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好孩子的財商教育(3 / 3)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絕大多數不願擔任“工作人員”而寧可扮演“無家可歸者”,因而實際上那些“工作人員”往往隻能由媽媽評委團指定某些孩子擔當。不難想象,雖然僅僅隻是一天的“乞討”生活,但是對於這些習慣了養尊處優的孩子來說,其實並不好過。他們中有的反映說乏力、頭暈;有的感覺注意力難以集中;有的說十分想念家裏的美味佳肴;還有的說終於體會到貧窮究竟是什麼滋味了。

通過此次“乞討”活動,讓孩子們清醒地認識到了,以前生活中的諸多不應該行為。於是,孩子們立刻表示,以後也不會浪費糧食,而且他們還向媽媽們保證,以後再也不亂花零用錢了。

當然,對孩子進行“貧窮”教育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單純讓孩子去吃苦,而是希望孩子在吃苦的過程中,領會生活的艱辛,並從此樹立科學的理財觀。

給孩子的私房錢找個“好婆家”

很多媽媽認為,讓孩子提前擁有屬於自己的“私房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培養孩子在經濟上的獨立性。

根據國際消費者協會一項涉及1500個不同信仰、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家庭所作的一項專項調查,在擁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比例達75%的媽媽讚成並實施給自己的孩子發放零用錢。

她們認定,即便是小孩子也會有各自特殊的消費需要。此外,他們的“社交活動”盡管看起來並不像成年人那麼正式,但同樣需要一筆開銷,對此媽媽理應予以尊重和支持。

在國外,每逢聖誕節或者生日時,小孩子從媽媽那裏得到的零用錢,可能是平常的2——3倍。而在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小孩子得到的壓歲錢,少則數元,多則上千元。那麼,針對孩子這筆可觀的“收入”而言,應該如何善用才是最科學與合理的呢?

由於很多媽媽認為,這筆錢是屬於孩子自己的“私房錢”,因此,並不主張“越俎代庖”地將其儲蓄起來。而是鼓勵他們合理地消費掉,如購買喜愛的零食、玩具或衣服等。

金融投資理財專家說:孩子的私房錢,無論是儲蓄,還是快速的消費,都是不合理的。作為家長,應該積極地為這筆錢找個好婆家,即給他們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賬戶,並且引導他們通過消費來學習科學的理財觀。

當然,由孩子自己獨立掌握這麼一大筆資金時,難免會情不自禁地胡亂購買不需要或不合算的物品。那麼,媽媽此時大可不必大動肝火或對孩子橫加責備,最好是權且把它當做孩子學本領時必須付的“學費”罷了!

然而,事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孩子一開始出現的“消費膨脹”心理,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自我反省和家長幫助後都會恢複到正常狀態。

同時,“獨立賬戶”可能給另一些孩子帶來的另一種極端,那就是在無意之中使其過度捂緊了自己的錢袋。他們往往會很自然地想到:既然這些錢都已歸人我的名下,那麼我就理應盡量縮小開支。那麼,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了這種消極的消費觀念以後,媽媽應該及時采取一些辦法來鼓勵、引導孩子突破“守財奴”似的想法,邁向勇敢大膽的積極消費理念。

媽媽可以耐心、細致地啟發孩子作出消費,例如建議孩子邀請小夥伴去看一場電影,買一個新的書包或文具盒,給爺爺、奶奶送上一些水果等。總之,如果孩子的消費合理又有意義,那麼媽媽應該積極地表揚和稱讚孩子,借此予以鼓勵。

給孩子開設獨立的個人賬戶,不僅為培養孩子的合理消費提供了實習場所,而且也可幫助培養孩子合理儲蓄的良好習慣。即所謂的消費、節約兩手抓。

媽媽還可以與孩子商議其獨立賬戶必須保留的金額基數,然後一起製訂短期的儲蓄和消費目標:開始時可能僅是小目標,如一個羽毛球拍、一件飛機模型等,一般隻須儲蓄幾個星期便能大功告成;此後可轉向較大目標,須耐心儲蓄幾個月才能實現夙願;最後上升至更大的,須儲蓄上一年半載的大目標。

要是在這段時期孩子受到其他東西的誘惑而沒能屹立不倒,那麼他就必須為自己的或合理或不太合理的花銷負責。換句話說,責任人除了媽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孩子自己!此外,在這期間,孩子還可以學到一種寶貴的責任心,以及一顆不患得患失的平常心。

給孩子私房錢找“婆家”的事情,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媽媽認可。但是,要使孩子的個人賬戶真正發揮幫助孩子學會理財的積極作用,媽媽對賬戶適度監管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如果媽媽對其尚未諳世事的未成年孩子過度信賴而對孩子賬戶的使用情況不聞不問,那麼孩子可能很快便淪為大手大腳亂用錢的敗家子。

反之,如果媽媽事事管、樣樣問,孩子的一切消費仍由媽媽做定奪,甚至幹脆將賬戶鎖進自家抽屜裏,那麼孩子同樣也會因沒有機會親身經曆理財的過程而領悟不到理財的真諦,當然也難以達到訓練孩子自由理財的目的了。

總之,在訓練孩子科學理財觀這件事情上,媽媽就好比是監軍,孩子才是三軍統帥。媽媽隻可參與其事,卻不可越“帥”定奪。

消費童年,快樂童年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都不允許孩子亂花錢,即使偶爾一次也不行,其實這樣大可不必。實時監管和絕對的禁令也許能防止孩子們一時亂花錢,但對於他們的財商教育並沒太多好處。

蘭溪是一位乖巧的女孩,每次考試都能得100分。可是誰能想得到,就是這樣的女孩,竟然也做起了“壞事”。

蘭溪說:“媽媽有時會給我和哥哥零用錢,並給我們每人一個盒子,希望我們能把錢攢起來。隻有在過節或是家裏有人過生目的時候,才允許我們動用盒子裏的錢。但我認為那些錢是屬於我的,媽媽沒有權力不讓我花錢。所以我總是偷偷地買我想要的東西,其實我是非常希望和媽媽一起分享的。我做的‘壞事’還不止這些。我哥哥總是不舍得用他的錢買東西,所以他攢的錢就比我多。為了不讓媽媽發現我在偷偷花錢,我隻好暗中‘偷’哥哥的錢花”。由此可見,如果媽媽限製孩子花錢,但是,又不能進行全方位監管的話,其結果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媽媽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對孩子管得越嚴,最後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如果給孩子們一定的自由度,他們撒謊的可能性就會小一些,出問題的情況也會相對減少。

英國一位著名作家曾說:懂得如何花錢的人,是快樂的。就像上述故事中的蘭溪,她的心願不就是想和媽媽一起分享花錢時的快樂嗎?然而,正是這麼一個小小的心願,在媽媽的嚴厲監管之下,竟不能實現,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然而,真正可悲的是,孩子們在有錢不能花而內心又充斥著強烈的花錢欲望時,撒謊、欺瞞也就水到渠成了,成了“對付”媽媽最有力的武器了。

還有一些媽媽,雖然不是過分地控製孩子花錢,但是她們卻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在如何花錢方麵要比孩子更高明、更正確。於是,就不由自主地當起了孩子的“參謀”。殊不知,孩子花錢時的快樂,往往是和媽媽不一樣的。例如,一個孩子用1毛錢買到了他非常想要的東西,雖然當時那種滿足感很短暫,但是當他長大成人以後回想起這段往事時,也許仍然會認為當時的那種快樂是現在用10塊錢也買不回來的,是無法代替的。但媽媽卻不這麼想。媽媽常常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想當然地認為把錢花在能帶來長久快樂的事情上才是正確的,而把錢花在隻能帶來瞬間快樂的事情上是不值得的、是愚蠢的。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們犯了一個大錯誤,那就是把自己的經曆和感情作為一種標準,用來衡量孩子們的快樂和滿足,這會使孩子們的快樂值大打折扣。

鵬鵬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姑姑和姑父來他家串門,還帶了小表妹。媽媽給了鵬鵬一塊錢,讓他和表妹一人一半去買糖果。

於是,鵬鵬和表妹就找了一把剪刀把錢剪成了兩半,他們倆一人一半,一起奔向糖果店。結果傷心地發現糖果店的老板根本不收他們的錢。

鵬鵬和表妹沮喪地回到了家裏,告訴媽媽說:“一人一半的錢,糖果店老板不收。”他說著就把剪成了兩半的錢,拿給媽媽看。媽媽看到他們的“傑作”之後,不由得樂了起來。可是,兩個小孩子臉上卻沒有一點笑容。因為媽媽的一句話,破壞了他們將要花錢時的快樂。後來,媽媽又給了他們每人一枚硬幣,這樣鵬鵬和表妹再去糖果商店,買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麵帶著笑容,一蹦一跳地回家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孩子和媽媽對快樂的解讀是不一樣的。就像鵬鵬不能理解“一人一半”的真實含義一樣。所以在花錢的問題上,媽媽認為正確的,而孩子們卻有可能不這麼認為。

快開學的時候,海若和媽媽一起上街買東西。在經過百貨商店的時候,海若堅持要買一個變形金剛玩具,而媽媽卻始終堅持給他買一個新書包。當時海若生氣極了,他氣憤地說道:“我寧可不要變形金剛,也不要新書包。”從海若的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理解他的傷心程度。可是由此也說明,媽媽和孩子在用錢上的迥然不同。對於媽媽或者某些孩子來說,買一件新衣服或者一個新玩具都是一件非常高興和值得自豪的事。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必須建立在他們自己自願的基礎上。而如果像海諾的故事那樣,被強迫著按照媽媽的願望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傷心和氣憤當然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所以,媽媽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學會享受花錢時的快樂。

海倫十三歲之前,她從來沒有單獨一個人去城裏買過東西。

但是有一天,媽媽終於答應讓她自己去了。海倫帶著嶄新的鈔票出發了,她突然感覺自己簡直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逛那些大商場,看到什麼都感到驚奇,就連乘坐那些公共汽車也讓她覺得非常有趣。雖然,她沒有買任何東西,但是隻要一想到錢裝在自己的口袋,可以隨心所欲地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內心就禁不住掠過一陣狂喜。

在聖誕節將至的時候,海倫精心計算著每件禮物要花多少錢,以及需要買些什麼禮物送給親友。她認真計算的模樣,儼然一個小大人似的。海倫計算好了之後,便出門去了商店,按照事前的計劃,她買了一大堆禮物。當她把禮物送到媽媽手上的那一刻,媽媽突然感覺,海倫長大了。

經過這次購物,不僅讓海倫深刻體會到了花錢時的快感,也讓她認識到了錢的重要。從此後,她總是小心翼翼地計算著每一筆花費,並學會了自己應該如何賺錢的方法。

古人雲:“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對媽媽來說,鼓勵孩子去花錢,似乎是培養孩子鋪張浪費的壞習慣。其實不然,海倫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例證嗎?

正如學遊泳的人一定要下水才能熟悉水性,才能學會遊泳一樣。要想讓孩子們認識金錢、學會打理金錢,就必須讓他們在花錢的過程中去認識錢。

海倫的家住在農村,每到夏天她就會去摘野果,然後把它們賣掉。她的媽媽還會讓她幫忙摘黃瓜,一筐1塊錢。有時候,媽媽還會讓她跑跑腿,做點雜活,這樣也能掙點小錢。此外,媽媽經常會給她零用錢,但數量都很少,隻有加上她自己掙的錢才夠花。不過,雖然她會經常進城買東西,體驗花錢的快樂,但是,每次買完東西後,她總會更加努力地賺錢和儲蓄。

海倫的故事告訴我們,媽媽們擔心過早地讓孩子接觸錢會造成不良的習慣的認識是錯誤的。其實,善於理財的媽媽,通常是不會阻攔孩子花錢的。她們會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學會如何用錢買東西,了解錢可以滿足他們的哪些願望。這樣孩子在財商方麵的成長,就會沿著母親事前鋪就的軌道,健康有序地發展。同時,孩子在了解到用錢可以買東西之後,他們才能有動力去賺錢。因此,善於理財的好媽媽在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時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要告訴孩子錢的正確用途,並引導孩子在實踐中,正確地使用金錢,感受其中的萬千妙趣。

當然,媽媽在一開始的時候,不能讓孩子單獨買價錢很高的東西。不過讓他們試著買一些小東西,還是必要的,可謂是花錢不多,快樂多多。

財運人生從選擇開始理財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選擇”。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曆,兩條前途未卜的道路突然出現在眼前時,就會猶豫不決、躊躇不前。其實,理財投資與之同理。往往一位出色的理財者,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表現得臨危不懼、坦然自如、胸有成竹,而這一切都源於善選擇。

因此,能否創造巨額財富、能否開創輝煌人生,關鍵就在於能否善於選擇。

赫拉是眾神之母。她的大兒子阿瑞斯是個非常勤奮的青年,他很想在各方麵比身邊的兄弟姐妹強。可是,經過許多年的努力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向母親赫拉請教。

聽完兒子的傾訴,赫拉把他帶到江邊,叫來正要去砍柴的3個孩子,囑咐說:“你們帶著他,到山裏砍一擔他自己認為最滿意的柴。”阿瑞斯和3個兄弟聽完母親的交代,沿著湍急的江水直奔山裏。

等到他們返回時,赫拉在原地迎接他們。阿瑞斯滿頭大汗地扛著兩捆柴,蹣跚而來。兩個弟弟一前一後,前麵的弟弟用扁擔左右各擔4捆柴,後麵的弟弟輕鬆地跟著。

正在這時,從江麵漂來一個木筏,上麵載著最小的弟弟和他砍的8捆柴,他悠閑地停在母親麵前。

母親笑著問:“你們是否對自己砍的柴火滿意呢?”阿瑞斯和那兩個先到的弟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語。劃木筏的小弟弟與母親坦然相對。

母親見狀,問:“怎麼啦,你們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嗎?”“母親,讓我們再砍一次吧!阿瑞斯請求說,我一開始就砍了6捆,扛到半路就拿不動了,扔了2捆,又走了一會兒,還是累得喘不過氣來,就又扔掉2捆,最後我就把這2捆扛回來。母親,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呀!”“我和他恰恰相反,”其他兩個孩子緊接著說,“我倆剛開始每人砍兩捆,4捆柴一前一後掛在扁擔上,跟著阿瑞斯走。我和弟弟輪換擔柴,這樣不但不覺得累,反倒覺得輕鬆了很多。而後又把阿瑞斯丟棄的4擔柴,擔了回來!”用木筏的小弟弟說:“我個矮力氣小,別說兩捆,就是一捆,這麼遠的路也擔不回來!所以我選擇了走水路……”母親用讚賞的目光看著她的小兒子,然後走到阿瑞斯麵前,拍著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要走自己的路,這沒有錯,但關鍵是應該怎樣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也沒有錯,關鍵是你走的路是否正確。阿瑞斯,你要永遠記住:努力需要方法,選擇正確的方法比努力重要啊!”由此可見,一個不會選擇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投資,無一處不需要進行選擇。有人說,投資就像一場博弈賽,在比賽剛開始的時候,誰也不知道誰會取勝。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誰善於選擇、決斷,誰獲勝的可能性就大。所以媽媽在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時,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學著做選擇,自己做決定。哪怕他們的選擇是錯誤的,媽媽們也應該積極的鼓勵,並且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樣,孩子就會在以後的理財道路上做出正確的選擇了。

朱媽媽每天都給兒子5毛錢,讓他買東西吃。可是,連續好多天,媽媽都發現兒子隻買一種零食——棒棒糖。而且每次隻能買一根,所以當兒子吃完棒棒糖之後,又會找她要錢。於是媽媽就告訴他說:“好兒子,你知道糖有多少種類嗎?”兒子搖了搖頭,表示不知道。媽媽語重心長地說:“糖有很多種類,你每天用5毛錢買一根棒棒糖,那你有沒有想過用5毛錢買更多的糖呢?”兒子點了點頭說:“想過。”媽媽開心地說道:“那你知道該買什麼樣的糖了嗎?”兒子回答:“知道。”然後就攥著5毛錢飛快地跑向了小商店,不一會兒子果然拿了好多糖回來了。但是,那隻是一粒粒的小糖塊而已。雖然小糖塊和棒棒糖的味道有所差別,但是我們所要探討的並不是糖的質量問題,而是如何讓孩子學會選擇,讓他用有限的資金,購買更多的東西。

有一次,朱媽媽帶著兒子去超市。兒子同時看中了兩樣東西都想買,但是他們的錢隻夠買一樣。於是媽媽就對兒子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你隻能從中挑選一樣。”後來,兒子選了一個價格相對便宜的火車模型,高高興興地跟媽媽一起回家去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讓孩子自己選擇,遠比由媽媽“代勞”的效果要好得多。事實證明,在選擇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到尊嚴,還能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康的理財觀。所以放開雙手,讓孩子自由選擇,才是理財教育真諦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