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靈猶如五彩繽紛、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在他們的眼眸中,仿佛每朵花蕊裏都生活著一位美麗的拇指姑娘;每一場宴會中,都會有王子與灰姑娘的邂逅。在他們的耳畔,仿佛每一聲鳴笛,都是奏響的集結號;每一縷清音,都充滿了神秘的魔幻。甚至,門之後、床之底,似乎都隱藏著一個未知的世界,這就是孩子的心靈世界。要想做孩子的朋友,就首先收起自己的評判標準,重新釋放出那早已塵封的童真。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心相約、心相連、心相牽。
教育孩子從心"開始女兒5歲時,媽媽帶她去農村的外婆家做客,並在外婆家住了些日子。第二天吃早餐時,女兒弄撒了一點南瓜粥。按照家裏的規矩,撒了食物是要受罰的,隻能吃饅頭和鹹菜。女兒很愛南瓜粥,加上外婆非常喜歡這個乖巧的外孫女,所以給她的南瓜粥是經過特意調製的,此外還有上好的點心。女兒的臉紅了一下,遲疑了一會兒,但還是沒有吃南瓜粥。
媽媽假裝沒看見,外婆看到這種情況,沉不住氣了,再三要她吃南瓜粥,可女兒還是不肯吃。外婆不明白她為什麼不吃,就連哄帶騙地說:“好孩子,外婆煮的南瓜粥可香甜了,來嚐一口。”外婆說著就把南瓜粥端到她麵前,可是女兒仍舊不肯吃。
過了好一會兒,女兒才解釋說:“媽媽說,我弄撒了食物,就不能再吃飯了。”外婆堅持說:“沒關係,放心吃吧,有外婆給你做主,你媽媽她不敢打你的。”媽媽隻顧低著頭吃自己的早餐,裝做什麼都沒看見。女兒見媽媽沒有發話,就不肯吃飯。於是外婆就向媽媽發起了進攻。
這時,媽媽讓女兒出去一下,然後向外婆說明了原因。外婆聽罷,大吃一驚,說道:“她才是一個5歲的孩子,你怎麼能因為孩子犯了一點兒小過錯,就不讓她吃喜歡吃的東西,你的教育也太苛刻了吧。”媽媽解釋說:“才不是呢,她並不是因為怕我才不吃的,而是因為從心裏認識到這是約束自己的紀律,所以才不吃的。”可是外婆還是不相信,媽媽隻好說:“既然這樣,那麼我先離開餐廳,你們把她叫來,再勸她試試,我肯定她是不會吃飯的。”說完,媽媽就離開了。
外婆把女兒叫進去,熱情地勸她喝南瓜粥、吃點心,但毫無作用。接著外婆又給她做了一碗蛋羹,拿出新點心對她說:“乖孩子,快吃吧,你媽媽不會知道的。”但女兒還是不吃,並一再說:“就算媽媽看不見,但我自己還是能看見,我不能對媽媽撒謊。”於是外婆又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過一會兒我們就要去散步,你不吃東西,路上要挨餓的。”女兒回答說:“沒關係。”外婆實在沒有辦法,隻好把媽媽叫進來,孩子流著淚如實地向媽媽報告了情況。媽媽聽完後對她說:“好孩子,你對自己良心的懲罰已經夠了。我們馬上要出去散步,你把南瓜粥和點心吃了,不要辜負了大家的心意,過一會兒我們好出發。”女兒聽媽媽這麼說,才高興地把早餐吃了。
讀了這個故事,不由得讓人陷入深思之中。一個年僅5歲的孩子,是什麼力量促使著她如此嚴格地要求自己的呢?倘若不是媽媽勸她吃完早餐,想必她一定會餓著肚子跟大人們去散步。這個故事,不僅深刻地體現了媽媽的教子有方,同時也給所有人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媽媽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如果說母親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那麼成功的奧秘就在於媽媽開啟了女兒的心鎖。
其實當大家看完這個故事以後,一定會和外婆的想法如出一轍。錯誤地認為,媽媽的教育是嚴格的,甚至是苛刻的。因為女兒畢竟才5歲。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不肯吃飯的關鍵在於女兒自己本身。
現實生活中,母親也許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孩子被另外一些親人寵愛、嗬護的時候,母親的威信就會不由自主地打折。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很簡單。現在的許多年輕媽媽,高興時對孩子不管不問,不高興時又格外嚴厲,完全沒有照顧孩子的感受,僅憑一己之好惡。換句話說,也就是母親沒有關注孩子的心靈,沒有把握住孩子的內心,所以才造成了沒外人在場的時候,孩子對母親會言聽計從,而一旦有外入在場時,她便把母親平時的教育當成耳邊風,拋在腦後了。
因此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真誠地希望,母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定要抓住問題的關鍵,首先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隻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意圖,才能製訂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案。同時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始終如一,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切隨著自己的性子來。
德國著名詩人席勒說:孩子不會對未曾得到的東西感到不滿足。不允許做的事,一開始就不允許,孩子也就不會覺得有什麼痛苦了。
很顯然,故事中的母親做到了這一點,否則孩子也不會寧願不吃飯,也不能壞了“規矩”。其實這也正是“攻人先攻心”的力量所在。
敞開心扉,擁抱幸福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母親一直扮演著高高在上的權威角色,她們喜歡對孩子發號施令。孩子稍有怠慢,她們就是一頓嚴厲的懲罰。因此就造成了孩子們對母親的敬而遠之。
根據美國家庭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母親對孩子敞開心扉,就能得到孩子的認同,從而可以促進親子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但中國的母親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卻希望孩子向自己袒露一切。這種不平等的關係往往成為親子溝通的一道障礙。
事實上,母親向孩子敞開心扉,正表現了對孩子的尊重和信賴。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母親總以為向孩子敞開了心扉,就會讓孩子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弱點,這樣在孩子麵子就喪失了顏麵。因此她們總是咬緊牙關,在孩子麵前“守口如瓶”。
曾經看過一部韓國電視劇,其中一位母親出身高貴,從小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小姐生活。她結婚後生了一個女孩兒,當女兒長大戀愛後,就希望給自己的男朋友做一頓可口的飯菜,於是女兒就向母親請教。但是礙於麵子問題,母親又不好承認自己不會燒菜,所以就硬著頭皮答應了。好在母親是個會臨時抱佛腳的人,她趁女兒上衛生間的時候,回到臥室迅速把做菜的秘訣抄在了手心裏,然後依葫蘆畫瓢,儼然一副持家能手一樣,教女兒做菜的訣竅。可是當女兒問她何為少許,何為適量的時候,她就支支吾吾說不出來了。最後在女兒不依不饒的“逼問”下,母親終於露出了馬腳。原來,母親根本不會燒菜。這位顏麵掃地的母親,撥開女兒衝進臥室痛哭了起來。
其實母親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母親也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倘若這位母親事前就告訴女兒不會燒菜,那麼又何須大費周折,而聲名掃地呢?通過這件事情,母親不僅暴露了自己不會做飯的缺點,同時也暴露了自己虛偽、不坦誠的人性弱點,而這遠比不會做菜要嚴重得多。試問,這件事情之後,女兒又會怎麼看待母親呢?所以母親在孩子麵前,以一種輕鬆的方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讓孩子覺得你更親近,從而加深母子之間的感情,而且能把一種坦然、放鬆的處世態度傳達給孩子。
當孩子問母親“你為什麼不高興啊?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煩”的時候,母親就應該認真地考慮一下,是否應該和孩子談一談,以及怎麼去談的問題。如果敷衍搪塞、欺哄蒙騙地說:“沒什麼,很好。”或者“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多問!”那就等於是將孩子對父母的關心推開。而孩子得到的信息就是,母親不管我的事,我也不管母親的事。長此以往,母親就再也無法走進孩子的世界了。
王然最近下崗了,可是礙於麵子,她沒跟家裏人提起這件事。可是也不能總待在家裏,所以隻好是到了上班的時間就走出家門,在外麵東遊西轉一番後,估計時間差不多了就回家。
有一天她剛回家,兒子樂樂悄悄地跑進王然屋裏,對她說:
“媽媽,我覺得你不開心,你是不是不上班了?”王然愕然,樂樂不過才5歲,怎麼會這樣問自己呢?她腦袋飛快轉了一下,隨口說了句:“沒有的事,你不是見到媽媽每天早上按時出門,晚上又按時回家吃飯了嗎?”樂樂滿腹狐疑地走開了。幾天後,王然發現樂樂不大跟自己說話了。她心裏很納悶。後來她從鄰居嘴裏得知,原來前幾天樂樂所在的幼兒園組織孩子們到公園裏遊玩,不湊巧,那幾天她在公園閑轉,被樂樂看到了好幾次。樂樂跟鄰居說,媽媽欺騙他,他再也不理媽媽了。
知道了樂樂的“心事”後,王然很是苦惱。
王然的過失給兒子造成了不小的“傷害”。其實這件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王然向兒子敞開自己的心扉,母子溝通暢通的話,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向孩子敞開心扉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的紐帶。在社會生活中,無論子女還是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隻妄想讓孩子對自己敞開心扉,而把自己的心扉緊閉的做法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不公平。所以作為母親必須學會對孩子敞開,l二、扉,讓孩子知道你在想什麼,你在做什麼?隻有這樣,才能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那麼母親在敞開心扉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機會要合適向孩子敞開心扉是件很輕鬆自然的事情,千萬不能太過於嚴肅和認真,否則隻會給孩子增加心理負擔,而且這樣也會使整個談話過程變成母親一人唱獨角戲。有經驗的母親通常會在和孩子逛街的路上,或者接送孩子上學的途中,抑或是周末一起郊遊時,選擇這樣的時間可以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既向孩子敞開了心扉又有利於孩子接受,切忌不要在孩子滔滔不絕、喋喋不休的時候說自己的心事,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是心不在焉的。
2.方式要適當敞開心扉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當談話的內容太尖銳時,不妨采用迂回戰術,這樣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位媽媽詢問心理醫生,奶奶過世之後,孩子很傷心,她總想安慰兒子,很想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然而每每提起此事,孩子總是閉口不提,對誰也不談論此事。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媽媽不再問孩子的感受,而是有時提起自己對奶奶的思念,和孩子一起回憶和奶奶在一起時一家人的快樂時光。兒子反倒一下子開口了,分擔媽媽的痛苦,自己也不再那麼鬱悶了。
3.掌握自己的情緒向孩子敞開心扉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令你不高興或失望的事情,此時的母親必須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例如,盡管你告訴孩子當年你如何地發奮讀書,但孩子卻並不對你的努力表示讚賞,你就可能很失望,但無論如何,你也不能讓這種情緒表現出來。孩子都不喜歡讓母親失望,如果你過分表現出失望,就會給孩子心靈造成不良的影響。
一位哲人曾說過:快樂讓別人來分享,就多一分快樂,把憂傷告訴給願意為你分擔的人,就減少一分憂傷。母親和孩子之間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也是應該一起分享喜怒哀樂的,如果母親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那麼孩子就會感覺到你對他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就會更加尊敬你,並且也會向你敞開他的心靈。所以為了孩子的茁壯成長,作為母親就應該像大海一樣,敞開自己的心扉,和孩子一起去分享吧!
你是孩子眼中的刺玫瑰嗎有一個孩子放了學,仍然不肯離開教室。老師就走上前去問道:“你怎麼不回家呀?”孩子哭喪著臉說:“我不想回家,我怕媽媽用她的刺紮我。”老師不解地問道:“你媽媽怎麼用刺紮你呢?”原來,孩子考試不及格,媽媽就口無遮攔地罵道:
“給我滾!就當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我天天起早貪黑地伺候你,就伺候出這樣的成績嗎?”“媽媽不要你這種沒出息的孩子,現在馬上給我滾出去!”“你簡直一無是處!”“你很討厭!”“養你這樣的一個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黴!”“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孩子,真是丟人!”這些也許隻是母親氣憤之下,隨口而說的話,但是母親沒有考慮到,這些話會對孩子造成多麼大的傷害。在孩子的眼中,母親本該像一朵盛開的玫瑰花,可是母親卻偏偏用那些尖尖的刺,紮傷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每個人都有受尊重的權利,孩子也是一樣。很多母親往往不注意與孩子交談的語氣,在動怒的時候口無遮攔,結果造成了對孩子的傷害。因為她們覺得對於自己的孩子完全有資格打罵,所以多難聽的話都能說出來。有時覺得說得越難聽,越能提醒孩子注意。其實她們忘記了,有些話是絕對不能說出口的。
小林氣鼓鼓地回到家裏,因為班主任突然有事要做,班上原定的參觀博物館就沒有去成。媽媽見他不高興,隨口說了句:“生氣也沒用,要玩還有下回呢。又不是我讓老師有事的,別一回來就臉不是臉,腚不是腚的,你這是耍給誰看呢?”本來小林還沒有發作的意思,可是母親這麼一說,可不得了。他先是嗚嗚地哭了一陣,然後就衝到自己的房間,趴在床上大哭了起來,而且連晚飯也沒有出來吃。
遇到這種情況,母親應該先沉默冷靜,讓孩子單獨地待一會兒,然後瞅準時機,耐心開導一下也就行了。可惜的是,小林的母親竟然在孩子沒發作之前,卻“先下手為強”了。結果不僅點燃了孩子發作的導火索,還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心靈。當然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天下沒有哪個母親希望讓孩子傷心,也沒有哪一位父母會對自己說“我就是想讓他今天不好過。”其實說到底,還是母親沒有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罷了。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由於害怕恐懼,所以不管媽媽說什麼,他們都隻有乖乖地順從。但是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孩子很難健康成長。
還有的孩子就像一貼狗皮膏藥,時常黏著母親。這個時候母親不耐煩了,就會一把推開孩子說:“你知不知道,你很討厭!”雖然這隻是母親情急之下的一句話,然而對孩子來說,這就是玫瑰花上的一根根硬刺,狠狠地紮在了心口上,拔下來就是一道道流血的傷口。在孩子心中留下永遠的傷痕。
事實上,撫養未成年人,是母親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母親卻把它當做是一種負擔和累贅,當做一種向孩子炫耀和示威的借口。這種思想和行為是萬萬要不得的。所以母親應該轉變觀念,把撫養教育孩子當做一件神聖而光榮的使命。在與孩子談話過程中,時刻注意著,千萬別用話裏話外的剌傷害到了孩子。
因為如果母親不注意,什麼話都拿過來就說,也不管效果如何,這樣隻會給孩子造成逆反心理。
有這樣兩位媽媽,當她們發現孩子的作業做得很不認真時,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效果卻大相徑庭。
一位媽媽發現孩子的作業寫得特別潦草時非常生氣,一氣之下,把孩子的作業本撕掉,狠狠地說道:“說了你幾次了,你怎麼就不長個記性,作業還寫得這麼亂,你給我重寫!”孩子拿著撕碎的作業本,望著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被媽媽這樣蠻橫地撕掉,很是生氣,嘀咕道:“我就不給你好好寫,愛撕你就撕。看你能撕多少。”於是孩子就敷衍了事地重新寫過。可是字跡越寫越潦草,竟然寫得還不如上次呢。媽媽見了大怒:“我的話你怎麼就是不聽。”媽媽剛想給撕掉,可一看表已經11點多了,重寫已經是不可能了,隻好就這樣了事。
而另一位媽媽發現孩子作業寫得很糟糕時,雖然也很生氣,但她卻采用了柔和的語氣說道:“孩子,你今天的作業怎麼寫得這樣潦草,這樣寫老師會認不出來的,你最好重寫。我知道讓你寫,你是不大情願的。可為什麼我還要堅持讓你重寫呢?因為媽媽相信你能寫好,寫第二遍肯定會比第一遍寫得快,而且會好得多。媽媽絕對相信你!”孩子聽完媽媽的話,再看看自己寫的字,就對媽媽說:“媽媽,我再重寫一遍。這次我一定認真寫。”寫完後,他讓媽媽看自己寫的作業,媽媽認真看過後,高興地說:
“我兒子的作業寫得真工整,一定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後來這個孩子的作業一直寫得很好,每天媽媽都會表揚他,他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看完以上的故事,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越是訓斥、打擊、強製、孩子就越是喪失興趣和信心。而隻有用溫和的勸導,才能讓孩子看到希望,並全力以赴地把它做好。
其實,母親要想做孩子眼中沒有刺的玫瑰,非常簡單,隻要堅持以孩子為中心,平等對待孩子,耐心協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循循善誘,那麼就一定會重新博得孩子的喜歡和愛戴。
傾聽比說更重要多數人都習慣說話,不擅長聽話,尤其是母親麵對孩子,更是滔滔不絕,一席話猶如黃河泛濫,氣勢洶洶,令孩子毫無招架之力。其實如果母親不聽孩子說,怎麼知道他在想什麼?不聽孩子說,又怎麼能了解他、管教他?所以父母想要有個聽話的孩子,必須先歸還孩子的話語權。
有一個5歲的孩子,剛從外婆家回到母親身邊。有一天,母親炒了一盤木耳肉片端到桌子上,接著進廚房繼續炒別的菜,等母親再次來到桌旁時,孩子已把木耳肉片吃得精光。
媽媽見此,並沒有責罵他,隻是對他說:“家人都還沒有吃,你怎麼可以一個人把菜都吃光了呢?”孩子卻一聲不吭,躲在一旁悄悄掉眼淚。
母親很納悶地說:“你這孩子怎麼這樣,我又沒訓斥你,你哭什麼呀?”這時在裏屋看電視的外婆聽到哭聲,就走了出來說:“你知道什麼啊,孩子這麼做還不是為了讓你開心嗎?”母親聽到這話更是大惑不解了,心想:孩子貪嘴,把一盤子菜全吃了,怎麼還是為了我開心呢?
外婆接著說道:“你知道嗎?孩子跟我在一起的時候,他吃得越多,我越高興。而且他吃得越多,我還表揚鼓勵他呢!他之所以吃光了一盤子菜,還不就是為了讓你表揚他呀!”母親聞此,不由得產生了愧疚。是的,她對孩子知道得太少了,她一點也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從這個故事中鮮明地折射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母親和孩子缺乏溝通。第二個:母親沒有聽孩子說話。假如孩子回到母親身邊之後,母親能充分地和孩子打成一片,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並且甘願做一名忠實的聽眾,那麼就不會出現以上的誤解了。
我們知道,現代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忙”。不僅爸爸忙,媽媽也忙。即使精明幹練的媽媽,在家裏和孩子溝通時,往往也僅限於:學習緊張嗎?功課做完了嗎?零花錢夠嗎?等等。至於那些不幹練的母親,就隻會放“鞭炮”似的跟孩子一通“狂轟濫炸”了。其實這些從嚴格意義上說,都算不得有效溝通。因為你沒有讓孩子說話。
英國一位教育學家說:“與孩子溝通,要注意讓孩子說出來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學會聆聽和促使孩子說話。”因為隻有在孩子的話語中,母親才能夠知道孩子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的相處情形,哪個同學有欺負人的習慣;孩子最討厭哪門功課等重要問題。而且細心的母親可以發現孩子微妙的變化,並因此而洞悉孩子的內心世界。
張誌梅曾經是一位苦惱的媽媽。她有一個剛上初中一年級的女兒,有一段時間女兒跟她講話時態度很不好。
有一天,女兒放學回家,媽媽問她:“你到哪兒去?怎麼晚回家一個多鍾頭?”女兒說:“我和同學一起到李可染家玩。”媽媽很生氣地說:“你知不知道我很擔心?以後放學後就回家做功課,不要到處去野!”女兒聽了臉色很難看,然後不理媽媽就回房間去了。
開始張誌梅認為自己說話時的語氣不好,所以也沒當回事,可是漸漸地她發現女兒愈來愈不聽話,她擔心女兒有許多事瞞著自己,擔心女兒將來會發生什麼問題。於是就去谘詢家庭教育專家,專家聽了她的情況後,就開了一個“藥方”:多傾聽孩子的訴說並教給了她許多傾聽孩子心聲的技巧。
從此張誌梅不再對女兒的言行做價值判斷。即使當孩子不同意自己的看法時,也要承認女兒可以有自己想法的權利,並積極做女兒的傾聽者。
一天女兒放學回來說:“媽!我好難過,今天考試考壞了。”張誌梅聽了,不再是責怪,而是停下手邊的工作,坐下來對女兒說:“可以跟媽媽說說嗎?”女兒看了看媽媽,把自己考試考壞的情況給母親講了。媽媽聽後和女兒一起分析了失敗的原因,並和女兒一起製訂了相應的補救措施。當一切措施都製訂完以後,已經是深夜了。女兒感激地投入媽媽的懷抱說:“媽媽你真好!”那一刻,媽媽的嘴角也浮現出了幸福的笑容。
通過這個故事,說明學會傾聽是有效溝通的基礎,同時也是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成長的不二法寶。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很多孩子似乎並不願意或認為沒有必要用語言說出他們的思想感情,他們又很想讓父母明白他們的意圖,這時,他們就改用另一種表達方式對母親進行暗示。如果母親的反應夠靈敏,那麼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因為孩子的異常行為之中,往往蘊藏著他們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一個稱職的媽媽,需要從每一個細枝末節處聆聽孩子的心靈世界。
有的媽媽,也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聆聽是不是隻要擺個耳朵聽就可以了。如果你抱有這樣的想法,那麼就大錯特錯了。,1.聽孩子說話要專心致誌一個好的聆聽者,必須集中注意力。因此,母親和孩子交流時應選擇一天裏不忙的時間和安靜的地點,這樣才能夠做到專心聽孩子說話。在這個時間不要做飯、燙衣服和做別的一些家務活,關掉電視和手機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視著孩子,表示是真心在與他接觸。每天都要為孩子提供與他們單獨接觸的機會,哪怕隻用幾分鍾,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一起散會兒步”,或者說“讓我們到小房間去單獨在一起談談”。
2.聽孩子說話不是受煎熬,而是一種樂趣如果你對孩子的談話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那麼你和孩子之間不但打開了通路,而且會使他們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母親對孩子表示關心、照顧,讓他們談論有關自己的事,孩子便會感到與母親在一起很親密。倘若當孩子的話還沒說出一半,母親就表現得如坐針氈、不勝其煩,那麼孩子就會感到很受傷。中國很多母親經常抱怨說:“怎麼就沒有一個人聽我說話呢?”其字裏行間都流露著不滿的情緒和憤慨。如果你也有過這種痛苦的無奈,就請不要把傷害再發生在孩子身上。
3.對孩子的談話,要及時地做出反應聽孩子說話,並不是要像木頭人一樣,從頭到尾一言不發,而是應該在合適的機會,插一句話,或做個動作,以此表示你在認真聽。
4.與孩子的談話產生共鳴一個善於聆聽的母親,在聽到孩子的講述後,通常會擺脫自己對問題的思想和感情,設身處地想孩子在經曆著什麼。並回想自己以前的經曆,努力地找到與孩子發生共鳴的契合點,這樣就能做孩子的“知心”媽媽了。
5.做孩子情感的投資顧問一個好的聆聽者,就是要做傾訴者的“感情投資顧問”。如果母親認為孩子的感情或想法是正確的、合理的,那麼就要積極地予以鼓勵和支持,這樣不但可以增進母子關係,更加有助於提高孩子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準確做出判斷的能力。倘若孩子被不良的或消極的情緒所感染時,媽媽就需要如抽絲剝繭一般,幫助孩子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然後提出意見指點孩子走出陰霾邁向陽光。因此,媽媽應時刻關注孩子的情感世界並有效地進行感情投資計劃。
綜上所述,一位優秀的母親,就一定要學會傾聽孩子發自內心的聲音。傾聽可以讓媽媽變得明智;傾聽可以增進母子之間的感情;傾聽可以創造和諧健康的新生活!
你聽懂孩子的語言了嗎中國有句老話,鑼鼓聽聲,說話聽音。言下之意是說,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要能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很多母親反映說,她們已經很認真地和孩子溝通了,可是依然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母親隻聽到了孩子的話,卻沒有明白話裏的意思。
有一個女孩跟母親說:“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理解我所說的話。請不要笑,這不是讓你笑的,而是讓你聽懂的,否則我不原諒你。”小女孩的話語,其實就是給母親敲響的“警鍾”,意思是告訴母親,要想明白孩子的真實意圖,就必須要善於聽取孩子的言外之意。可是事實並非如此,許多母親總是想當然地以為,孩子是我生的,孩子是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他心裏想什麼,我還能不知道嗎?其實,母親有時候真的不知道孩子的想法。
我們在上一節中,講述了母親如何做一名忠實的聽眾。然而,僅僅做忠實的傾聽者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母親不僅要善聽、樂聽,還要能傾聽孩子的言外之意,才能真正學會從孩子的傾訴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樂,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要求什麼、希望什麼,才能真正領會孩子的思想意圖,分享孩子的快樂,真誠地為孩子的進步而高興,為孩子的成功而喝彩,才能有效地用母親的體貼去化解孩子的煩惱,營造出充滿愛意的溫馨家庭環境,也才能贏得與孩子的真誠友誼。
因此,作為母親千萬不能忽視傾聽孩子的言外之意。唯有在傾聽過程中,讀懂孩子的語言,母親在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時才能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才能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性格以及發展孩子的人生理想和規劃。
在一個悶熱的午後,丁曉茹汗流浹背地騎著自行車在如潮的人海中艱難地行進。兒子坐在丁曉茹的車後座上,向她講著在班裏與同學鬧別扭的事,勞累疲憊、心裏煩躁的她毫無反應地聽著。
漸漸地,兒子的聲音微弱了下來。突然,他小聲說:“媽媽,我差點兒忘了,老師讓買一盒蠟筆。”丁曉茹不耐煩地說:“剛才路過文具店為什麼不說?偏偏等我們走遠了你才說。”誰料想,當她極不情願地帶著孩子返回文具店時,兒子竟然氣鼓鼓地自己跳下車,恨恨地說:“不買了,回家!”說完,頭也不回地徑直往家走。