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好孩子的財商教育(2 / 3)

那天,小惠正在電腦上玩勁舞團遊戲,媽媽跟她說,想不想要一台屬於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小惠以為媽媽要給她買,高興地親了媽媽一口,並興奮地說:“媽媽太好了!媽媽太棒了!”但媽媽卻告訴她,買電腦要她自己買,小惠一下子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提不起精神了。媽媽對她說:“媽媽製訂一個方案,你看如何?如果你覺得合適,你再做決定。”小惠疑惑地點了點頭,不太情願地對媽媽說:“那你說吧。”媽媽建議說,買一台14英寸的筆記本電腦,價格.3200元。

這台筆記本電腦在周一至周五上午9點到下午3點租賃給媽媽使用,其他時間都歸你使用。同時,電腦所有權歸你。我們可以簽訂一份為期兩年的合同,年租金為1600元,合同一旦簽訂後,我將立即支付1600元租金給你。

小惠覺得這個方案很不錯,有點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決定再征求爸爸的意見,爸爸聽完後,故意對女兒說,“這個生意太劃得來了,隻要拿1600元就能買台電腦,明年這個時候你媽媽交第二年租金,你的本錢就回來了,一年就賺了一台電腦。”聽了爸爸的分析之後,小惠更加高興了。於是就迫不及待的跟媽媽簽署了合同。就這樣媽媽順利地教會了女兒,如何把握機會、創造財富的理財教程。

英國著名詩人王爾德說:“生活中並不缺少美,隻是缺少善於發現美的眼睛”,那麼我們也可以這麼說,生活中並不缺少機會,隻是缺少善於發現機會的眼睛。然而,這句話對於猶太人似乎並不十分適用。因為他們在媽媽的教育下,早已擦亮了眼眸,時刻等待著機會的出現。

一個猶太人母親對他的兒子說:“當別人說1加1等於2的時候,你應該想到大於2.”後來,母子倆背井離鄉,來到美國華盛頓做銅器生意。

有一天,母親問兒子:“1磅銅的價格是多少?”兒子答:“35美分。”母親說:“對,整個得克薩斯州都知道每磅銅的價格是35美分,但作為猶太人的兒子,應該說35美元,你試著把一磅銅做成門把手看能賣多少錢。”10年後,母親死了,兒子獨自經營銅器店。兒子始終牢記著母親的話,他做過銅鼓,做過瑞士鍾表上的彈簧片,做過奧運會的獎牌。他最光輝的一件事,是把一磅銅賣到.3500美元。

由此可見,並不是猶太人天生的聰慧,而是他們在孩子的時候,就已經被母親訓練成了一名出色的商人。所以,當他們長大之後,一旦進入商業圈,就會如同餓狼闖進了羊群一樣,縱橫馳騁。其實,他們最應該感謝的不是上帝,而是偉大的母親。如果沒有母親的嚴格把關,給他們當好每一次的“火眼金睛”,並帶領著他們開啟了神奇的發財之路。那麼,也許就不會有太多關於猶太人的神秘傳奇了。

上麵的故事並沒有終結,還在繼續著。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大堆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沒有人投標,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起訴的。當時他正在法國旅行。聽到這個消息,他立即終止休假,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後,他一言不發,當即與政府部門簽下了協議。消息傳開後,紐約許多運輸公司都在偷偷發笑,他的許多同僚也認為廢料回收吃力不討好,能回收的資源價值實在有限,這一舉動實乃愚蠢之極。當這些人都在等著看笑話的時候,他已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整理了。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舊木料則加工成底座;廢銅、廢鋁的邊角料則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他甚至把從自由女神像身上掃下的灰塵都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結果可想而知,這些廢銅、邊角料、灰塵都以高出它們原來價值的數倍乃至數十倍賣出,且供不應求。不到3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元,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1萬倍。

此時的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當有人請教他成功的秘訣時,他回答說:“一磅銅的價格,絕不僅僅是35美分。”當時,在場的很多人都不明白他在說什麼,也許隻有他自己才明白——沒有母親賜予的“火眼金睛”就不會有他今日的成功。

財富不等於“銅臭”.

很多媽媽在培養孩子時,深怕孩子染上貪錢的惡習,於是就經常在他們耳邊聒噪什麼“唯利是圖”、“萬惡‘錢’為首”等不良思想。其實,懷有這種思想的人,是片麵的、狹隘的。正如《論語》

中日“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換句話說,隻要孩子能科學合理地培養理財觀念,即便偶染“貪錢”的惡習,孩子也還是純真可愛的。因為越是“貪錢”的人就越懂得生財之道。

斯比特太太是一家電腦公司的總裁,她在沒成功之前,曾有過一段艱辛的苦日子。那時候為了生計,她不得不勤儉節約,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來使用。在外人的眼中,她就是一個徹頭徹尾女版“潑留希金”。但是有一天,年邁的媽媽突然告訴了她一個道理,令她茅塞頓開。

“錢不是攢出來的,是掙出來的。”從此,斯比特太太便辭去了原來的工作,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後來,她終於成功了。但是,她始終沒有忘記媽媽告訴她的道理,而且傳承給了她的兒子。

兒子剛滿7歲的時候,斯比特太太就告誡他說:“一個人隻有貪錢的時候,才有更大的動力去創造財富。”從上述故事中,我們可以分析得出,孩子不能太過於純真。

尤其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純真就意味著“失敗”,而“貪錢”會像一針興奮劑,刺激孩子以更大的欲望去創造更多的財富。就像斯比特的母親所說:“錢不是攢下來的,是掙出來的。”倘若一個人從小就沒有“貪錢”的欲望,而是安於現狀,安貧樂道,固守著內心的那份純真,試問,他又怎麼能投身時代的浪潮,創造出人生的輝煌呢?

中國媽媽深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她們認為,孩子過早地接觸金錢,會讓他變成眾所不齒的“勢利眼”、“小財迷”。其實,正是由於這種思想的作祟,才造成了孩子對金錢的無知。他們不知道錢為何物,不知道賺錢的辛苦,所以,當有一天,媽媽不能再給孩子更多的錢花時,孩子就會嗔怒母親的無情和殘忍。正如一位母親所抱怨的那樣:“我不給孩子買高檔的書包,他就不高興,而且還對我發脾氣。”其實,孩子發脾氣的根源就在於母親過多的保持了孩子的純真,他們不知道錢是什麼,錢是從哪裏來的。如果媽媽能正確地教導孩子去創造財富,那麼也許這種悲劇就不會上演了。

記得有一篇文章,故事中的小男孩極其渴望擁有一部手機,但是迫於家庭的貧困,母親根本就無錢給他購買,所以就故意推托說:“如果你能考上重點高中,媽媽就送你一部手機。”皇天不負有心人,孩子通過勤奮努力,順利地考取了重點高中。於是,他就對媽媽說:“媽媽,該是到兌現承諾的時候了。”,這時媽媽又告訴他說:“孩子,農田裏不會自己長出莊稼,要想獲得,就要自己去創造。”後來,在媽媽的介紹下,孩子來到一個建築工地,當搬運工,每天的收入是30元。一個暑假之後,他領到了1800元的工資。可是,當他捧著這些血汗錢的時候,曾經那個要買手機的熱切渴望,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他走到媽媽跟前,眼含著熱淚說:“媽媽,你辛苦了。是你讓我懂得了賺錢的辛苦,我決定不買手機了。”事後,他才知道,這1800塊錢是媽媽“賄賂”了建築隊,假借他們之手,交給了孩子。媽媽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讓孩子知道錢是來之不易的。

媽媽的做法無疑是成功的。是她教孩子認識了金錢,更讓孩子看到了金錢背後的血汗。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所以讓孩子偶然“貪錢”一下,也並非是件壞事。

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從小就知道“要花錢,自己掙”的道理。每個周末,媽媽給他發放幾十美分的零用錢,怎麼花由他自己決定。如果錢不夠,媽媽就會鼓勵他自己掙錢。

星期天,他便忙著去拔草、打掃花園或擦皮鞋。那時候,擦一雙鞋5美分,一雙長筒靴10美分。有時候,他會為了1美分而跟客戶爭執不休。就這樣,洛克菲勒從小就養成了貪錢的“好習慣”,而正是這種習慣的鞭策,才促成了他將來的偉大成功。

相對於洛克菲勒的故事而言,中國並不缺少口號的號召力,隻是中國媽媽少了幾分膽識和魄力罷了。如果中國媽媽們也敢於對自己的孩子說:“親愛的寶貝,從現在開始,就一切向‘錢’看吧。”那麼,距離孩子成功的日子,便指日可待了。

通力合作的生財之道一位著名的企業家說:商業競爭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要彼此間存在利益關係,那麼,敵人也可以變成朋友,反之,朋友也可以變成敵人。孔子日:“以利交之,利薄而情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知,所謂商道,無非就是唯利是圖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古今天下,熙熙攘攘者,付諸終生所求之物,說白了就是一個“利”字。所以,媽媽在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時,就一定不能對“利”字避而不談。

然而,追求利益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損萬人之利,成一己之利的不擇手段;有成就眾人大利,不惜犧牲個人小利的甘心奉獻;有和“其”生財的聰明睿智,還有勞其筋骨的多磨多難。

那麼,身為母親,應該教導孩子采取何種手段,贏取人生之“利”呢?事實告訴我們,唯有和“其”生財,方是上善之舉。

在一個小村子裏,有兩位名叫柯波和柯源的小孩,他們是一對親兄弟。但是經常由於意見不合而“分道揚鑣”。用母親的話說,他們是一對不懂得合作的家夥。因此,媽媽就時常教育他們說:“隻有加強彼此間的合作,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漸漸地他們長大成人,為了生活,每天辛勤地勞作。然而,即便如此,他們仍舊沒有實現“富人”的生活。

一天,村裏決定雇兩個人把附近河裏的水運到村廣場的水缸裏去。媽媽為他們爭取到了這項工作。一天工作後,他們把整個鎮上的水缸都裝滿了水。村裏的長輩按每桶水一元錢的價格付錢給他們。

幾天之後,柯波找到柯源說:“我覺得這份工作很好,但是你考慮過沒有,如果我們挖一個管道把水引進村裏來,是不是會更好呢?”柯源聽後說:“你瘋了,我們現在的收入有多好!我算過,我們每天可以提一百桶水,每一桶水有一塊錢的收入,我們每天有100元錢的收入。既然我們有這麼好的收入,為什麼要去冒那個險?現在的收入可以讓我們每個星期買一件漂亮的衣服;我們好好地幹,三個月就可以買一頭牛。我們為什麼要去挖那個該死的管道?那個管道怎麼挖?挖成了又會怎麼樣?挖不成怎麼辦?我不去冒那個險。”而柯波卻堅定地回答說:“我去做。”經過這番談話之後,兄弟二人就徹底分道揚鑣了。柯源每天辛辛苦苦地挑水,而柯波卻不遺餘力地挖管道。結果,在繁重的壓力之下,他們倆人都累倒了。

此時,媽媽建議說:“為什麼不能攜起手來,一起合作呢?”兩人聽罷之後,不禁滿懷愧疚地低下了頭。事後,柯源放棄了挑水的工作,和哥哥柯波一起開挖水道。半年之後,河裏的水就通過管道自動流到村子裏了。從此以後,他們就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隻有攜起手來,共同奮鬥,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倘若他們兄弟二人,依舊我行我素、自行其是,那麼富人的生活也許就不會這麼快地降臨到他們身上了。當然,即便沒有柯源的加入,柯波也能憑借一己之力最終完成任務,實現心中的理想,但是,這樣無疑會加重他的負擔,實現富人的理想也會變得更遠。看完這個故事,我們最應該敬佩的人,其實是母親。

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合作精神的話,那麼將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立足和生存。

曾記得中學政治教科書上有一幅漫畫。畫麵上有一個足球,其原料產地標注在巴西,生產加工地標注在美國,而在遙遠的墨西哥卻標注了養牛產地。從這個複雜的關係圖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今的世界是一個相互合作的大世界。就連一個小小的足球,尚且需要若幹國家之間的通力合作。所以,沒有合作就沒有錢賺。

那麼,媽媽應該怎樣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的合作致富精神呢?

首先,媽媽應該經常帶著孩子深入工廠車間,讓孩子親眼目睹合作的必要性。

其次,媽媽可以經常和孩子玩一些合作性強的遊戲。例如:

老鷹抓小雞、壘積木等。

最後,媽媽在燒菜做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適當地幫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端菜、擇菜、洗菜等。

總之,一定要讓孩子從小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隻有養成了合作的習慣,那麼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才能在熙熙攘攘的“利益場”上,充分發揮和“其”生財的重要作用!

引“貧窮"之源,澆財商"之花中國有句俗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此話是至理名言。誠如英國著名作家所說:“平靜的海洋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造不出時代的偉人。”當富人的孩子懶在床上,不願去學校上課時,窮人的孩子卻已經翻山越嶺,早早地等候在學校大門外了;當富人的孩子已經厭倦了肯德基的油膩時,窮人的孩子卻還在為了溫飽而奮鬥;當富人的孩子每晚摟著媽媽的脖頸,要聽白雪公主的童話故事時,窮人的孩子卻在挑燈夜讀……總之,是“貧窮”的力量在默默地改寫著人生,是“貧窮”的力量催促著他們的成長。

小艾出生在一個富足的家庭,從小嬌生慣養。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如此,隻要稍有不稱心的地方,她就大發脾氣。更有甚者,她竟然對疼愛自己的媽媽產生了抱怨和仇恨。

有一次,小艾跟媽媽去國際商城購物,她看中了一個名牌書包,就嚷著要買。媽媽心想花一千多塊錢買個書包,實在不值得,於是就沒有滿足小艾的要求。因此,小艾就氣憤地說:“媽媽,我恨你。”小艾的一句話,猶如晴天霹靂,多少年的疼愛,竟然在瞬間變成了“炮灰”,化成了一句犀利的“恨”字,媽媽的心被劃傷了。

但是,她清醒地知道,這一切都源自孩子從小就沒體驗過什麼叫“貧窮”。於是,放暑假的時候,媽媽就毅然決然地把小艾送進了夏令營。

在夏令營的經曆,讓小艾徹底地明白了,生活中原來還有“貧窮”。隻是自己幸運了一些罷了。是上天把她托生在了一個富足的家庭,又有一位疼愛自己的媽媽,所以小艾感到幸福極了。回家後,她仿佛脫胎換骨了一般,她努力地改掉了從前所有壞習慣,開始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去熱愛生活,熱愛媽媽和身邊所有的親人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再次體驗到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力量。如果小艾沒有被送進夏令營,那麼,她也許一生都不會知道什麼是貧窮,也就永遠不會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所以媽媽在給孩子們幸福和快樂的時候,偶爾對孩子進行“貧窮教育”也是大有益處的。

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那裏的孩子吃憶苦飯非常流行,其宗旨據說主要是為幫助孩子懂得珍惜糧食,學會同情窮人,或直接或間接地獲取國際知識。

為了全麵而深刻地開展“貧窮”教育,很多媽媽自發組織了一次為期一天的“乞討”活動,按規定,由少數孩子擔任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負責發飯,而其他大多數孩子則扮演流浪漢、乞丐或窮人。

在這一天內,每到就餐的時間,扮演不同角色的孩子們便各就各位“體驗”生活。隻見“工作人員”仔細地將飯菜分發給每個“無家可歸者”,而“乞討者”則就地坐下大吃起來。

盡管這種“生活體驗”課的形式十分活潑,但孩子們的神情卻相當嚴肅,因為他們都鄭重其事地把它看作是一次寶貴的“生活體驗”,而並不把它當做一場鬧著玩的遊戲。

再看看“無家可歸者”要來的飯菜,分量明顯不夠,而且麵包製作得十分粗糙,至於菜,也隻有水煮的土豆塊加2片肥豬肉(法國人普遍不吃肥肉,因此價格十分低廉)。

在孩子們用餐時,有一名媽媽則在一旁提醒說:“在100年前,法國無家可歸者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比今天高出l倍之多。即便目前在法國,仍有至少80萬無家可歸者,至於在全世界,至少還有2億人靠要飯為生——這些人平時吃的飯菜,大多比這頓午餐更差”。媽媽的話語引起了孩子們深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