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2 / 3)

一進家門,丁曉茹就衝到兒子麵前質問他為什麼這麼不聽話。兒子眼淚汪汪地望著她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們小孩兒也很可憐!”丁曉茹一下子愣住了,像遭到重重的一擊。兒子的小臉通紅,哽咽著:“媽媽,你們父母心煩的時候,可以對我們小孩兒發火;我們小孩兒心煩的時候,找誰發火呢?你知不知道,我們有時也很難受……”孩子的話使丁曉茹的內心長時間無法平靜下來。

丁曉茹默默地回想著,自己也是小孩子的時候,不也曾因為母親拒絕了自己的正當要求,而氣憤不平嗎?不也曾因為一次誤解而遭斥責,在幼小的心中留下難以撫平的傷痕嗎?她知道這種傷痕會一直伴隨著她成長,有時候,甚至是一生的時光也無法磨滅的。可是,萬萬沒有讓她想到的是,而今自己也做了母親,卻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和煩惱而把不良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全然不顧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承受能力了。

“我們小孩兒也很可憐”,這句話使丁曉茹如夢方醒,她知道,自己粗暴的態度已經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從這以後,丁曉茹就開始有意識地去傾聽孩子的心靈聲音,並從孩子的話語中,聽出孩子的喜怒哀樂。由此,孩子與她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了,她也成為了兒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好夥伴。

現實生活中,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每個做母親的最大願望。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她們往往隻關注孩子的學習,隻看重每次考試的分數,而忽視了與孩子的親情溝通、忽視了解讀孩子的語言,從而在母子之間形成隔膜。

一位加拿大的教育學家說:“解讀孩子的語言密碼,可以增進溝通,促進理解。”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因此,一切為了孩子,母親們從現在開始,就學會傾聽。傾聽他們的話語、傾聽他們的心聲、傾聽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對未來的夢想吧!’

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朋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說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雖然這隻是孟子宣揚的儒家仁愛思想,但是其中卻蘊涵科學的教子哲學。

生活中,很多母親經常抱怨,不能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孩子在家中經常表現得很孤獨。那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母親就該好好地自我反省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豆豆的好朋友樂樂,經常到豆豆家玩。可是,每次樂樂走後,家裏都會變得一片狼藉,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一次,媽媽對豆豆說:千萬不要向樂樂學,以後,你也別把他帶回家裏玩了。

你看家裏被他弄得多亂,這種孩子沒有入會喜歡的。聽了媽媽的話,豆豆非常不高興。噘著小嘴對媽媽說:“樂樂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說完就悶悶不樂地進了房間。

幾天後,樂樂又來找豆豆玩。媽媽立即將樂樂擋在門外,不許樂樂進他們的家門。樂樂委屈地走了,從此再也不和豆豆一起玩了。

豆豆為了這件事情哭了好多次,還好長時間沒有和媽媽說話。從此以後,每天放學回家,就趴在窗台上,默默地看著窗外的小朋友嬉戲的背影。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知道讀者會有什麼樣的感想。但是,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是從小到大的成長,母親也應該有過五光十色的童年。也許歲月的風塵會讓一個人變得成熟和蒼老,但是,唯一不能改變的就是昔日的夥伴和難以忘懷的好朋友。有詩雲:白發多舊夢,少年多新詞。其實,白發舊夢中蘊涵最多的,也是最深刻的就是朋友。

有一次聚會,隔壁房間裏坐著一群中老年人,當酒過三巡之後,他們就滿懷熱情地回想著當年的趣事,比如和某某一起上山下鄉了;和某某考試如何作弊了;甚至和某某同時喜歡上一個女孩子而明爭暗鬥了。總之,言談話語中間都洋溢著無限的懷念。幾十年的光景,彈指一揮間,可是,他們忘不掉的仍是少年時的夥伴。所以說,孩子需要朋友,失去了朋友的孩子是孤單的,也是對健康的發展所不利的。

思來想去,還是孟子的話有道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孩子的朋友當做自己的孩子,這樣不僅尊重了孩子,也培養孩子團結友愛、協作互助的良好習慣和健康心靈。

小小有一個壞毛病,就是自己的東西總亂扔一氣,結果到用的時候卻怎麼都找不到。後來,他認識鄰居家一個叫月月的小女孩,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玩兒。小小的媽媽發現月月非常愛幹淨,自己的東西也從來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條。

於是媽媽問小小:“你和月月是好朋友嗎?”“當然是啊!”小小回答。“好朋友就應該互相學習,你看月月多愛幹淨,總是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你能做到嗎?如果你做不到,月月可能就不會和你做好朋友嘍。”後來,小小果然改掉了亂扔東西的壞習慣,自己的東西也收拾得整齊多了。

小小的故事說明:尊重孩子的朋友,不僅可以贏得孩子的信賴,還能促進孩子之間的友誼和交往,促使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所以母親應該鼓勵孩子交朋友,當孩子有了朋友之後,應該通過賞識和尊重,促進孩子之間的交往。

如果孩子已經交上了朋友,母親要及時給予肯定。比如對孩子說:“真高興你有了自己的朋友,聽說你的朋友很棒,你們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或者說:“聽說你交的朋友很出色,我很想見見他,你看可以嗎?”如果孩子還沒有朋友,則應積極幫孩子尋找。比如鼓勵孩子與附近的孩子一起玩,與同事或同學的孩子一起玩。並適時和孩子討論他們交往的情況,幫助孩子分析並做出選擇。

另外,要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裏來。把孩子的朋友當成自己的朋友一樣,采取熱情歡迎的態度。當孩子來家裏時,父母應該說:“我們家來朋友啦,歡迎歡迎!”或者“真高興我的孩子有你這樣的朋友,你能來太好了!”而且要鼓勵孩子認真接待,讓孩子的朋友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支持和賞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交朋友是天經地義的行為。那麼,在孩子交友的過程中,母親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呢?

1.鼓勵孩子交友中國有句古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孩子在父母身邊,當然可以高枕無憂,但是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所以從小就要鼓勵孩子多交友。正所謂,多一個朋友多一條道。同時,廣交朋友也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2.尊重孩子的選擇在孩子交往過程中,盡管需要母親的指導,但母親也要尊重他們的意願,讓他們有一定的自主權。在選擇朋友方麵,母親和孩子的意見常常會不一致,隻要對方不是品行太差,還是盡量先尊重孩子的意見,然後在他們交往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幫助。母親還應尊重孩子的朋友,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裏來做客。父母這樣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對孩子的尊重,也可以進一步加深與孩子的密切關係。

3.對孩子的朋友要真誠母親對待孩子的朋友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以誠相待。

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因為孩子的朋友在家裏玩耍,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就對他們下逐客令。此外,因每個孩子的性格、情趣各不相同,所以在對待這些“小朋友”時,切不可一視同仁,而應該區別對待,避免在無意中對他們造成傷害。

當然,孩子在交往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秉性不良的孩子,從而對孩子造成負麵影響。但是,母親絕不能因噎廢食,因此廢止孩子正當的交友權利。母親應該循循善誘,教導孩子哪些朋友是不該交的,哪些朋友是可以深交的。另外,如果你對孩子的朋友某個方麵很不滿意,就應該當著孩子的麵嚴肅地說出來。當孩子衝著你轉眼珠暗示別說時,你不必大喊大叫,而應堅持以清晰、嚴肅的態度告訴他,哪些行為是不被你所讚成的。隻有這樣,你才能和孩子達成共識,促進母子關係更上一層樓。

媽媽心中有杆失衡的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成功父母與失敗父母的區別是,前者將孩子對的東西挑出來,把他的優點挑出來;而不明智的父母,一眼就看到孩子的缺點。雖然很多母親總是盼望著自己的孩子能有朝一日平步青雲、飛黃騰達,但是她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卻很少誇讚孩子的優點,相反的是,母親總是雞蛋裏麵挑骨頭似的,對自家孩子橫挑眉毛豎挑眼,仿佛孩子是一無是處的大傻瓜。倘若孩子一直生活在“大傻瓜”的環境下,那麼即便是聰明的孩子也會變傻的。

正如美國成功教育學家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而父母恰恰相反,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認為管好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其實,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所以,母親應該多發現孩子的優點,而忘記孩子的缺點,隻有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成為他們的好朋友,並且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小虎是個聰明且調皮的男孩,經常會出現許多“小問題”,製造諸多“麻煩”。

有一天,媽媽剛剛回家,就聽到爸爸正在生氣地指責小虎:

“沒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就跑出去玩!說你多少次了,你怎麼老是不改正呢?成天就知道扔個爛攤子。”說到氣頭上,爸爸又開始批評小虎的其他諸多錯誤,如粗心、脾氣不好、貪吃等。

媽媽瞧瞧小虎,正滿不在乎地嘟著嘴,滿臉的不服氣和不情願。為了緩和僵局,媽媽若有所思地說道:“小虎身上是存在缺點,我想他自己知道那樣做不對。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可每個人身上也是有優點的啊!”爸爸領會了媽媽的意思,定了定神又說:“是啊,有缺點不要緊,隻要改正就好。其實小虎身上有許多優點,比如很愛勞動,喜歡主動幫助朋友。”媽媽接著說:“還有呢,做事情很認真,學本領很聰明呢。”小虎本來以為媽媽也會批評自己,誰知竟然誇獎自己。他被爸爸媽媽誇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最後媽媽說:“小虎有這麼多優點我們也很為你驕傲,如果能將自己的缺點克服、優點發揚,那麼小虎就會是個了不起的人,大家會對你另眼相看的。”聽了媽媽的一席話,小虎輕輕點點頭,若有所思。從此之後,小虎的很多“毛病”果然都改掉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當母親發現孩子優點,並給予認可和肯定的時候,他們就會充滿自信,而且會比以前做得更好。長此以往,孩子的優點就會越來越突出。

所以,母親應該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竭力放大他們的優點,並真心地讚揚使其克服缺點,建立自信,最終邁向成功。

當然人無完人,每個孩子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缺點。有些母親在稱讚孩子優點的同時,總是忍不住批評一下孩子的缺點。從道理上說,好的方麵表揚,壞的方麵批評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操作方式不當,同樣會令孩子感到反感,似乎母親所做的一切都隻是“功過相抵”的無關痛癢之舉。

芳芳上初中時,有一次母親給她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母親說:“在農村老家,人們挖苦那些自以為做出成就的人時,就會說‘給你到尿盆兒底上記一功’。”芳芳覺得這句話很有趣。於是,媽媽就決定照貓畫虎,先找了一大張白紙,讓芳芳在上麵畫一個大大的尿盆圖案。然後,在上麵寫著“記功簿”三個字。最後媽媽在上麵記錄了她最近做的幾件“好事”。

這張紙在牆上貼了一段時間之後,被媽媽的一位好友看到了。好友當時正為管理女兒的問題而困擾。媽媽就順勢給她講了設“記功簿”的好處。她覺得這方法很新鮮、很有趣。於是,她就立刻回家效仿。大約過了一個月的時間,這位媽媽再次遇到了這位好友。好友跟她哭喪著臉說:“效果一點也不明顯,孩子還是不聽話。”於是,這位媽媽決定到她家看個究竟。果然好友按照要求,在牆壁上貼了一張“記功簿”。但是那張“記功簿”卻被分成左右兩欄。一欄寫優點,一欄寫缺點。

這位媽媽見此,不由得長歎道:“既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點,為什麼又要讓孩子記住自己的缺點呢?”好友問道:“孩子有很多壞毛病想讓她改,那怎麼辦,難道這樣寫下來給她提個醒不好嗎?”這位媽媽笑了笑回答說:“當然可以提醒,但要換種說法。要把孩子所有的‘過’變成‘功’來說,即首先從意識中就要‘隻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因為設立“記功簿”是為了達到催化作用,使孩子從偶爾的良好表現中獲得自信和快樂,使這偶然行為最後成為孩子的一種穩定行為。同理,把孩子缺點也白紙黑字地寫出來貼到牆上,不斷地提示,也可以使這些行為穩定下來。本來想拋棄的壞東西,在這種刺激下很容易讓孩子給自己定性,以為那些壞習慣是自己必然的行為。最後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為真正的優點;

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為總也改不掉的缺點。

孩子的反思意識和控製能力都還沒有形成,他們更容易受到暗示和興趣的支配。當媽媽以為把孩子的缺點寫出來,張貼在眼前.孩子就會經常自我提醒,理性地糾正自己的錯誤。這種想法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為這樣做會使所有來過家裏的人都知道孩子的缺點,孩子就會猶如一個即將接受審判的罪犯一樣,被赤裸裸地推上了法庭,嚴重地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後來,在這位媽媽的建議下,好友刪去了“記過”的部分。結果孩子每天都能從“記功簿”上發現自己的優點,久而久之,孩子真的變優秀了。

由此可見,當優點被無限放大之後,缺點就會隨之越變越小,最終消失在優點的寬容之中。那麼,是不是對孩子的優點越誇大越好呢?當然不是。母親應該注意中肯、適度的原則。不能過分誇大,也不能無端縮小。在表揚優點的同時,對缺點要如蜻蜓點水,點到為止,隻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什麼缺點和不足,以及如何改正即可,且不能把缺點放在和優點同等的地位。總而言之,母親心中必須有杆失衡的秤,側重於孩子的優點那邊。

彎下腰跟孩子說話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而事實也證明了,母親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關心孩子,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隻有母親放下家長的威嚴,彎下腰來像對待平等人格的朋友那樣去關愛孩子,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對等,從而促進母親邁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然而,在教育孩子時,母親早巳習慣挺直了身子說話,儼然一位威風凜凜的大元帥一樣,對孩子發號施令,將自己的思維和主觀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慮到孩子內心的想法。

當自己的願望與孩子的想法產生碰撞的時候,母親就會對孩子大失所望,然後強製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根本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麵,當一個孩子要去親吻大人時,總是踮起腳尖,把腰身挺直,然後把小嘴努上去。而此時,大人的動作又是什麼呢?通常她們會把腰彎下去,這樣孩子就可以輕鬆地吻到大人的臉頰了。其實,教育孩子與此同理。當孩子不能很好地跟母親溝通交流的時候,其實,就是因為母親站得太高了,孩子們夠不到。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母親應該彎下腰來,站在與孩子同一的高度,這樣才是與孩子心連心。

一天,媽媽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說兒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了,被扣在學校,要家長到學校領人。媽媽聽完電話當即火冒三丈,決定一定要狠狠教訓一頓這個調皮鬼。

在去學校的路上,媽媽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我打兒子一頓,難道就真的能收到預想的教育效果,保證兒子以後不再打架了嗎?有了這樣的念頭,在學校見到兒子之後,媽媽沒有發作,而是平靜地將兒子帶回了家。

回家之後,媽媽也是隱忍不發,而是耐心地幫兒子在傷口上貼上創可貼,隨後下廚為兒子做了可口的飯菜。當兒子一口口吃著飯菜時,媽媽才開口訴說,講述自己是如何擔心兒子,自己是如何盼望兒子早點回家。聽著聽著,兒子的聲音哽咽了,哭著撲進媽媽懷裏,說自己錯了,對不起媽媽,以後再也不打架了,再也不讓媽媽擔心了。聽了兒子的承諾,媽媽會心地笑了。

故事中的媽媽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平凡是因為她是萬千媽媽隊伍中的一員,而說她偉大,就是因為她敢於放下媽媽的架子,跟孩子保持平等對話,僅此一點,就難能可貴。

我們每個人,在兒時都曾犯過錯誤,也都深知犯錯之後的惡果。基本的受罰流程是這樣的:母親先揪著孩子的耳朵,大聲地問道:“看你下次還敢不敢?”而且,每次問話,耳朵都要被向上拉。接著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痛罵。等到家之後,母親就飛起一腳,把孩子踢到一邊,厲聲喝道:“給我跪直了”。大約一刻鍾之後,真正的責罰才算開始了。媽媽氣衝衝地衝了過來,甩手就是一巴掌。通常情況下,孩子在被打的前三秒鍾是沒有哭聲的,等哭聲響起的時候,媽媽就已經扒光了孩子的褲子,狠狠地用鞋底猛抽。如果遇到情況順利的,打完屁股之後,此事也就算了結了。但是,如果趕到運氣不佳,正巧碰到父親也在,那麼接下來的,可能就是一頓“大餐”,例如“爆栗子”、“炒肉片”、“揪鳳耳”等等,一場“暴食”下來,孩子幾乎就是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了。即便如此,母親還是會湊上前來,問道:“看你下次還敢不聽話,有本事再去和同學打架呀!”也別說,在經過嚴厲的教育之後,孩子還真不敢再去以身涉險了。可是古人雲,好了傷疤忘了疼。要不了一段時間,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

兵法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最高境界。那麼,如果把這句話運用到親子教育中,就是不打不罵而征服孩子。可是,問題的關鍵是,不懲罰何以讓孩子心服口服呢?那就要彎下身子,以情感人。就像故事中的媽媽那樣放下了“媽媽”的架子,彎下腰來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待孩子的過失,使孩子能感受到母親對他人格的尊重,感受到他與母親在地位上的平等,從而走進了孩子的內心世界,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有詩人說,彎下腰,距離大地的芬芳就更近了一步。那麼,母親彎下腰,就距離孩子更近了一步。對母親來說,彎彎腰,隻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是就這微不足道的動作,卻可以換回孩子的親近,增強彼此間的交流,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母親又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所謂的“彎下腰”就是放低姿態的意思。具體來說,母親應能做到以下幾點。

1.不可采用過激的語言和動作對孩子采用謾罵、毆打的方式,都是不正確的。因為打罵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還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最後造成母子形同陌路。這樣的事情應該堅決避免發生。

2.語言一定要親切事實告訴我們,凡是關係融洽的家庭,家人之間交談時,語言都充滿著愛心和親切感,態度和藹。而那種單刀直入,不顧孩子感受的語言,往往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3.先讓孩子開口說話在上述故事中,我們已經簡單介紹了孩子被罰的全過程。其實,天下所有的母親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一旦聽說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就會迷失自己,偏信對方,從而不給孩子辯解的機會,或者就是先打再問,這樣做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綜上所述,母親彎下腰跟孩子溝通,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增強孩。=產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所以媽媽們彎下腰來吧,彎下腰就能平視孩子,就能獲得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機會,就能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們行為的真正動機。

與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著名歌手宋祖英曾唱過一首歌曲《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歌曲的大概內容是說,隨著孩子的成長,在將來的某一天,也就成了現在的“爸爸”或“媽媽”。那麼,如果時間可以倒流的話,在很多年以前,媽媽其實也是一名小丫頭。雖然,時間讓曾經的小、r頭成為了神聖的“母親”,但是在她們的心底依然保留著曾經的童真。因止:,在孩子犯了錯誤或者不聽話的時候,母親能否將掩蓋心底的那份童真喚醒呢?能否以一個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呢?中國有句古話“退一步海闊天空”,也就是說,如果媽媽能退一步,以孩子的視角去審視問題,那麼一切都是“海闊天空”。

教育學家說,在家庭教育中,母親要經常和孩子換位思考,這樣有助於增強彼此間的信任和了解。

有一位著名的企業家,他的太太十分賢惠,對子女更是無微不至。但是即便如此,孩子們仍然不滿足,時常對媽媽挑三揀四。

一天晚上,媽媽做好了晚飯,就上樓喊女兒吃飯。但是,接連喊了三遍,女兒都沒有下樓。於是,爸爸就要求先吃飯。在大家快要吃完的時候,女兒下來了。她看著桌子上的“殘羹剩飯”,就十分不悅地說:“你們吃飯,怎麼也不等我。”爸爸放下碗筷說:“不是我們不等你,是你放棄了和大家一起用餐的機會。媽媽喊了你三次,都沒見你下來。”女兒撇撇嘴說:“這都怪媽媽做得不好。她可以進房間把我拉下來呀!”媽媽笑了笑說:“好吧,就算是媽媽做得不夠好吧,想必你一定會比媽媽做得更好了。明天禮拜天,你就當一天媽媽,給我們做個示範吧。”女兒不屑地回答道:“做媽媽有什麼難的,我一定比媽媽做得好。”第二天,天剛亮的時候,媽媽就敲響了女兒的房門喊道:“媽媽,我今天早上要吃豆漿和包子。”爸爸也湊上前說:“我要吃春卷,加雙蛋的。”.

女兒懶洋洋地起了床,就去衛生間,刷牙洗漱。媽媽就立刻攔住了她說:“我以前都是先買早餐,後洗漱的,我們現在就要吃早餐。”於是,女兒氣呼呼地衝了出去,大約過了30分鍾,她才慢騰騰地趕了回來。她剛把早餐放在桌子上,就要伸手去拿包子。媽媽又攔住了她說:“我以前都是等大家吃完之後才用餐的。”結果,大家一股腦地把早餐全吃光了。

女兒很不高興地努著嘴說:“你們都吃完了,我吃什麼啊?”媽媽回答說:“你中午一塊吃吧。”說完就回屋了。媽媽在上樓的時候,又吩咐說:“記得把餐具洗刷幹淨,我中午想吃餃子。”女兒收拾好餐具,時間已經11點了。於是,她又急匆匆地衝到菜市場,買來包餃子的材料。等家人吃到餃子的時候,已經是下午2點了。她好容易忙完了一切,正要回房休息時,媽媽又抱來一堆要清洗的衣服說:“媽媽,你把這些衣服洗了吧,我明天要穿。”此時,女兒呆呆地站在那裏,兩道熱淚不由自主地滾落了下來,哽咽著說道:“媽媽,我錯了,原諒我吧!”媽媽一把將她摟進懷裏,女兒哭得更凶了。從此以後,女兒再也不指責媽媽的過錯了。媽媽回到房間之後,在女兒的書包中發現了學習計劃表。通過這件事,媽媽更加了解了女兒的學習壓力。

倘若沒有這次角色的對換,想必媽媽永遠不會知道女兒的壓力究竟有多大,而女兒始終也不會明白媽媽所承受的負擔。

通過這次換位體驗之後,母女的關係更加親近了,而且女兒也總是利用富裕的時間,幫助媽媽整理家務,而媽媽再也沒有對女兒的學習橫加幹涉了。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並不一定非要等到“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那一天,才能體會到個中道理,隻要母親和孩子調換一下角色.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此外,母親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也有助於增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同時,也有利於母親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韓玉平的女兒思婼放學回家後抱怨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麵向她大聲斥責。韓玉平聽後把腰一叉,用質問的口氣說:“你幹什麼壞事了吧?”思婼瞪起眼,很生氣地說:“我什麼也沒幹。”“不會吧,老師不會無緣無故地斥責學生。”思婼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開心的樣子盯著媽媽。韓玉平繼續責問:“那麼你打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思婼很倔強地說:“什麼也不做。”如果這樣再問下去,母女之間一定會對立起來,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

此時,韓玉平改變了她的態度,用一種友好的語調說:“我肯定你當時覺得很尷尬,因為老師在全班同學麵前斥責你。”思婼有些懷疑地抬頭看了媽媽一眼,媽媽接著講:“我記得我上初中一年級時,同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其實我隻是在曆史考試時站起來借了一支圓珠筆,老師就讓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尷尬..也很氣憤。”思婼露出輕鬆的樣子,很感興趣地說:“真的?我也隻是在上課時向同學借一支圓珠筆,因為我沒有足夠的圓珠筆,我真的覺得為這麼簡單的事老師還要教訓我,實在不公平。”“是這樣。但你能不能想出辦法,今後可以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麵呢?”“我可以多準備一支圓珠筆,那就不用打斷老師講課而向別人去借;”“這個主意不錯。”母親就是通過這樣一個辦法,避免了一場家庭暴力的發生。

如果韓玉平按照一貫的做法,那麼一定會激起與女兒的鬥爭,最後越鬧越凶,無法收場。好在母親及時地改變了策略,主動站在女兒的立場上,並現身說法,不僅感動了女兒,而且還贏得了女兒的信任,可謂是一舉兩得。所以,作為合格的母親,就必須學會能夠站到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隻有這樣,才能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韓國教育家張炳惠在《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一書中,就媽媽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她說在教育孩子時,可以經常和孩子玩一種遊戲,先假定一種情況,然後和孩子一起思考如果處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如何應對。

通過這種遊戲,對孩子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和認識。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