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媽媽成天渴望著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眾人眼裏的好孩子。可是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一般情況下,學習好、分數高、聽話乖巧,隻要符合這三個標準就是媽媽心目中的好孩子。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曾說: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如果媽媽能把這粒響當當的“銅”豌豆變做一粒光芒四射的“金”豌豆,想必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所在吧!
做獨立自強的好孩子很多媽媽認為孩子是需要嗬護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就會自然而然地獨立起來了。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孩子的獨立性必須從小培養,但是究竟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許多媽媽又感覺束手無策。
其實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獨立動手能力。
例如,孩子從1歲開始培養自我服務的技能,包括穿衣服、係鞋帶、扣紐扣、開拉鏈、刷牙、洗臉、梳頭、吃飯、上廁所等,幼兒教育工作者在長期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18至24個月大的嬰幼兒能夠學會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夠撿起玩具;2~3歲的嬰幼兒能學會控製大小便,會用又和勺吃飯,能夠比較熟練地穿脫衣服,開合拉鏈;3~4歲的幼兒能學會扣紐扣、係鞋帶、吃飯、洗臉、刷牙等,幾乎不用媽媽幫助,5~6歲幼兒能學會自己洗碗,能夠整齊地保管自己的東西,這樣孩子的獨立性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有的媽媽看見孩子在牆上亂畫、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和筆在書本、衣服等物品上亂剪亂畫,她們會笑嘻嘻地,很高興孩子學會了某種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東西被孩子損壞了。然後媽媽還會耐心地告訴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識。
根據兒童教育專家建議,媽媽經常給孩子提出任務,創造成功完成任務的條件,有助於幫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例如:為訓練4歲孩子自己穿鞋,媽媽可以給孩子一雙稍微大一碼的鞋子,這樣可以方便孩子穿鞋。早餐時,孩子向杯子裏倒牛奶,媽媽可以提供一個廣口的塑製杯子,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實際動手的能力,還能增強孩子自己動手做事的興趣。
在美國,孩子從小就睡在小床上,稍大後會有自己獨立的房間,從沒聽說過他們與父母睡在一起。在孩子日常生活的處理上,媽媽隻幫助孩子做一些在當時的年齡上還無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盡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的潛意識。美國人認為孩子應該自立,很早就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他們看來,孩子雖小,但也是獨立的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充分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無論結果怎樣,總會對孩子有所幫助的。
所以,媽媽應該從小就把一些家務派給孩子,並與孩子一起討價還價,定好價錢,給多少錢,幹多少活。
李紅的小兒子言言,剛滿4歲的時候,承擔了把家裏的垃圾收集後放到垃圾箱的工作。每天的“工錢”是1塊錢。他家大大小小好幾個房間,十幾個廢紙簍,要一個一個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1塊錢也賺得不容易。
有一次,李紅的朋友故意假裝神秘兮兮的樣子問言言:“你一共有多少錢?”小家夥自豪又神秘地悄聲告訴她說:“50塊錢!”連藏哪兒也說了。朋友問李紅:“為什麼這麼小就讓他幹活?”媽媽說:“從小讓孩子接觸生活,這樣不僅可以培養他獨立的生活能力,而且也能讓他從中知道生活的艱辛。這樣,等他長大之後,無論他到那個城市讀書,我們都不用再擔心他了。”媽媽的做法是明智的。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成人,孩子不能一生都在媽媽的羽翼下生活。要想讓孩子永遠生活的健康快樂,媽媽就要讓他們從小開始學會獨立。當然媽媽用金錢刺激孩子獨立的做法,雖然值得商榷,但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乃是大勢所趨,毋庸置疑的。
其次,樹立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因為一個習慣於獨立思考的孩子,將來一定能成長為一個人格獨立、個性鮮明的人。
有一次,一個七、八歲的女孩和媽媽一起參加朋友舉辦的宴會。媽媽的朋友就問小女孩說:“你長大以後想當什麼?”女孩自信滿滿地答道:“總統!”女孩的回答,引得全場一片嘩然。朋友做了一個滑稽的吃驚狀,然後問:“那你說說看,為什麼美國至今沒有女總統?”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場一片笑聲。朋友問道:“你肯定是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嗎?”女孩不屑地說:“當然肯定!”朋友意味深長地笑笑,對參加宴會的朋友們說:“請投她票的男人舉手。”伴隨著笑聲,有不少男人舉起手。朋友得意地說:“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為所動,淡淡地說:“還不到三分之一!”朋友做出不相信、不高興的樣子,對來賓們說道:“請在場的所有男人把手舉起來!”言下之意,不舉手的就不是男人,哪個男人“敢”不舉手?
在哄堂大笑中,男人們紛紛舉起了自己的手,甚至有的男士竟舉出了雙手以示讚成。朋友故作嚴肅地說:“請投她票的男人仍然舉手,不投的放下手。”朋友這一招很厲害:在眾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們把已經舉起的手再放下來,確實不太容易。這樣一來,雖然仍有人放手下來,但“投”她票的男人多了許多。
朋友得意洋洋地說道:“怎麼樣?‘總統女士’,這一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沸騰的場麵突然靜了下來,人們要看這個女孩還能說什麼?女孩露出了一絲與童稚不太相稱的輕蔑的笑意:“他們不誠實,他們心裏並不願投我的票!”許多人目瞪口呆。然後是一片掌聲,一片驚歎……
這是美國一個很典型的幽默故事。我不知道,讀者看完之後作何感想。然而我們要問的是,女孩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孩子的媽媽在哪裏?她在做些什麼?倘若您就是這個女孩的媽媽,您會怎麼做呢?曾經見過這樣一個場麵,一位叔叔問孩子說:“你的理想是什麼啊?”孩子思考了一會說:“做一名大科學家。”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媽媽卻突然白了孩子一眼說:“你連數學考試都不及格,還夢想當大科學家?”言下之意是說,孩子不配擁有這樣的想法。
通過這個故事的對比,我們就會很明顯地發現,女孩母親的沉默,其實就是對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認定和鼓勵。倘若女孩剛回答完第一個問題時,媽媽就搶白說:“別做白日夢了。”或者一巴掌拍過去,那麼恐怕就不會有下麵小女孩充滿睿智和機變的精彩對話了。因此媽媽要時刻注意對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著名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沒有獨立的思考,就不能獲取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經常提供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覺、去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長此以往,孩子就能離開媽媽的嗬護,獨立自強的生活了。
一加一減一平衡鼓勵和壓力就像天平的兩端,落在每個孩子的肩膀上。但是,仿佛從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就遠遠高於鼓勵。
目前,就孩子所承受的壓力而言,已經嚴重“超標”。有人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現在孩子的生活,猶如抱著石頭上山,每走一步,都要承受著加倍的壓力。那麼是不是沒有壓力就對孩子成長有利了呢?科學證明,如果完全沒有壓力也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那麼孩子究竟應該承受多大的壓力適宜呢?一般情況下,孩子能承受多大的壓力取決於媽媽給孩子多大的鼓勵。一個孩子在沒有壓力也沒有鼓勵的環境下難以成才,因為沒有足夠的壓力使他前進,沒有相應的手段對他進行塑造,他的潛力得不到發揮。如果孩子接受的是高壓力但缺少鼓勵,孩子就會感到如孤軍奮戰,很難走向成功。反之,孩子就會因為缺少壓力,而變成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所以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定的壓力,但同時也需要得到媽媽較多的鼓勵。適當的壓力和鼓勵,既讓:孩子充滿挑戰的信心,又讓孩子得到必要的指導,這樣才更有利於孩子取得成功。
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媽媽卻想當然地認為,給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每月給他足夠的零花錢,就是對他最好的鼓勵。其實不然,心理學家算過一筆賬說:做媽媽的不虧欠孩子一分鍾時間;不欠晝夜不停地為他們開車的義務;不欠他們的音樂課、網球課和昂貴的自行車。當他們長到16歲時,不欠他們的摩托車或小汽車;他們從學校畢業後,不欠他們去歐洲的旅遊費用。孩子結婚後,做媽媽的不欠他們用分期付款的辦法買房子首次該付的錢,也不欠他們購買家具的錢,總而言之,媽媽不欠孩子任何一句話,可是唯獨欠孩子一句“鼓勵”。
鼓勵是一針催化劑,可以激發孩子最大的潛能,創造最大的成功。
蘇櫻是個可愛漂亮的小女孩。可是當她念一年級的時候,她那小小的身體裏麵竟長了腫瘤,並住院接受3個月的化療。出院後,她顯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樣活潑了。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頭美麗的頭發,現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雖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與癌魔一爭高低,她的聰明和好學也足以補上被拉下的課程,然而每天頂著一顆光禿禿的腦袋到學校去上課,對於她這樣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來說,簡直是太殘酷了!
在蘇櫻返校上課前,媽媽找到老師,希望在老師的幫助下,讓全班的孩子都帶著帽子上課。老師深刻地理解媽媽的苦衷。
於是老師熱情而鄭重地對同學們說:“從下星期一開始,我們要學習認識各種各樣的帽子,所有的同學都要戴著自己最喜歡的帽子到學校來,越新奇越好!”星期一終於來到了。離開學校3個月的蘇櫻第一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然而她站在教室門口遲遲不願進去,她擔心、猶豫,因為她戴了一頂奇怪的帽子。
可是讓她感到意外的是,班裏的每一個同學都戴著帽子。和他們五花八門的帽子比起來,她戴的帽子顯得是那樣普普通通,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覺得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兩樣了,沒有什麼可以妨礙她與夥伴們自如地見麵了。
她輕鬆地笑了,笑得那樣甜,笑得那樣美。
晚上蘇櫻回到家裏,高興地撲在媽媽懷中,撒嬌地說:“媽媽,今天班裏的同學都戴著一頂帽子。”媽媽緊緊摟著孩子說:“孩子,無論到任何時候,也無論發生任何事情,我們每個人都將是一樣的,除非你自認為不同。”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蘇櫻也似乎早巳忘記了她與別人的不一樣。
這個故事就告訴了我們,媽媽的鼓勵對一個孩子化解生活的壓力,重新找回對生命的自信和熱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毫無疑問,故事中的蘇櫻在生活麵前是個勝利者,但是媽媽的鼓勵卻是她戰勝恐懼、贏得成功的原動力。
那麼,在鼓勵和壓力的兩端,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呢?才能讓孩子在平衡中穩步前進呢?
1.交流溝通、對症下藥媽媽應該經常和孩子交流,在談話中聽取孩子的心聲。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適當的予以鼓勵和施壓。
2.與孩子並肩作戰當孩子承受壓力時,媽媽要和孩子一起麵對,讓孩子正確地認識失敗和成功,認識到“失敗”與“挫折”的區別,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和過程,注意發現和肯定他在學習以外的優點和長處。同時,媽媽還應當教導孩子要堅持原則,不對的事一定不能做,讓孩子知道,能夠做到不隨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這也是一個人成熟勇敢的表現,也是有主見、有頭腦的表現。總之,媽媽要和孩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才能增強孩子克服壓力的勇氣和信心。
3.不要拿他們當孩子看待加強他們抗拒各種不良誘惑的能力,讓孩子發表一些建議,把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事情交給他自己去做,並且重視孩子的想法和言行。鼓勵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這對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是大有裨益的。
等待也是一種智慧古語有雲:“鳳棲梧桐,焉知不是養精蓄銳,他日當一鳴驚人,翔舞九天。”意思是說,在等待中積蓄力量,將取得更大的成功。
美國斯坦福大學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把一些孩子放進同一間屋子,告訴他們說,現在媽媽出去辦點事情,如果願意等到媽媽回來,就可以得到兩塊的蛋糕;如果你不願等,現在就可以得到一塊蛋糕,隻能得到一塊。實驗結果是孩子們各得其所。
十幾年後,研究者發現,那些耐心等待後得到兩塊蛋糕的孩子畢業後,在社會適應能力、自信、處理人際關係、麵對挫折、積極迎接挑戰、不輕言放棄等心理品質方麵,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兒童。所以,媽媽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等待。
有的媽媽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百依百順。久而久之,孩子就喪失了等待的耐心,開始變得越來越急躁,越來越任性和貪心。
可是當他們一旦離開媽媽的懷抱踏進社會時,那種任性、急躁的性格特點就會令他們飽受挫折和打擊。而事事不順心的他們,往往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反而覺得別人有意跟他們過不去,總是與周圍人處於一種對峙狀態,長此以往,很可能釀成憂鬱、偏執、狂躁等各種心理疾病。為了減少痛苦、追求幸福,學會等待將是孩子從小的必修課。
根據兒童教育專家研究表明,懂得等待的孩子,具有以下優點:
1.孩子性格沉穩,不驕不躁當孩子需要什麼東西時,即便媽媽不能立刻滿足,孩子也不會大呼小叫、亂發脾氣,而是靜靜等待。這樣更有利孩子今後的成長。
2.孩子會感受到幸福的溫暖孩子想要一塊巧克力,媽媽不能立刻買;孩子想吃麥當勞,媽媽不能馬上帶他去;孩子想要一個火車模型,媽媽不能馬上送給他。所有的東西,都不能輕而易舉地得到,孩子才會珍惜,才會感到擁有時的幸福。
3.孩子懂得珍惜當孩子輕而易舉地得到想要的東西時,他們往往不會珍惜,有些孩子的玩具箱裏,放著幾十件玩具,哪一件玩具都是玩幾天就丟到一邊了,有時還拿玩具亂扔、亂摔,對玩具一點都不愛惜。假如這是一件等了幾天,甚至是一個月才得到的東西,那麼他還會如此不愛惜嗎?
在現實社會中,適時地學會等待,有時可以使人把握更好的時機。等待可以從小鍛煉孩子的這種能力,從小給孩子一點點挫折感,讓他學會等待,從而讓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懂得珍惜。長大後,這種品質也會在他的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媽媽認為,等待教育就是把孩子培養成慢性子,對什麼事情都不著急,也不積極,這樣就算教育成功了。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等待教育是充滿智慧的一種教育方式,如果不能深刻地把握等待教育的精髓,那麼即便是等到老,最終也是一事無成,所以培養孩子學會等待,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媽媽把一小捆韭菜放到孩子麵前。孩子便不停地說:“媽媽,這麼多韭菜,我什麼時候才能擇完呢?”如果你是孩子的母親,你會怎樣回答他呢?
回答一:“有你說廢話的這些工夫,韭菜也該擇完了。”回答二:“別人能擇完,你怎麼就擇不完呢?”回答三:“不如這樣,你每擇完20根,就給媽媽送過來好嗎?”回答一表現出媽媽沒有耐心聽孩子的傾訴,媽媽以權威的身份命令孩子擇菜,沒有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樣的回答會令孩子感到媽媽不明白他們的感受,從而形成隔閡。
回答二反映出媽媽跟孩子對立的立場,即使媽媽不是存心跟孩子對立。媽媽沒有了解孩子的情況,而且沒有必要將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這樣的回答,孩子會感到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
回答三最可取。媽媽建議孩子把韭菜分量完成,以減輕他的心理壓力,而且媽媽承諾孩子每擇完20根韭菜就檢查他的成績,這樣孩子會感到媽媽也跟他一起麵對擇菜的任務,分擔了一部分壓力。
看完這個故事,想必媽媽們一定會有所領悟吧。等待教育就是凡事不能操之過急,就像打一套太極拳,陰陽動靜,萬物變換,皆在那不溫不火的慢條斯理中盡情展現。
此外,媽媽在對孩子進行等待教育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行家首先是專家一些媽媽居然自己也不懂什麼是等待。她們一方麵對孩子無比溺愛,男一方麵自己又充滿了童稚的幻想。所以媽媽在教導孩子在等待中成長時,一定要先把自己培養成“專家”然後再做“行家”。
2.不要講玄而又玄的大道理隻要一講到教育,很多媽媽就會滔滔不絕的滿口大道理。其實,以身作則,用行動作示範比說大道理更有效。
一個男孩在院子裏練習騎腳踏車,辛苦了半天還是騎不好。
這時媽媽從一旁走了過來,接過兒子手中的腳踏車,立刻演示了一遍。然後說:“你會騎得越來越好,隻是還需要時間罷了……”後來兒子不僅學會了騎腳踏車,而且騎車的技術越來越棒了。由此可見,示範比講大道理有用得多。
3.等待不是撒手不管等待絕不是撒手不管,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相反,它更需要媽媽對孩子的細膩關注和耐心等待。也就是說,在教育孩子方麵,媽媽應該少一些急躁的功利之心,多一些等待的理智。
4.等待不是“食言”的工具讓孩子學會等待,並不是意味著媽媽可以用“等待”作為食言的工具。也就是媽媽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否則孩子會認為媽媽不守信用。
相傳,曾子之妻要去趕集,兒子哭著也要去,妻子哄兒子說:
“在家裏待著吧,我趕集回來殺豬給你吃。”兒子一聽這話,立刻不再哭鬧,便在家跟著曾子玩耍。時近中午,曾子見妻子趕集回來便放下手中的書,拿起一把殺豬刀,在磨刀石上霍霍地磨起來,妻子見狀忙問:“你這是幹啥?”曾子回答說:“你不是說趕集回來就殺豬給兒子吃嘛。”妻子阻止道:“不過哄哄孩子罷了,何必真殺呢?”曾子認真地說:“對孩子不可說謊,孩子是學習父母言行的,如今你欺騙孩子,是教孩子學騙人,這樣怎能教育好孩子呢。”妻子無言以對,於是曾子就找人幫忙把圈裏的豬殺了,讓兒子美餐了一頓。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孩子的等待應該是希望和滿足,而不該是媽媽的毀約和失信。否則媽媽的形象就會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等待,媽媽要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斷,決定哪個能馬上滿足;哪個需要再等待;或者哪個根本就不能滿足。總之,為了孩子能有個美好明天,一切都需要媽媽靈活運用。
誰是犯錯的寵兒在孩子眼中,犯錯誤幾乎已經成了媽媽的專利,然而生活中有許多媽媽卻心安理得地接受了這份“終極審判”。例如,孩子考試不及格,孩子就認為媽媽沒有給他請最好的家教;孩子拿了同學的橡皮,孩子就說媽媽沒有給他買和同學一樣的橡皮;
孩子喜歡在同學家留宿,孩子就說媽媽沒有給他買舒適的床墊;於是媽媽接到“判決”後,就立刻給孩子請了最好的家教,買了最好的橡皮和床墊,總之一切都是按照孩子的要求去辦事。
其實媽媽的這種做法是有失妥當的,因為媽媽沒有讓孩子正確地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過錯。
紅麗滿13歲了,已經懂得追求漂亮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她換衣服的頻率越來越快,這直接加重了媽媽的負擔。於是,媽媽決定找她談談。媽媽說:“寶貝,媽媽工作很忙,你已經13歲了,可以為媽媽分擔些家務,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後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記的話,就隻好穿髒衣服了。”紅麗很爽快地點點頭答應了。
~周過去了,媽媽發現洗衣機裏塞滿了紅麗的髒衣服,她很生氣,於是很嚴厲地批評了紅麗。紅麗答應媽媽下不為例。
接下來的一周,紅麗還是沒有洗,髒衣服更多了。洗衣機裏已經放不下了,它們都被堆在了紅麗屋裏,幾乎占了一地,最嚴重的是紅麗已經沒有幾件幹淨衣服可以換了。媽媽決定對此置之不理,以便好好教育教育她。但是紅麗有她的應對辦法:她從髒衣服堆裏撿出稍微幹淨的衣服繼續穿,就是不肯自己動手把它們洗幹淨。
幾周過去,紅麗已經再也撿不出一件稍微幹淨點兒的衣服可以穿了,而媽媽的態度絲毫沒有改變,紅麗沒辦法,隻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幹淨了。此後紅麗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來洗,而且她發現洗衣服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甚至還漸漸喜歡上了洗衣服,並開始幫媽媽做其他的家務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紅麗最終開始動手洗衣服,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是迫於無奈,才選擇了自己洗衣服。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媽媽一定不能采取強勢的態度,逼迫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正如故事裏紅麗一樣,倘若她還有一件可以穿的衣服,那麼她一定不會動手洗衣服的。這也就是說,紅麗媽媽的做法是“治標不治本”。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媽媽主動和紅麗談心,從交流中找出紅麗不願意洗衣服的根本原因,然後指出她的錯誤並加以引導,隻有這樣才能讓紅麗“痛改前非”愛上勞動。正如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說:“當孩子犯了錯誤,媽媽應先了解錯誤的原因,再合理地進行疏導,往往比強迫孩子如何做更有效。”事實證明了,專家的說法是科學的、正確的。因為當孩子沒有弄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或為什麼不能那樣做時,媽媽的強製命令隻會增加孩子的抵觸情緒。那麼,媽媽應該如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