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供空間,發展興趣媽媽在生活中要留心觀察,注意發現孩子已有的興趣,並采取有效措施去積極擴大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媽媽可以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學習;提問題讓孩子思考;給孩子提供有關的知識信息;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問等。例如,父母發現孩子對日、月、星、辰等天文星象產生興趣時,就可以給孩子講有關的神話傳說。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孩子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並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幫助孩子理解。讓孩子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激發興趣,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去注意其他自然現象,教他新的自然科學知識,使其興趣擴展到整個自然科學領域。
3.培養孩子興趣多樣化孩子的興趣是廣泛的,然而在眾多的興趣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和崇尚科學的興趣。對此,媽媽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創造一個適合讀書的優良環境要想讓孩子愛上讀書,媽媽首先要以身作則。在生活閑暇的時候,自己要多讀書。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小受到熏陶,在一個“詩書傳家寶”的優良環境下,潛移默化地愛上讀書。
(2)為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閱讀內容有時候,孩子就像一個貪得無厭的家夥,他們會好奇地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所以媽媽要給孩子提供內容豐富多彩的書籍。例如童話故事書、手工書、兒童詩詞書、腦筋急轉彎書等。
(3)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掌握科技,就把握了未來,所以媽媽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任何一件事物,都能激發他的想象。孩子會經常天真地問道:“小蝌蚪有媽媽和爸爸嗎?”“月亮的家在哪裏呢?”“為什麼花兒秋天要凋謝呢?”等等。這些都說明孩子對這些事物產生了興趣,媽媽如果認真給予回答,孩子的興趣就能得到保護。遇到這樣的情況,媽媽應及時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提問,並提出適當的問題啟發孩子思考,慢慢地誘導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
(4)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的神秘為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媽媽可為孩子準備一些玩具材料,如木塊、條形磁鐵、小瓶、小石頭、各種紙等,讓孩子經常擺弄,逐漸認識它們。媽媽還可以同孩子一起做些小實驗,誘導孩子對科學的興趣。例如帶孩子去照一照哈哈鏡,讓孩子感受光學的神秘。冬天來臨了,讓孩子去觸摸水缸的“眼淚”等。
(5)積極開發培養孩子的特殊興趣有的孩子可能不善於數學計算,但是跑步很快;有的孩子不善於作文,但是唱歌很棒;有的孩子不善言談,但是下棋很高超,所以這就需要媽媽及時地發現孩子這些特殊的興趣和愛好,並加以愛護和培養,使之不斷發展成熟。
(6)對孩子多說鼓勵的話孩子在讀書和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碰到很多不認識的字、不明白的內容而拿著書向媽媽請教。媽媽要耐心解答孩子的提問,對孩子不懂就問的行為加以表揚,切不可用不耐煩的態度去應付孩子或是拒絕孩子的要求,以防打消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積極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刺激孩子愛上學習的根本所在。媽媽的首要工作任務就是讓孩子與興趣手拉手,做一對親密好朋友。
興趣決定成敗興趣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對於孩子而言,興趣就意味著動力,而這種動力正是促使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力量源泉。在上一章節,我們講述了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現在,我們將重點講述媽媽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興趣。
孩子是善變的。我們經常聽到媽媽說:“我的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是三天的熱情。”其實,並不是孩子的熱情在減退,而是孩子的興趣發生了改變。所以,正確引導孩子的興趣也是媽媽義不容辭的責任之一。
孩子一般都愛聽故事,不管是媽媽、老師或同學講故事,還是電視、電腦播放故事,孩子一般都會很專心地聽,如果是他們自己在讀一本書,哪怕他們連字都不認識,但是他們會很用心地去看,仿佛是在打量這一位陌生的好朋友,眼睛裏燃燒著渴望,這時,媽媽可以指著給孩子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當孩子學會拚音,認識一部分字的時候,媽媽可以根據故事提出一個問題,孩子就會津津有味地邊拚音邊朗讀故事,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答案。不管是流利還是結巴地讀下來,媽媽都要給孩子肯定和讚賞,孩子也會很有自豪感。如果告訴孩子第二遍一定會比第一遍更棒,孩子得到獎勵和肯定後會高高興興地繼續讀下去,慢慢對書本就產生了興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啟發孩子把看到、聽到的講出來、畫出來。媽媽可以利用故事內容和孩子對話、提問和做遊戲,孩子在一個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不時地受到啟發,一定會逐步養成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習慣。
安徒生之所以成為世界著名童話作家,與母親對他的興趣的引導是分不開的。他出生在一個城市的貧民家庭,生活窮困潦倒。父母沒上過學,所以媽媽堅定地認為,他們的貧窮是缺少知識造成的,要想改變命運就必須學習知識。然而,家庭的貧困使他們根本不可能把孩子送進學校接受教育,所以,母親就利用興趣的優勢誘導孩子學習,希望孩子能在興趣中增長知識。
媽媽常常利用休息時間領著兒子沿著羊腸小道攀上高處,給他講歐登王城堡的故事,講她小時候經曆的遭遇,講窮人的故事,讓他對各種事物都有濃厚的興趣。
有一次,安徒生過生日的時候,媽媽想送他一件禮物。但是,思來想去卻不知道送什麼東西好。就在此時,媽媽突然發現櫃子旁邊有幾塊剩下的碎布。於是靈光乍現,媽媽就用這些碎布縫製了幾個可愛的布娃娃,而且還給娃娃做了幾件漂亮的花衣服。
安徒生接過媽媽的生日禮物,十分高興。媽媽建議說:“我們用這些娃娃表演一個節目吧。”接著,媽媽又把床單揭了下來,當做舞台的幕布,一切準備就緒後。媽媽興奮地對他說:“咱們現在有演員、有舞台、有幕布,可以演戲嘍!”媽媽從書架上拿出一本名為《荷爾堡》的戲劇故事書,和兒子準備演戲,幾乎沒有下什麼工夫,安徒生就把戲中的對白背得滾瓜爛熟。他們演得很投入,惹得街坊鄰居都笑著說他們母子倆是一對“活寶”。從那以後,安徒生就迷上了演戲。為了演好戲,他堅持多看書、記對白,無形中培養了安徒生的讀書興趣,鍛煉了他的記憶能力,為他以後成為一代童話大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此可見,興趣不僅需要培養,更需要引導。正像安徒生的故事一樣,倘若沒有媽媽的積極引導,想必安徒生是不會走上童話故事創作的道路上來的。試想,為什麼別的孩子沒有成為童話大師,放眼四海之內,唯安徒生一人而已。其中的緣由,是不言而喻的。
媽媽要發展孩子多方麵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媽媽的言行舉止和各種生活習慣,將直接影響孩子興趣的培養。一位媽媽經常給他6歲的兒子讀《西遊記》。讀到紅孩兒手持火焰槍,用鼻噴火時。兒子羨慕地說:“媽媽,紅孩兒一定是個獨生子吧。你看他山洞裏有那麼妖怪,可是,他連個親弟弟都沒有,那該多寂寞啊!我去給他當弟弟吧,還有,我也要有跟他一樣的本領。”媽媽順勢說:“那可不行,紅孩兒是個壞小孩,他放火燒孫悟空,還要吃唐僧肉呢?你要是當了他弟弟,會被他帶壞的。”兒子天真地望著媽媽說:“那我做個好紅孩兒,也不行嗎?”媽媽教育他說:“好孩子,你可以當他的弟弟,但是,決不能像他那樣,恃強淩弱,到處傷害別人。你要學會關心同學、孝敬師長、樂於助人。同時還要像紅孩兒一樣有本領,知道了嗎?”兒子點了點頭,又充滿疑惑地問:“可是,媽媽我該怎麼做,才能有本領呢?”媽媽回答說:“比如把作文寫好,把鋼琴彈得棒棒的,每次考試都能得第一。這樣你就有本領,才能給他當弟弟呀。”聽了媽媽的話之後,這個紅孩兒的“小弟弟”開始主動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並且學什麼都特別賣勁,彈起鋼琴再也不像以前要媽媽催促了,寫起作文就更有興趣,常常拿著得“優”的作文給媽媽有聲有色地讀,讀完總要問一問:“我的紅孩兒哥哥肯定也喜歡吧?”媽媽很高興地回答說:“喜歡,肯定喜歡。”其實,興趣的引導就是這麼簡單。隻要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巧妙地進行教育誘導,激發孩子學習、做事的興趣。那麼孩子就一定會“樂此不疲”,而媽媽們就可以高枕無憂地說:“高興,肯定高興了。”當然在引導孩子興趣的同時,盡量不要經常給孩子布置一些強製性的作業任務,這樣孩子會感到有壓力。有位媽媽給5歲的女兒買了一台插入拚音、詞語卡片就能跟著讀和錄音的學習機。剛開始幾天,每天讓她跟著學習機朗讀,女兒也挺感興趣,但過了沒幾天之後,女兒一看這台學習機,就動也不想動它了。再過幾天,女兒幹脆把它藏了起來。
由此可見,當興趣變成壓力和負擔時,孩子的興趣也就會隨之消失了,所以媽媽對孩子的這種強製的作業任務,要盡可能的少,以免因此扼殺了孩子的積極興趣。
好奇害死的不是貓中國有句俗話“好奇害死貓。”人們通常用這句話打擊或遏製一個人的好奇心。其實,對好奇心不僅不能打擊和遏製,反而應該積極鼓勵,尤其是對待孩子。因為孩子正是通過好奇的童心,釋放心中的世界,用以探索和學習的。作為媽媽應該悉心嗬護孩子的好奇心,當孩子帶著問題向媽媽請教時,媽媽不應該簡單地將答案告訴孩子,而是循循善誘,開啟孩子的夢幻般思考,這樣得出的答案將更加完美。
上幼兒園的妞妞一次畫畫兒時問媽媽:“黃色和藍色混合後會是什麼顏色呢?”媽媽正準備說綠色,想了想卻對女兒說:“你試一下,看看會變成什麼顏色呢?”結果女兒很快就知道了答案,這樣的效果比直接告訴她答案更深刻,也讓孩子更加熱愛學習了。
好奇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孩子的專利。因為對媽媽來說,一隻普通的玻璃杯,可能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但是在孩子的眼睛裏,卻可能是一個充滿魔力,蘊藏無限力量的神奇寶貝。他們會放在手裏不停地把玩,猶如一件稀世珍寶。不僅如此,甚至每一片草葉和每一粒石頭,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色彩斑斕的美妙世界,都會引發他們無窮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一般說來,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對孩子來說都是新鮮的、令他激動的東西。他們會在外界物體的刺激下,好奇心不斷地膨脹。
兒子三歲的時候,媽媽給他買了一隻玩具青蛙。上緊發條之後,青蛙就會發出“呱呱”的叫聲,並一跳一跳地向前蹦。兒子突然想到,青蛙是可以在水裏生活的。於是就把玩具青蛙抓住放進了水盆裏。但是當兒子再把青蛙拿出來的時候,青蛙就動彈不得了。於是,他就模仿醫生的樣子,找來工具給青蛙“開膛破肚”。
媽媽問道:“你在幹什麼?”“青蛙生病了,我在給它治病。”媽媽走上前發現,玩具青蛙被水浸濕,不能動了。就跟他說:“這個是機械青蛙,不能在水裏生活的。”兒子問:“機械青蛙,為什麼不能生活在水裏呢?”於是,媽媽就告訴了很多關於機械的常識,雖然兒子聽得不是很明白,但是,他會專心致誌地聽。由此可見,好奇心可以增強學習的欲望,促使孩子喜歡上學習。
有一次,媽媽帶著3歲的女兒去酒店吃飯。酒店地上鋪的是一種印花瓷質磚。女兒指著一塊地磚問:“媽媽,這是什麼?”媽媽耐心地解釋說:“這是一塊地磚,它用來鋪在地上,又好看又容易搞衛生。”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指著一塊地磚問:“這是什麼?”媽媽依舊耐心地說:“這也是一塊地磚。”可是女兒並不罷休,興味盎然地指著一塊又一塊的地磚不停地問,“這是什麼?這是什麼?這是什麼?……”直到把所有的地磚指了一個遍,她才心滿意足地說:“我知道了,這些都是地磚,都是用來鋪在地上的。”此時,媽媽才驚異地發現,女兒並不是在簡單地重複同一個問題,而是在不斷的重複提問中,驗證著答案的精確性。女兒的行為在媽媽的眼中,也許永遠都是那麼幼稚可笑。但是,正是由於這些幼稚可笑的問題,卻刺激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望。
偉大的哲學家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那麼孩子簡單而重複的提問,不就說明了他們已經發現了地磚之間存在的差異嗎?
我們不敢肯定,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媽媽都像故事中的媽媽一樣有耐心。也許當孩子問到第二塊、第三塊地磚時。有的媽媽就已經不耐煩了,大喊:“去——一邊玩去。”殊不知,這無意間的一句話,竟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
所以,當孩子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知識的渴望、對學習的衝動時,媽媽應該積極鼓勵、努力引導。
有的媽媽說,家裏多了一個孩子比多了十口人還要亂。的確是這樣,因為孩子絕不是個讓人省心的家夥。他們經常會把一卷衛生紙,或是一本書撕得粉碎扔在地板上。或者用粉筆在地麵上、牆壁上亂寫亂畫。他們的行為曾讓很多媽媽視為調皮搗蛋的“惡作劇”,其實不然,他們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強烈地希望用自己的雙手來觸摸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
此時,媽媽應該多給孩子準備一些沒用的紙張,或者帶著孩子走進大自然,讓他們盡情地撕東西,盡情地在地麵上亂塗亂畫。
日本著名兒童教育家曾說:“鼓勵孩子的‘創造性’活動,釋放孩子的好奇心,不僅有利於孩子智力發育,還能開啟孩子探知領域的大門。”由此可見,好奇絕不是害死貓的罪魁禍首,而是培養孩子探索知識的功臣。
一根神奇的“繩索”
中國古代兵法雲:“氣可鼓而不可泄”,這裏所說的“氣”,其實就是“欲”。在戰爭中表現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信念,而用在母親教育孩子過程中,就是“求知欲”。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把一麵小鼓放在孩子麵前,輕輕敲響的時候。他們會努力掙紮著,脫開媽媽的懷抱,希望把鼓槌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手中,並且還會模仿著向鼓麵敲去。如果此時媽媽再想奪過孩子手中的鼓槌,那麼他們絕不會答應的。當孩子長到3歲左右的時候,他們就希望自己動手去嚐試所有的事情,所以才會出現媽媽端著碗四處追趕著孩子喂飯的情景。
前不久,電視上播放一則廣告:一對父母在清掃房間,孩子就拉著拖把前來“幫忙”。雖然,在孩子的幫助下,越幫越忙。但是孩子臉上卻始終綻放著幸福快樂的光彩。
從以上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舉動,其實都透露著強烈的求知欲望。雖然有時候隻表現為用小手緊握著鼓槌,或者自己用湯匙吃飯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卻傳達了他們要探索未知的願望。
然而很多媽媽卻讀不懂孩子的心思,結果在媽媽的一味“強權”之下,造成了“兩敗俱傷”的悲慘結局。
圓圓是個閑不住的孩子,不管媽媽做什麼,總是少不了她“勤勞”的身影。有一天,媽媽把一堆髒衣服泡在洗衣盆中,圓圓就趁媽媽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溜上前去。學著媽媽以前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洗起衣服來了。結果濺起的肥皂泡泡淹沒了她的手臂,濡濕了她的衣裳,但是圓圓卻興奮極了。請問,遇到這種情況,媽媽應該怎麼做呢?
一般情況下,媽媽一定會大聲高喊著:“放下,快放下。你把衣服弄濕了,看媽媽不揍你!”然後把孩子拉到一邊去。那麼為什麼媽媽不能友好地稱讚孩子一下呢?為什麼不能蹲下身來和孩子一起洗衣服,玩肥皂泡呢?為什麼媽媽不能趁機教會孩子洗衣服的要領呢?為什麼媽媽要殘忍地扼殺孩子的求知欲呢?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扼殺孩子的求知欲,就是封閉了孩子探求真理的道路。所以將來的某一天,當媽媽斥責孩子不用功讀書和學習時,就該好好地檢討自己,是否扼殺過孩子的求知欲。
科學研究表明:豐富多彩的環境是激發求知欲的必要條件,而單調、枯燥的環境則會抑製和扼殺孩子的求知欲,所以創造適宜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問題情境、情緒氣氛)對培養孩子的求知欲極為重要。
此外,媽媽在培養孩子求知欲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良好環境,非常“刺激”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而舒適的環境,是培養求知欲的基礎。
當世界上五彩斑斕的事物具體地展現在孩子麵前時,要讓他們與之親密接觸。這樣有利於孩子探索他們生活中的奧秘。對於幼兒,可以讓他們看色彩鮮豔的東西,或者玩能靈活轉動、能發聲的玩具。例如電動小汽車、玩具娃娃、風鈴以及樂器等,讓他們從小就認識世界,豐富他們的眼界。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們玩魔方、騎腳踏車、蕩秋千以及看各種連環畫。在節假日還可以帶他們去看電影、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等,從而增長其見識、增強其求知欲。
在家裏,媽媽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充滿奧秘和豐富知識的環境。讓孩子在充滿民主、平等的氛圍裏,感受優越物質所帶來的強烈衝擊力,從而刺激孩子的求知欲。當然在家庭環境裏,媽媽要首先做出表率作用。
2.有效溝通,搭建“互利”橋梁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媽媽可以發現孩子想要做什麼,怎麼做以及為什麼這麼做等重要信息,並由此為孩子提供有力的支持。這樣做不僅滿足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同時也有助於建立和諧、融洽的母子關係。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媽媽又何樂而不為呢?
3.積極熱情,鼓勵奮進孩子發現一種新的現象或提出一個問題時,媽媽不能漠不關心,應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並讓孩子感受到媽媽也和他一樣興奮和高興。這樣孩子會感到自豪,更積極地探索周圍的世界。
4.擴大視野,增長見聞開闊孩子的視野,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變幻莫測的自然風光、五光十色的藝術品、撲朔迷離的社會生活。這樣不但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發孩子的求知欲。
5.有問必答,恰當表揚孩子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會經常纏著媽媽,問一些被家長看來根本不值一提的問題,例如“太陽為什麼會發光”、“鳥兒為什麼要睡在樹枝上”等,而且他們喜歡刨根問底。有的媽媽卻往往以“以後長大了,你就會明白了。”這樣的回答敷衍、塞責孩子的問題。其實這樣做就恰恰扼製了孩子的求知欲。媽媽對孩子提出的這些問題一定要正確對待,有問必答,切不可等閑視之。
此外,每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時,無論對錯,媽媽都應該表示讚賞,孩子從中得到了滿足,以後他們還會提出更多的問題。
如果媽媽表示不耐煩,就會扼殺孩子求知的欲望。
6.聽故事,玩遊戲媽媽經常給孩子讀故事,不但能豐富孩子的知識,擴展孩子的視野,使他們從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價值,而且還能起到增強注意力、豐富想象力,從而激發求知欲望的作用。媽媽還可以將圖書的內容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然後告訴他:“等你以後上學認字了,就可以自己編故事了。”借此激發孩子學習的欲望。
此外,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根據科學研究,孩子在遊戲中會發現新的知識,從而進一步激發他的求知欲。
7.媽媽是教練,不是球員媽媽要經常注意孩子提出的不尋常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想法,抓住時機進行啟發誘導,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既教育了孩子又培養了他的求知欲。
一個孩子玩滾鐵環的遊戲,突然發現:“直著滾比繞著彎滾早到終點”,然後問媽媽說:“這是為什麼?”這時,媽媽應拿著尺子和孩子一起量直線的長度,再量曲線的長度,使孩子明白: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
有的孩子會立刻悟道:“我到學校應該走那條直道,而不應該繞彎走附近那條道,因為那條不是直線,自然要繞遠了。”媽媽應及時表揚、鼓勵孩子的積極思維。在孩子想知道又不十分明確,想說又說不清楚時,要及時、耐心、熱情地啟發孩子,回答孩子的疑問,這樣不但滿足、強化和鼓勵了孩子的求知欲,也使他們在自己的活動中學習了知識,增長了才幹。
總之,媽媽應該像球場的教練一樣,可以指導著他們如何贏得比賽,卻不能代替他們贏得比賽。
8.創造機會,發展自我孩子模仿能力強、生性好動,媽媽可以讓他們充分利用身邊的工具,充分運用各種感官,自己觀察,自己動手操作,讓孩子體驗到一種自我成就感和樂趣。這樣有利於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逐漸培養起學習興趣。
求知欲就像一根被施了魔法的繩索,於冥冥之中,牽引著孩子邁向知識的殿堂。在求知欲的指引下,讀書和學習不再是那麼枯燥和乏味,取而代之的是如飲甘泉之水,暢快而愜意。然而,孩子們能否具有一根這樣的“繩索”,還要看媽媽的努力哦!
書讀多時品自高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名人,雖然他們的成功之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卻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愛好讀書。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章領袖歐陽修,就是愛好讀書的典範。
他在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教育他讀書的重要,並且每天教他讀書認字,從而培養了歐陽修喜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更是博學多才、嗜書如命。然而,他愛好讀書的習慣也是受到了媽媽的影響和教育。
比爾·蓋茨的母親是西雅圖曆史和發展博物館的講解員,她博覽群書、學識豐厚。在兒子隻有三、四歲的時候,她就開始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到比爾·蓋茨長到7歲的時候,就能閱讀《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了,而且經常一讀就是幾個小時。
母親藏書極為豐富,內容涉及曆史、法律、電子、商貿等。比爾·蓋茨每天泡在書堆中,與書為伍。可以說,讀書開啟了他通向理智世界的大門,為目後他那種以觀念製勝的事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直到成功之後,讀書仍是他最大的愛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