的時候,不應該得到獎勵。
看完這個故事,不禁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孩子犯了錯,為什麼一定要把媽媽牽涉進來?正如故事中的喬太太那樣,日本孩子打碎了自己的玻璃,而且已經由“當事人”賠禮道歉了。可是為什麼她會產生孩子的媽媽沒有登門道歉的疑慮呢?
其實在日本媽媽看來,孩子做了錯事由媽媽替孩子認錯、向別人道歉,其真正用心並非是“疼愛”孩子,而是在袒護孩子的過錯。孩子小時候,一般還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於媽媽總是出麵認錯,代孩子“受過”,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有媽媽給他當“替罪羊”,就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到那時候,孩子不僅不能從錯誤中獲得應有的教訓,也不能樹立起對自己言行的責任感。從而也不可能謹慎自己的言行,甚至還有可能犯更為嚴重的錯誤,所以她們不會代替孩子道歉。
中國自古就十分注重“賞罰分明”。孩子打碎了玻璃,就是犯了錯誤,既然犯錯了,那麼就理當受罰。可是為什麼當孩子賠禮道歉時,喬太太不僅沒有“懲罰”教育他,反而給他獎勵呢?表麵上看來,顯的喬太太很有“度量”,其實不然。因為這樣就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犯錯誤也不需要受罰。.
由著名表演藝術家宋丹丹主演的《家有兒女》中劉星在學校亂扔紙屑、破壞公物,還把同學的鼻子打破了。但是由於爸爸隱瞞了部分事實真相,於是媽媽就決定給劉星獎賞。可是知道事實真相的小雨,就滿心不悅,甚至還發出也要把同學鼻子打破的呐喊。當媽媽教育小雨有“暴力傾向”時,小雨才說出了心中的“秘密”,那就是“打破別人的鼻子有獎勵”。
由此可見,當媽媽賞罰不均時,就會對孩子的健康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情節嚴重者還會效尤此事。所以當孩子犯了錯誤,就一定要受到懲罰,並且一定要由自己受罰。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孩子主動承擔責任,這不僅有利於取得別人的原諒,還能從小培養他們自律、自強的精神,對他們長大成人、順利走進社會,具有重大幫助意義。所以請所有的媽媽們從現在開始就讓孩子“好漢做事好漢當”吧!
相信自己創造未來曾聽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孩子雄心壯誌地跟媽媽說,長大以後要當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軍事家,乃至政治家。但是正當媽媽要稱讚他時,他卻反問媽媽道:“媽媽,你說我能行嗎?”其實孩子的這句話就深刻地反應了,他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
一個偉人曾說:要有自信,然後全力以赴。假如具有這種觀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所以媽媽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先有自信,然後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倘若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那麼別人又怎麼會相信你呢?因此自信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可是自信心該如何培養呢?下麵我們就給媽媽們支個妙招,看看韋爾奇的媽媽是如何讓孩子充滿自信,並最終贏得勝利的。
“所有的管理都是圍繞‘自信’展開的。”這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前首席執行宮傑克·韋爾奇的名言。他也正是憑借著雄心滿滿的自信,在擔任通用電氣公司首席執行官的20年中,展現了非凡的領導才能。其實韋爾奇的自信與他媽媽的培養是密不可分的。
韋爾奇從小就患有口吃症,說話口齒不清,因此經常鬧笑話,所以經常不敢在人前說話,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媽媽就經常跟兒子說:“這是因為你太聰明,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舌頭可以跟得上你這樣聰明的腦袋。”就這樣,韋爾奇在媽媽的鼓勵下,開始大膽地跟別人交流,而且從此以後對自己的口吃再也沒有過絲毫的憂慮了。
韋爾奇的個子不高,卻從小酷愛體育運動。讀小學的時候,他想報名參加校籃球隊,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母親時,母親便鼓勵他說:“你想做什麼就盡管去做好了,你一定會成功的!”於是韋爾奇參加了籃球隊。當時他的個頭隻有其他隊員身高的四分之三,然而由於充滿自信,韋爾奇對此始終都沒有絲毫的覺察。而且媽媽為了讓兒子充滿自信地活躍在籃球場上,她還主動當起了拉拉隊的隊長。
此外,媽媽還經常對兒子說:“人生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鬆賽跑,隻要你時刻充滿了自信,就一定能堅持到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韋爾奇在媽媽的教育培養下,終於擁有了非凡的自信,開創了人生事業的輝煌。
時過境遷,韋爾奇每每想起母親的時候,總是會情不自禁地說:是媽媽給予了我成功。因為是她使我懂得自信、善於運用自信,成為贏得成功的人。如果沒有媽媽的培育,我想我現在還是一個患有口吃的家夥。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自信對一個人的成功將是多麼重要呀!也許有些孩子在諸多方麵存在不足和限製,但是隻要充滿自信,就一定可以衝破樊籠,贏得自由的天空。正所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那麼要想“九天攬月”就首先要有展翅高飛的信心。要想“五洋捉鱉”也需要有魚翔淺底的自信。而這自信就來自於媽媽的諄諄教導。
美國總統克林頓也是母親培養出來的一位充滿自信的成功領導者。母親是一名護士,她深知生活的艱辛,所以她就一心希望兒子將來不僅要有個好職業,而且升職還要快。因此她就殫精竭慮地一心撲到孩子的教育上。
克林頓上中學的時候膽子特別小。有一次上生物課的時候,老師教他們青蛙解剖,可是克林頓一看到血竟嚇得逃出了課堂。於是班裏的同學就恥笑他是“膽小鬼”,並且很多同學還故意地疏遠他,甚至還經常捉弄他,為此克林頓竟不敢上學了。母親聞知此事之後,就鼓勵他說:“孩子,媽媽相信你可以戰勝恐懼,你一定能。”在媽媽的教導下,克林頓學著媽媽的樣子,提高了聲音喊道:“我不是膽小鬼,我再也不害怕了。”終於,他再也不害怕上生物解剖課了。後來在整個學習階段,克林頓始終都是班裏的佼佼者。因為他時刻牢記著母親的一句箴言:“在你沒有膽量的時候,你要裝作有信心——然後你可能真的獲得了信心。”母親不僅在學習上鼓勵兒子充滿自信,就連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也離不開她的身影。1992年,克林頓初選勝利,他在演講中滿懷激情地說:“你們想知道我是從哪裏獲得戰鬥精神的嗎?”
你們想知道這種精神叫什麼名字嗎?那好,我現在就來公布答案,這一切戰鬥精神都來自我的母親。這種戰鬥精神名叫——自信!是自信讓我取得了勝利。不久,全國總統競選開始了。在那段日子裏,克林頓經常滿懷憂慮。母親看穿了兒子的心思,就主動對他說:“好孩子,請相信自信的力量吧!”在媽媽的熱情鼓舞下,克林頓終於重新找回了勇氣和必勝的信心。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母親被檢查出了“癌症”,但是這個噩耗似乎並不能影響她投入到兒子的總統競選之中。她發現自己一直都很有用,從電視網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出版物看,大家都渴望了解這位聰明可愛的母親。
她的頭發燙成了波浪狀,手上戴滿了戒指,出入在各種演說現場。身體力行地支持著兒子的競選。她總能從一位母親的心聲出發,呼喚大家對她兒子的支持。
雖然在那次總統競選中克林頓失敗了,但是他充滿自信的演說卻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並且為他參加以後的競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3年,克林頓當選為美國總統。在他宣誓就職的那一天,母親梳妝打扮得很漂亮。她說,我必須在全世界的電視鏡頭前保持最好的狀態,於是她放棄了平時明亮的色彩,穿上了高雅的黑色服飾。在眾人的簇擁下,宛如明星一般耀眼。而兒子也總是反複地強調著這句話:“如果沒有母親的有力支持,沒有她那樣的力量,我不可能當上總統。”看完這個故事,我們不能不感慨,自信是一切奇跡的締造者。
自信可以讓一個人由平庸變得偉大,自信可以讓一個人由失敗邁向成功,總之,誰能擁有自信,誰就掌握了一半成功。所以為了孩子能早登“成功”的寶座,媽媽趕快讓孩子自信起來吧!
想象力知多少一位媽媽教孩子讀書。有一天,媽媽問:“雪化了之後,會變成什麼啊?”女兒回答說:“雪化了,就變成了春天。”媽媽立刻糾正說:“不對,雪化了就變成水了。”於是這個孩子就牢牢記住了,雪化之後就變成了水。
當然媽媽的回答並沒有錯,隻是缺少了幾分靈秀之氣和浪漫的想象空間罷了。正如一位偉人所說:世界上沒有做不到的事情,隻有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媽媽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多動腦筋、多思考,這樣才能促進孩子想象力的提高。
萱萱問媽媽說:“刻舟求劍這個寓言,是不是說那個找劍的古人很糊塗?”媽媽回答:“那還用說,他坐船在江上掉了劍,就在船上刻記號,準備等船靠岸後,才跳進水去尋找,他不想想船已走得很遠了,可是掉進水裏去的劍並沒有跟船一起走啊,哪有這麼笨的人呢?”萱萱又問:“為什麼船走了,就斷定掉下去的劍不走呢?媽媽想過沒有,船和劍都在江水中呀!江水滾滾,船在劃動,那掉進水裏的劍會不動嗎?電視裏挎劍的人,不是總把劍放在劍鞘裏的嗎?劍沒出鞘,一齊掉入江中,被江水衝著,走得不是更快嗎?假如船停在掉劍的地方找,也不算是個聰明人吧?”媽媽便問:“以萱萱的想法,那個人並不糊塗了,可能還是個聰明人嘍?”萱萱說:“你沒看電視上那些帶劍的都不是一般人物嗎?他們要是不聰明的話,怎麼能持劍闖江湖,做自己想做的事呢?我想那個坐船的入,過的一定是一條流水湍急的江,並且江水彎彎曲曲,江岸凹凹凸凸,他從這邊凸處下船,開往對麵凹處,由於江水自凸處拐彎,衝得很急,無論是撐船還是劃船,都不能直線到達對岸,這樣,船就要到達對岸的凸處上側。在江上,挎劍的人突然劍掉了,根據水流情況,船是不可能停在原地撈劍的,估計這把劍有可能被衝到對岸的凸處上側或以外的水裏,那麼必須到對岸下船撈劍才是科學的。如果那個掉劍的人是一位科學家,他早已懂得兩點可以畫條直線的道理,他掉劍的地方是個點,剛才他畫在對麵船舷的某個記號也是一個點,這兩個點連成的線可以延伸到江岸某個地方,那麼江岸就有一個點,這三點都在一條直線上。等船到了對岸,他用同樣的方法找到彼岸上的另一個點,再目測兩岸兩個點,連成一條直線,與靠岸時確定的三點一直線形成一個角度,再根據船走的弧線,就可以斷定這把劍掉在一個扇形的水域裏。如此看來,隻有靠了岸,才能找劍,隻有刻了舟,才能找點。媽媽你想想,他不‘刻舟’,怎麼去確定‘求劍’的範圍呢?這不證明‘刻舟求劍’的人是個極其聰明的人嗎?”聽完女兒的講述,媽媽不由大吃一驚。一則流傳了兩千年的寓言故事,已然在女兒的奇思妙想下被徹底地翻案了。且不說萱萱的想法是否正確,但是她敢於想象,僅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稱讚。當然,故事中的媽媽與隻會回答雪化了就變成水的媽媽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孩子的培養需要媽媽點點滴滴的關懷,其中包括孩子天真絢爛的想象。在媽媽眼中,孩子的想象可能是幼稚的,但是,在孩子的心中,那就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自在。所以,對孩子的想象,媽媽隻能嗬護,而決不能扼殺。
有人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有一次,在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舉行的宴會上,一些貴族認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完全出於偶然。哥倫布沒有辯駁,他在宴席上拿起一個雞蛋,對這些貴族說:“諸位先生,你們能把這個雞蛋立在桌子上嗎?”那些貴族拿起雞蛋,左立右立,怎麼也立不起來,隻好請哥倫布來立。哥倫布把雞蛋朝桌上一磕,雞蛋立住了。貴族們很不服氣,說這樣他們也會做。哥倫布笑笑說:“問題是你們這些聰明人,誰也沒有在我之前想起這樣做!”由此可見,想象的力量遠比知識本身所產生的能量要大的多。我們不可否認,故事中的很多貴族可能都是學富五車、知識淵博,可是為什麼他們就不能把雞蛋立起來呢?原因就在於知識羈絆了他們的想象空間。
那麼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呢?
1.給孩子一個輕鬆、寬敞的自由想象空間有的孩子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們已經不太願意聽媽媽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想有更多自己的東西,但是往往有的媽媽比較限製,從而大大影響了孩子想象的空間。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媽媽就要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想法,不能動輒就說孩子的想法是錯誤的,這樣會容易傷害孩子的想象欲望。
有一次,媽媽讓孩子畫一幅未來的房子。4歲的小女兒不慌不忙地拿出畫筆,沒一會奇跡就發生了。奇特的外形、巧克力的門窗,牆壁上長有一雙翅膀,據說還能潛水,總之,完全超出媽媽的預料。當媽媽看完這張畫之後,她沒有指責女兒的“胡思亂想”,而是用掌聲告訴她:“你真棒”。
2.讓孩子大膽地提問題愛因斯坦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愛提問題。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其實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則是從新的角度去探究舊的問題,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每次新問題的提出都將預示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所以媽媽不要限製孩子提問題,而應該抱以鼓勵的態度,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瑰麗想象。
3.不要妨礙孩子自己動手做事情有個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鬥中再灌進瓶子。因漏鬥下端是空的,所以裝不滿沙子,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鬥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會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子便漏得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舍,一點一點累積,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鬥口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就滿了。這時孩子會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地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讓孩子自己動手摸索而完成的事情,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而在摸索過程中,孩子的想象力也是飛速運轉的。
然而生活中卻有這樣的一些媽媽:當她發現孩子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時,總是喜歡上前幫上一把。殊不知,這樣做會影響孩子想象力的培養,因為這樣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即便自己完不成媽媽也會幫我完成的。久而久之,孩子不僅想象能力會減弱,而且還會滋生依賴的心理,對孩子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俄國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說:“沒有創造性的想象,那麼,一切都將是模仿和抄襲。”所以媽媽們重視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吧!
競爭沙場多英豪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認為,孩子應該謙和、內斂,不要張揚,否則就會成為別人眼裏的“壞”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