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仿佛一提到“錢”就感到俗不可耐,然而現實生活中離開了錢卻又寸步難行。
可以說,錢與一個人的生活是休戚相關的。但是很多媽媽卻很少對孩子進行必要的財商教育,反而將更多的精力關注在孩子情商、智商等領域的教育上,結果這樣就造成了孩子對“錢”缺少科學的認識,並且還嚴重地影響了孩子未來人生的理財規劃。所以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從現在開始,讓“錢”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吧!
理財要從小抓起根據調查顯示,中國的很多小朋友是缺乏理財觀念的,在他們的眼中“錢”就像是永不枯竭的江水一般,隻要花完了,就可以用各種理由和借口從父母那裏支取。有時候,媽媽更像一台取款機,而媽媽也樂於被孩子如此使用。殊不知,這樣做的後果,將直接導致孩子長大成人後成為“月光族”、“啃老族”或者“卡奴”。
有一次,在擠公交車的時候,聽到兩位母親在談話。其中一位說:“我們家對孩子花錢一直不那麼在乎。”另一位母親立刻接過話題說:“誰說不是呢?現在兒子要錢就像開抽屜這麼簡單,根本不需要向我打招呼。前兩天,我給他買了一雙運動鞋,誰知道他竟然看也不看一眼。我問他為什麼?他還不屑一顧地回答說,要穿就要穿名牌。同學過生日,他一下子就花了好幾百元,好像我們家的錢是大水衝來似的。”從這兩位母親的談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由於沒有吃過苦,不知道金錢是來之不易的,所以就養成了出手闊綽、揮金如土的不良習慣。
其實,母親大可不必如此驕縱孩子,而是應該精心計算出孩子每周必需的花費,可適當多給一點,一次發給孩子,並且告訴他本周內將不會再給了。或者,可以鼓勵孩子做點家務勞動,發給孩子工資。總之要讓孩子知道,錢是靠勞動賺來的;還要讓孩子知道,大人的義務是保障孩子必要的學習和生活,額外的花費隻有勞動才能獲得。
猶太人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其實他們的聰明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培養的。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媽媽的財商教育了。
媽媽認為讓孩子接觸錢、了解錢,並學會如何合理地使用錢,不僅有利於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而且還能養成孩子勤儉的好習慣。為此,她們給孩子製訂了如下的教育計劃:
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
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認識到無法把商品買光,因此必須做出選擇;
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6歲:能夠找數目不大的錢,能夠數大量硬幣;
7歲:能看價格標簽;
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賬戶裏;
9歲:能夠製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
10歲: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時使用;
11歲: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
12歲:能夠製訂並執行兩周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一般銀行業務中的術語;
13歲以上:嚐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
希拉裏是一位堅強的小夥子,他12歲的時候,就在媽媽的教育下,利用放學和周末休息的時間,走上街頭賣報紙了。等他長到15歲的時候,就已經攢下了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富。這時媽媽就鼓勵他嚐試著進行投資,受了鼓舞之後的希拉裏不僅向當地的大金融家們提出了挑戰,而且自己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打敗他們,成就自我”。
首先他把自己的2萬元錢全部購買股票,然後再把掙來的錢分出一半購買基金。就這樣經過了一番雞生蛋蛋又生雞的良好循環之後,現在的希拉裏已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金融投資商了。
在猶太人的國家,像希拉裏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從小就接受母親的理財教育,雖然,賣報或者擦車並不能讓孩子們賺到很多的錢,但是隻要他們去做了,去實踐了,就一定會有所收獲,起碼他們會知道錢是來之不易的,要想花錢,首先就要學會如何掙錢。
在中國,孩子被視為媽媽的掌上明珠。為了孩子,她們可以不惜一切,甚至肝腦塗地、粉身碎骨,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切為了孩子。但是,我們知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與其給孩子創造財富,倒不如教會孩子創造財富的辦法。為此,美國著名理財專家,曾給孩子的媽媽開過這樣一副“良方”。
1.教孩子從小就懂得區別需要什麼和想買什麼。
2.帶孩子到你工作的地方參觀,讓孩子懂得勞動和金錢的關係以及花錢的限度。
3.教孩子懂得區別物品的貴和賤,使他對理性花錢有初步概念。
4.鼓勵孩子參與製訂家庭預算,向其提示節省開支的方式。
5.在可能的情況下,將每月零花錢一次性全給孩子(從三歲起就可以),但如何花費由孩子自己決定,以培養其自決能力。
6.告訴孩子不應該亂花錢,讓孩子懂得將部分所得儲蓄起來的重要性。
7.讓孩子在花錢時始終想到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道德。
8.不應隨意給孩子禮品,也不應該用不給零花錢作為懲罰手段。
9.孩子決定購買某種物品時,你不要發表意見,因為他正在學習自己做選擇,除非他想購買的物品違背你對他的教育。
10.未能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要內疚,因為這會促使孩子更快地成熟,使他更有責任心和更為自重。
11.在有可能的條件下,讓孩子接受正規的商務訓練。
如果媽媽們按照這付“良方”照單抓藥,我們相信一定能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那麼,在不久的將來,孩子們也一定會成為理財高手。
精打細算,細水長流東北二人轉《大觀園》裏,有這樣一段唱詞:“說什麼白玉為堂金做馬,過日子,胡吃海塞,早晚要敗家。別看那珠玉滿堂、宏樓廣廈、大風吹倒是稀裏嘩啦……”透過劉姥姥的這幾句唱,使我們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過日子必須要精打細算。而中國一直提倡“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很多媽媽對待孩子,絕對是深刻領會和貫徹了“不能苦孩子”的教育精神。為了讓孩子開心,媽媽們可謂是不惜“一擲幹金”。其實,這樣的做法隻會助長孩子驕奢的心理,促成孩子花錢大方、不計後果。最後隻落得個“早晚要敗家”的悲慘結局。所以媽媽們一定要培養孩子勤儉持家、有計劃消費的良好習慣。
在日本,如果孩子攢的錢還不夠,而他又是確實想盡快買到夢想已久的商品時,他們通常會向家長借貸,然後再用以後的零花錢慢慢償還。這樣不僅做到了計劃消費,同時也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財能力。
而在高度發展的美國,孩子們會經常說“我還沒有攢夠錢,不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我的錢要等到商品降價時才能用”之類的話,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在給零花錢方麵是絕不會遷就他們的。
在美國,通常從8歲開始,孩子們每周就能從媽媽那裏得到零花錢了,但金額不多,隻有幾枚硬幣。孩子們要想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一點一點地慢慢積攢,而且媽媽還會時常教他們了解成年人的各種職業、什麼是勞動報酬、如何區別各種商品及其價格等。這樣,孩子們在買東西前就會再三權衡自己最需要什麼,由此學會選擇並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擁有所有喜歡的東西。
看到此處,我們不禁會想到這樣的一幕。一位中國媽媽,帶著孩子逛超市,孩子喜歡上了一個玩具,於是就決意要買下來。
可是媽媽卻說:“家裏已經有很多這樣的玩具了,不能再買了。”接著,孩子就會糾纏媽媽,大有誌在必得的意思。然後,媽媽衝他白了一眼,孩子便開始哭嚷了起來,最後就幹脆躺在地上撒潑。此時的媽媽,往往會感到束手無策、尷尬萬分。不得已之下,隻能滿足了孩子的意願。
所以,在孩子的眼中,隻要一哭二鬧三撒潑,就沒有辦不成的事。至於買東西需要花多少錢?這筆錢可不可以省下來?這些統統都不在孩子的考慮範疇之內。孩子所需要考慮的就是,我該買哪個玩具呢?是紅色的好看,還是綠色的好看呢?長此以往,就無形之中養成了孩子亂花錢的壞習慣。
古人雲:“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是說,做事情沒有計劃,就會失敗。其實,理財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好媽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計劃性。
竹枝子每月都會給女兒(花子)發零用錢,但是領取這筆費用的時候,女兒必須要跟媽媽簽署一份合約,而且在花費這筆錢時,必須要做記錄,以備媽媽查閱。
如下是合約條款:
1.從6月1日起花子的零用錢起始標準每周1000日元。
2.每周末核對賬目,如果當周花子的財政記錄讓媽媽滿意,下周的零用錢上浮10%,反之則下浮10%。
3.在任何一周,如果沒有可記錄的支出,下周的零用錢保持本周水平。
4.每周末核對賬目,如果當周花子的財政記錄合規定,但書寫或計算不能令媽媽滿意,下周的零用錢保持本周水平。
5.媽媽是零用錢水準調節的唯一評判人。
6.雙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錢將用於儲蓄。
7.雙方同意每項支出都必須清楚、確切地被記錄。
8.雙方同意在未經媽媽的同意下,花子不可以購買商品,並不得向媽媽或其他家人要錢。
9.雙方同意如果花子需要購買零用錢使用範圍以外的商品時,花子必須征得媽媽或其他家人的同意。後者將給予花子足夠的資金。找回的零錢和標明商品價格、找零的收據必須在商品購買的當天晚上交給資金的給予方。
10.對於花子存進銀行賬戶的零用錢,其超過20%的部分,媽媽將向花子的賬戶補加同等數量的存款。
看完這份合約,給我們最大的感覺也許就是——苛刻。然而正是源於這份苛刻,卻促使了花子快速地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金融投資規劃師。其實,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勤奮和努力之外,最大的因素,就來自母親的教育。
當我們恨鐵不成鋼,指責孩子胡亂花錢時,不妨先靜下心來,考慮一下,您有沒有教會孩子要有計劃的消費呢?如果沒有,趕快行動起來吧!正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矣。
善理財者可保長久前不久,看了一個訪談類的節目。講述的是一名女企業家的成長曆程。說實話,這樣的訪談節目對我而言沒有任何吸引力。
因為每個人的成功幾乎都是大同小異,更何況,類似的節目每天都在播放,所以我就決計換頻道。可就在這時,女主人公突然對著攝像機的鏡頭潸然淚下,把我深深地吸引了。
“我不是一位稱職的媽媽,我對不起兒子,兒子——原諒媽媽!”女企業家眼含熱淚地說道。女企業家曾是一名都市白領,收入頗為豐厚。她家住房十分寬敞,雇有3個傭人,生活富裕,但是她不注重理財,經常吃幹花盡,長期沒有積蓄,所以當她因故被辭退時,生活便開始拮據起來。
中秋節那天,按照習俗,家家戶戶不僅要吃月餅,還要做一桌豐盛的飯菜。可是,此時的她卻連買青菜的錢也沒有了。當兒子拉著她的衣角問:“媽媽,中午我們做肉吃嗎?我都好久沒吃肉了。”她聽到這句話後,整顆心仿佛撕碎了一般疼。她不知道該跟兒子說些什麼,最後竟打了兒子一巴掌說道:“誰讓你這麼饞嘴的,今天就不給你肉吃。”節目結束時,女企業家告誡觀眾說:“不善理財的媽媽,就不是好媽媽。”看到此處,心情可謂是百感交集,悲喜交加。悲的是由於媽媽不善理財,讓孩子無端受苦;喜的是媽媽能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想必有前車之鑒的媽媽,一定會吸取教訓,善加理財,讓孩子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孔子日:富貴如浮雲。也許媽媽今天能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可是明天、後天呢?所以,與其給孩子留下金山銀山,卻不如教會他們如何理財。
曾見過一位媽媽是這樣教孩子理財的。媽媽在牆壁上掛一麵小黑板,對麵坐著兒子。然後,媽媽一手執教鞭,一手執金融投資理財大全,煞有介事地給孩子講解。其實,針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有時候隻需心領神會、潛移默化便足矣。
施振榮出生在台灣彰化,3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從小就跟母親相依為命,也正是因為如此,母親勤儉有道的理財觀念,才深刻地烙印在了他幼小的心靈中,並一直伴隨他成長。
1976年,施振榮夫婦創辦了“宏暮”電腦公司。但是,當時采用台灣主板的兼容電腦廠商,全世界到處林立,但廠商品質參差,沒有品牌形象可言,就好像遍布全球的中國餐館,雖然經濟實惠,但卻缺乏企業化經營一樣。而麥當勞卻以簡單的菜單、統一的品牌、企業化經營雄霸一方。於是,他果斷地提出了“快餐店產銷模式”的觀點。也就說,“宏諅”電腦要像麥當勞一樣,在當地采購,在當地組裝,讓消費者買到功能新鮮、品質一致的電腦。
在正確理念的指導下,宏諅電腦公司由係統發展模式轉為零件發展模式。從1992年下半年起,宏諅已極少出口全係統的產品,除了電腦外殼海運外,顯示器、鍵盤等可能從宏薯在海外的工廠出貨,軟硬驅動器由供應商從世界各地工廠就近支援宏諅分散世界各地的34個組裝點,主機板等附加價值較高的零件則依訂單的規格隨時從台灣空運到組裝點。
與此同時,電腦市場進入90年代,已經由原來的大型主機、小型機轉變為個人電腦。從1993年起,施振榮便開始著手建築宏諅的新型組織,即以“三贏”(以改造流程的“快餐店模式”、用以改造組織的“主從架構”和在新的經營學下產生的“全球品牌,結合地緣”)為基礎,建立一種全新的跨國公司。
1994年,《世界經理人文摘》大幅報道這一模式,指出宏諅已替亞洲企業開辟出有別於日本、美國和歐洲廠商的第四種國際化模式。同年,哈佛大學把施振榮改造宏暮的經驗編成教材,評價宏諅為“企業國際化管理的傑出個案”。
1996年,施振榮被美國《商業周刊》選為全世界25位最佳企業總裁之一。《財富》則稱他為“集優秀的工程師、傳統的中國生意人、.先鋒派經理與國際企業家於一身,有遠大的誌向和寬闊的視野”。而他領導下的“宏薯”更是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品牌電腦製造商,這也使得他被尊為台灣“IT教父”。
功成名就之後的施振榮曾經這麼說過:“我母親很有商業頭腦,很早就懂得跟著市場需求的道理,早上賣鴨蛋,下午改賣獎券。其實,在很多時候經營PC產業和賣鴨蛋是同樣的道理。賣鴨蛋的毛利率不高,靠的是薄利多銷,而且每兩天就要更新。Pc產品也是一樣。隻有保持新鮮,和最新的科技同步,才能獲取最大的利潤,否則就隻能降價求售。”多年來,施振榮正是秉承這種理念,才使得宏薯的營業額一路攀高,到1999年,就已經高達85億美元,純利潤75億台幣。
從某種意義上說,施振榮的成功是得益於母親“潤物細無聲”的教化。他的母親雖然沒有直接告訴他什麼是市場,也沒有直接告訴他什麼致富的秘訣。但是,母親卻憑借著“賣鴨蛋”這樣真實的故事,在一次又一次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育中,讓他深刻地明白了“創新”、“品質”才是贏得市場,贏得財富的道理。可以說,沒有母親“潛移默化”的教育,就沒有著名的“賣鴨蛋”理論,那麼,施振榮的成功也將會因此大打折扣。
正如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精明的母親,會養育出聰明的小孩。奸詐的母親,會養育出陰險的小孩。同樣的道理,精通理財的母親,養育出的小孩也一定是理財高手。
一位著名的財經專家,對“理財”做過形象的解釋:收入是河流;財富是水庫;花出去的錢就是流出去的水,理財就是開源節流、管好自家的水庫。其實,一個人隻有管理好了自己的水庫,才能幸福快樂地生活。而如何進行水庫的管理,就需要媽媽們悉心教導了。
火眼金睛,財運亨通有位哲人說,機會就像空氣,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每一處角落,隻有善於發現的人,才能抓得住它。然而,由於孩子正在發育時期,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敏銳的判斷,當然也就不能很好的發現和抓住每一次機會了。因此,身為“首輔”的媽媽,就需要責無旁貸當好孩子的“火眼金睛”了。
小惠的家裏一共兩台電腦,爸爸和媽媽各一台,小惠用電腦一般是哪台閑著用哪台,但難免有撞車的時候。於是,小惠就想要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可是,媽媽並不想直接給她買,所以決定在這台電腦上做投資教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