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好好學習,就不會明白很多事理。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經常苦口婆心地勸孩子用心學習,可是媽媽的話卻如同掠過耳邊的清風,轉瞬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地厭倦學習。那麼針對這一情況,媽媽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呢?
偶像崇拜效應一提起“偶像”這個名詞,相信很多人都會為之眼前一亮。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位崇拜的偶像。不知道媽媽們有沒有發現,隻要是孩子偶像所代言的無論任何品牌產品,他們都會不顧一切地去購買。其實,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偶像的效應是巨大的。由此我們可以說,孩子不喜歡學習,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孩子沒有把知識當做偶像來崇拜。所以,要想讓孩子真心愛上學習,首先就要樹立知識在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地位。
丹丹是個愛學習的女生,她對知識的熱愛,完全歸功於媽媽對她的教育。
開始的時候,丹丹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對學習和讀書充滿了厭倦。那時候,無論媽媽怎樣引導她,也不能把她從那種貪玩的天性中拉到熱愛知識的軌道中來。直到有一天,或許是上帝的安排,讓她真正地懂得了知識的重要。也就是從那時起,丹丹開始崇拜上了知識。
:有一天,丹丹和一群小夥伴在外麵玩耍時,發現了一隻受傷的寵物狗,丹丹就毫不猶豫抱著那個可憐的小家夥飛快地跑回了家。
“媽媽,媽媽,快幫幫我。”她一進門就衝著媽媽大喊起來。
“這麼驚慌,什麼事?”媽媽奇怪地問女兒。
“這隻小狗受傷了,快想想辦法。”丹丹焦急地說道。
媽媽讓她抱著小狗一起去找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是一個出色的外科大夫,對於她來說,接好一隻小狗的腿骨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後來這隻寵物狗恢複了健康並成了她們家庭中的一員,丹丹也因此而多了一個小夥伴。
通過這件事,丹丹迷上了生理學和醫學,並真正地熱愛上了知識。她相信隻有知識才是最值得崇拜的偶像。
“媽媽,醫生太偉大了!”有一天,丹丹看著那隻恢複健康的寵物狗,丹丹感歎道:“如果沒有醫生,這隻小狗恐怕永遠也不能再走路了。”“是啊,如果沒有醫生,不僅這隻寵物狗不能得到恢複,就連我們人類也會有吃不完的苦頭。”媽媽回答說。
“媽媽,我也想成為醫生,這能行嗎?”丹丹看著媽媽,她的眼神似乎在期待著媽媽的肯定。
“為什麼不能?隻要你努力學習,並掌握必備的醫學知識,你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媽媽笑著對女兒說。
“真的嗎?”丹丹的眼睛中流露出興奮的目光。
“當然是真的,媽媽什麼時候騙過你。”“那麼,你教我吧。”丹丹說道。
“這個我可做不到,因為我不是研究醫學的人,不過我可以先教給你一些簡單的有關醫學的知識。”“醫學的知識?”“是呀,掌握醫學的知識是成為一名醫生的第一步。”媽媽把她帶到了書房,並將自己收藏已久的一副骨骼標本拿給她看。
就這樣,5歲的丹丹對人體發生了興趣,並開始學習生理學。
可能是丹丹太崇拜知識的緣故吧,不久她便在這一領域的學習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12歲時就在行醫開診考核的初試中獲得了合格成績。
這樣一來,丹丹不僅認識到了醫學知識對於一個想成為醫生的人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物理學、化學、生物以及其他各科門類所有知識的重要性,並在以後的日子裏成了一個熱愛知識並擁有知識的人。
看完這個故事,相信很多媽媽都會為丹丹的成功鼓掌喝彩。
其實,每個孩子都可以像丹丹一樣出色,關鍵就在於,你是不是也可以像丹丹的媽媽一樣出色,善於引導孩子,積極樹立知識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同樣是一隻小狗,小新的媽媽——美芽,就對其表現出了極大的不耐煩。當小新把小白(流浪狗的名字)抱回家裏時,媽媽的第一反應是氣急敗壞地命令小新:“把它給我扔出去!”雖然,在小新的苦苦哀求下,媽媽同意收留小白。但是,她也從來沒有和小新一樣表現出對小白的關愛。因此,就更不用說,尋找機會勸導小新用功讀書學習了。相反,媽媽每天都會提高聲音到120分貝,怒吼著:“小新——趕快把它帶出去!”所以,小新不喜歡學習,甚至在課堂上調皮搗蛋,也就不難理解了。
通過兩個故事的對比,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緊緊地握在媽媽的手中。隻有媽媽不失時機地讓孩子一睹“知識”的真麵目,才能喚醒孩子對知識的崇拜之情,才能讓孩子由衷地愛上學習,愛上讀書。
讓孩子主動學習我們生活之中有一些孩子,他們的生活幾乎每天都是在“忙碌”中度過。他們一天到晚有寫不完的作業、看不完的書、參加不完的培訓班,可以說,他們的生活死氣沉沉,沒有絲毫情趣可言。但是,這種“填鴨”式的教育真的對孩子有幫助嗎?答案是否定的。
柯如的媽媽是個心比天高的女人,為了能讓女兒出人頭地,她給孩子安排了許多學習內容。柯如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之外,幾乎每天都被關在房間中啃那些充滿“蠟味”的書本。此外,媽媽還不容許她與別的孩子接觸,也很少帶她到外麵玩。讀書、學習,幾乎是柯如唯一能做的事,這位愚蠢的媽媽以為這樣便能培養出一個天才。然而,她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有填塞進肚裏的知識,沒有“主動”胃黏膜的消化,是不能轉化成營養物質、不能被孩子吸收的。簡言之,孩子“吞”進肚子裏的不是知識,而是文字。
所以培養孩子愛學習的好習慣,光靠媽媽的“強行”政策是不行的。牛牛是隔壁鄰居的孩子,他聰明活潑,就是不愛讀書。
有一天,媽媽下班回來,見他在外玩耍,就揪著耳朵,把他拉回了家,鎖在屋子裏了。
“今天不寫完作業就不準出門。”媽媽嚴厲的斥責說。
沒一會兒,媽媽就上街買菜了。臨走的時候,特意鎖上了大門。可是,等媽媽回來的時候,牛牛竟然又跑出去玩了。
這次媽媽大發雷霆,把牛牛一把抓了回來,按在地上,接著就是一頓暴打。牛牛扯著嗓子,跪地求饒。
最後,牛牛在媽媽的“監督”下,一直寫作業到深夜。期間,牛牛隻要寫錯一題,媽媽就會毫不猶豫把他的作業本撕得粉碎,讓他重新來寫。即便如此,牛牛還是心不在焉。
其實,牛牛的故事就深刻地告訴了我們,強迫孩子學習是一種錯誤,這樣做隻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厭倦。中國有句俗話“老牛不喝水,不能強按頭。”此話用在孩子學習上也是恰如其分。
林峰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自願的學習,如果他不想學習,媽媽絕不強求。事實是,林峰正是在這樣一種無拘無束的輕鬆環境下,才養成了愛學習的好習慣。他會嚐試著學習每一種知識,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由於沒有媽媽的監督,他會感到很快樂,並且會主動要求自己學習更多的知識。
有一次旅行中,林峰就毫不費力地掌握了一個物理學原理。
坐在火車車廂裏的林峰指著窗外說道:“那些樹正在飛快地向後麵跑,媽媽。”“不,那不是樹木在向後跑,而是我們坐的火車在向前跑。”媽媽笑著對兒子說。“不,我認為我們坐的火車並沒有動,而是窗外的樹木在動。”林峰天真地說:“因為我在這兒坐了很久了,但並沒有發現火車有什麼變化,反而發現外麵的東西都變了。這不是說明窗外的東西在動還能說明什麼?”“那麼,假如現在你不在火車上而是在窗外的話,你會怎麼想呢?”“這個嘛……”林峰想了想說,“一定是我也會向後跑,就像那些樹木一樣。”“你能夠跑那麼快嗎?”“是呀,我能跑那麼快嗎?這可有些奇怪了。”林峰充滿疑問地說道。
“雖然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賀。”“什麼?祝賀我什麼?”“你今天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當然應該祝賀啦。”“我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林峰不解地問。
“你剛才發現的,正是一個參照物的問題。”於是,媽媽耐心給他講解:“你之所以說窗外的樹木在向後跑,是因為你把火車當成了參照物,也就是說相對於火車來說,樹木的確是向後移動了。反過來,如果把樹木當成參照物,火車就是向前跑了。”“我明白了。怪不得我會認為火車沒有動呢!這是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了參照物,火車帶著我向前行駛,我們一起在運動,當然就不會感到它也在動!”林峰高興地說道。
“那麼,把你放在窗外會有什麼效果呢?”媽媽問道。
“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麵上並以我自己作為參照物的話,火車就是運動的了。”林峰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車作為參照物的話,我就是和樹木一樣在向後飛跑了。”“那麼,你能跑那麼快嗎?”媽媽又一次問道。
“當然能,因為這是相對的,火車能跑多快我就會有多快。”林峰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就快速掌握了物理學中的“參照物”原理。而且,整個受教過程,都洋溢著溫馨和親切,絲毫沒有母子間的“劍拔弩張”。由此可見,隻有樹立在自願基礎上的學習,才是有效的,才是事半功倍的。倘若林峰的媽媽在平日裏就強令他讀書、學習,那麼,在火車旅途中的片刻閑暇,林峰一定不會關心窗外的樹木是否前進還是後退,而是及時享受這份來之不易的“放鬆”。所以,如何教導孩子自願學習,也是媽媽應該學習的課程之一。
隱藏在身邊的秘密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說過多少遍了,這道題應該這樣解答!上午剛教你的,怎麼下午又錯了?”“媽媽,我討厭做作業,讓我看一會兒電視再做好嗎?”“不可以!你今天不把這些題目都做完就別想看電視!”由此可見,媽媽和孩子仿佛永遠都是對立的兩麵。孩子最關心的是“玩”,而媽媽最關心的則是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關於孩子的學習問題,曾有一位母親這樣說過:“21世紀是信息和藝術的世紀。要想學好信息技術,首先就要學英語、數學,然後就是音樂、美術、鑒賞等等。”那麼,在如此多的選擇中,母親應該如何選擇呢?最後為了保險起見,幹脆能學的都要學。
這樣做當然是滿足了媽媽的心願,但是媽媽讓孩子學的東西,並不一定都是孩子想學的。對孩子來說,他們有自己的喜好,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隨時都會厭倦。
一位媽媽聽同事說,自己的孩子剛學完日語,正打算學習韓語。於是,這位媽媽就坐不住了,回到家就開始逼迫自己的孩子學各國語言,最終將一個和睦的家庭變成了爭吵的戰場。
那麼,媽媽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促成孩子愛上學習呢?顯然,橫加幹涉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老子》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說,治理一個很大的國家,就像在廚房烹飪鮮美的小菜一樣簡單。
於是,聰明媽媽就開始從廚房和相關用品出發,引導孩子走上了學習之路。
有一天,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去一個大型超市買食品。她就忽然突發奇想:能不能讓孩子在買東西中學到知識呢?
這時媽媽正好看到陳列在貨架上的食用油,而昌明就站在她的身邊,於是媽媽問道:“昌明,一大桶食用油和兩小桶食用油相比,哪個量更多?”正興致勃勃看這看那的昌明聽到媽媽的問題後,拿起一桶食用油看了一會兒嘴裏嘟囔著:“看一看包裝,馬上就可以知道了……”這時,一旁的昌德走了過來,他拿起油桶說:“這裏不是標明重量嗎?把兩小桶的重量加在一起就可以和大桶的重量進行比較了。”昌德和昌明舉著油桶算了一會兒高興地說:“媽媽,一大桶和兩小桶食用油的重量是一樣多,您別擔心,買哪個都可以。”媽媽聽到答案後,很是開心。於是,她又對孩子們說:“媽媽今天就帶了10元錢,現在你們就幫媽媽挑選10元錢的食品回來好不好?”媽媽的話剛說完,孩子們的臉上就露出了興奮的光芒。他們往返穿梭在各個貨架前,不時地把東西拿下來看看,然後,低著頭小心翼翼地計算。就這樣,最後他們用10塊錢買了一大筐東西。
從那以後,每次去市場的時候,媽媽都會讓孩子們計算價格。不久之後,孩子們的學習計算能力就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媽媽還驚訝地發現,孩子們不光計算能力提高了,而且對各門功課,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因為孩子在購物的時候,他們會小心地觀察每種產品的營養成分、生產日期和產地。如果他們遇到問題,就會及時地翻書查閱,或者請教老師,這樣孩子們得到的知識就更加牢固了。
除此之外,媽媽還可以把孩子引進廚房,在孩子擇菜、洗菜、切菜、炒菜的過程中,選擇恰當的時機,向他們提出問題,並指導他們做出正確的回答,或者鼓勵他們自己找出答案。通過購物和走進廚房的訓練,孩子們發現了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投身到知識的海洋裏去了。
正如有一位教育哲學家所說:“廚房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場所。”隻是有的媽媽沒有發現這個秘密罷了。
在玩耍中學習學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並不一定非要孩子正襟危坐的讀書寫字才算是學習,有時候“玩”也是一種學習手段。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卻根本無法理解。在她們看來,孩子“玩”就是不務正業。隻有認真地讀書寫字,才是學之正道。所以,通常在這個時候,媽媽就會端起家長的架子,強迫孩子放棄玩耍,勒令他們“用心”讀書。其實她們又哪裏知道,孩子的心卻早巳飛到球場、網吧裏去了。
小強被媽媽從操場拉了回來,就悶悶不樂地坐在書桌前。媽媽為他翻開了課本,並特意衝了杯咖啡放在旁邊。可謂是為了孩子的學習“俯首甘為孺子牛”。
然而,小強的心卻一直滯留在操場,他滿腦子裏飛舞的都是疾馳的足球。書本上的文字,他是根本看不進去,所以不知不覺中小強竟抱著課本睡著了。
其實這樣的故事在每個孩子身上幾乎都曾發生過。不可否認,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她們總是希望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將來考個名牌大學,畢業後找一個好工作。可是媽媽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玩”也是學習。
舟舟的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始終貫徹“寓教於樂”。在舟舟才4歲的時候,媽媽就會每天帶著他散步。不過這種散步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散步,而是邊“學習”邊散步。
媽媽會在不經意間,摘一朵野花,然後掰開給他看,告訴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時候路過公園,聽到鳥兒的嗚叫聲,媽媽就會告訴他,如何通過鳥鳴聲分辨鳥兒的種類,以及各種鳥兒的生長習性和特征。就這樣,每一次散步舟舟都能學到很多新知識。
舟舟6歲的時候,媽媽就經常帶他參加音樂會。有一次,他聽完意大利歌劇《圖蘭朵》之後,便興奮地問:“媽媽,這是什麼音樂?他們在唱什麼?我怎麼完全聽不明白?”媽媽說:“這是著名的意大利歌劇,因為演員是用意大利語演唱的,所以你聽不懂。”舟舟突然說道:“媽媽,我也要學習歌劇,學習意大利語。”媽媽爽快地答應了孩子的要求。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舟舟不就是典型的“樂知者”嗎?也許看到這裏時,有不少媽媽會滿懷羨慕地說:“還是人家舟舟喜歡學習,樂於奮進。”其實不然,因為舟舟的“樂”於學習,是在“玩”的強烈刺激下完成的。當舟舟在林間散步,拈花一嗅時;當舟舟徜徉歌劇的魅力,如癡如醉時,請問,你的孩子在做些什麼呢?
在被“無情”地剝奪了玩耍的權利,在伏案背誦枯燥的單詞、演算枯燥的算術題。
所以,媽媽們應該打破傳統的鄙陋之見,放開胸懷,放孩子縱情地玩耍吧。周末的時候,帶著孩子去博物館或是科學中心,讓他們在參觀玩耍的同時,學會思考和學習,那麼,孩子們一定會非常開心和快樂,同時細心的媽媽也一定會發現孩子的“收獲”。因為在玩耍中,孩子各種潛藏的天才會一一被激發出來。
有一次,兒子獨自一人在院子裏玩耍。他喜歡玩“開火車”的遊戲,就是把一些木塊連成一串,充作車廂,他在前麵充當拉著“車廂”的火車頭。兒子做這個遊戲做得很認真,不光要像火車那樣發出“嗚嗚”和“哐啷哐啷”的聲音,還要負責在到站時報站名,招呼想象中的“旅客”上下車。
這天兒子突然想到要增加幾節車廂,使這個“火車頭”能帶領更長的火車,可是帶鉤子的小方木塊都用完了,怎麼辦呢?兒子想到了剛剛買回來的磁鐵,用繩子拴在最後麵,剛剛合適。
他拴好一塊磁鐵,又拿來另一塊。可是,好像突然著了魔一般,那塊磁鐵怎麼也不肯乖乖地跟在第一塊的後麵。他一把它放到後麵,就有一股力量將他的手彈開。兒子費了很大的力氣,可是那兩塊磁鐵怎麼也不肯吸在一起。
兒子呆呆地看著手中的兩塊磁鐵,好一會兒,他忽然大叫起來:“媽媽,媽媽,快來看呀,這兩塊磁鐵裏住著兩個小精靈!它們不願意在一起。它們鬧別扭了,誰也不理誰。”媽媽忍住笑說:“傻兒子,這可不是什麼精靈,這是磁力的一個重要原理,磁鐵分為正極和負極,而且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你手上這兩塊磁鐵都是正極,當然會因為相斥而彈開啦。“真的嗎?”兒子懷疑地說。
“當然是真的。”媽媽肯定地說。然後,媽媽把兩塊磁極相異的磁鐵放在一起,果然牢牢地黏住了。
兒子覺得有趣極了,於是接著問道:“正極和負極是什麼東西?磁鐵為什麼要分成正極和負極?為什麼正極和負極就要吸在一起呢?”媽媽趁機教了他很多物理學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都是與玩耍緊密結合的,所以兒子學習起來得心應手。
從此後,媽媽就經常和兒子一起“玩”。有一次,媽媽給兒子帶回了幾塊眼鏡片,有近視鏡片,也有老花鏡片,兒子對新奇的事物很感興趣,他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玩,沒過一會兒就大叫頭暈,於是,隻好把鏡片舉到離眼睛較遠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鏡片後的東西。媽媽任由他玩耍,也不去管他。當兒子一隻手拿著近視鏡片,一隻手拿著老花鏡片,一前一後地向遠處看時,突然他大聲地喊叫了起來:“快來看呀!媽媽,我看到遠處那座萬佛塔的塔尖了。”就這樣,兒子在玩耍中又無意地發現了光學知識。然而,這些知識卻是出現在中學生的物理課本中的。由此可見,知識流淌在生活的每一處空間和每一秒鍾,即便在“玩耍”中,也少不了它們的身影。
讓媽媽陪同孩子一起玩耍,並不是讓媽媽充當“監工”,而是讓媽媽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維去審視眼前的世界,並從中發現機會,積極引導孩子愛上學習、崇尚知識。不過媽媽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率性而為,不要苛求孩子是製造髒亂的天生聖手,隻是媽媽常常不會允許孩子這麼幹。一般孩子都會在媽媽的期望範圍內快樂地生活。盡管有時媽媽對孩子的寵物蜥蜴、海星或蛇等感到畏懼,但孩子往往就在這類獨特的環境中開啟了通向美術、音樂或數學的智慧之門。
2.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媽媽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時,請丟掉成年人的思想,用孩子的眸光來打量這個全新的世界。由此你將會看到不一樣的色彩和形狀。
3.詢問、思考、想象和表達在這裏可以有機會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嚐試那些原以為不可能的事情,並且能以多種途徑如舞蹈、唱歌、繪畫等進行。你越會玩兒,你和你的孩子將獲益越多。
總之,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學習手段。隻要媽媽能善加引導,就一定可以讓自己的孩子越來越愛學習,越來越聰明。
小海的媽媽是一位地理老師,她為了增強孩子辨認地圖的能力,就經常帶著年僅5歲的小海到周圍村莊去“遊玩”,等到小海基本了解了鄰村的情況之後,就帶著他拿著紙和筆爬到自己村裏的一個高塔上,放眼四方,問他周圍的地名,不知道的地方就向他說明。並讓小海畫出周圍的簡略圖,然後兩個人再去“遊玩”。在簡略圖上添上道路、森林和河流等。這樣鄰村的地圖就畫出來了。媽媽就是使用這種方式讓小海不僅看懂了難以理解的地圖,還培養了孩子對地理學科的熱愛。
此後,媽媽又運用了同樣的手段,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漸漸愛上了學習。然而,這一切都猶如“隨風潛入夜”的一場春雨,在不知不覺中,已是滋潤到了根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女教育家蒙特梭利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然而遺憾的是,很多媽媽對孩子進行教育過程中,往往忽視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所以學習在孩子的眼中就變成了沉重的包袱或者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缺乏興趣的緣故,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從而導致了消極學習的嚴重後果。
媽媽為了提高孩子的英語水平,就強迫他們每天背誦大量的英語單詞。結果適得其反,這26個英文字母的不同排序,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猶如一張解不開的大網,緊緊地把他們困住了。就這樣,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漸漸地被磨滅了。最後無論媽媽怎麼教導,他們都不會愛上英語課了。而美哲的媽媽卻是這樣做的:
媽媽首先買來10厘米見方的英語印刷體字母和阿拉伯數字各十套。然後把這些字母貼在10厘米見方的小板上,以做遊戲的方式教孩子認識英語單詞。然後,繪聲繪色地給女兒講述每個單詞背後的故事。就這樣,女兒喜歡上了英語。不久之後,女兒就能輕鬆地閱讀簡單的英文原著作品了。
由此可見,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痛苦的,也是毫無成效的。正如一位日本作家所說:“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得以順利發展,就會成為天才。”所以媽媽要充分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隻有這樣,孩子才會自願地愛上學習。那麼媽媽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呢?
1.創造條件,刺激興趣孩子的興趣往往是在廣泛的探索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媽媽要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如帶孩子外出爬山、參觀;帶孩子欣賞各種各樣的表演和比賽;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和集體活動,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全麵了解生活,為孩子接觸各種事物提供機會,以此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與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